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5学案《原子结构》第2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387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选修35学案《原子结构》第2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物理选修35学案《原子结构》第2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物理选修35学案《原子结构》第2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物理选修35学案《原子结构》第2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物理选修35学案《原子结构》第2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选修35学案《原子结构》第2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ocx

《高中物理选修35学案《原子结构》第2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选修35学案《原子结构》第2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物理选修35学案《原子结构》第2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ocx

高中物理选修35学案《原子结构》第2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导学案

一、α粒子散射实验

1.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如图221)

汤姆孙于1898年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在球中。

图221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小圆点代表正电荷,大圆点代表电子。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被称为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

该模型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但后来被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

2.α粒子散射实验

(1)α粒子:

是从放射性物质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4倍。

(2)实验结果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沿原方向前进。

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偏转角甚至大于90°。

(3)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建立了核式结构模型。

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1.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所有正电荷和几乎所有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核旋转。

2.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中的质子数。

3.原子核的大小:

实验确定的原子核半径R的数量级为10-15_m。

而整个原子的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_m,两者相差十万倍之多。

可见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

三、经典理论的困难

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正确地指出了原子核的存在,很好地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但是,经典的物理学既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又无法解释原子发光频谱的分立特征。

1.判断:

(1)α粒子散射实验中大多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或反弹。

(  )

(2)卢瑟福否定了汤姆孙模型,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  )

(3)α粒子大角度的偏转是电子造成的。

(  )

答案:

(1)× 

(2)√ (3)×

2.思考:

α粒子散射实验中用的金箔大约1μm厚,1μm厚的金箔大约有3300层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金箔的厚度相当于几千层金原子的厚度,而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说明原子中的绝大部分是空的。

1.实验装置

如图222所示,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等组成。

图222

2.注意事项

(1)从α粒子源到荧光屏这段路程处于真空中。

(2)α粒子是氮核,本身很小,金箔需很薄,α粒子才能很容易穿过。

(3)实验中用的是金箔而不是铝箔,这是因为金的原子序数大,α粒子与金核间库仑力大,偏转明显;另外金的延展性好,容易做成极薄的金箔。

3.实验结果

α粒子穿过金箔时,绝大多数不发生偏转,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较大的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4.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现象的分析——核式结构模型

(1)分布情况:

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原子核内,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2)受力情况:

①少数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受到的库仑斥力大;②大多数α粒子离原子核较远,受到的库仑斥力较小。

(1)实验中的荧光屏是可以移动的,通过移动可探测到α粒子散射到不同角度的数目。

(2)α粒子散射实验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奠定了实验基础,在核式结构模型中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对它的库仑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下列哪些情况(  )

A.原子内的正电荷全部集中在原子核里

B.原子内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它的全部体积上

C.原子内的正负电荷是一对一整齐排列的

D.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解析:

选AD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这是原子中带正电部分作用的结果。

由于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数极少,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带正电部分的体积很小。

带负电的电子绕核运动的向心力即是原子核对它的引力,而电子质量极小,故原子核集中了原子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故选项A、D正确。

1.α粒子的受力特点

α粒子与原子核间的作用力是库仑斥力,大小为F=k。

α粒子离原子核越近,库仑斥力越大,它的加速度越大,反之则越小,α粒子的受力方向沿原子核与α粒子的连线指向α粒子。

2.库仑力对α粒子的做功情况及能量转化情况

(1)当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库仑斥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远离时,库仑斥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

(2)仅有库仑力做功,只是电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而总能量保持不变。

处理卢瑟福原子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等问题,经典电磁学理论和经典力学理论仍适用。

α粒子接近原子核时,原子核外电子对它的作用可忽略。

2.α粒子在金原子核电场作用下的散射情况如图223所示,虚线表示α粒子的运动轨迹,实线表示金核电场的等势面。

设α粒子通过a、b、c三点时速率分别为va、vb、vc,电势能分别为Ea、Eb、Ec,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va>vb>vc Eb>Ea>EcB.vb>vc>va Eb

C.vb>va>vc EbEa>Ec

解析:

选D α粒子在金原子核周围散射运动规律类同于+q检验电荷在+Q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在离金原子核越近处,电势越高,电势能越大,动能越小,电势能和动能总和保持不变,故D正确。

[例1] 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学生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时,关于观察到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同的时间内放在A位置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

B.相同的时间内放在B位置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只比放在A位置时稍少些

C.放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

D.放在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到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

[解析]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论:

绝大多数α粒子仍沿原方向运动,少数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个别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大角度的偏转,甚至是180°。

