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设施带动项目建设推动长葛市产业聚集区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5371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功能设施带动项目建设推动长葛市产业聚集区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功能设施带动项目建设推动长葛市产业聚集区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功能设施带动项目建设推动长葛市产业聚集区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功能设施带动项目建设推动长葛市产业聚集区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功能设施带动项目建设推动长葛市产业聚集区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功能设施带动项目建设推动长葛市产业聚集区工作总结.docx

《功能设施带动项目建设推动长葛市产业聚集区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功能设施带动项目建设推动长葛市产业聚集区工作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功能设施带动项目建设推动长葛市产业聚集区工作总结.docx

功能设施带动项目建设推动长葛市产业聚集区工作总结

功能设施带动项目建设推动

促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2012年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园区办工作总结

年初以来,园区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产业集聚区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四集一转”(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以提升发展为主线,突出“四个强化、两个完善”(强化产业集群培育、强化服务功能提升、强化节约集约发展、强化统筹综合协调和完善支持政策、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四平台、一循环”建设(土地整理平台、资金融通平台、人力资源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破解“短板”、破解制约、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有效推进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带动效应更加凸显。

年初以来,新增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0亿元(三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27.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亿元,同比增长28.2%;完成税收5.52亿元,同比增长30.1%;从业人员3.8万人,新增8000人以上。

目前,已入驻企业296家,规模以上89家,建成区面积达13.3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

先后被省政府表彰为“对外开放工作先进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省“数字化”、“质量品牌”产业集聚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最具投资法治环境”示范产业集聚区,连续两年进入全省“十强”行列,县域排名连续两年第一。

二是综合配套能力全面提升。

一是加强基础实施建设。

开工修建了魏武大道北延与郑州空港对接工程、连沿高铁的东外环路、与许昌交接的金刚路等主干道路,延伸和打通颍川大道、解放路、张辽路西段工程,目前,政府累计投入6.5亿元,规划主干道52条,已开工39条,其中完工27条45公里。

初步形成了“四纵六横”的环路网络,内联顺畅,外联畅通。

同步实施绿化、亮化、桥涵建设、河道蓄水等提升工程,铺设水、暖、气、通讯、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实现了“七通一平”。

二是完善服务设施功能。

电力调度大厦全部投用,黄庄、葛新、杜村3个110千伏变电站已启用和连通;香港、飞鸿、蓝湾3个星级大酒店全面启动,正在加紧施工;启动了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4个职工综合服务中心、学校、医院、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汽车站建设;占地6000亩的葛天生态园已完成投资8亿元,主体工程完工并初具规模,正在进行深度开发;四个水厂已投入运营,市第三水厂正在施工建设。

三是全面启动中央商务区建设。

按照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完成集金融、信息、研发、总部、中介为一体占地500亩CBD(中央商业区)规划设计,启动了占地300亩的企业总部大楼建设。

目前,20多家企业报名入驻,13家企业缴纳土地款,5家开工建设。

四是适度进行扩区调整。

按照省政府关于动态调整机制要求和三规合一(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集约节约的原则,采用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方法,结合市产业集聚区土地即将用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扩区规划方案,已向省、市申请,正在协调审批。

三是集群规模不断壮大。

围绕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两个主导产业,集中要素资源,强化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链纵向连接、侧相配套,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一是加快项目建设。

建立项目进度台账和建设进度表,对在建项目倒排工期,限期投产达效;对待建项目实行分包领导全程跟踪制度,促其早日投产。

目前,共有项目66个,其中,已投产21个(今年投产项目10个),在建项目13个,已确定地块未开工项目18个,正在规划论证项目14个。

投资12亿元的森源电气从德国和意大利引进先进真空断路器生产线4条、高压开关成装线4条、低压开关装配线4条已安装完毕并投产,形成年产240套铁路综合补偿装置、3100套轨道交通专用电气设备、2600套新型高压开关成套设备的生产规模。

奔马二期年产5万辆电动专用汽车、1万辆电动流动警务室、2万辆电动环卫车生产线已投产,将目前10万辆生产能力提高到30万辆生产能力。

众品食业热加工猪肉制品已被新加坡批准对其出口,同时也被AVA批准可为中国向新加坡出口热加工肉制品的9家企业供应原料肉,取得了我省熟食加工猪肉制品进入新加坡市场通行证。

