科学课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5410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课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科学课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科学课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科学课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科学课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课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docx

《科学课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课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课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docx

科学课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科学课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科学课培训心得体会

【篇1:

暑期小学科学培训心得体会】

暑期小学科学培训心得体会

大溪小学陈贤勇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儿童在自然生活中有所进取,感到成功。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面对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现在的孩子见得多,听得多,接触的也多。

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提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尖锐。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

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也是凡人,但碍于情面却不愿承认自己的不懂不会。

其实这是一种对学生极其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的不信任。

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满足儿童的要求,并真诚坦白平等地与孩子们形成共同学习的氛围。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要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唯一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四、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

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智力思维发展水平、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每个孩子生活的环境都不同,因此他们的经验、感受、及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情感都会有所差异,强迫这些学生同样的内容,而且还要达到相同的理解水平,这是不现实的。

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

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学生生存在整体的、发展的社会中,就要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

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放眼于让儿童在社会中学习、成长。

对于科学课的认识还仅仅是粗浅的,不全面的,因此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与磨练,来加深自己对这门新课程的理解并进一步指导实际教学工作。

2012820

【篇2:

小学科学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网络培训培训心得体会

20143年10月,我很荣幸的参加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升远程培训班培训活动,在这几个月的培训活动中收获很多,获益匪浅。

回首培训的足迹,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疑问得到了启发解决?

?

作为一位科学老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

使我对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又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我以后学习的动力。

在这次科学学科课程培训过程中经授课专家形象而又深入的解析,让我对科学课的特点、理念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更深入的认识,授课专家丰富的知识经验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曾经在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决。

培训之后我将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思想意识上树立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科研意识,要奋发图强,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自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终将要把握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

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对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想,假设,探究等等,这就是自然课与科学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

在课堂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一大段过程,没有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句空话。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教会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他从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

的探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

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实现、要达到的目标。

2、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这样做下去,有一天,我们也能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今后,我会一如既往,精心研究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使自己真正起到一个科学教师的科技引领作用。

为科学课美好的明天继续加油。

【篇3:

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培训心得体会沿河民族小学杨伍2013年9月13日

2013年7月29日至31日,我有幸参加了铜仁市教育局举行的“2013年中小学新课程教材培训”的活动。

得到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杰的亲自指点。

我现在把我在此次学习中的一点体会表达出来,与同行的科学教师进行分享。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这场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我首先认识到自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明确新课程的内容和基本框架,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对新课标有更深的理解。

我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深入把握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水平。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注意利用种种方法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秘,使学生产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在探求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闪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新课程《标准》指出: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知识,而且在过程,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真正体现了“重过程,轻结果”的理念。

三、鼓励发散思维

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独立的思考情景,让他们体会创造、发现的自豪和愉悦。

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观察、试验、测量、记录、统计,让他们去进行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去发现新知。

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

课标要求准确把握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

我想,只要每个科学教师,从我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每个孩子身上做起,不断地积累和创造,引领学生走进生机盎然的科学殿堂,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在亲自动手操作,动手试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必将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我对科学课教学的一点认识

浙江省龙泉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陈永飞

2004年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全面展开,新课程实施以后有什么样的变化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

下面,本人根据科学课教学实践,对教师、学生及教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产生的变化

1.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需求。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过分侧重于自己的表现,不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不会想“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么样了”、“他们需要什么”、“我得想办法帮助他们”等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教师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学生的需求上,改变了过去只顾自己的教学进度不顾学生感受的做法,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留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例如:

在科学课中,教师让学生取一个指纹,大部分同学用胶带,有少数同学则用印泥、橡皮泥、墨水等。

在课堂上,教师没有批评哪位学生,而是让他们介绍了方法,并让全班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讨论。

这样,学生在讨论时就引发了思维的碰撞,从而深人思考,开阔思维,激发创新的欲望。

2.教师必须参与教学研究。

在传统的教师角色界定中,教师只需按书本传授知识,无需研究创新。

对教育科研仅停留在如何便捷地传授知识方面,认识较片面、肤浅。

随着新课程在学校的逐渐实施,教育科研能力的不足已成为走进新课程的“绊脚石”。

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全力提升教育科研意识。

新课程从本质上否定了传统单向的灌输做法,强调教师、学生、课程的互动关系,重视课程的生成性、体验性,从而迫使小学教师从被动的传授者走上主动的研究者。

在教学中,要注重用研究和改革的观念开展教学。

例如:

