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2186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doc.docx

《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doc.docx

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doc

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世界;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和原则(为什么?

怎么样?

(1)意义:

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4、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5、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

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

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6、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7、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注意:

理解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关系;能解答辨析题。

8、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

9、文化创新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0、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向:

(1)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根本途径)

②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重要途径)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重要途径)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2)方向:

①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②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附:

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

①地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作用: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必要性):

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14、发展大众文化:

(为什么?

怎么样?

(1)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十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2)要求:

①(含义):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但应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

15、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①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②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在我的知识为社会造福。

④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3个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

1、海内外华人都称为炎黄子孙。

炎和黄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相传他们联合统一了华夏,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右图为黄帝像。

2、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上,以禹为代表的夏后族起过重大作用。

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又获得了华夏族的称号。

今天,人们用华夏来代表中华民族。

华夏子孙也是海外华人感到自豪的光荣称号。

3、爱国、爱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

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乃至献身,是最宝贵的品格。

由此而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4、自强不息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使人们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人生,使勤劳刻苦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从而维系着民族独立,推动着民族进步。

5、中华民族崇尚道德,认为个人品德的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

因此人人都应恪守道德准则,以德才兼备为人生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

6、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深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崇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7、中华文化包含着宽容大度精神,主张各民族、各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实现协和万邦。

8、《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

它蕴涵的思想内容渗透在中国天文学、物理学、预测学、数学、医学、武术学等各个领域。

9、《周易》被国外看作是中国5000多年文化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引起了西方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出现了世界性的易学。

10、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出现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这就是百家争鸣。

它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

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等。

百家指各学派,如儒家、道家等等。

12、老子,名李耳,又称老聃,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后来被推崇为道家的始祖,道教的教主。

13、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最终根源。

他的学说记录在《老子》(即《道德经》)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4、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

他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主张通过坐忘达到逍遥自得的境界,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观点。

著作有《庄子》。

右图为清任熊绘的《逍遥游》表现庄生逍遥游与老子守元默的情形。

15、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人。

他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仁政学说,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

他的学说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著作有《孟子》。

16、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宣扬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

该派把道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崇尚自然。

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所以又称老庄之学。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思想。

17、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尊奉孔子学说、崇尚礼乐仁义的学派。

该派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提倡忠恕、中庸,宣扬德治、仁政。

孔子为该学派创始人。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思想达2000年。

18、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用阴阳来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君民、夫妻等关系。

19、五行是把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看作构成万物的元素,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后来人们根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某些实际观察和经验总结,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化学、历算、医学等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20、八卦也称经卦。

《周易》中的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

《易经》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两两相重叠组成。

这些抽象符号组合的原理在中国古代曾有不少具体的运用。

21、《莱根谭》是明朝(公元13681644年)洪应明晚年所写的一部语录体的说理劝世的作品,是一本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

该书精彩论说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深刻道理。

22、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从南宋开始被称为四书,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依据。

23、汉武帝时设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

四书五经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哲学思想,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24、修齐治平是儒家用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

儒家主张由近及远,由已及人,从修身做起,以平天下为理想,形成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

出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节日活动中的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色;同时,中国的节俗追求平安吉祥、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反映了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25、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

26、孝是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主要指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2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公元9601127年)范仲淹(左图)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已、大公无私的高尚胸怀。

28、慎独是儒家用语,是指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符合道德标准。

宋明理学家把慎独作为重要修养方法之一。

29、道教是东汉(公元25220年)时在中国民间兴起的一种宗教,它来源于战国时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崇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

30、儒教,也称孔教,是封建统治者把孔子神圣化,把孔子学说当成宗教,以维护自已的统治。

它和佛教、道教并称为中国三大宗教。

31、朱熹,南宋(公元11271279年)哲学家、教育家(右图),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和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他从事教育50多年,强调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他的理学主张在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32、中国民族节日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节日本身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节日活动中的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色;同时,中国的节俗追求平安及想、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反映了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33、中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

春节的各种活动从前一天除夕开始,有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祭拜天地、祖宗、亲友间互相拜年等。

