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DH系列声速测试仪.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4401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VDH系列声速测试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SVDH系列声速测试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SVDH系列声速测试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SVDH系列声速测试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SVDH系列声速测试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SVDH系列声速测试仪.docx

《SVDH系列声速测试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VDH系列声速测试仪.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SVDH系列声速测试仪.docx

SVDH系列声速测试仪

 

声速测量实验

 

 

一、概述

SV-DH系列声速测试仪为观察、研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现象,测量这些介质中声波传播速度的专用仪器。

仪器由声速专用测试架及专用信号源二部分组成,可用于大学基础物理实验。

SV-DH系列声速测试仪不但覆盖了基础物理声速实验中常用的二种测试方法,而且,在上述常规测量方法基础上还可以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声速测量方法时差法进行测量。

在时差法工作状态下,使用示波器,可以非常明显、直观地观察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射、叠加而产生的混响波形。

二、型号与组成

SV-DH系列声速测试仪是由声速测试仪(测试架)和声速测试仪信号源二个部分组成。

下列声速测试仪都可增加固体声速测量装置,用于固体声速的测量。

对于声速测试架,有以下型号:

SV-DH-3型声速测定仪(支架式、千分尺读数);

SV-DH-3A型声速测定仪(支架式、数显容栅尺读数);

SV-DH-7型声速测定仪(液槽可脱卸、千分尺读数)。

SV-DH-7A型声速测定仪(液槽可脱卸、数显容栅尺读数)。

对于信号源,有以下型号:

SVX-3型声速测定信号源(频率范围25kHz~45kHz,带时差法测量脉冲信号源);

SVX-5型声速测定信号源(频率范围25kHz~45kHz,带时差法测量脉冲信号源);

SVX-7型多功能信号源(频率范围50Hz~45kHz、带时差法测量脉冲信号源);

图1列出SVX-5、SVX-7声速测试仪信号源面板,图2为声速测试仪外形示意图。

图1SVX-5、SVX-7声速测试仪信号源面板

调节旋钮的作用:

信号频率:

用于调节输出信号的频率;

发射强度:

用于调节输出信号电功率(输出电压),仅连续波有效;

接收增益:

用于调节仪器内部的接收增益。

 

图2声速测试架外形示意图

三、主要技术参数

1.SV-DH声速测试仪

1.1环境适应性:

工作温度10~35℃;相对湿度25~75%。

1.2抗电强度:

仪器能耐受50Hz正弦波500V电压1min耐压试验。

1.3压电陶瓷换能器谐振频率:

37±3kHz;可承受的连续电功率不小于15W。

1.4两换能器之间测试距离:

50~280mm(支架式);50~290mm(水槽式)

1.5测试架外形尺寸:

480mm×140mm×152mm(支架式)

530mm×140mm×160mm(水槽式)

2.SVX-3型声速测试仪信号源

2.1功率信号源

2.1.1频率范围:

25kHz~45kHz

2.1.2输出电压:

大于10Vp-p

2.1.3频率显示:

5位LED数字显示

2.2脉冲调制信号源:

频率:

36.5kHz,脉冲宽度:

27μs,脉冲周期:

60ms

2.3计数定时器:

计数定时范围:

1μs~1s,分辨率:

1μs

2.4连续波、脉冲波切换测量

2.5测量方法:

驻波法、相位法、时差法、竖立法

2.6测量介质:

空气、固体(需另配SVG型固体测量装置)

2.7仪器外形尺寸:

290mm×240mm×120mm

3.SVX-5型综合声速测试仪信号源

3.1测量介质:

空气、液体、固体(需另配SVG型固体测量装置)

3.2其他同SVX-3型声速测试仪信号源

4.SVX-7型通用信号源

4.1频率范围:

50~500Hz,500Hz~5kHz,5kHz~50kHz

4.2其他同SVX-5型声速测试仪信号源

四、实验原理

1.超声波与压电陶瓷换能器

频率20Hz-20kHz的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形成声波,高于20kHz称为超声波,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就是声波的传播速度,而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易于定向发射等优点。

声速实验所采用的声波频率一般都在20~60kHz之间,在此频率范围内,采用压电陶瓷换能器作为声波的发射器、接收器效果最佳。

 

