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军神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5074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军神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军神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军神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军神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军神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军神教案.docx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军神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军神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军神教案.docx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军神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军神教案

1.认识“沃、匪”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晕”,会写“庆、诊”等15个字,会写“诊所、年龄”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找出文中对刘伯承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其心理活动,感受其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理解其被称为“军神”的原因。

4.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再试着以他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板书:

(板书:

军    ),给军组词。

 

2.补充板书: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题目是(板书:

军神)。

3.释题:

“神”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

(出示“神”的解释)

4.过渡:

这里的“军神”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标出自然段,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生齐读,师正音;生汇报有问题的字词,师指导认识。

注意:

(1)多音字“晕”:

yūn(晕倒) yùn(晕车)

(2)“崭”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3.(出示新词)学生开火车比赛读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谁称赞谁是军神?

出示句子:

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

“……你堪称军神!

明确:

沃克称赞刘伯承是军神。

2.了解人物:

(1)沃克是一位……(生齐说)

(2)刘伯承呢?

川东支队的将领。

(3)背景介绍。

(出示多媒体)

3.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刘伯承眼睛受了重伤,在就医时因从容镇定被沃克医生认出其军人身份,在手术过程中拒绝使用麻醉剂并坚持到手术完成,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沃克医生的诊所内来了一位右眼受伤的病人,沃克医生判定他是一名军人。

那沃克医生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感受细节,体会心理。

(一)学习“求治”部分,从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变化,体会他对刘伯承态度的变化。

1.让学生自读第1~6自然段,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是怎样的?

(冷漠)

2.继续自读第7~10自然段,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是怎样的?

(惊疑)

(二)学习“术前”部分,了解手术前刘伯承的坚决镇定,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

1.手术前,沃克医生听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要求是(生说:

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于是就有了两人的这番谈话,也就是课文第12~15自然段。

2.自己读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两人的对话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学生交流:

吃惊、平静。

3.补充资料:

难道刘伯承真的对拒绝使用麻醉剂带来的痛苦毫无顾忌吗?

在他的平静背后,包含着多大的勇气啊,那么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出示多媒体):

我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还有健全的大脑,我仍旧可以驰骋疆场,为祖国效力……正是因为这样,他说:

(引读)“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4.这一部分中,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转变为关心。

(三)学习“术中”部分,感受刘伯承的坚忍顽强,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

1.手术中刘伯承的表现更是让沃克医生钦佩。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16~17自然段。

2.出示第16自然段,沃克医生是著名的外科医生,他“一向从容镇定”,此刻却双手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并且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

“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此时他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刘伯承的勇气和决定让沃克医生深感震撼,以至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在手术时都不免有些担忧和紧张,他心疼和担忧病人。

3.疼痛在加剧,但他始终忍着,圈点“一声不吭”。

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

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刘伯承虽然经受着巨大的疼痛,但他始终一声不吭,他的坚强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1)这次手术是在眼眶中,比我们想象的要疼上几百倍几千倍。

更何况是在拒绝麻醉的情况下,每一分钟都是钻心的疼痛,每一秒钟都那么漫长,让人难以忍受,而病人却始终一声不吭。

(2)在沃克医生对他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的情况下,他仍然“一声不吭”。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何等坚强的毅力,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带着你的感受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4.课文抓住了手术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描写,是什么典型事件呢?

(抓破床单)

5.同学们,平时我们擦破一点皮都会觉得很痛,更不要说在眼睛中动刀子了。

第17自然段全段没有一个“痛”字,请你默读这一段,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刘伯承忍受着剧烈的疼痛?

总结:

圈点“紧紧抓住”(用尽力气抓着,从这个动作看出刘伯承忍受着巨大的疼痛。

)“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从刘伯承的表现可以想象这是怎样让人难以忍受的疼痛啊!

)“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崭新的床单我们想撕破都很难,由此可见刘伯承忍受的疼痛真是撕心裂肺,痛彻心扉。

(四)学习“术后”部分,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仰。

1.学生自主朗读第18~21自然段,思考交流。

(1)然而更令沃克医生震惊、钦佩的是,病人在手术的同时,他还在干什么?

(数刀数)

(2)一共多少刀?

(72刀)这是怎样的72刀啊,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发生在手术室里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小结:

我们能从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情、语言体会出他对刘伯承的敬佩,与之前“冷冷地、生气地”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为什么?

(沃克医生被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感动了、震撼了。

)沃克医生对他肃然起敬!

让我们怀着对他的崇敬,读出这位“军神”的名字——刘伯承。

2.指导学生齐读第22~26自然段。

说说感想。

这是沃克医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由衷的赞美。

这里有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

(敬佩的,赞美的感情)。

这是沃克医生对他的称赞,称赞他什么?

(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呢?

你能结合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吗?

(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意志如钢铁一般)。

还称赞他什么?

