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2746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

姓名:

陈**

准考证号:

***********

级别专业(形式层次):

行政管理(本科)

指导教师:

谢**

 

2014年3月1日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诸如医疗卫生的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必然会降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文力图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作一梳理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建议,以期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医疗体制、医疗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政府、市场

 

Abstract

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thereformofourcountryeconomicsystem,politicalsystem,culturalsystem,gainedthesuccessthatattractworldwideattention,effectivelypromotedthe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andsocialprogress.Butthehealthsystemreformisnotjustasonewishes,appearedsuchastheequityofhealthdecline,lowmacroefficiencyofhealthspending,themassesofthepeople"seeadoctordifficult,expensivemedicaltreatment"andaseriesofproblems.Iftheseproblemsarenotresolved,willreducepeople'strustinthepartyandthegovernment,constructionisnotconducivetoeconomicdevelopmentandharmonioussociety.ThispapertriestomajorproblemsofhealthsystemreforminChinaandthereasonsforthecardingandanalysis,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tosolvetheproblems,inordertoprovidesomereferenceforthereformofthemedicalandhealthsystemofcurrentourcountryiscarryingonthe.

Keywords:

Reformofhealthsystem;problem;countermeasure;suggestion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二十多年里,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许多进步和发展,其成果值得肯定。

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尝试通过对医疗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找出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并且从理论上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法,进而为政府能够更好地进行医疗体制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二)研究方法

1.对医院管理相关资料进行收集;

2.公立医院走访;

3.对医院领导层进行采访;

4.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

5.对医疗体制改革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6.提出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三)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了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分析了我国医疗体制的现状,并总结出医疗体制改革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划分不清;公立医院改革缓慢;改革理念上缺乏宏观合理配置的思想,导致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基础医疗机构发展缓慢;医药费用居高不下,“看病贵”是医疗体制改革始终难以解决的问题;信息化发展落后。

分析其原因,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以资源配置的优化加快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舆论和群众监督工作;加快医疗信息化的发展。

医疗体制改革是重要的,紧迫的和艰巨的。

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适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第二章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基本进程

(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时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依据是1984年卫生部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从此中国医改的步伐就始终没有停止过,迄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了。

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9-1992年,改革主要关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问题[1]。

伴随着不同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卫生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政府投入逐渐减少,市场化逐步进入医疗机构。

由于对卫生事业自身特性的了解和认识不足,此时改革处在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为1992-2000年,这个阶段伴随着医疗机构市场化是与非的争议,各项探索性的改革仍在进行之中。

但总体来看,缺乏整体、系统的改革,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下一阶段解决。

第三阶段为2000-2005年,本阶段是各种趋势交叉最多的一个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在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弊端。

医院产权改革是这个阶段最为明晰的脉络,在改革的领域和层次不断提高的同时,操作的方法和手段也日益变得纯熟。

第四阶段为2005年至今,在此阶段,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完整地提出中国特色卫生医疗体制的制度框架。

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新时期对卫生医疗体系构成的全面概括[1]。

除此之外,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向,从反思争论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同时让医疗体制改革又上了新的台阶。

(二)我国医疗体制现状

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二十多年间,我国的医疗体制不断地进步和完善,取得了许多成就。

2009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的医改方案正式出台。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始于2009年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

其主要标志:

一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我国的医疗保障覆盖率已达到95%。

13亿多人口的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2];

二是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切断了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的联系,促进了科学合理用药[3];

三是财政对医药卫生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费保障和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

四是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可及性不断提高,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的能力明显增强。

 

第三章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医疗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充分肯定医疗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也始终面临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找出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解决的途径。

(一)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与市场职责划分不清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没有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在公立医疗机构过度推行市场机制,出现了盲目追求服务创收和大型化、高端化的倾向。

影响了医药卫生服务公平和均等化[4]。

根据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的不同属性,政府应该兴办各种公立医院来承担和体现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平性,而私人资本应该被鼓励组建私人医院。

