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437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9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经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十二经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十二经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十二经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十二经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经脉.docx

《十二经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经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经脉.docx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

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分布于躯体。

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

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分布于躯体。

又因为经脉是"行血气"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说的"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支互相联系,就是所说的"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太阴肺经】十二经脉之一。

它的循行路线是:

在体内,属肺,络大肠,并与胃、喉相连。

在体表,由胸部外上方沿上肢屈侧前面向下,止于拇指端。

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咳嗽、咳血、喘息气短、囗渴、烦躁、胸满、肩背痛、手心发热、伤风、自汗、小便频数、尿黄赤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它的循行路线是:

在体内、属大肠、络肺。

在体表,由食指端经过上肢伸侧前面、肩部、颈部、颊部,止于对侧鼻孔旁。

本经有病时,主要有泄泻、痢疾、肠鸣,恶寒战栗、目黄、口干、鼻衄、鼻塞、咽喉炎,牙痛、颈部肿大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本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

其下行支脉沿喉咙向下后行,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其直行主干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另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经气于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二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它的循行路线是:

在体内,属脾、络胃,并与心及舌根相连。

在体表,由足大趾沿下肢内侧(由中部转向前部)、腹部、胸部,止于侧胸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胃痛、呕吐、肠炎、腹胀、噫气、黄疸、水肿、自觉身体沉重、行动困难、不能平卧、舌痛、舌根强直、小便不通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它的循行路线是:

在体内,属心、络小肠,并与咽部及眼相连。

在体表,由腋下部,沿上肢屈侧后面向下,止于小指端。

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心痛、口渴、咽干、目黄,胁痛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它的循行路线是:

在体内,属小肠、络心,并与胃、眼和内耳相连。

在体表,由小指端,经过上肢伸侧后面,肩胛部、侧颈部、颜面、眼部、止于耳部。

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耳聋、目黄、颊肿、下颔部肿胀而使颈部不能回旋、咽喉病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它的循行路线是:

在体内,属膀胱,络肾,并与脑相连。

在体表,由眼部向上越过头顶,向后、向下,经过项部、背部两侧、臀部、下肢后面,止于小趾端。

本经有病时,主要有疟疾、癫狂、目黄、流泪、鼻衄、头顶强痛、腰背痛、痔疮、尿频、排尿疼痛、小便不利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它的循行路线是:

在体内,属肾,络膀胱,并与脊髓、肝、膈膜,喉部、舌根、肺、心、胸腔等相连。

在体表,由足小趾,经足心、内踝、下肢内侧后面、腹部,止于胸部。

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口中热、舌干、咽喉病、饥饿而不欲食、赢瘦、咳血、哮喘、心悸、胸痛、烦躁、黄疸、腹泻、面色暗黑、视物不清、精神痿靡、好睡痿厥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它的循行路线是:

在体内,属心包络,络三焦,并与横膈膜相连。

在体表,起于侧胸部,经腋下,上肢屈侧正中线,止于手中指指尖。

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心烦、心痛、心悸、精神病、面黄、目赤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它的循行路线是:

在体内,属三焦,络心包络,并与耳、眼相连。

在体表,起于无名指端,沿上肢伸侧正中线,经过肩部、侧颈部、侧头部、耳部,止于眼部。

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耳病、咽喉病、眼痛、颊肿、出汗等症状和病症,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它的循行路线是:

在体内,属胆、络肝。

在体表,由眼部经侧头部、耳部、颊部、后头部、肩部、侧胸腹部、下肢外侧,止于第四趾端。

本经有病时,主要有疟疾、恶寒、有汗、头痛、颔痛、目痛、口苦、锁骨部及腋窝部肿痛、胸及侧胸部痛使身体转侧困难、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桔核等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的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它的循行路线是:

在体内,属肝、络胆.并与生殖器、胃、横脂膜、咽喉、眼球相连。

在体表,由足大趾经下肢内侧(由前部转向中部)、外阴部、腹部、止于侧胸部。

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胸满、呕逆、腰痛、下痢,疝气、遗尿、小便不通、月经不调、子宫出血、口咽干燥、面色暗晦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正如《灵枢·逆顺肥瘦》所载:

"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

(1)手太阴肺经

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高等(图1)。

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2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胃经是非常长的经脉,主要的穴位有45个(图3)。

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心经的穴位包括有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等9个穴位(图5)。

主要分布在腰背第1、2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于其外部。

膀胱经上有67个穴位(图7)。

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第1侧线,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肾经共有27个穴位(图8)。

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心包经的穴道包括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等(图9)。

主讲人:

黄敏

2011-1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