图3纵向换能器的结构简图。

压电陶瓷换能器根据它的工作方式,分为纵向(振动)换能器、径向(振动)换能器及弯曲振动换能器。

声速教学实验中所用的大多数采用纵向换能器。

图3为纵向换能器的结构简图。

2.共振干涉法(驻波法)测量声速

假设在无限声场中,仅有一个点声源S1(发射换能器)和一个接收平面(接收换能器S2)。

当点声源发出声波后,在此声场中只有一个反射面(即接收换能器平面),并且只产生一次反射。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发射波ξ1=A1cos(ωt+2πx/λ)。

在S2处产生反射,反射波ξ2=A2cos(ωt-2πx/λ),信号相位与ξ1相反,幅度A2<A1。

ξ1与ξ2在反射平面相交叠加,合成波束ξ3

ξ3=ξ1+ξ2=A1cos(ωt+2πx/λ)+A2cos(ωt-2πx/λ)

=A1cos(ωt+2πx/λ)+A1cos(ωt-2πx/λ)+(A2-A1)cos(ωt-2πx/λ)

=2A1cos(2πx/λ)cosωt+(A2-A1)cos(ωt-2πx/λ)

由此可见,合成后的波束ξ3在幅度上,具有随cos(2πx/λ)呈周期变化的特性,在相位上,具有随(2πx/λ)呈周期变化的特性。

另外,由于反射波幅度小于发射波,合成波的幅度即使在波节处也不为0,而是按(A2-A1)cos(ωt-2πx/λ)变化。

图4所示波形显示了叠加后的声波幅度,随距离按cos(2πx/λ)变化的特征。

实验装置按图7所示,图中S1和S2为压电陶瓷换能器。

S1作为声波发射器,它由信号源供给频率为数十千赫的交流电信号,由逆压电效应发出一平面超声波;而S2则作为声波的接收器,压电效应将接收到的声压转换成电信号。

将它输入示波器,我们就可看到一组由声压信号产生的正弦波形。

由于S2在接收声波的同时还能反射一部分超声波,接收的声波、发射的声波振幅虽有差异,但二者周期相同且在同一

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二者在S1和S2区域内产生了波的干涉,形成驻波。

我们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的实际上是这两个相干波合成后在声波接收器S2处的振动情况。

移动S2位置(即改变S1和S2之间的距离),从示波器显示上会发现,当S2在某此位置时振幅有最大值。

根据波的干涉理论可以知道:

任何二相邻的振幅最大值的位置之间(或二相邻的振幅最小值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均为λ/2。

为了测量声波的波长,可以在一边观察示波器上声压振幅值的同时,缓慢的改变S1和S2之间的距离。

示波器上就可以看到声振动幅值不断地由最大变到最小再变到最大,二相邻的振幅最大之间的距离为λ/2;S2移动过的距离亦为λ/2。

超声换能器S2至S1之间的距离的改变可通过转动鼓轮来实现,而超声波的频率又可由声速测试仪信号源频率显示窗口直接读出。

 

图4换能器间距与合成幅度

在连续多次测量相隔半波长的S2的位置变化及声波频率f以后,我们可运用测量数据计算出声速,用逐差法处理测量的数据。

3.相位法测量原理

 

图5用李萨如图观察相位变化

由前述可知入射波ξ1与反射波ξ2叠加,形成波束ξ3=2A1cos(2πx/λ)cosωt+(A2-A1)cos(ωt-2πx/λ)相对于发射波束:

ξ1=Acos(ωt+2πx/λ)来说,在经过△x距离后,接收到的余弦波与原来位置处的相位差(相移)为θ=2π△x/λ。

由此可见,在经过△x距离后,接收到的余弦波与原来位置处的相位差(相移)为θ=2π△x/λ,如图5所示。

因此能通过示波器,用李萨如图法观察测出声波的波长。

4.时差法测量原理

连续波经脉冲调制后由发射换能器发射至被测介质中,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经过t时间后,到达L距离处的接收换能器。

由运动定律可知,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可由以下公式求出:

速度V=距离L/时间t

 

