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动物营养学期末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4805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7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动物营养学期末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动物营养学期末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动物营养学期末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动物营养学期末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动物营养学期末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动物营养学期末重点.docx

《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动物营养学期末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动物营养学期末重点.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动物营养学期末重点.docx

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动物营养学期末重点

绪论

动物营养学:

是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养分:

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动物生产的特点:

1.从生产人类食物的角度看,动物生产的重要特点是物质利用效率低。

2.动物可以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养分资源(如牧草、各类副产物等)转化为人类食品,从而提高食物生产体系中的养分利用率。

一、动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确定必需营养素、研究其理化特性和营养生理作用;

(2)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3)研究营养摄入与动物健康、动物体内外环境间的关系;

(4)研究提高动物对饲料利用率的原理与方法;

(5)制定动物的适宜养分需要量;

(6)探索或改进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新方法或新手段(饲料营养价值评定、营养需要量)。

二、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

(1)保障动物健康。

(2)提高动物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3)改善产品质量。

(4)降低生产成本。

(5)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章营养物质及其来源

饲料概略养分分析的内容及其方案。

(7分)

项目

方案

水分或干物质

粗蛋白质

粗脂肪

粗纤维

粗灰分

无氮浸出物

100~105℃下烘至恒重1.5分

凯氏半微量定氮法1.5分

索氏浸提法(乙醚浸提)1分

酸碱测定法1分

550~600℃烧灼残渣法1分

100%减去上述其它成分的余数1分

饲料:

在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均叫饲料。

总水分:

饲料样品在烘箱中100-105℃烘干至恒重,失去的游离水和结合水质量总和。

烘干后的剩余物叫全干(绝干)物质。

初水分:

饲料等样品在烘箱中60-70℃烘干至恒重,失去的重量即为初水。

粗蛋白CP:

饲料中所有含氮物质的总和。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测出样品含氮量后,再乘以6.25即为粗蛋白含量。

粗纤维CF: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常规分析法是在强制条件(1.25%酸、1.25%碱、乙醇、高温)下测定。

粗灰分Ash:

是饲料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脂肪EE:

饲料样品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无氮浸出物NEF:

即不含氮的一类浸出物,也称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菊糖、双糖、单糖等。

NFE%=100%-(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含量

中性洗涤纤维NDF:

将饲料进行中性洗涤剂处理,得到中性洗涤纤维,是评定饲草中纤维类物质的指标之一。

酸性洗涤纤维ADF:

酸性洗涤木质素ADL:

一、动物体的化学组成有何特点?

1、水分

动物体内水分含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大幅度降低,主要原因——体脂肪的增加。

不同器官和组织因机能不同,水分含量亦不同。

2、有机物质

◆脂肪和蛋白质是动物体内两种重要的有机物质。

动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极少。

◆动物种类不同体内的脂肪含量不同;随年龄和体重的增加,体脂肪和水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动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少于1%,主要以肝糖原和肌糖原形式存在。

3、灰分

◆动物体内灰分主要由各种矿物质组成,其中钙、磷占65~75%

◆Fe、Cu、Zn、Mn、Co、Se、Mo、F、Cr、Ni、V、Sn、Si、As等15种元素,是动物必需微量元素

4、动物活体成分的估计

◆动物活体成分构成规律:

动物总体重=水分重+脂肪重+脱脂干物质重

◆水分与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脱水和脱脂干物质中,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又相对稳定。

因此估计动物的活体成分只需要测出体脂肪或水分含量,即可估测活体其他成分。

二、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特点

A、所含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略有差异。

植物因种类不同,化学元素含量差异很大;不同种类动物体化学元素差异不显著。

B、化学元素以氧最多,碳和氢次之,钙磷较少。

C、动物体内的钙磷钠含量大大超过植物;钾含量则低于植物;植物受土壤、肥料、气候条件和收、贮存时间等因素影响而变化。

D、动物体内水分与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蛋白质成分较为稳定,含量较高,含碳水化合物较少;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水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随植物种类不同差异很大。