众品冷链物流领域跻身全国同行业第一方阵并被列入“全国农产品物流振兴规划”。

11月份,在武汉召开“第九届中国国际物流节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运输与物流博览会”上,再次获得“2012中国物流业品牌价值百强企业”荣誉称号。

北区集研发、检测及配套产业为一体年产10万吨肉制品项目一期已投产,二期已开工。

深圳裕同员工已达5000人,年产彩色手机包装盒5000万只,目前,正在洽谈购买第一工业孵化园事宜。

二是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围绕两大主导产业和产业转移,以企业招商、项目招商、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为主,加强与国内外500强企业、央企、外企和行业知名企业的对接,通过承接“港澳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高端产业,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尽快使传统机械加工业转向电子、电器等精密制造业。

市委书记多次与珠海水务洽谈“中原陶瓷卫浴港”建设项目,与中汽零洽谈“汽车配件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市长先后到广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分别与富士康、远东集团、大中华旅游、裕同包装、天津股权交易所对接洽谈电子配件、印刷包装等合作项目。

今年以来,引进项目10个,利用外资35亿元。

占地600亩投资25亿元的黄河富士康1号车间主体已完工,2号车间钢构立柱已完工,年前安装640台CNC设备投入生产。

投资3.6亿元占地96亩年产烟标80万箱和水松纸2000吨的金宏印业,与占地40亩投资1.6亿元、为“众品”、“洽洽”、“盼盼”进行配套包装的新港源包装和华美纸业,以及与原来入驻的裕同印刷、瑞阳印务、万顺包装、大阳纸业组成了占地500亩的包装材料产业园。

目前正在与金红叶年产3.6万吨生活用纸及纸制品和小华年产2000台数控加工设备等10多个项目进行洽谈。

三是积极培育产业集群。

按照龙头带动、配套带动、品牌带动、技术带动的原则,强化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推动上下游、左右链快速发展,培育“大个头”,催生“小巨人”,壮大产业集群。

目前,已形成“2266”的发展格局,即2万亩发展规模、2个主导产业、6个区中园(食品园、机电园、金属制品园、建筑机械园、车辆及零部件园、新型材料园)、6个物流园(钢材市场、汽车及建筑机械市场、金属制品交易市场、食品冷链物流市场、建材市场、综合会展中心)。

其中,进驻装备制造业企业及配套企业3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进驻食品加工业企业及配套企业1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众品食业、森源电器、鸿舟车业、易和电器14家企业获得许昌市百名重点企业和百户“小巨人”企业荣誉称号;新天地药业、宇龙管业、定达铸造、三荣电器4家企业被许昌市政府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省发改委批准新增了以新天地药业为主的医药化工主导产业。

四是大力推进产业升级。

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力度,推动工艺升级、价值链升级、产品质量升级、品牌升级,引导企业将传统冲压型装备制造向精密制造业转型,发展高成长性和新兴产业。

森源电气新建柔性加工生产线和立体仓库等生产设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完成PDM、ERP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升级和改造,在“2012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发布会暨转型升级发展论坛”蝉联“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行业排头兵企业”称号(全国共五家企业),并获得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科技创新单项奖,被列入河南省50个工业和信息化重大产业升级示范项目以及“十二五”首批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数字化企业试点单位”,在2012年度全省电子信息行业30强企业排名第四,在全省装备制造业30强排名第五,总裁楚金甫获第二届(2011)河南经济年度人物;众品公司通过“两化”融合,实现从“源头”到“餐桌”全程食品安全的系统管控,SAP系统上线,信息化平台覆盖供应链上、中、下游和决策管理全过程;奔马公司由传统农用车转向皮卡、流动警务室、矿用车、洒水车、环卫车等特种车辆生产,能够生产旅游观光车、会所用车、平板车、牵引车等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5大系列30多个品种,“会说话”的智能电动巡逻车被定为2008年奥运场馆专用服务车,7YPJ-1150DQ和7YPJ-1450DQ清洁式三轮汽车(厢式自卸垃圾车)顺利通过工信部批准。

目前,区内已有3家高新技术企业、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博士后研发基地、4家省级百强百高企业、4家上市企业、4家上市培育企业、3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专利申请量突破1200件,被省政府命名为“知识产权优势产业集聚区”。

