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1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4377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1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1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1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1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1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1及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1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1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1及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1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1)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卡号、姓名、试场号、座位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卓越(zhuó)挫折(cuō)游目骋怀(chěnɡ)掎角之势(jǐ)

B.翘楚(qiào)崔嵬(wéi)流水淙淙(cónɡ)诲人不倦(huì)

C.昵称(nì)日晷(ɡuǐ)不容置喙(huì)循规蹈矩(jǔ)

D.媲美(pì)璞玉(pǔ)酩酊大醉(dǐng)囿于成见(yòu)

2、下列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眼下,“破格提拔”的故事频烦上演,令人眼花缭乱。

不管是“80后局长”,还是“85后副院长”,老百姓都希望被“破格”的干部是好干部,并不想有暗箱操作的事发生。

B.当成年人忙于砍伐森林、猎杀珍禽、锯掉象牙、分割鲸肉……当成年人欺上瞒下、言不由衷,对罪恶熟视无睹、对丑行隔岸观火的时候,难道不应想想这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吗?

C.严嵩成为“当朝宰相”后,更是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敲诈勒索。

他当政二十年,搜刮的民脂民膏不记其数,所以张居正说,严嵩当国,其实是“商贾在位”。

D.每每抚摸《诗经》中的句子,除了对美的隐隐动容,我内心总有一股颤栗的冰凉。

因为这份荡人心魄的上古风情,已无法再走出纸张。

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决和追悼。

难道不应为此哭泣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卫生筷其实并不卫生,多为黑作坊经过简单浸泡漂白后即投放市场的产品,近日长沙市警方和工商、卫生等部门上下其手,一举摧毁了多个制脏窝点。

B.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本国利益,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中国并没有采取类似的以邻为壑的做法,而是多次组团出国采购。

C.今年,随着国庆旅游黄金周的临近,我国著名旅游城市杭州市将迎旅游的高峰,有关人士说,杭州市各旅游景点严阵以待,已经充分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D.只要各级领导带头苦干,群众自然就会不甘人后,如此上行下效,整个社会的风气必然会好转。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李娜中首轮出局,继续着她在法辉煌之后的长时间离谱低迷,这主要原因是她自己、团队以及外界给她的压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B.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我们多措并举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调控效果初步显现。

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十二五”的工作重点。

D.经济体制改革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触及到社会更深层次的矛盾,所以社会的运行机制也要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5、把下面带序号的语句组合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3分)

人之为人,在于人有思想。

,而且还能够用行动实现思想。

①从现象中看出本质

②能够用语言表达思想

③有思想的人能够

从事物的个性中看出共性

④人不但有思想

⑤用文字记录思想

6.仿照下面诗歌另写一节诗。

要求另选对象,修辞手法相同,句式相近.(4分)

眼睛很宽容,             

能装下整个世界;           

它又很苛刻,                

容不得一粒沙尘。

                  

7、下面的漫画,内涵深刻、丰富。

请拟写一个能揭示其内涵的标题,不超过6个字,不得以“无题”或“写字”为标题;然后说说理由。

(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我为何拒绝速读

速读,按字面的解释是快速地阅览,它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其目的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本,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对于速读,许多阅读者并不陌生。

早在上世纪中后期,“速读”一词就经常出现在报刊的相关读书版面,以期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

中央电视台甚至在黄金时段播放过《习的革命》的图书广告,一度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大有谁不速读,谁就要落伍谁就要被时代所淘汰之意。

于是乎,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和好奇者,都纷纷购买定价很高的《习的革命》一书,然后反复翻之读之,企图快速掌握速读的各种“要领”,准确运用速读的各种“方法”。

一些出版社也针对读书界猛刮劲吹的速读之风,趁势而上很快推出了诸如“速读外国名著丛书”、“速读中国现代经典文丛书”、“速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本”等众多速读图书,其结果是,一些读者购买了这些“压缩书”和“精简书”之后,随即发出了“原名著和经典也就这种水平”的喟叹。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这都是“速读”惹的祸,因为要让读者能够速读,就不得不把一部几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名著或经典,压缩或精简成一个数千字或上万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简介,并美其名曰“厚书薄读”。

然而,图书出版部门如此为读者的速读方便所作的努力,却难以得到读者的最终认可。

事实是,对原著进行压缩精简出版的图书,在图书市场上并不受欢迎。

许多阅读者都明白,那些被抽剥了“血肉”的“经典”,读得再多也是白读,更要命的是它会很快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信心。

  速读,一旦被赋予了正面的积极效应之后,培训速读的一些民间机构也就应运而生了,它们以收费招生的方式,吸引一批批阅读者以函授、面授和授的各种方式,进行速读能力的培训。

他们安慰培训者最常见和最有鼓惑性的话语是:

“每个人与生俱就具有了速读能力,只是不懂得方法而已。

经由速读训练,将原的看书习惯加以改变,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

”然而即便通过速读的成功培训,达到了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又能怎么样呢?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难道就能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吗?