在教学中面对课本中诸多体验性的教学内容时,我和学生一起共同搜集有关资料,整合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当学生面对众多问题时,我就引导他们自己动手研究解决。

课程改革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科研意识对走进新课程的作用,也真切感受到了新课程的实施没有既成的模式和预成的教案,确实需要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

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我认为教育科研的目的与价值,是要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真诚地投入,其更重要的价值是在于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我应把教育科研视为教师的一种需要、一种手段和方式。

3.在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精神。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充满民主精神和爱心,体现人本主义精神。

传统师者总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

什么都在学生之上,教师要扮演一个居高临下的圣者的角色,这就导致了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上下尊卑的关系,无法建立起平等的关系,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定位发生扭曲。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在的学生发展的研究者转变。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同时受到激励和鞭策,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拓宽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

对怎样比较出水多少方法的讨论、用哪些方法观察我们身体内部结构、怎样设计一辆既结实美观又能跑的远的纸车等等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敢于奇思妙想。

只有在爱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教师对学生应不偏爱与溺爱,不迁就和姑息;在平时的教学中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观念,让每一位学生都爱学乐学。

二、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听教师讲课外,亲身实践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动手实验、寻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和社会调查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例如:

在上《蚂蚁》这一课时,先让孩子们自己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画出蚂蚁的简图。

这时,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画出简图,却急于寻找正确的答案:

到底蚂蚁的各部分是怎样的?

接着,他们分组观察蚂蚁,参与观察实验的热情很高。

孩子们很快展示出了观察结果,较准确地画出了蚂蚁的简图。

这之后,再让学生分组玩小蚂蚁,继续探究、讨论平时自己了解小蚂蚁的哪些生活习性。

在讨论中,孩子们畅所欲言,甚至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课后,他们将小蚂蚁送回家,继续观察。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以听、记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是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不仅获得了表面看到的知识,而且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三、科学教材带来的新变化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教材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到呈现方式都紧紧围绕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教材突出强调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

科学探究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

三年级上册教材由4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在典型活动的设计中,教材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上,还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上。

同时,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力图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四、问题与思考

目前,在科学课中实施新课程的主要问题是:

学期课时明显不足,有些单元的教学内容不能完成;要完成课堂作业,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同时,由于受学校条件的限制、教具的限制,配套的教学资料相对少,部分探究学习活动不能进行。

那么,教师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怎样的支持?

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怎样做到有效指导呢?

对“活动结构、活动价值、科学素养”的理解是当前课堂教学值得研究的问题。

另外,目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教育要求尚有差距,教师既要提高专业知识,又要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任重而道远。

科学课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我对科学课教学的一点认识

浙江省龙泉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陈永飞

2014年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全面展开,新课程实施以后有什么样的变化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

下面,本人根据科学课教学实践,对教师、学生及教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产生的变化

1.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需求。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过分侧重于自己的表现,不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

生身上,不会想“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么样了”、“他们需要什么”、“我得想办法帮助他们”等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教师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学生的需求上,改变了过去只顾自己的教学进度不顾学生感受的做法,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留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例如:

在科学课中,教师让学生取一个指纹,大部分同学用胶带,有少数同学则用印泥、橡皮泥、墨水等。

在课堂上,教师没有批评哪位学生,而是让他们介绍了方法,并让全班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讨论。

这样,学生在讨论时就引发了思维的碰撞,从而深人思考,开阔思维,激发创新的欲望。

2.教师必须参与教学研究。

在传统的教师角色界定中,教师只需按书本传授知识,无需研究创新。

对教育科研仅停留在如何便捷地传授知识方面,认识较片面、肤浅。

随着新课程在学校的逐

渐实施,教育科研能力的不足已成为走进新课程的“绊脚石”。

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全力提升教育科研意识。

新课程从本质上否定了传统单向的灌输做法,强调教师、学生、课程的互动关系,重视课程的生成性、体验性,从而迫使小学教师从被动的传授者走上主动的研究者。

在教学中,要注重用研究和改革的观念开展教学。

例如:

在教学中面对课本中诸多体验性的教学内容时,我和学生一起共同搜集有关资料,整合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当学生面对众多问题时,我就引导他们自己动手研究解决。

课程改革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科研意识对走进新课程的作用,也真切感受到了新课程的实施没有既成的模式和预成的教案,确实需要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

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我认为教育科研的目的与价值,是要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真诚地投入,其更重要的价值是在于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