但是目前的状况是我国的医疗机构主要由公立医院组成,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乏力,私立医院生存困难,政府不开放医疗服务市场准入,过分依赖共有资本,从而限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多元办医格局至今未能形成。

政府的职责应该是保障公平,这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基础。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力求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无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还是近期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所制定的五项重点工作,都是在力求构建一个公平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并把它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中国医改制度的设计当中,必须充分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为市场留足发挥资源配置优势的操纵空间,这才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做法,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

尤其是在医院改革方面,许多人认为不能让市场机制过多的介入,因此国内90%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只占10%[5]。

(二)公立医院改革缓慢

符合公立性质和职能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医院的人员工资和运行经费仍主要依靠服务收费解决,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医患之间仍存在利益冲突[5]。

公立医院的社会使命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不是赚更多的钱。

然而,近年来,我国相当一部分公立医院按营利性模式运营,其运转和发展主要靠医疗收费、服务收入自行支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公立医院的医药费用很高,以至于一部分人难以承受,根本看不见公益性的存在。

其原因有国家投入不足,也有医院对公益性认识不足,执行不力的问题。

由于政府对医院的资金扶持严重不足,医院的建设、发展和职工福利大多数由自身承担,医院不得不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强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利润驱动使得作为“政府实施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事业”变成了以盈利为目标的市场经营。

(三)医疗体制改革缺乏宏观合理配置的理念

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够合理,优质资源仍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高素质人才少、服务能力差的状况还没有明显改变。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80%都集中在城市,在大中城市里,医疗卫生资源又集中在少数大医院。

北京市08年的人均床位数已达到6.3%,CT、核磁共振等高档医疗设备配置的规模已接近或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医护人员数也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6]。

而另一方面,中西部和农村却连基本的医疗服务都难以普及,卫生资源贫乏,质量也不高,医疗人才的分布也不合理。

我国之前的医疗体制改革都一味追求部分地区医疗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其他偏远地区的建设,没有合理的布局,致使地区间的医疗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使人们失去了对小医院的信任,纷纷到大城市的大医院就医,这又进一步阻碍了小医院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7]。

这一问题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没有及时发现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在配置方法上,实行以提供方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主要以床位和人力为依据。

这种按照床位、人头补充经费的办法,造成了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恶性循环。

资金主要流向了医院多的地区,规模大的医院,刺激了卫生机构、人员、床位的扩张,造成卫生资源过分集中到大中城市、大医院上。

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分配标准、必要的论证和严格的监控机制,资金分配的随意性比较大,刺激了大医院购买高精尖设备和盲目增大建设规模。

另一方面,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对于基础医疗机构的建设不够重视。

在我国,农村和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比较落后,服务水平普遍比较低,在一些小的医疗机构中,给病人误诊的情况经常发生。

实际上,中国民众的大部分门诊型的医疗服务(也就是小病)完全可以在社区层级的服务机构完成,但由于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群众患常见病、多发病仍涌入大医院就诊,看病难的问题仍很突出[7],这就使基层的医疗机构发展更加缓慢,造成了恶性循环。

(四)医药费用居高不下

“看病贵”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始终难以解决的问题,医疗服务费和药费居高不下,相当一部分人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费用。

现如今在医院看病开药过多,开药贵,小病大养,医生诱导过度消费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人们对医院的信任危机。

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1.开大处方

个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因为药品回扣等经济利益的驱动开大金额处方,造成患者医疗费用增加[8]。

2.破除“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补偿机制不明确,许多地区补偿资金不能到位,创收机制还没有真正改变。

部分医院主要依靠增加医疗服务收费弥补减少的收入,导致过度医疗现象普遍存在[8]。

2010年1月《柳叶刀》在其网站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称[9],中国的剖宫产率高达46.2%,高于WHO推荐的上限3倍以上;冠心病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应用率达90%-95%,而一般要求控制在20%左右;CT检查阳性率要求达到80%,而我国的CT检查阴性率达到80%。

