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1681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解析.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解析.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解析

(十一)独乐园记(司马光)

   孟子曰:

“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

”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所及也。

孔子曰: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此圣贤之乐,菲愚者所及也。

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

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

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

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

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

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

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秀水轩”。

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

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

沼北横屋六楹,厚其牖茨,以御烈日。

开户东出,南北列轩牖,以延凉飕。

前后多植美竹,为消暑之所,会之曰“种竹斋”。

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

畦北植竹,方若棋局。

径一丈,曲其杪,交相掩以为屋。

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

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

“采药圃”。

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

每种止植二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

栏北为亭,命之曰:

“浇花亭”。

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

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轩辕,至于太室。

命之曰:

“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

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

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

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衽采药,决渠灌花,操斧剖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唯意所适。

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因合而命之曰:

“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

“吾闻君子之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于己,不以及人,其可乎?

”迂叟谢曰:

“叟愚,何得比君子?

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

况叟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

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

司马光反对新法,被贬为西京(洛阳)御史台,熙宁六年(1073),购地二十亩,筑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延凉飕                   延:

迎取。

B.辨其名物而揭之             揭:

为……做标志。

C.事物之理,举集目前         举:

借取。

D.虽推以与人                 推:

推让。

答案 C

解析 举:

全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皆以蔓药覆之             以相如功大,立为上卿

B.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   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踽踽焉、洋洋焉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答案 B

解析 A.介词,用;连词,因为。

B.介词,对。

C.连词,就;连词,却。

D.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

词,它。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孟子、孔子的语句,意在说明“王公大人之乐”“圣贤之乐”是高尚的,而作者自己的“独乐”是迂腐庸俗的。

B.本文记述了独乐园的布局,既有方位介绍,又有形状描摹,并依据区域的景观特点或功能命名,突出了“独乐园”命名之寓意。

C.作者在此小园中悠闲自得,生活内容丰富,时而在“读书堂”思考事理,时而在庭院中钓鱼灌花、登高望远,其乐胜于园外之乐。

D.作者以问答形式说明自己并非不想推了于人,而是别人不肯同此乐,所以才独享其乐,这就委婉地表达了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答案 A

解析 “作者说自己的独乐是薄陋庸俗的”表述不恰当。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

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

(2)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答案 

(1)我平日大多在读书堂中读书,上以先哲圣人为老师,下以诸多贤人为朋友,究查仁义的源头,

探索礼乐的开端。

(师、窥、原、绪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如果有人愿意(与我)同享这种快乐,那么我就非常感激并且把它奉献出来,怎么敢专享这种快乐呢?

参考译文:

孟子说:

“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快乐,与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快乐。

”这是王公贵族的快乐,不是贫贱的人所能得到的。

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睡觉,快乐就在其中。

”颜回“一竹篮饭,一瓢子水”,“不改变他的乐趣”。

这是圣贤的快乐,不是愚笨的人所能得到的。

像那鹪鹩在林中筑巢,不过占据一根树枝;鼹鼠到河中饮水,不过喝饱肚子。

(它们)各尽自己的本分而习惯于它。

这是迂叟我所追求的快乐。

熙宁四年我才定居洛阳,六年,在尊贤坊北关买了二十亩田作为家园,它的中间建造了厅堂,堂中集中了五千卷以上的书,命名为“读书堂”。

读书堂的南边有一处屋子,引水往北流从屋下穿过。

水中间建成水池,方圆和深度各为三尺。

疏导水流分五股注入水池中,(形状)像老虎的爪子;从水池的北面隐蔽流出北面的台阶,悬空注入庭院下面,(形状)像大象的鼻子;(水)从这里又分为二条小渠环绕庭院的四角,然后在西北面汇合流出,命名为“弄水轩”。