E、植物体内含有一些结构性多糖,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而动物体内完全不含这一类物质

F、构成动植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相同。

第二章动物的消化生理及消化力

消化:

是机体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块的、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分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化学物质的过程。

吸收:

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消化力:

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

消化性:

饲料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消化率:

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养分的百分率。

表观消化率与真消化率:

见下列公式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

某养分表观消化率(%)==×100%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消化道来源物中某养分)

某养分的真消化率=×100%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

其中:

消化道来源物指来自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肠道脱落细胞、肠道微生物等内源性产物。

一、动物消化、吸收的方式?

1、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

指通过采食、咀嚼和胃肠运动,将食物磨碎混合和推动食物后移,最后将消化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

指通过消化道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酶或饲料中所含有的消化酶对饲料进行分解的过程。

微生物消化:

指动物消化道内共生的微生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进行分解的过程。

2、吸收方式:

被动吸收、主动吸收、胞饮吸收。

二、鸡、猪、牛的消化各有什么特点,有何不同?

1、鸡的肠道较短,化学消化为主,酶和微生物消化都弱。

肌胃具有较强的磨碎食物能力。

2、猪主要是酶的消化,微生物消化比较弱.小肠较长,是主要的消化器官。

发达的结肠有微生物发酵功能。

3、牛前胃以微生物消化为主,皱胃和小肠以酶消化为主。

三、瘤胃内环境有哪些特点适合微生物发酵?

◆食物和水分相对稳定,含干物质10~15%,水分85~90%

◆瘤胃pH在5.0~7.5,呈中性而略偏酸,很适合微生物的繁殖

◆渗透压稳定,接近血浆水平

◆温度在38.5~40℃:

发酵产热、超出体外1~2℃。

四、影响动物对饲料消化率的因素?

(1)动物因素:

动物种类和品种,年龄及个体差异。

(2)饲料因素:

种类,化学成分,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饲料加工调制。

(3)饲养管理技术:

营养水平,饲养条件,饲料添加剂。

第三章水的营养

一、水的生理作用

1、水是机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2、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

3、水是一切化学反应的介质

4、水参与体温调节

5、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6、其他功能:

(1)润滑作用;

(2)稀释毒物;(3)产品的组成部分。

二、水的来源有那些?

水通过什么途径流失的?

水的来源:

1、饮水——水的主要来源;2、饲料水3、代谢水

水的排泄:

1、粪和尿的排泄;2、肺脏和皮肤的蒸发;3、经动物产品排出

三、影响需水量的因素有哪些?

1、动物种类:

大量排尿需水多反刍>单胃>鸟类

2、饲粮因素:

动物需水量与其饲料干物质采食量有关。

盐类物质增加,需水量增加。

3、环境因素:

气温高于30℃,动物需水量明显增加,低于10℃,则相反。

四、影响水品质的因素有哪些?

1)天然盐类:

阴离子:

CO32-、SO42-、Cl-、NO3-

阳离子:

Mg2+、Ca2+、Na+、重金属离子

2)污染物:

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化学物质,排出的污染物。

3)微生物:

细菌,病毒,真菌,原生质。

 

第四章蛋白质的营养

EAA:

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半必需氨基酸:

一定条件下能代替或节省部分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

(丝氨酸、胱氨酸、酪氨酸)

条件性必需氨基酸:

特定的情况下,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对仔猪,Arg、Glu是条件性EAA)

LAA:

饲料中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

氨基酸缺乏:

某种或几种氨基酸含量不足,不能满足动物需要,而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

氨基酸中毒:

由于饲粮中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动物生产性能下降,添加其他氨基酸可部分缓解中毒症,但不能完全消除。

氨基酸拮抗:

由于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需要量提高,称为氨基酸拮抗作用。

理想蛋白:

AA间平衡最佳、利用效率100%的蛋白质。

RDP:

瘤胃内被微生物降解饲料蛋白质称为瘤胃降解蛋白。

UDP:

瘤胃内未被微生物降解饲料蛋白质称为瘤胃未降解蛋白。

蛋白质周转代谢:

动物体内,老组织不断更新,被更新的组织蛋白降解为氨基酸,而又重新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的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周转代谢。

EAA互补效应:

由于各种饲料所含EAA种类、含量、限制的程度不同,多种饲料混合可起到AA取长补短的作用。

美拉德反应:

饲料热处理温度过高或者时间过长,对氨基酸的消化有不利影响,在干燥的条件下,使得蛋白质肽链上的游离氨基酸与还原糖中的醛基形成一种氨糖复合物,不能为蛋白酶消化称为美拉德反应。

瘤胃肝脏氮素循环:

瘤胃蛋白质降解比合成速度快,则氨在瘤胃内积累并超过微生物所能利用的最大氨浓度,多余的氨被瘤胃壁吸收,经血液输送至肝脏,并在肝脏中转变成尿素,生成的尿素一部分可经过唾液和血液返回至瘤胃,这称为“瘤胃—肝脏氮素循环”。

氨中毒:

NPN释放氨的速度超过微生物利用氨的速度,使血液氨浓度大大增加。

一、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单胃动物:

(1)消化酶:

单胃动物的蛋白质消化在胃和小肠上部进行,主要靠酶消化。

消化酶有三个来源:

胃粘膜、肠粘膜和胰腺。

(2)消化过程:

从胃中开始消化,天然蛋白不能被消化酶消化,因其特异有序的立体结构可阻止消化酶的作用,蛋白质变性后可使有顺变无序,增加对酶的敏感性。

HCl和加热可使蛋白质变性,HCl处理变性后对胃蛋白酶更敏感。

未消化蛋白质进入大肠,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AA,N及其他含N物质,大部分不能被利用。

(3)吸收:

AA的吸收主要在小肠上部完成,为主动吸收,VB6可提高正常AA的转运,有三个转运系统分别转运碱性、酸性和中性AA,三个系统各有不同载体:

同一类AA之间有竞争作用,但不影响另一类AA吸收。

各AA吸收速度顺序为:

L-AA高于D-AA。

 

反刍动物:

反刍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约70%在瘤胃受微生物作用而分解,30%在肠道分解。

 反刍动物小肠消化与单胃动物不同之处。

(1)代谢N相对于饲料N的比例高于单胃动物,特别是日粮蛋白质缺乏时。

(2)食物流入十二指肠的中和率慢于单胃动物。

(3)胰蛋白酶的激活和活性高峰在空肠中段才能达到(单胃动物在十二指肠)。

(4)胰液中核酸酶活性高,可能与微生物中核酸含量高有关,进入十二指肠食糜的微生物蛋白和未解日粮蛋白的比例与蛋白质种类有关,约蛋白质和非蛋白质氮,构成微生物蛋白质,然后又被消化分解为氨基酸,供动物肌体吸收利用。

二、简述如何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

1)配制饲料时,应注意日粮的组成,如猪、禽等应控制粗纤维的含量;

2)配制饲粮时,应注意能氮平衡,高能低氮,高氮低能都会影响蛋白质的利用率;

3)配制饲料时,应注意蛋白质的种类数量及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配比;

4)对饲料进行碾碎、发酵、青贮等调制与加工,增加饲料的适口性,提高消化率,从而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

5)某些饲料应经过特殊处理以消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

6)可在日粮中补充少量合成氨基酸,以使日粮全价性和氨基酸平衡。

三、NPN的利用原理及其合理利用措施?