图6发射波与接收波

通过测量二换能器发射接收平面之间距离L和时间t,就可以计算出当前介质下的声波传播速度。

五、实验内容

 

图7驻波法、相位法连线图

1.仪器在使用之前,加电开机预热15min。

在接通市电后,自动工作在连续波方式,这时脉冲波强度选择按钮不起作用。

2.驻波法测量声速。

2.1测量装置的连接

如图7所示,信号源面板上的发射端换能器接口(S1),用于输出一定频率的功率信号,请接至测试架的发射换能器(S1);信号源面板上的发射端的发射波形Y1,请接至双踪示波器的CH1(Y1),用于观察发射波形;接收换能器(S2)的输出接至示波器的

2.2测定压电陶瓷换能器的测试频率工作点

只有当换能器S1的发射面和S2的接收面保持平行时才有较好的接收效果。

为了得到较清晰的接收波形,应将外加的驱动信号频率调节到换能器S1、S2的谐振频率处时,才能较好的进行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实际上有一个小的通频带),S2才会有一定幅度的电信号输出,才能有较好的实验效果。

换能器工作状态的调节方法如下:

首先调节发射强度旋钮,使声速测试仪信号源输出合适的电压,再调整信号频率(在25~45kHz之间),观察频率调整时CH2(Y2)通道的电压幅度变化。

合适选择示波器的扫描时基t/div和通道增益,并进行调节,使示波器显示稳定的接收波形。

在某一频率点处(34~40kHz之间),电压幅度明显增大,再适当调节示波器通道增益,仔细地细调频率,使该电压幅度为极大值,此频率即是压电换能器相匹配的一个谐振工作点,记录频率FN。

改变S1和S2间的距离,适当选择位置,重新调整,再次测定工作频率,共测5次,取平均频率f。

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相等的。

利用换能器的不同谐振频率的谐振点,可以在用一个谐振频率测量完声速后,再用另外一个谐振频率来测量声速,就可以验证以上结论。

2.3测量步骤

将测试方法设置到连续波方式,选择合适的发射强度。

完成前述2.1、2.2步骤后,选好谐振频率。

然后转动距离调节鼓轮,这时波形的幅度会发生变化,记录下幅度为最大时的距离Li-1,距离由数显尺(SV-DH-3A、SV-DH-7A型)或在机械刻度(SV-DH-3、SV-DH-7型)上读出,数显尺原理说明见附录2。

再向前或者向后(必须是一个方向)移动距离,当接收波经变小后再到最大时,记录下此时的距离Li。

即可求得声波波长:

λi=2│Li-Li-1│。

多次测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3.相位法/李萨如图法测量波长的步骤

将测试方法设置到连续波方式,选择合适的发射强度。

完成前述2.1、2.2步骤后,将示波器打到“X-Y”方式,选择合适的示波器通道增益,示波器显示李萨如图形。

转动鼓轮,移动S2,使李萨如图显示的椭圆变为一定角度的一条斜线,记录下此时的距离Li-1,距离由数显尺或机械刻度尺上读出。

再向前或者向后(必须是一个方向)移动距离,使观察到的波形又回到前面所说的特定角度的斜线,这时接收波的相位变化2π,记录下此时的距离Li。

即可求得声波波长:

λi=│Li-Li-1│。

4.干涉法/相位法测量数据处理

已知波长λi和频率fi(频率由声速测试仪信号源频率显示窗口直接读出)。

则声速Ci=λi×fi。

因声速还与介质温度有关,所以必要时请记下介质温度t℃。

5.时差法测量声速步骤

 

图8时差法测量声速接线图

使用空气为介质测试声速时,按图8所示进行接线,这时示波器的Y1、Y2通道分别用于观察发射和接收波形。

为了避免连续波可能带来的干扰,可以将连续波频率调离换能器谐振点。

将测试方法设置到脉冲波方式,选择合适的脉冲发射强度。

将S2移动到离开S1一定距离(≥50mm),选择合适的接收增益,使显示的时间差值读数稳定。

然后记录此时的距离值和信号源计时器显示的时间值Li-1、ti-1。

移动S2,记录多次测量的距离值和显示的时间值Li、ti。

则声速Ci=(Li-Li-1)/(ti-ti-1)。

注意1:

在距离≤50mm时,在一定的位置上,示波器上看到的波形可能会产生“拖尾”,这时显示的时间值很小。

这是由于距离较近时,声波的强度较大,反射波引起的共振在下一个测量周期到来时未能完全衰减而产生的。

调小接收增益,可去掉“拖尾”,在较近的距离范围内也能得到稳定的声速值。

注意2:

由于空气中的超声波衰减较大,在较长距离内测量时,接收波会有明显的衰减,这可能会带来计时器读数有跳字,这时应微调(距离增大时,顺时针调节;距离减小时,逆时针调节)接收增益,使计时器读数在移动S2时连续准确变化。

可以将接收换能器先调到远离发射换能器的一端,并将接收增益调至最大,这时计时器有相应的读数。

由远到近调节接收换能器,这时计时器读数将变小;随着距离的变近,接收波的幅度逐渐变大,在某一位置,计时器读数如果有跳字,就逆时针方向微调接收增益旋钮,使计时器的计时读数连续准确变化,就可准确测得计时值。

当使用液体为介质测试声速时,按图8所示进行接线。

将测试架向上小心提起,就可对测试槽中注入液体,以把换能器完全浸没为准,注意液面不要过高,以免溢出。

选择合适的脉冲波强度,即可进行测试,步骤相同。

使用时应避免液体接触到其他金属件,以免金属物件被腐蚀。

使用完毕后,用干燥清洁的抹布将测试架及换能器清洁干净。

6.固体介质中的声速测量

在固体中传播的声波是很复杂的,它包括纵波、横波、扭转波、弯曲波、表面波等,而且各种声速都与固体棒的形状有关,金属棒一般为各向异性结晶体,沿任何方向可有三种波传播。

所以本仪器实验时采用同样材质和形状的固体棒。

固体介质中的声速测量需另配专用的SVG固体测量装置,用时差法进行测量。

实验提供两种测试介质:

有机玻璃棒和铝棒。

每种材料有长50mm三根样品,只需将样品组合成不同长度测量两次,即可按上面的方法算出声速:

Ci=(Li-Li-1)/(ti-ti-1)

 

图9测量固体介质中声速的接线图

测量时,按图9接线。

将接收增益调到适当位置(一般为最大位置),以计时

器不跳字为好。

将发射换能器发射端面朝上竖立放置于托盘上,在换能器端面和固体棒的端面上涂上适量的耦合剂,再把固体棒放在发射面上,使其紧密接触并对准,然后将接收换能器接收端面放置于固体棒的上端面上并对准,利用接收换能器的自重与固体棒端面接触。

这时计时器的读数为ti-1,固体棒的长度为Li-1。

移开接收换能器,将另1根固体棒端面上涂上适量的耦合剂,置于下面一根固体棒之上,并保持良好接触,再放上接收换能器,这时计时器的读数为ti,固体棒的长度为Li。

测量超声波在不同固体介质中传播的平均速度时,只要将不同的介质同时置于两换能器之间就可进行测量。

因为固体中声速较高、固体棒的长度有限等原因,测量所得结果仅作参考。

完成实验后应关闭仪器的交流电源,并关闭数显测量尺的电源,以免耗费电池。

六、数据处理

1、自拟表格记录所有的实验数据,并便于用逐差法求相应位置的差值和计算λ。

2、计算出空气介质中共振干涉法和相位法测得的波长平均值λ,及其标准偏差Sλ,同时考虑仪器的示值读数误差为0.01mm。

经计算可得波长的测量结果λ=±△λ。

3、按理论值公式

,算出理论值VS。

式中V0=331.45m/s为T0=273.15K时的声速,T=(t+273.15)K。

或按经验公式V=(331.45+0.59t)m/s,计算V。

t为介质温度(℃)。

4、计算出通过二种方法测量的V以及△V值,其中△V=V-VS。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比较,计算百分比误差。

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可写为在室温为℃时,用共振干涉法(相位法)测得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m/s,