(军神)

3.从哪还能看出沃克医生的敬佩?

(肃然起敬、荣幸)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

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领导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慌失措,心惊胆寒;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一幕;他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不朽的功勋。

他是中国的——“军神”。

(齐读课题)

2.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诗,想把这首诗献给刘伯承将军,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赞美一下军神吧!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军神

求治

术前

术中

术后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通过反复精读体会其中包含的人物情感,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什么是“军神”。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橘园

   清晨,站在我家二楼的大厅,放眼橘园,嗬!

仿佛是群芳斗艳的花海。

一团团,一簇簇绿的苍翠欲滴,白的晶莹透亮。

整个橘园绿白相衬,明暗相间,显得生机勃勃。

   走进橘园,一朵朵洁白的橘花,是那么纯洁,那么娇艳。

细细观赏,橘花有五个花瓣,花瓣的中间有一圈黄色的花蕊,花蕊顶上沾着花粉,散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

花蕊中央有一根像火柴一样的花柱,花柱头长大了就是橘子。

   这些橘花,形态不一,婀娜多姿,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楚楚动人。

有的隐藏在绿叶丛中,就像害羞的姑娘,令人喜受。

有的好似久别重逢的朋友,在亲亲热热的聊天,让人羡慕。

有的则高立枝头,山风一吹,宛如妩媚秀丽的白衣少女,翩翩起舞。

忽然,耳边传来“嗡嗡嗡”的响声,抬眼望去,一群蜜峰正贪婪地采花粉。

有的钻进花瓣环抱的花蕊,有的飞来飞去,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多么勤劳的小生灵啊!

   不管是谁!

经过我的家的橘园,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观看,赞叹不已。

人们称赞我家丰收在望的橘园,称赞党的富民政策同。

(1)作者是按________的顺序观察橘园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群芳斗艳:

________。

②楚楚动人:

________。

(3)第2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橘花的外形。

(4)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橘花“形态不一,婀娜多姿”的句子。

【答案】

(1)从远到近

(2)指各种花儿竞相开放;形容花儿鲜艳美丽

(3)花瓣;花蕊;花粉;花柱

(4)有的隐藏在绿叶丛中,就像害羞的姑娘,令人喜受。

有的好似久别重逢的朋友,在亲亲热热的聊天,让人羡慕。

有的则高立枝头,山风一吹,宛如妩媚秀丽的白衣少女,翩翩起舞。

【解析】【分析】

(1)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由“站在我家二楼的大厅,放眼橘园、走进橘园”可知,作者是按从远到近顺序观察橘园的。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①群芳斗艳:

指各种花儿竞相开放。

②楚楚动人:

形容花儿鲜艳美丽。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未知生命起源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

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

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

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像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

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

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

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

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

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密切——________  复杂——________  沸腾——________

(2)生命的构成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来自于“________”后元素的演化。

(3)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的是________。

(4)写出本文的中心句________。

(5)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①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________

②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________

【答案】

(1)疏远;简单;冷却

(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

(3)原始地壳的出现。

(4)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

(5)列数字;列数字、举例子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话。

(5)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

(1)疏远、简单、冷却

(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

(3)原始地壳的出现。

(4)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

(5)列数字;列数字、举例子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

我是吴宓①教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

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

学生上课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

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

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

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

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xī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他就像是一座钟。

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

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

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⑤比起教学上的一丝不苟,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

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⑥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

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

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⑦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

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

“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

我还可以讲课。

⑧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

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

“我是吴宓教授。

【注】①吴宓(mì)(1894—1978):

陕西省泾阳县人。

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

中国学者、诗人、教育家。

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大名鼎鼎()晨xī()

2.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吴宓教授的特点

具体表现

讲课时不看资料,所有内容脱口而出

勤奋

批改学生作业,字迹工整

关爱学生

3.文段⑤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品味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1)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2)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

“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

我还可以讲课。

5.仔细阅读第⑧自然段画线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1.dǐng曦

2.①潇洒(或功底深、才华出众)②半夜备课,早起诵读③一丝不苟(或认真、负责)④为学生拦车,请学生吃饭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

(1)“连忙”一词,看出吴宓老师生怕学生出事,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意近即可)

(2)“急切”一词,表现了吴宓老师渴望走上讲台的迫切之情。

(意近即可)

5.体现了他内心对教育事业的渴望之情,对于无法从事教学的不甘。

作者用该句作为全文的结尾,表达了他对吴宓的同情之心和赞美之情。

 

5.

向日葵

尤今

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

“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早上出门时,气候温凉,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

天色愈暗,气温愈低,到了傍晚,气温居然降至六摄氏度。

我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寂寥的小公园,那种砭骨的寒风夺命似的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

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寒风肆无忌禅,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

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蝗一样往我心里钻。

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

”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唉,”老公叹气,“伦敦的工作压力真是太大了!