四是产城互动成效明显。

一是统筹产城规划。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统筹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城区开发,以产促城,以城带产,产城互动。

以魏武大道为轴,大道以东发展工业项目,大道以西为新行政办公区,形成东西呼应、同步推进的态势。

规划了“四园一区两带”(生态园、工业园、物流园、教育园,创业园区及清潩河林水景观带和城际快速通道绿色走廊景观带),把配套建设服务网点一起与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构建产城共建框架。

二是实现基础设施互通。

按照相互融合、同步建设的原则,对新城区、产业集聚区的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同步实施。

先后完成产城之间6条主干道和20多条次干道(支路)和管网建设,开通老城区--新城区--产业集聚区公交线路3条,完成核心办公商务区、主体工业区、西工业区、北工业区、葛天生态园周边五大区域环形路网的贯通,启动公益设施和水系、水景观建设,实现区内设施和新城区设施的无缝对接。

三是推动产城功能共享。

以新区建设为中心,按照为企业、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服务的原则,围绕新市委市政府开发建设商住楼群,围绕骨干企业规划建设职工综合服务中心。

目前,新区10栋高层综合写字楼全部启动办公,公、检、法、司等职能部门和行政服务中心陆续搬迁办公;宏基钻石城、盛和中央花园、盛亚葛天新城、香格里拉、远大瑞园5个住宅小区正在建设,已完成多层、高层住宅近100栋;海润铝业建设的职工服务中心一期1000套保障性住房已入住,二期1500套正在建设;大阳职工生活服务中心正在建设,森源、众品、黄河3个职工服务中心正在规划。

四是加快村庄改造。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群众满意”的原则,在村民身份转换、规费减免、社会保障、促进就业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在产业集聚区内19个村庄开展集中社区建设,加快迁村并点步伐。

目前,英刘社区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大户陈、金庄、木锨刘3个社区完成了19栋楼房主体,韩庄、坡杨、西黄庄、三合村社区正在施工。

五是要素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完善土地整理平台,促进土地集约。

首先是规划了“2266”战略布局,有效整合土地资源,统筹集约利用。

其次是严把项目入驻和建设进度关口。

对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不符合投资强度、达不到税收标准的项目严禁入驻。

并要求入驻项目必须建设或进入多层标准化厂房区,实现“立体化”管理;第三是对已入驻但预留土地过多、闲置时间过长的项目,要求其对厂区内剩余土地及时利用,对闲置1年以上的征收土地闲置费,超过2年的,坚决收回。

第四是制定出建设用地供地总量控制、城市建设用地集中供应、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等制度,完善了一套与招拍挂衔接、配套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

目前,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6300亩,集约节约土地1000多亩,标准化厂房面积已达265万平方米,居全省第一。

二是做大资金融通平台,拓展投融资渠道。

首先是集中使用中央、省、市扶持资金,优先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

目前,市财政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亿多元。

其次是政府牵头组建正源、丽园等4家投融资公司,引入合众、安信等9家担保和小额贷款公司,促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并把三年来产业集聚区获得先进奖励资金1250万元全部用于投融资平台建设,目前,投融资、担保公司累计为企业提供各类资金40亿元。

第三是建立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省级平台、金融机构、企业四方合作的运作模式,对专业银行实行贷款风险补偿,鼓励上市企业通过定向增发实现再融资。

目前,全市金融机构对产业集聚区新增贷款35亿元,市政府与省农业银行签订了30亿元信贷资金框架协议,黄河旋风、众品食业通过定向增发实现再融资10.5亿元。

三是健全人力资源平台,确保用工需求。

围绕主导产业和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开展数控加工中心、印刷包装材料、肉食品分割储存等方面的人才培训,累计培训技能人员4000人。

以许昌技术经济学校为依托,全面启动“校企合作”工程,定向为企业输送人才,并设立社会民生栏目,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累计为黄河富士康、许昌裕同等企业招聘各类职工5000余人。

定期举办专题招聘活动,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目前,举办招聘会5次,招聘人员3000人。

六是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实行领导责任制,市长兼任产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3名副县级领导常驻产业集聚区,设置园区管理、综合、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城市开发、财政审计6个办公室,分别承担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入驻及管理、土地收储、迁村并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税收征管等工作,各室主任全面负责承担的工作任务。