=%

5*、记录用不同的测试频率测量时的f,求相应的λ,计算声速V,并作比较。

6、列表记录用时差法测量有机棒及金属棒的实验数据。

(1)三根相同长度和材质的待测棒,利用叠加获得不同的长度。

(2)每个长度所测得相对应的时间。

(3)求出相应的差值,然后计算出声速,并与理论声速传播测量参数进行比较,并计算百分误差。

7、声速测量值与公认值比较

(1)、空气中声速,按理论值公式

,求得VS。

式中V0=331.45m/s为T0=273.15K时的声速,T=(t+273.15)K。

或按经验公式V=(331.45+0.59t)m/s,计算V。

t为介质温度(℃)。

(2)液体中的声速

介质

温度(℃)声波速度(m/s)

海水

普通水

菜籽油

变压器油

171510~1550

251497

30.81450

32.51425

 

(3)固体中的纵波声速:

铝:

C棒=5150m/s,C块=6300m/s

铜:

C棒=3700m/s,C块=5000m/s

钢:

C棒=5050m/s,C块=6100m/s

玻璃:

C棒=5200m/s,C块=5600m/s

有机玻璃:

C棒=1500~2200m/s,C块=2000~2600m/s

注: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由于介质的成分和温度的不同,实际测得的声速范围可能会较大。

七、思考题

1、声速测量中共振干涉法、相位法、时差法有何异同?

2、在本实验中,用驻波法、相位法测量液体声速时的误差较大,试分析原因。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有何区别?

声速为什么会不同?

八、仪器配套性

1.声速测试仪1台

2.声速测试仪信号源1台

3.信号连接线共4根

4.使用说明书1本

九、维护保养和注意事项

1.使用时,应避免声速测试仪信号源的功率输出端短路。

2.严禁将液体(水)滴到数显尺杆和数显表头内,如果不慎将液体(水)滴到数显尺杆和数显表头上,请用60℃以下的温度将其烘干,即可使用。

3.SV-DH-5、SV-DH-5A,SV-DH-7、SV-DH-7A型测试架体带有有机玻璃,容易破碎,使用时应谨慎,以防止发生意外。

4.数显尺用后应关闭电源。

电池使用寿命为6个月,过期后请更换电池。

5.本仪器的保修期为一年。

附录1简析三种测试声速的方法

1、驻波法(共振干涉法)

由测试架上发射换能器发射出的声波经介质传播到接收换能器时,在接收换能器表面(是一个平面)产生反射。

此时反射波与入射波在换能器表面叠加,叠加后的波形具有驻波特性。

从声波理论可知,当二个声波幅度相同,方向相反进行传播时,在它们的相交处进行声波干涉现象,出现驻波。

而声强在波幅处最小,在波节处最大。

所以调节接收换能器的位置,通过示波器看到的波形幅度也随位置的变化而出现起伏,因为是靠目测幅度的变化来知道它的波长,所以难以得到很精确的结果。

特别是在液体中传播,由于声波在液体中衰减较小,发射出的声波在很多因素影响下产生多次反射叠加,在接收换能器表面已经是多个回波的叠加(混响),叠加后的波形的驻波特征较为复杂,并不是根据单纯的两束波叠加来观察它的幅度变化,来求出波长。

因此用通常的两束波叠加的公式来求速度,其精确性大为下降,导致测量结果不确定性的增大。

通过在测试槽中的左、中、右三处进行测量,可以明确看出用通常的计算公式,在不同的地方计算得到的声速是不一样的。

2、相位比较法(李萨如图法)

声速在传播途中的各个点的相位是不同的,当发射点与接收点的距离变化时,二者的相位差也变化了。

通过示波器用李萨如图法进行波长的测量。

与驻波法相同的是都是目测波形的变化来求它的波长,同样测量结果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同样因为声波在液体中传播存在着多个回波的干涉影响,从而导致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的增大。

3、时差法

在实际工程中,时差法测量声速得到广泛的应用。

时差法测试声速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速度V=距离S/时间T,通过在已知的距离内计测声波传播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声波的传播速度,在一定的距离之间由控制电路定时发出一个声脉冲波,经过一段距离的传播后到达接收换能器。

接收到的信号经放大,滤波后由高精度计时电路求出声波从发出到接收这个在介质传播中经过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在某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只因为不用目测的方法,而由仪器本身来计测,所以其测量精度相对于前面两种方法要高。