由A、B、C、D的位置可知绝大多数α粒子打到A位置的荧光屏上,少数α粒子打到B位置的荧光屏上,而极少数α粒子能打到C、D位置的荧光屏上,故选项A、D正确。

[答案] AD

要认识和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

(1)熟练记忆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结果,重点把握几个关键词:

“绝大多数”“少数”“极少数”等。

(2)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只能推测出原子的结构,不能证明原子及原子核的组成,所以对于该实验,不但要理解该实验的目的、原理,还要掌握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例2] 当α粒子被金核散射时,如图所示A、B、C、D四条运动轨迹中不可能存在的是(  )

[解析] α粒子在靠近金原子核时,所受库仑力为斥力,A、D的轨迹是可能存在的。

而从B、C的轨迹可以判断,B、C受的力是吸引力,与核式结构模型不符,所以B、C的轨迹是不可能的。

[答案] BC

当α粒子靠近金核发生散射现象时,其运动轨迹要发生偏转做曲线运动,而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总是指向曲线的凹侧。

1.对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实验器材有:

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显微镜

B.金箔的厚薄对实验无影响

C.如果改用铝箔就不能发生散射现象

D.实验装置放在真空中

解析:

选AD α粒子散射实验是指用α粒子轰击很薄的金箔(或铝箔)物质层,通过观察α粒子穿过物质层后的偏转情况,获得原子结构的信息,为准确观察α粒子的偏转情况,荧光屏和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转,且整个装置放在真空环境中。

2.根据汤姆孙原子模型预测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是(  )

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都有显著偏转

B.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都有小角度偏转

C.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很大,有的甚至沿原路返回

D.不可能有α粒子偏转角很大,更不可能沿原路返回

解析:

选D 电子的质量很小,比α粒子的质量小得多,α粒子碰到金箔原子内的电子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汤姆孙模型认为正电荷在原子内是均匀分布的,因此,当α粒子穿过原子时,它受到两侧正电荷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α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不会有大角度偏转。

3.关于原子结构理论与α粒子散射实验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做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为了验证汤姆孙的枣糕模型是错误的

B.卢瑟福认识到汤姆孙“枣糕模型”的错误后提出了“核式结构”理论

C.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为了验证核式结构理论的正确性

D.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

解析:

选D 由于卢瑟福设计的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为了探究原子内电荷的分布,并非为了验证汤姆孙模型,A错误;卢瑟福并不是认识到“枣糕模型”的错误而提出“核式结构”理论的,B错误;卢瑟福做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由实验现象提出了“核式结构”理论,C错误,D正确。

4.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判断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如图所示的平面示意图中,①、②两条实线表示α粒子运动的轨迹,则沿③所示方向射向原子核的α粒子可能的运动轨迹为虚线中的(  )

A.轨迹a    B.轨迹bC.轨迹cD.轨迹d

解析:

选A α粒子靠近中心时会受到更大的排斥力,故A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5.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表明了(  )

A.原子核是可分的

B.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组成

C.原子是由均匀带正电的物质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D.原子内部有一个很小区域,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

解析:

选D 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D正确。

题中C项是汤姆孙提出的原子模型,而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这一模型,故C错,此实验也说明原子是可分的,故A错,B虽然正确,但不是由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的,故B不选。

6.如图所示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子核(黑点表示)和两个α粒子的径迹,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

选A α粒子是氦核,带正电,金核也带正电,则α粒子与金核的作用力为库仑斥力,因此α粒子靠近金核时应向远离金核的方向运动,故A正确,B、C、D错。

7.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原子核很小

B.电子在核外旋转,库仑力提供向心力

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原子核的直径大约是10-10m

解析:

选ABC 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电子在核外绕核高速旋转,库仑力提供向心力,由此可判定B、C正确;根据散射实验知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15m,而原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故A正确,D错误。

8.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

A.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B.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

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D.金箔中的金原子间存在很大的空隙,只有极少数碰到金原子

解析:

选A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说明只有少数α粒子受到很强的斥力,大多数α粒子受到的斥力很小,这反映出在原子内部正电荷分布在很小的空间,且质量很大,A正确,B错误;实验中所用金箔尽管很薄,但也有上千层原子,由此可知,有少数α粒子偏转显然不是由于碰到金原子,而是被金原子核散射的缘故。

由此知C、D错误。

9.如图所示,Q为金原子核,M、N为两个等势面,虚线为α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的运动轨迹。

关于α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α粒子从K到R的过程中动能逐渐增加

B.α粒子从K到R的过程中动能逐渐减小

C.α粒子从K到R的过程中动能先减小后增加

D.α粒子从K到R的过程中电势能先增加后减小

解析:

选CD 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信息:

金原子核外有两个等势面。

α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的过程,可分为α粒子靠近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