同时健全完善了五项制度,加强管理。

一是定期走访制度。

每周定期召开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例会,对重大问题以政府会议纪要形式进行通报;严格实行了县级领导分包项目制度(长办[2012]7号),按照分片管理的原则,将产业集聚区在建、待建项目分为3个片区,分别由园区办企业一、二、三科分包,经常性深入企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快速反应制度。

设立举报电话,建立工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服务性项目等入驻工作流程,制订了应急预案。

三是联席办公会议制度。

督促并完成了国土、住建、规划、环保、统计、质监、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的派驻工作,协调成立了执法中队。

建立联审联批联席会议制度,对项目入驻前后应办理的安评、环评、土地证等联合协商解决。

四是督促检查机制。

建立了领导定期督查和综合办周督查、园区办日督查制度,每周定期编发督查简报。

五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制度。

建立定期排查、定期汇报制度,成立了专项治理小组,深入开展企业周边环境和项目建设环境专项治理活动。

今年以来,排查共发现各类隐患矛盾36起起,协调解决36起,治安处罚6人,逮捕9人。

二、存在问题

一是多个项目正在排队入驻,建设用地紧张。

二是个别项目因为调整规划、资金短缺等问题,以致建设进度迟缓。

三是公租房、廉租房及职工生活服务中心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已投产企业的员工生活需求。

三、下步打算

进一步加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力度,将长葛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产业高度集聚、服务业高度集中、“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型集聚区,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增长极、区域发展服务中心、展示城市形象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60亿元,税收收入预计突破6.5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万人,继续保持全省“十强”和县域第一。

一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加快企业总部基地和黄河富士康建设步伐,加强对接与协调,开通项目入驻“直通车”,实行“一对一”工作机制,提供“一站式”服务;对在建的总部基地、奔马年产4000辆全液压汽车起重机等重点项目,加大督查力度,促其早日投产,早见成效。

对黄河集团超硬材料复合片及工具生产、万向汽车零部件生产等18个谋划项目跟踪服务,促其落地建设。

完成电子、建筑机械、车辆制造及配件、印刷包装材料、不锈钢5个专业园区建设。

二是主动开展招商选资。

围绕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电器产业,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选资,争取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6个,引进与富士康配套的项目20个,利用省外资金突破50亿元,争取培育许昌市“大个头儿”、“小巨人”企业10家,将三荣电器、定达铸造、新天地药业、宇龙管业4个许昌确定的上市培育企业在1-2年内全部培育上市,再培育奔马车辆、众品冷链、裕同印刷3家上市后备企业。

三是促进产城互动发展。

统筹新城区、产业集聚区的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督促市委市政府加快公、检、法、司等部门的搬迁入驻,加快医院、学校、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游泳馆建设,加速产城融合。

加快区内19个行政村的集中社区建设,重点完成大户陈、金庄、木锨刘、英刘等8个社区建设,启动8个村社区建设,推进人口向城镇转移。

四是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村民身份转换、规费减免、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产业集聚区民生保障政策,切实解决产业集聚区社区居民医疗、保险、养老等问题和失地人员的就业安置问题。

发挥人社局派驻机构职能,组织开展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吸纳从业就业人员新增1万人,输入劳动力5000人。

五是壮大投融资平台。

继续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督促引导专业银行加大放贷力度,并与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深化合作,支持集聚区工业项目发展。

以金财、正源、丽园、合众等为投融资和担保平台,年内融资15亿元,计划为企业提供小额贷款及担保8亿元。

引导森源电气、万顺包装2家上市企业通过定向增发形式实现融资15亿元。

六是提升整体形象。

高度重视并支持项目入驻把关和企业形象提升工作,年内要完成所有企业大门、标志牌、车间亮化的规划和建设,完成企业办公场所、停车场、院内装饰布局的规划设计。

七是完成扩区规划。

协调完成彭花公路以南、高速公路以东6平方公里的扩区审批,同步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并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租赁入住的方式,统一管理。

八是优化发展环境。

发挥产业集聚区执法中队作用,联合市优化办和园区、老城、和尚桥、长兴派出所,开展项目周边环境专项治理活动,对发展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园区办

2012年12月1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