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四年级上册国学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43785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学习四年级上册国学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K12学习四年级上册国学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K12学习四年级上册国学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K12学习四年级上册国学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K12学习四年级上册国学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学习四年级上册国学教学设计.docx

《K12学习四年级上册国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四年级上册国学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12学习四年级上册国学教学设计.docx

K12学习四年级上册国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学设计

  国学教学设计

  第五小学

  班级:

  .姓名:

  .

  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习传统文化,研读中华经典。

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学校国学教程安排,四年级教学内容为《大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按照两个周一个部分、一月背诵一篇的进度来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大学》,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大学》,演译《大学》,领悟《大学》;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

  教学措施:

  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大学》,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大学》,演译《大学》,领悟《大学》的内涵。

  教学难点:

  1、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措施:

  1、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

  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

  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年级国学教学进度表

  周次1234567891011121214151617181920

  教学内容开学报名本末始终修身为本诚意国庆节正心齐家治国君子之道期中测查率性修道素位而行诚实守信篇珍重友情篇珍惜时间篇  备注  国庆放假  期中测查  

  第1课《本末始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相应的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简介《大学》

  导语: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

  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

谁来说说看。

学生交流汇报。

  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曾子的学生记录。

  2.初读感悟

  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

  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

默读原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道:

主旨。

  明明德:

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

  亲民:

亲,通“新”,革新、自新。

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

知道目标所在。

  得:

收获。

  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

小组合作,谈谈你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理解。

小组汇报。

  学生交流反馈: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除自身的旧

  习,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能读出感情吗?

生自读。

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读水平?

指名读,全班齐读。

  3.诵读竞赛

  看大家诵读的兴致那么高,下面我们就来做做游戏,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同桌自练习背诵,汇报。

哪对同桌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练习成果?

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老师想听听对于这段经典,我们班是男生读得好呢还是女生读得好呢?

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看样子,大家已经熟记于心了,那我们来做接龙游戏。

老师带头,知道的同学举手抢答。

  开小火车背诵。

  4.经典故事

  你用明亮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明亮的;你用美好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美好的。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

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你看,曾参对他的儿子这样说——读“经典故事”《“宗圣”曾子》

  七嘴八舌话感想: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和大家分享吗?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4.经典拓展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练习。

  5.国学点睛

  这是《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读本》的一个很好的栏目设计,可以让孩子熟读、了解,增加孩子的国学知识,提高国学学习的兴趣。

  第2课《修身为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3课《诚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读: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会说:

理解课文,说一说从中受到的启迪和教育。

3、会背:

熟读成诵,积累内化名言佳句。

4、会用:

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恰当地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读文、背文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一课时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国学第二课《修身为本》中有这样一句话: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意思就是从天子到百姓,都要把“修身”当做根本。

修身的意思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修身是中国人的古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修身呢?

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就是以“修身”为核心,反映了古人对修身的各项要求。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修身的第一个要求,第三课《诚意》。

  二、我会读

  什么是“诚意”,怎么才能做到诚意呢?

我们开始学习之旅的第一站——“我会读”

  1.录音领读,正音示范

  打开书第11页,请同学们先跟着录音来读,注意听清每一个字的读音以及句中的停顿。

  2.小组练读,读通读顺

  国学教学设计

  第五小学

  班级:

  .姓名:

  .

  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习传统文化,研读中华经典。

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学校国学教程安排,四年级教学内容为《大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按照两个周一个部分、一月背诵一篇的进度来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大学》,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大学》,演译《大学》,领悟《大学》;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

  教学措施:

  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大学》,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大学》,演译《大学》,领悟《大学》的内涵。

  教学难点:

  1、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措施:

  1、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

  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

  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年级国学教学进度表

  周次1234567891011121214151617181920

  教学内容开学报名本末始终修身为本诚意国庆节正心齐家治国君子之道期中测查率性修道素位而行诚实守信篇珍重友情篇珍惜时间篇  备注  国庆放假  期中测查  

  第1课《本末始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相应的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简介《大学》

  导语: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

  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

谁来说说看。

学生交流汇报。

  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曾子的学生记录。

  2.初读感悟

  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

  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

默读原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道:

主旨。

  明明德:

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

  亲民:

亲,通“新”,革新、自新。

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

知道目标所在。

  得:

收获。

  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

小组合作,谈谈你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理解。

小组汇报。

  学生交流反馈: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除自身的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