”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

“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

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

”我和老公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

冻得犹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

“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

”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点了各种美食。

刺身、煎和牛、毁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厖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

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

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

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

“妈妈,我今天请假。

”我讶异地问:

“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

”她笑嘻嘻地说:

“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

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

“亲爱的妈妈:

记得吗?

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

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

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

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英;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

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后,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

“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

贮藏室!

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1.通读全文,围绕“向日葵”,补全女儿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的情节。

那天下班后,→赶回家去,→半夜起来,浇向日葵→第二天上午,。

2.本文开头两段着意交代女儿做事有条不紊一向准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蝗一样往我心里钻。

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2)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4.文章末尾说“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请描摩此时“我”的内心活动,并加以描摹。

(不少于30字)

1.买向日葵藏向日葵送向日葵

2.意在突出女儿细心、守时的个性,与下文让父母在寒风中久等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心生悬念,为下文买花藏花作铺垫。

3.

(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女儿的失信而怒火冲心,生气得脸色铁青的样子。

(2)“冒”“灼灼”等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因女儿不体恤父母,心中的失望和难过。

4.示例:

对不起啊,女儿!

你为了给我买生日礼物,在寒风中奔波,而我却冷言冷语对你,妈妈很内疚啊。

谢谢你,女儿!

谢谢你的向日葵。

是那份温暖,驱走了我内心的严寒,是那份感动让我热泪盈眶。

 

6.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

牧徐徐

母亲是一个特别爱静的人,尤其是在睡觉时,不能受到一点声响的打搅,否则就易失眠。

以前,母亲一直住在乡下老家,村子里的白天夜晚都特别安静。

因此,她习惯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入睡。

我在很小时便知道母亲喜欢清静,所以,不敢在她睡觉时发出喧哗声,更不敢轻易去打搅她。

母亲睡觉时爱静的这一特性保持了很多年,直到来到我这里。

我的新房正好位于城市两条主干道的交叉口,一天到晚都是车流不断,喧嚣不已,晚上的光污染也很重,窗外的灯光亮得如同白昼。

我知道这样吵闹的环境,母亲自然受不了,于是便事先给她的卧室窗户安了加厚的双层隔音玻璃,还挂上了一层厚厚的隔光窗帘。

我想,这样便能有效地阻隔掉外面的噪音和灯光,能让母亲睡得安稳些。

但母亲晚上睡觉时却不愿意关窗户和拉窗帘,理由是“窗户关起来,一点风都进不来,太闷了”。

夏天来临时,晚上卧室里热得很,可母亲却不愿意开空调,说空调吹出来的冷气让她不舒服。

其实,她是觉得开空调费电,勤俭、朴素是她一贯的秉性。

“不开会热坏您身体的!

”我坚持让她开。

“哪有这么娇贵,我在老家过了几十个三伏天,也从没用过空调呀!

”母亲反驳。

“可城里比老家热呀,左右邻居都开,他们的空调外机将热量全都排到我们家了。

”我摆开事实,想让母亲清楚这个道理。

可母亲到底还是坚持不开空调,再热的夜晚,她也只是拿着那把从老家带来的蒲扇,给自己扇些风来,她说:

“扇累了,困乏了,自然就能睡看,睡着也就不知道热了。

一天晚上,我走到母亲的卧室边,一打开们便是一股热浪,让刚从空调房里出来的我十分不舒服,但我发现母亲居然睡着了,睡在很大的噪音和一股股热浪之中。

从窗外射进来的灯光,毫不留情地打在她瘦弱、单薄而又苍老的身上。

我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母亲一个睡觉爱静的人,居然改变了一辈子的特性,变得不在乎喧嚣,不在乎嘈杂,不在乎不黑下来的夜晚,更不在乎扑面而来的闷热,就这么慢慢地睡熟了……母亲,她是真累、真乏了。

我想,母亲肯定向往乡下老家的宁静,渴望回到那个没有喧嚣车流,没有刺眼灯光的乡下,过安安静静的晚年生活。

但她却从未开口提起想回去的话题。

母亲是明事理的人,她深知,自己来这里是有任务要完成的。

她的到来和不离开,将能极大地帮衬儿子一把,让辛劳一天回到家的儿子,不必自己动手做饭,一回来就能吃上一顿现成的热腾腾的晚饭。

她更知道,正因为她的存在,儿子早上才能多睡会儿,不必自己早早起来做早饭,更不必去外面吃又贵又不太健康的早点。

我想,天下有无数这样的母亲,为了子女,人到老年却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漂泊在陌生的城市里,带着大半辈子的乡土气息来忍耐城市里的新生活,她们善良而勤俭,并极具坚韧性,如同我的母亲,再热的天,再吵的环境,她也能忍受住,强迫自己合上眼睛,睡在一片喧嚣吵闹之中。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她知道不能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