厅堂的北面又有一个水池,中间有岛,岛上种了竹子,(岛)像玉玦一样呈圆形,环绕有三丈方圆,将竹梢收拢打成结,像打渔人的草屋,命名为“钓鱼庵”。

水池的北面有六间并排的屋子,加厚了它的墙壁和屋顶来抵御烈日。

开门往东,南北排列着平台和窗子,来迎取凉风。

前后多种植美丽的竹子,作为消暑的所在,命名为“种竹斋”。

水池的东边,整治出一百二十畦田,错杂地种植着花草药材,辨别它们的种类名称,给它们(挂上字牌)作为标志。

畦的北面也种了竹子,像棋盘一样呈方形,直径一丈左右,弯曲它的顶梢,使它交错通达遮蔽成为屋子。

在它的前面种上竹子,形成像步廊一样的夹道,都用藤蔓芍药等覆盖着它,四周种植草木芍药等作为藩篱,命名为“采药圃”。

药圃的南面有六个围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占二个,每种(花)只种了两丛,(为了)辨识它的名称形状罢了,不求多种。

围栏的北面有个亭子,命名为“浇花亭”。

洛阳城距山不远,但树木茂密,常常像看不到山,于是在园中砌筑高台,在上面修建屋子,来眺望万安、轩辕,以至于还能看到太室山,命名为“见山台”。

我平日大多在读书堂中读书,上以先哲圣人为老师,下以诸多贤人为朋友,究查仁义的源头,探索礼乐的开端。

从天地开辟之前(的历史),到四面八方无穷之远,事物的原理,全部集中到眼前。

所担忧的是学未有所成,对人又有什么祈求,对外又有什么期待呢?

神志倦怠了,身体疲惫了,就手执鱼竿钓鱼,撩着衣襟采摘药草,挖开渠水浇灌花草,挥斧头砍竹子,用热水洗手,登临高处纵目远眺,逍遥自在徜徉漫游,只凭着自己的意愿行事。

明月按时到来,清风自然吹拂,行走无所牵挂,止息无所羁绊,耳目肺肠都是自己的,一个人孤独而舒缓,自由自在,不知道天地之间有什么快乐可以替代这种快乐。

于是合起来命名为“独乐园”。

有人责备我说:

“我听说君子的快乐必定和别人共享,现在您只为自己获得满足却不推及别人,这难道可以吗?

”我抱歉地说:

“我愚笨,怎么能够比得上君子,自己快乐唯恐不足,怎么能够顾及别人?

何况我所感受的快乐粗俗低下,都是世上人所抛弃的东西,即使推让给别人,别人尚且不要,难道能够强迫他们(接受)吗?

如果有人愿意(与我)同享这种快乐,那么我就非常感激并且把它奉献出来,怎么敢专享这种快乐呢?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

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

“童子何用知之?

”轼曰:

“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

“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

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             忧:

担心,担忧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

交往

C.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弄翰:

写文章

D.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

实现

答案 A

解析 忧:

为父母亲守孝。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敬慕之情。

答案 B

解析 “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答案 

(1)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2)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入童年,进入乡校。

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

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

“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

”我说:

“(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

”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

“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

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

“我知道了他的为人。

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

“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

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

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把自己排在他的学生的后面,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都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

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

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

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

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万言书的。

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

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

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

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像对待老师那样尊崇他。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

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

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

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

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

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

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

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

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

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

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

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

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

异域遐陬,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

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

乞身于强健之日,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

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

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

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

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后之君子,其实不至,而皆有侈心焉。

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后世终莫之许也。

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

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选自《文法津梁》上册,有删改)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

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韩)琦早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怒不见于色。

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

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

宋嘉佑、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

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

或谏曰:

“韩琦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

”琦叹曰:

“是何言也?

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闻者愧服。

(节选自《宋史•韩琦传》)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行乎利害之涂                 涂:

通“途”,道路

B.而天下共挽留之,莫释也         释:

释手,放弃

C.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形:

寄托形骸

D.韩琦所为诚善                   诚善:

诚实善良

答案 D

解析 诚善:

诚,的确,确实;善,好,对。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⑤⑥

  答案 B

解析 排除①④⑥,①泛指担任治理天下工作辛劳繁重④说的是白乐天⑥写韩琦不在乎个人得失。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琦生前曾经在自己的宅第旁园池之上建造一座娱乐休憩的厅堂,并且把这座厅堂命名为“醉白”,借以寄托自己的情趣怀抱。

B.韩琦操劳一生,辅佐三帝,功勋卓著,任大责重,求去不得;但晚年羡慕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