合理利用措施:

(1)延缓NPN的分解速度(选择分解速度慢的NPN、包被技术、脲酶抑制剂)

(2)增加微生物的合成能力(充足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足够的矿物元素)

(3)正确的使用技术:

1)用量:

不超过总氮的20-30%,不超过饲粮干物质的1%

2)适应期:

2-4周逐渐加量

3)不能加入水中饲喂,与喂水时间间隔2h

4)合理搭配饲粮,将尿素与谷物精料混合饲喂,促进碳氮同步释放

5)适当降低饲料蛋白质含量,12%以下

6)避免与含脲酶活性高的饲料(生大豆)混喂。

7)幼龄动物禁止饲喂尿素

四、论述瘤胃内环境稳定的含义及营养生理意义。

反刍动物瘤胃蛋白质消化的优缺点:

1、利用NPN合成微生物蛋白和必需氨基酸,可满足反刍动物的营养需要;

2、将劣质的蛋白质合成微生物蛋白,提高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3、维持适宜的瘤胃蛋白降解率,避免饲料蛋白质浪费;

4、饲料蛋白质被微生物降解,存在能量及蛋白质的双重浪费。

五、简述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沉积的因素。

(1)动物因素:

种类、年龄、性别

(2)饲料因素:

蛋白质种类与水平(底物诱导效应)、纤维水平、饲料添加剂、蛋白酶抑制因子。

(3)饲料加工(热损害):

对大豆等饲料进行适当的热处理,能消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也能使蛋白质初步变性,有利于消化吸收。

但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则有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4)饲养管理:

补饲、饲喂次数、饲喂量

(5)影响吸收的因素:

AA平衡、肠粘膜状态

六、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

1、机体和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机体内生物功能的载体

3、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

4、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和脂肪

5、遗传物质的基础

六、蛋白质不足的后果?

1、消化机能紊乱

2、幼龄动物生长发育受阻

3、易患贫血症及其他疾病

4、影响繁殖

5、生产性能下降

七、生长猪、禽的EAA包括哪几种?

猪:

8种EAA----赖、蛋、色、苯丙、亮、异亮、缬、苏、组、精氨酸;(成年猪8种)

禽:

13种EAA----包含甘氨酸、胱氨酸、酪氨酸。

八、简述单胃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一)蛋白质的消化:

1、口腔内的消化:

主要是机械磨碎,蛋白质和氨化物均无多大变化

2、胃内的消化:

蛋白质在盐酸和胃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下,分解成多肽和少量的氨基酸,氨化物分解成氨;

3、小肠的消化:

小肠内含有丰富的分解蛋白质和多肽的胰酶和肠酶,是消化和吸收蛋白质的主要场所,将蛋白质、多肽分解成氨基酸、氨化物分解成氨;(肠腔内消化、膜和胞内消化)

4、大肠的消化:

主要是微生物作用为主,未被胃、小肠消化的蛋白质、氨化物在大肠被微生物分解成氨基酸、氨,微生物利用这些物质来合成微生物蛋白,单胃草食动物可部分利用这样微生物蛋白,猪、鸡的利用效果较差,多数是随粪便排出体外。

(二)蛋白质的吸收:

吸收主要在小肠上2/3的部位,各种氨基酸的吸收速度是不同的,被吸收的氨基酸主要经门脉运送到肝脏,只有少量的氨基酸经淋巴系统转运。

新生的哺乳动物在出生后24~36h内,能直接吸收免疫球蛋白.

九、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

第一LAA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

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LAA?

1、限制性氨基酸(LAA):

与动物需要量相比,饲料(粮)中含量不足的EAA。

2、第一LAA意义:

第一限制氨基酸是限制氨基酸中缺乏最多的一类氨基酸,由于木桶效应,它会严重影响机体对蛋白质的利用,并且决定蛋白质的质量。

3、猪:

赖氨酸;禽:

蛋氨酸。

十、简述AA间的相互关系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

1.氨基酸的缺乏:

一种或几种必须氨基酸含量不能满足动物需要的情况称为氨基酸缺乏。

某种必须氨基酸缺乏时,动物只能按照这种缺乏氨基酸在体内的含量来相应地利用其他氨基酸。

因此多余的其他氨基酸会被氧化供能或转化成其他物质,这降低了能量利用率,增加了肝肾的负担。

2.氨基酸的中毒:

当饲料中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引起动物中毒时,添加其他氨基酸可部分缓解中毒症状。

3.氨基酸的拮抗作用:

当饲料中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时会引起其它氨基酸的需要量提高。

原因详见课本P48。

4.氨基酸平衡和不平衡:

某种饲料的必需氨基酸相互比例与动物的需要最接近,表明饲料氨基酸平衡;反之,则为不平衡。

5.氨基酸的互补作用:

两种或多种饲料混合使用时,由于各自所含的必须氨基酸种类、含量及限制的程度不同,彼此可取长补短,使混合后的饲料蛋白质氨基酸平衡得以改善,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此效应称为氨基酸的互补作用。

十一、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原理及其意义。

原理:

从理论上讲,各种氨基酸成比例地参与某一蛋白质代谢过程,是以某种氨基酸的最低值为基础的。

如果其中的一种氨基酸过低,其它氨基酸都要以这个低的氨基酸为基础,循此比例参与代谢。

超过此比例要求的所有过量部分的氨基酸都不能参与这一代谢,而是经过转氨基反应、脱氨反应,碳链的氧化分解反应以及脱羧作用等分解掉。

结果,氮在体内的存留量变少,蛋白质浪费,生产性能下降。

 

意义:

a确定动物的氨基酸需要量b指导饲料配制及合成AA的应用,合理利用饲料资源

c可用于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d实现饲粮低N化,降低成本,减少氮排泄

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一、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分类、主要性质?

(1)单糖、低聚糖或寡糖、多聚糖、其他化合物

(2)与营养有关的性质:

淀粉——直链淀粉:

α-1,4-糖苷键连结而成

支链淀粉:

分支点α-1,6-糖苷键,

链内α-1,4-糖苷键

糖原——结构与支链淀粉相似

纤维素——由β-D-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

(3)美拉德反应:

还原性糖的碳基与蛋白质或肽游离的氨基之间的缩合反应

(4)糖类异构、互变性:

动物消化吸收后代谢途径一致的基础

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1.供能贮能作用

2.参与机体构成和调控体内代谢

3.形成动物产品:

产蛋产奶

4.其他作用:

粗纤维、功能性寡糖

三、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代谢方面有何异同?

(1)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1、是以粗纤维形成的挥发性脂肪酸为主,以淀粉形成的葡萄糖为辅,主要消化部位在瘤胃,小肠、盲肠、结肠为辅。

2、碳水化合物在前胃的消化过程是微生物不断分解纤维分解酶分解纤维的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碳水化合物水解产生的单糖经主动转运吸收入细胞;它在瘤胃中降解为挥发性脂肪酸即丁酸、丙酸和乙酸,通过扩散进入体内。

丁酸和乙酸发酵产生的氢,用于合成甲烷,通过嗳气排出体外,其能量损失较大。

(2)单胃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1、是以淀粉形成的葡萄糖为主,以粗纤维形成的挥发性脂肪酸为辅,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

2、营养性的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是在消化道的前端即口腔到回肠末端;结构性的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是在消化道的后端即回肠末端以后。

3、进入肠后段的碳水化合物以结构多糖为主,也包括未消化完的营养性碳水化合物,由微生物发酵分解,主要产物是挥发性脂肪酸、甲烷、二氧化碳。

部分挥发性脂肪酸由肠壁进入体内,而气体则由肛门排出。

反刍动物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糖原异生:

反刍动物不能利用葡萄糖合成长链脂肪酸,通过糖原异生来提供葡萄糖。

四、碳水化合物在瘤胃降解的主要产物是什么?

提高日粮粗纤维水平将提高什么的组成比例?