这就好比吃美食,细嚼慢咽与囫囵吞枣,味觉上的感觉与感受都会截然不同。

说白了,速读在我们的自由阅读中,好比是“温柔一刀”,虽然让我们觉察不到它的寒光,但注定要被其划伤与割痛。

  速读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这一点无可疑问。

然而对许多自由阅读者说,是不是都得提高阅读的速度呢?

我看未必如此,更没必要刻意如此。

道理很简单,对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而言,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各种文凭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证书,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

因此,只有不受阅读速度制约的入心入脑的品读,才会让人真正获得阅读的尊严和阅读的信心。

  生活在一个图“快”的年代,生存的经验似乎在启示我们:

只有与“快”字沾上边,只有具备“快”字当头的思想意识,你才会赢得良好的生存能力与生活空间。

然而对于广大阅读者说,最好不要一味图“快”为好。

毕竟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其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对其进行消费时,不在多而在于精,即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

作为一个民间自由阅读者,我一直拒绝的是速读。

我宁可用速读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时间有滋有味地品读一本书。

8、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速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速读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

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

B.速读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C.速读是每个人与生俱的能力,经由训练,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

D.速读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

9、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世纪中后期,“速读”走红

,应该与那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有关,人们希望获得

更多的成功机会。

B.出版社大量推出“速读丛书”,是迎合了当时社会上人们追求速读的阅读风气。

C.压缩精简版图片市场反应不佳,是因为读者无法接受干巴巴的“经典”。

D.通过速读的培训,可以达到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

1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拒绝速读的理由。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5题(20分)

蹦蹦跳跳的游戏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

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

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

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

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

林德顺问他:

“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

“给我一个桔子。

“一个桔子?

”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

“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

“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

“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

“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走去了。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

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

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

林德顺问他:

“买一个桔子?

他说:

“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

“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看着林德顺:

“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

“孩子死了。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

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楣的。

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

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

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11、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情节。

(3分)

12、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分)

(丈夫)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

13、文章的标题为“蹦蹦跳跳的游戏”,请你谈谈它的好处。

(4分)

14、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有些多余,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5分)

15、小说以小店老板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有什么好处?

(5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建中辛巳,余始归赵氏。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

作吏部侍郎,侯

年二十一,在太作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

相对展玩,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丞相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己。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

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

收书既成,归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

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

闻金人犯京师。

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

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己酉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

遂驻家池阳,独赴召。

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灿射人,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

“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戟手遥应曰:

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节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改)

注释:

《金石录》,宋赵明诚所撰。

该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之一。

本文节选自李清照为该书所做的序言。

①丞相:

这里指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时为吏部侍郎。

②侯:

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③椠:

古代用木削成以备书写的版本,引申为刻本。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始归赵氏归:

女子出嫁

B.冠诸收书家冠:

位居第一

C.衣去重采重采:

深色的衣服

D.始负担舍舟负担:

担起行李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竭其俸入以事铅椠以中否角胜负

B.丞相亲旧或在馆阁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

C.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

乃先去书之重大

印本者

D.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的序文部分,集中笔墨详细叙述了李清照夫妇二人收藏金石书画等的聚散经过。

其中有苦,亦有乐。

B.李清照的父亲当时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她是以仕宦嫁与仕宦,但二人婚后生活却过得很节俭。

C.每天坐在归堂烹茶,夫妇两人往往会指着堆积的书籍比赛记忆力,谁胜谁先喝茶。

得胜者常常故意把茶给泼了,反而喝不成。

点滴小事,看似琐屑,却颇有情致。

D这些节衣缩食穷心尽力搜罗而得、“渐益堆积”以至于“盈箱溢箧”的金石书画,却不得不在金兵南侵时忍痛割舍,真乃人生一大痛矣!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2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分)

①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4分)

②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

田家

陈师道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公事①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注释①公事:

这里指服劳役。

21、这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3分)  

答:

2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曾皙)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23孔子“与点”的原因是什么?