因此遭到世人的责怪。

C.古之君子对自己要求严,孔子认为自己不如学生颜渊。

韩琦能够自比白乐天,可见他也像孔子一样“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

D.宋史《韩琦传》选段赞美韩琦识量英伟,年轻有为,肯定他在国家危疑之际不顾个人生死安危,知无不为,勇于担当。

 答案 B

解析 “遭到世人的责怪”错,世人只是觉得韩琦可比伊尹,对他羡慕乐天不能理解,没有责怪之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

(2)后之君子,其实不至,而皆有侈心焉

(3)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答案 

(1)在这个时候,他对白乐天有羡慕的感情,(或:

他羡慕白乐天)是不值得奇怪的。

(2)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

(3)人臣竭尽力量为国君做事,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怎么能够预先忧虑事情不能成功,就停止下来不去尽

力做呢?

【文言文译文】

已故魏国忠献公韩琦在自己府第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

选取白居易《池上》一诗,作醉白堂歌。

意思好像是羡慕白居易并且认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

天下士人,听说后心生疑虑,认为忠献公已经无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却还羡慕白乐天,是何道理。

我听了这些士人的议论感到好笑,我说:

忠献公哪里只是羡慕白乐天啊,人家忠献公正想做一个普通人却得不到。

老天生出这个人,将要让他担当天下重任,那么受冻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饿的人找他要饭吃。

凡是不能满足的都想要得到满足。

如果有谁能够帮助他们,那他将穷于应付。

因此他将一辈子处在辛勤劳苦之中,遭遇各种利害冲突。

这难道是人所愿意做的吗?

忠献公治理国家已经辅佐三个皇帝。

晚年萌生告老还乡的强烈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继续任职,他不能够放弃。

在这个时候,他对白乐天有羡慕的感情,是不值得奇怪的。

但是把白乐天平生行事和忠献公比较,人生收获的大小多少,那么后世的评论,相信一定会公允无欺。

治理天下,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却不居功自傲。

渴求贤才,拿爵禄赏赐天下贤才,而世人并不知道对他感恩。

勇敢征战,安定六军。

遥远边陲地域的人也仰慕他的风采,而国家安危系于一身。

这些都是忠献公做到的,而白乐天没有做到。

在自己身体强健时乞求告老还乡,退隐田园十五年,每天和朋友们饮酒赋诗,尽享山水田园乐趣。

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吃不完的粮食,歌舞作乐享受不尽。

这些就是白乐天所拥有的,而忠献公享受不到这些。

忠诚言论,美好计谋,为国家效劳,而且灿烂文采在后代显露;处境困穷,不改变操守,道德人品比古人还高,这些方面忠献公和白乐天都是一样的拥有。

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

只是将寄托情趣在与白乐天相同的爱好中。

当他在一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怀,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贵贱,等同贤愚,等同世间万物。

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不仅仅是和白乐天相比较。

古代君子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

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他们盛赞不厌。

圣人如孔子,却把自己比为左丘明,自认为不如学生颜渊。

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

杨雄自比为孟轲,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人始终不赞同他们。

由此看来,忠献公之贤能比他们要高出很多。

   过去忠献公曾对他儿子忠彦说,想求我为醉白堂写一篇记没有实现。

死后,忠彦告诉我,我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于是流着泪写了这篇记。

十六、(河北省唐山一中09-10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

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

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

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

及践阼,改为司徒。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

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转拜太尉。

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

帝不许。

临当大会,乃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喻指曰:

“朕新莅庶事,一日万几,惧听断之不明。

赖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屡以疾辞位。

夫量主择君,不居其朝,委荣弃禄,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

洁身徇节,常人为之,不望之于君。

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

将立席几筵,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朕然后御坐。

”又诏袭:

“须歆必起,乃还。

”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

歆上疏曰:

“兵乱以来,过逾二纪。

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

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

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

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

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

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

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

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

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

”帝报曰:

“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

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

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

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

”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

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子表嗣。

(选自《三国志•华歆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洁身徇节,常人为之         徇节:

为保全节操而死

B.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       总己:

各管自己的职事

C.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   绍:

陈述

D.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       衅:

祸乱

答案 C

解析 “绍”在文中是“继承”的意思。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惧听断之不明                 B.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须歆必起,乃还               D.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