大医院的入院全面检查与检验,对院内的所有仪器设备及检验项目一般都要检查[8]。

3.“药品招标”造成药价虚高

药品生产和购销秩序仍比较混乱,药价虚高、商业贿赂和药品回扣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据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播出《招出来的高药价》,记者随机选取20种常用药品,经过调查流通领域的中间利润都超过500%,最高的甚至达到6500%以上[9]。

药价虚高造成看病难、看病贵。

相关部门也想了很多办法,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但是残酷的现实是药价虚高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从10多年招标采购对药品价格的影响来看,只是招标初期确实不同程度的降低了药品价格,随着集中招标的深入展开,招标采购“异化”现象的产生,从以医疗机构为主体的药品招标采购机制,过渡到以省级政府为主体的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职能与人员的变化,招标业务、规则的熟悉程度,都会造成药品价格的虚高[9]。

这种基于政府信誉的高度垄断,既可能产生低廉的药品价格,也可能产生巨大的权力寻租空间与腐败,也是导致药品价格虚高的重要环节。

由于招标造成药价虚高,直接导致医疗费用的居高不下。

4.监督和约束机制失灵

医疗卫生监督是深化卫生事业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医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国的各项医疗政策能否正确贯彻落实。

监督和约束机制可以分成几个方面,

(1)法律的监督约束

这包括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地方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

然而,目前我国正处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转轨阶段,旧的监督机制几乎失灵,新的监督机制没有及时建立和完善起来,出现了约束与监督机制的断层。

尤其是在医疗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后,原来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严重滞后,没有及时出台与制度配套的法律法规,因此难以对一些不法行为进行监督与约束[10]。

(2)行政监督与约束

包括政府对公立医院、私立医院的监督,药品监督局对药品价格的监督等。

在这一方面改革的也不是很到位,医院和医务人员没有得到有力的监管,导致医生与药商勾结谋利,医务人员暗地里收受红包,没有红包就不给病人好好做手术,医务人员的道德滑坡严重。

(3)自我监督

比如医院对本院的监督管理,医务人员对自我行为的监督管理都属于自我监督。

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人都倾向于实习个人利益,牺牲社会利益,很难做到自我监督。

除了以上三种形式外,还可以利用舆论和群众进行监督。

我们需要重视监督和约束机制的重要性,使医疗改革顺利的进行。

(五)信息化发展落后

信息化是医院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医院工作效率、降低医疗业务成本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和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的重要手段。

医院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快捷、全面地传递病人信息,为医生诊断和医院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医院信息数据仓库,提供最大限度的医疗信息共享。

然而,我国医疗信息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或贫困地区,信息化水平很低。

不少医院虽然建成了医院信息系统,但系统的应用范围普遍有限,基本还是局限在门诊和住院收费等应用。

真正对医院决策有重大意义的综合数据分析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和对临床有意义的医学检验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

信息化发展落后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我国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较低,直接影响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009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其中:

三级以上663家;三级以下3102家)进行信息化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7.9%的医院年均信息化投入不足医院毛收入的0.5%,有26.1%的医院不足1%[10]。

说明医院的信息化投入是比较少的。

二是对信息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目前,很多医院领导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内涵、目标及实施策略仍存在认识不足、理解不深。

认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投入很大,经济效益不够明显,没有认清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章解决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著名的“两只手”的理论,即‘看得见的手’是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对经济的干预,该理论已成为经济学中的经典。

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要用两只手来推进,这两只手彼此要分工明确,即用政府有形的手来保障公平[11],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解决效率问题。

同时这两只手又要互相协作,合力推动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政府与市场是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也是参与医疗改革的两个基本的主体。

我们要不断寻求政府与市场有效的结合点,这样才能保障公共医疗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

1.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

医药卫生服务千头万绪,不能由政府全部包起来,应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11,]。

一般来说,属于人民公平享有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政府承担责任、提供保障,坚持公益性质;属于高端、特殊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市场提供,实行市场机制[12]。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明确公立医疗机构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由政府承担责任,坚持社会公益性质。

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公立医疗机构可以采用一些市场机制和手段,但不能照搬企业改革的做法,不能以赢利为目的,更不能市场化。