(简要分析)(3分)

24孔子“哂”子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简要分析)(2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新沐者必弹冠,。

安能以身之察察,?

(《楚辞》)

(2)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

(《琵琶行》)

(3)颜渊喟然叹曰:

“,。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

(4),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

(王勃《滕王阁序》)

(5)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欲寄彩笺兼尺素,。

(晏殊《蝶恋花》)

四、作文(4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元代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所经过的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他说:

“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吃呢?

……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已故著名国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为人治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近些年,一些地方、部门频出“窝案”,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一批人,有的甚至整个班子的成员无一幸免。

“慎众”成为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地震,福岛核电站损坏严重。

有人说服用碘片可以防辐射,也有人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

于是中国出现大范围的抢盐潮,很多地方食盐脱销,有不少人因为抢盐而受伤。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或抄袭。

 

语文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C【A“挫折”的“挫”应读“cuò”;B“翘楚”的“翘”应读“qiáo”;D“璞玉”的“璞”应读“pú”】

2、B【A.频繁。

C不计其数。

D。

永诀。

3、:

B【B.以邻为壑:

比喻把困难或灾祸转嫁给别人。

A.上下其手:

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贬义。

C.严阵以待:

指以充分好、整齐严正的阵势,等待着敌人。

D.上行下效:

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含贬义,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当。

4、D(A项,“原因”与“……造成的”两种句式杂糅;B项,搭配不当,“加强和改善”中“改善”与“调控”搭配不当。

C项,语序不当,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

5、③

①④②⑤。

三个相连给

1分,四个相连给2分。

6、(4分)示例:

一、嘴巴很豁达,吞得下所有辛酸(3分);它又很狭隘,说不得一点是非(3分).二.友情很宽容,它能让别人容得下你的许多缺点;它又很脆弱,往往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而彻底破裂.【解析】答题时要注意:

第一,运用拟人手法

;第二,要反映同一事物的正反两方面;第三,要保持句式结构一致. 

7、(5分)

(1)进步与倒退(或:

技的两面性/双刃剑)(2分)

(2)技虽能满足人类需求,给生活带便利,为人类造福,具有正面价值;但它同时也会给人类带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

(3分。

能揭示漫画的深层意义,得3分;如仅说明漫画的表层含意,得1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9分)

8、C是某些培训机构的宣传,不是作者的原意。

9、D原文用“即便”是个假设,不是事实。

10、首先,速读会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信心。

其次,作为自由阅读者,速读无法让人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温柔一刀,被其划伤与割痛)。

再次,速读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让人难以入心入脑地品读,有悖阅读的初衷。

因此一个自由阅读者选择的真正阅读应是慢读。

(每点1分)(第三点如果生答成“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入心入脑的品读,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澄明与精神的丰富自由。

”也对)

(二)(20分)

11、答案:

街头小店老板林德顺目睹了一对年轻夫妻给病重的孩子去看病,却仍无法捥回爱子的生命的过程。

(3分)

12、(3分)

答案:

“满是胡子茬”说明丈夫无心也无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框”是镶嵌的意思,说明丈夫为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累,没有生气。

13、(4分)

答案:

1“蹦蹦跳跳的游戏”为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2文中反复提到孩子与母亲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的场景,快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深刻。

3与结尾孩子这么快就无声无息地去世形成极大反差,增强文章的悲剧效果。

14、(5分)

答案:

第一种情况:

我认为是多余的。

1小说的主人公是年轻夫妇一家,而非小店老板林德顺。

2到“孩子死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就已经结束,戛然而止,让人深思。

再写上小店老板的经历,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

第二种情况:

我认为可以保留。

1林德顺是小说的一个线索,也可以说是小说的主人公,结尾表明林德顺也是一个悲剧人物,正因为自己悲剧,他才更能理解年轻夫妇的痛苦,更增添了文章的悲剧性。

3也很符合生活常理,年轻夫妇的痛苦能自然而然地让他联想到自己曾经的悲惨遭遇。

(回答出两点即可)

15、(5分)

答案:

1小说以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展开叙述,给人一种极为客观、冷漠的感觉。

2小说将焦点放在人物的动作上,从不涉及他的内心世界,也不涉及情节和事件发展的具体过程(比如孩子得了什么病,如何死去的,死时的感受和体验)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三、古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19分)

16、C(指有多种颜色的华丽衣服)

17、D(A以:

连词,;介词,凭。

B或:

有的人;有时。

C之:

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而:

连词,表转折。

18、C(“得胜者常常故意把茶给泼了”错,不是故意为之。

19、(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