挥发性脂肪酸VFA(乙酸、丙酸和丁酸);

五、挥发性脂肪酸

吸收部位:

75%通过瘤胃壁扩散吸收、20%经皱胃和瓣胃壁吸收、5%经小肠吸收

速度:

碳原子数目越多,吸收越快,即丁酸>丙酸>乙酸。

代谢产物:

1、乙酸:

合成体脂肪、乳脂肪2、丙酸:

合成葡萄糖、乳糖3、丁酸:

合成脂肪

六、简述纤维的营养生理作用。

◆供能作用:

CF经瘤胃和盲肠微生物分解可产生各种挥发性脂肪酸

◆对营养物质摄入的调控作用:

常用CF类物质冲淡日粮营养浓度,通过CF对采食量的调控实现对营养物质摄入的调控

◆解毒作用:

日粮中的适量CF类物质可提高动物对一些不能耐受的物质的耐受程度

◆代谢效应:

CF可增加胆汁排泄,降低胆结石的可能性

◆日粮中CF的物理作用:

刺激消化道粘膜,促进胃肠蠕动作用,还可促进胃、肠道的发育和成熟,饱腹感。

◆CF改善胴体品质等其他作用:

改善畜产品质量、可提高母畜的生产性能。

六、NSP的概念及其的营养特性?

NSP:

非淀粉多糖即是多糖中的结构多糖。

供能作用——经瘤胃和盲肠微生物分解可产生各种挥发性脂肪酸、对营养物质摄入的调控作用;

解毒作用——可提高动物对一些不能耐受的物质的耐受程度。

(可预防仔猪断奶后大肠杆菌引起的肠毒血症,可防止猪胃肠溃炎,过量时无效)

代谢效应——增加胆汁排泄,降低胆结石的可能性;

其他作用——改善畜产品质量、可提高母畜的生产性能。

七、简述NSP的负面营养特性及克服措施。

1、对营养物质吸收方面的负效应

2、降低能值的负效应

3、增加内源物质损失的负效应

措施:

添加酶制剂、水处理、添加抗生素、其他方法:

如日粮中添加燕麦壳

第六章脂类的营养

瘤胃氢化作用:

饱和脂肪酸经过瘤胃微生物的作用变成饱和脂肪的现象。

脂肪的酸败:

脂肪在适当的条件下(如氧气、适宜温度、水分、微生物、金属离子等到)发生氧化,生成醛、酮、酸并有异味的现象称之。

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

饲粮中添中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

一、脂类的组成、主要性质?

二、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1、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额外能量效应;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2、脂类可作为机体结构物质。

3、提供必需脂肪酸。

4、协助脂溶性物质的吸收。

5、维持体温、防护作用。

6、调节内分泌功能。

7、油脂在饲料加工中的作用。

三、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在脂类的消化、吸收、代谢方面有何异同?

何为胆汁肠肝循环?

相同点:

脂类水解→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小肠粘膜摄取这些微粒→在小肠粘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不同点:

(1)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在空肠,十二指肠,小肠;非反刍动物在瘤胃壁,回肠

(2)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化过程形成的混合微粒构成与非反刍动物不同。

(3)反刍动物瘤胃对脂类的消化特点是:

1、不饱和脂肪酸氢化变成饱和脂肪酸2、微生物合成支链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多

3、甘油被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

4、少量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

胆汁肠肝循环:

胆汁酸是脂类食物消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是机体内胆固醇代谢的最终产物。

初级胆汁酸随胆汁流入肠道,在促进脂类消化吸收的同时,受到肠道(小肠下端及大肠)内细菌作用而变为次级胆汁酸,肠内的胆汁酸约有95%被肠壁重吸收(包括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重回肝脏,经肝细胞处理后,与新合成的结合胆汁酸一道再经胆道排入肠道,此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肝肠循环。

四、反刍动物脂类瘤胃微生物消化的特点?

(一)不饱和脂肪酸氢化,必需脂肪酸减少

(二)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

(三)脂类中的甘油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

(四)微生物酶解的产物是甘油而非甘油一酯

(五)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

五、EFA的概念与作用?

必需脂肪酸:

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

作用:

1、是细胞膜、线粒体膜和质膜等生物膜脂质的主要成分。

2、合成类二十烷的前体物质。

3、维持皮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