2.积极鼓励社会办医,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

多年来,鼓励社会办医实际成效不大,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

原因在于公立医疗机构过多,既挤占社会办医的空间,又增加政府支出的压力。

应按照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划分,对某些以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公立医院,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制重组。

鼓励社会办医,应坚持四点:

一是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的目的是发展壮大医疗服务资源,政府不能有“卸包袱”的思想,不能放松应承担的办医职责。

二是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不能简单“一卖了之”,必须科学规划,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妥善安置好有关人员。

三是优先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严格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界限、标准和政策,并严格监管,防止以非营利为名行营利之实。

四是必须保留相当数量的公立医疗机构,由政府给予必要的保障,为群众公平提供质优、价廉、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12]。

3.以有形的手激活无形的手

发挥好两只手各自的作用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两手合力推进医疗事业的发展[13]。

政府在保障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快和加深“社会办医”的改革,加快医药卫生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纵观世界各国的医药卫生改革,各国都在充分调动社会的各方力量,进行充分地资源整合,尽可能的减轻政府的负担,加快行业的发展。

因为社会力量不仅可以办产业,同样可以办事业。

社会办医不仅指社会资源可以办营利性医院,也可以办福利性、慈善性医院,甚至社会资本可以投向不图回报的公共卫生事业。

在医疗体制改革当中,医疗事业中的角色已明确定位后,就应该把市场无形手的力量释放出来。

在抓好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保障设计的同时,注重各种优惠政策的拟定,以鼓励社会各界投资于医药卫生事业。

例如对于投资兴建非营利性医院或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企业要实行减免税收等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有形手的引导作用,激活市场无形的手[14],拓宽医药卫生事业的筹资渠道,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又可以加快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加快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

1.要落实政府责任

政府要为公立医院拨付必要的经费,规范医院的收支,抑制医院的创收冲动;负责制定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医务人员薪酬分配制度、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各项收费标准制度等;切实加强对公立医院财务收支和执业行为的监管[15],及时处理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和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舆论,表彰忠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好人好事,批评损害人民健康的不良行为,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和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2.要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

落实政府责任,并不是说由财政承担公立医院所需的全部经费,而是要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

具体包括五个方面[2,15]:

一是改变公立医院的创收机制,由政府科学核定医院的预算收支,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员薪酬制度;

二是政府确定的医务人员岗位工资,应由财政预算拨付,保障医务人员最基本的收入;

三是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和医院运行经费,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的报销费用解决,激励医务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

四是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应由政府财政、卫生部门共同核定,落实政府责任;

五是对公立医院来自于群众自费的医药服务收入,应严格控制,不能再由医院自收自支,而应由政府财政、卫生部门统筹用于公立医院的经费保障和对医院的奖励,以扭转公立医院热衷于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倾向。

其中,建立科学的医院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尤其重要。

对完成服务目标好、群众满意的医院,政府应给予适当奖励;反之,则应适当减少补助。

对医务人员应制定规范、可行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办法,实行多劳多得、优劳多得,适当拉开收入档次,但必须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收费的联系,不实行任何形式的挂钩。

(三)以资源配置的优化加快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1.宏观战略规划

要改变政府仅管理政府所属医院的管理方式,促进同一地区内医院的布局调整和优化,将企事业医院、民营医院等统一整合到医疗服务体系之中,进行综合考虑。

在布局调整中,应该坚持市场竞争的自愿联合原则,同时政府给予行政和政策方面的推动。

在调整过程中要关闭部分重复建设或者效率低下的医院,使医疗资源更加有效的利用起来。

除了宏观的战略规划,还要进行总量控制。

医疗资源的配置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保证居民享有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此外,医疗卫生占有的资源不能超过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以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确定资源分配标准时要考虑到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地区布局、社会经济水平等。

2.加大各级财政其转移支付力度

要加大财政对基层医疗机构资金投入的转移支付力度,把卫生投入的重点放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去,努力解决基本的卫生保健问题,减少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15]。

同时,采取多种办医形式,制定更加开放、优惠的政策和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