理念,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我应把教育科研视为教师的一种需要、一种手段和方式。

3.在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精神。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充满民主精神和爱心,体现人本主义精神。

传统师者总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

什么都在学生之上,教师要扮演一个居高临下的圣者的角色,这就导致了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上下尊卑的关系,无法建立起平等的关系,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定位发生扭曲。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在的学生发展的研究者转变。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同时受到激励和鞭策,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拓宽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

对怎样比较出水多少方法的讨论、用哪些方法观察我们身体内部结构、怎样设计一辆既结实美观又能跑的远的纸车等等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所谓

“权威”的定论,敢于奇思妙想。

只有在爱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教师对学生应不偏爱与溺爱,不迁就和姑息;在平时的教学中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观念,让每一位学生都爱学乐学。

二、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听教师讲课外,亲身实践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动手实验、寻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和社会调查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例如:

在上《蚂蚁》这一课时,先让孩子们自己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画出蚂蚁的简图。

这时,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画出简图,却急于寻找正确的答案:

到底蚂蚁的各部分是怎样的?

接着,他们分组观察蚂蚁,参与观察实验的热情很高。

孩子们很快展示出了观察结果,

较准确地画出了蚂蚁的简图。

这之后,再让学生分组玩小蚂蚁,继续探究、讨论平时自己了解小蚂蚁的哪些生活习性。

在讨论中,孩子们畅所欲言,甚至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课后,他们将小蚂蚁送回家,继续观察。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以听、记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是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不仅获得了表面看到的知识,而且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三、科学教材带来的新变化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教材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到呈现方式都紧紧围绕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各方面的发

展。

教材突出强调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

科学探究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

三年级上册教材由4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在典型活动的设计中,教材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上,还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上。

同时,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力图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四、问题与思考

目前,在科学课中实施新课程的主要问题是:

学期课时明显不足,有些单元的教学内容不能完成;要完成课堂作业,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同时,由于受学校条件的限制、教具的限制,配套的教学资料相对少,部分探究学习活动不能进行。

那么,教师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怎样的支持?

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怎样做到有效指导呢?

对“活动结构、活动价值、科学素养”的理解是当前课堂教学值得研究的问题。

另外,目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教育要求尚有差距,教师既要提高专业知识,又要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任重而道远。

学科学课教学心得体会

土城镇白鸡小学王厚清

10月31日至11月1日,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科学课国培学习活动,聆听了四位教师的科学课课堂教学和小学科学首席专家李国权老师的专题报告,受益匪浅。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科学教学要以科学探究为主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学生们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

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和结论;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乔丽老师主讲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这节课,使我明白教学设计是科学课成功的关键。

主讲教师没有按照教材安排的程序先提出问题,接着开展实验,而是别开生面进行了对比实验:

在看似相同的两杯水中,分别加入相等量的食盐,让两名学生搅拌,结果一杯水中的盐很

快溶解了,另一杯水中的盐怎么搅拌也溶解不完。

这是为什么?

教师这一设计自然引发了学生三种可能性原因的猜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还直接指向本节课探究目标之一: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

乔丽老师不是教教材,也不是用教材教,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大胆进行创造性设计,化平淡为神奇,体现出较高的科学素养。

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陈中云老师主讲的《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除学生准备了有关房县的图片资料外,教师准备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地貌的若干图片,不同海拔的山川对比图片,中国地形图,湖北行政区图,地球仪以及她亲手画的中国地图。

每认识一种地形,教师都通过大屏幕进行展示,然后将图片贴在教师画的中国地图相应的位置上,在此基础上屏幕展现中国地形图。

学生不仅对每一种地形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对中国地形有整体印象,

突破了教学难点。

这就是充分而有结构的材料发挥的作用。

首席专家李国权老师给我们做了《如何提高实验活动有效性》的专题报告,李老师用朴实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案例重点阐释了如何做好课前准备的问题。

他告诫我们,课前准备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上课前要精心策划活动内容,精选活动材料,要经历活动过程,熟悉实验方法,设计引导问题,预测探究效果,创新活动形式。

对照自己教学,很多课失败的原因就是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我们今后的科学课就要在课前准备上多下功夫。

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我们听的四节科学课都是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人人参与,师生平等对话。

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

路上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

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种学习方式的改

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

⑴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⑵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精神上的安慰与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

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⑷教师应全程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而非代替学生探究,

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应陪伴学生共同成长,做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者。

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科学课最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