34、阴历正月十五放花灯,称为灯节,或称元宵节。

这一天,人们有观灯和吃元宵的习惯。

35、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同节气合一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常要扫墓祭祖,郊外踏青。

36、每年阴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又称七夕,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特有的爱情节或情人节。

37、中秋节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个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

人们还把它叫做团圆节。

38、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合称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39、重阳节,即阴历九月初九。

古人以九为阳数的代表,二九相遇,故名重阳节。

重阳的风俗主要是登高、赏菊、饮酒,以避不祥。

在中国大陆重阳节已演变为敬老节。

40、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属于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有1000多个。

节日多以歌舞、文体等娱乐活动为主,带有祭祀、纪念和祝颂的性质。

著名的少数民族节日有泼水节、火把节等。

41、泼水节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阿昌族等最大的节日。

每逢傣历新年,人们都互相泼洒洁净的水,表示除污秽,迎接吉祥幸福的新年。

42、祖先是人类延续的根本。

周代(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初年形成宗法制,把祖先崇拜制度化。

自那时起,不但帝王祭祖,官员百姓也祭祖。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太庙(右图)。

43、天地崇拜、祖先崇拜和君师崇拜被称为中国人的三大崇拜。

君师圣贤实际上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中有杰出贡献的人物。

君指历代帝王,师是指那些可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多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

44、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甚为流行,特别在台湾省,对妈祖的信仰历久不衰。

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娘娘,两岸奉为海神。

其实是宋代初年的一位女性,姓林,今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人,善观气象,可预知海上风浪,使当地渔民免除许多海难,死后被奉为神灵,祭祀烟火不断。

45、中国的婚姻制度在古代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和发展,才形成一夫一妻制。

在旧社会,婚姻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娶时须行六礼:

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6、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交杯酒。

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夫妻一词由此而来。

47、在中国中南地区的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景颇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区,普遍流行一种叫做串姑娘的习俗,就是小伙子通过对歌、交谈等方式找姑娘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48、近现代流行于佤族、傣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的抢婚习俗,只是结婚的一种仪式,程序和内容都是约定俗成的,也就是假抢。

在此之前,双方早已换过婚礼,选定成亲日子,在迎亲那天,男方组织一帮人,把新娘抢回家去,新娘则大呼救命,女方家人假追一通。

49、云南的彝族、白族和湘西的土家族有哭嫁的习俗。

新娘出嫁前由父母、伴娘或女友相陪哭嫁,实际上是带哭腔的对唱。

一般表达的是对父母、女友以及家乡难以割舍的感情,或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50、龙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变化莫测的神物,使人感到神秘,同时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拜。

封建帝王把它当作自己的化身,自称真龙天子平民百姓把它当作神灵,表现出极大的虔诚。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龙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海内外的中国人都自称是龙的传人。

51、凤是中华民族的祥瑞动物之一,凤凰是鸟图腾的丰富和发展,也是由人们借助想象创造而成的,被看作是仁义道德、天下安宁的象征。

52、麒麟是中华民族的又一祥瑞动物,一般认为它是由鹿及其同类演变而来的,具有统一与太平的象征意义。

后来,人们多以麒麟比喻杰出人物,称聪明的小孩子为麒麟儿。

53、在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喜欢将经冬不凋、葱绿常青的松、竹和傲雪凌霜、冲寒怒放的梅花,并称为岁寒三友(右图)。

54、饮茶的习惯发源于中国,茶至今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唐代陆羽著《茶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陆羽因此被尊称为茶圣、茶仙。

55、陆羽的《茶经》之旨在于品,即注重茶的意趣而不注重它的功用。

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所在。

56、茶叶的品种有很多。

大的品种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紧压茶。

57、中国名茶相当多。

红茶中以祁门红茶最出色;绿茶中以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最著名;乌龙茶中以福建武夷岩茶为最佳;福建的茉莉花茶是花茶中的魁首白豪银针是白茶中的上品。