同样在液体中传播时,由于只检测首先到达的声波的时间,而与其它回波无关,这样回波的影响比较小,因此测量的结果较为准确,所以工程中往往采用时差法来测量。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三种测量方法,我们得出了用驻波法和相位法这两种方法测量声速,存在一定的视觉测量误差,建议学生带着比对、加深印象目的使用这三种方法进行测量声速,并对三种方法的优点、缺点进行比较。

若课时允许,建议学生对水中用相位法、驻波法测量误差的原因,从声传播过程中混响现象出发展开讨论和分析,进一步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当中传播的知识。

 

附录2数显容栅尺说明

电容位移测量装置包括一个可相对于测量装置纵向移动的带状标尺(10),测量装置内有几组电极(22至25),通过线路(27)与电子装置连接。

带尺由金属制成,上面具有许多等间隔的矩形窗孔(11)。

带尺(10)与发射电极相对的接收电极(29)一起构成差动电容器,用来完成电容位移测量。

电容位移测量装置,包括一带状标尺和一测量装置,测量装置上有一系列的发射电极和含一个或多个接收电极的传感器,其位置可由差动电容传感器确定。

把大测量极板分成数个小测量极板,这样由于转换功能的精度不够所造成的转换误差不会损害传感器的精度。

因此,误差为千分之一的不精确度相当于一米测量极板有一毫米的误差。

另一方面,如果测量极板是一毫米的标尺则其转换误差只有一微米。

如补偿分度方面的误差,通过几个刻度同时进行测量比较有利。

在此情况下,几个顺次排列的基本电容就构成单个的或差动的电容。

为此,该测量装置的标尺由导电带尺构成,其上有数个间隔相等的窗口,带尺通过测量极板时,这些窗口与几个由基本电容器组成的电极一起,构成差动电容。

此电容可变,它是带尺与测量极板相对位置的函数。

由于这些特点,这样的标尺结构很简单,然而在测量精度方面有一些优异性能。

另一个优点就是带尺可在其弹性极限内拉长,这就有可能调整其长短,该带尺还可以接地,因此它不需任何电的连接。

 

图1:

标尺和测量装置的透视图

图2:

沿标尺垂直方向的剖面图

图3:

展示出发射电极的该测量装置的纵向剖面图

图4:

展示出接收电极的剖面

图5:

以示意图说明电极的排列图

图6:

带介质零件的测量装置的剖面图

如图1和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一个由金属带10构成的标尺和一个测量装置20。

带尺10上有间隔相等的矩形窗孔11,相邻窗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设定为T,测量装置2。

带尺10安排在面21和28之间,发射电极的涂敷面(如图3所示)包含2N整数倍的电机有,。

在图中所示情况下2N=4。

在本例中,如电极22,23,24,25之间的距离为T,则T/2N为T/4。

所以对带尺10窗孔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值T,计数2N的话,即四个电极。

在本例中各电极通过线27与电子装置连接,成为N个电极。

从电的观点看,两个电极构成差动电容器极,另一级N个电极构成此差动电容器的第二电极。

差动电容器的共用板是由接收电极29上位置与窗孔11相对应的部分构成(如图5所示)。

因此,测量装置20的电极一带尺10的窗孔11组成一系列的差动电容器,它们按顺序连接以形成一个差动电容器。

差动电容的变化与带尺的位移成比例,如果带尺的移动超过了规定值,电气装置就把发送电极的供电窜过一个电极来。

从电的观点看,刻度变化的方式是由N个电极形成的极板以T/2N的极数来跟随带尺10的窗孔11的位移,在本例中即以T/4的级数,这样可给出近似测量结果。

接收电极必须与发射电极系列一样或比发射电极系列还长。

在此情况下,整排发射电极的长度必须等于距离T的整数倍。

在这两种情况下,为避免边缘效应和外部干扰,最好用位于测量装置主体上的涂敷面29将接收电极29围绕起来(如图3和图4所示)。

为了不让杂质落到带尺10的窗孔11上并保护带尺,从机构和化学观点来看,可用图6所示之聚四氟乙烯制成。

保护层不会影响这些装置的功能。

数显表头的使用方法及维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