58、中国饮食文化世界闻名。

从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来看,西方的烹调化身于天然,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构和食品的成分;中国的烹调则化身于艺术,多从色、香、味、形去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现和口感。

59、通常说中国的八大菜系是指:

鲁(山东)菜、川(四川)菜,粤(广东)菜,湘(湖南)菜,闽(福建)菜,苏(江苏,主要指淮扬)菜,浙(浙江)菜,皖(安徽)菜,湘(湖南)菜。

著名的北京烤鸭源于山东,龙虎斗是广东名菜,佛跳墙则出自闽菜。

60、中国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按照传统的习惯,中国人一般姓父亲的姓,但也有姓母亲的姓。

名,代表一个人的符号,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或良好的愿望。

61、我国汉民族的姓氏有很多,在北宋时,有人对姓氏作了收集统计,编了一本《百家姓》,把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便于诵读和记忆,以后便广为流行,以致作为识字的课本。

其实,《百家姓》并不止100个姓,这本书上共收了500多个姓。

而实际上,中国人的姓多达数千个。

62、中国历代工艺美术品制作精巧,具有优良的民族传统和地方风格,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如商、周的青铜器和玉石雕刻,春秋、战国的漆器,汉、唐的丝织,宋朝的刺绣,明清的瓷器和景泰蓝等,为国内人民所喜爱,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63、中国织绣工艺,品种繁多,绚丽多彩。

刺绣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著名的品种有江苏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和四川的蜀绣,合称为四大名绣。

64、中国古代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等材料为辅。

它的主体结构是在前后木柱之上架设多层木梁,沿着梁垂直的方向再搭设木檩,在柱子上部、屋椽之下有一块斗拱,这是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

从外观上看,古建筑都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65、中国武术在国外被称为中国功夫,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等动作为素材,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格斗,或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进行演练的民族体育项目。

著名的徒手拳术有少林拳、武当拳等。

66、京剧是中国戏曲中诸多剧种的典型代表。

京剧表演的艺术形式或艺术手段主要是唱、念、做、打四种,组成一个十分和谐的整体。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

京剧剧目非常丰富,有五千多个传统剧本。

影响最大的有三国戏、杨家将戏、红楼戏。

67、相声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形式,是具有戏剧风格的语言艺术。

它博采其他艺术说、学、逗、唱之长,以说为主。

相声艺术的特点就是笑,无笑就不能算相声。

相声艺术的笑来自它特殊的艺术手段抖包袱,就是让可笑的东西突然地出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大笑。

68、南戏是中国最早的正式戏剧。

北宋末年诞生于商业繁荣的温州地区,由街坊小唱发展而成,逐渐流传到南方广大地区。

演唱形式有独唱、合唱等,舞台气氛比较活跃、热烈。

69、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之一。

从艺术上讲,它和西洋画有根本的不同。

中国画注重神似,以写意为主,注重表现画家所追求的意境和情趣。

中国画家经常以诗入画,以印入画,而以书法入画为最重要。

70、清朝乾隆时期有一批在扬州卖画的画家,他们主要以写意花卉为主,自由抒发性灵,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被当时正统派视为偏师、怪物。

最具代表性的有八个人,即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郑燮、李方膺、罗聘,后人称他们为扬州八怪。

71、扬州八怪中影响较大的是郑燮,号板桥,诗、文、词、曲都写得很好,书法也很有特色,但以画最为有名。

当时人们赞他有三绝(画、诗、书)、三真(真气、真意、真趣)。

郑板桥以画兰、竹和石头出名,他的画充分体现了思想与个性,形象丰富多样,极其生动。

72、中国古代的乐器,共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分别由金、石、土、木、匏、革、丝、竹等八种材料制成,史称八音。

湖北省出土的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在八音系统中属金,是打击乐器,用大小不同的铜钟来显示音质。

73、中国有56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大量民歌,其中汉族的民歌数量最多,分布是最广,主要可归结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北方民歌以粗犷豪放见长,南方民歌以委婉秀美著称。

而少数民族的民歌,更是五彩斑孄,美不胜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