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160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0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行广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前行广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前行广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前行广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前行广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前行广释.docx

《前行广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行广释.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行广释.docx

《前行广释》复习范围(共89题)

(注:

一切整理供参考)

第七册第105节课

1、布施分为几种?

其中财布施又有哪些分类?

各自的定义是什么?

答:

布施分为三种:

财施、法施、无畏施。

其中财施又分为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三种。

1)普通布施,是指把大大小小的身外之物,乃至一把茶叶、一碗青稞,或者一碗米、一包面、一件衣服、一毛钱……都施给其他众生。

2)广大布施,是指将自己拥有的骏马、大象或轿车、飞机,以及儿女等最为爱执之人、珍贵稀有之物施予他众。

3)极大布施,是指布施自己的身体、生命、四肢、头目脑髓等。

这种布施,《入行论》说是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我们凡夫人很难做到。

不过现在的器官捐献,也算是一种极大布施。

2、普通布施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白这些道理,对你有何帮助?

答:

布施时,首先,自己的意乐一定要清净。

所施舍的财物无有大小多少之别,功德大小关键看意乐清净与否,最忌以贪心、嗔心、吝啬心、竞争心去布施。

其次,施物也一定要清净。

倘若布施烟酒、武器等伤害他人之物,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极大过失。

包括买肉布施给众生,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以外,也是不合理的。

三是布施完以后,要记得回向,若能回向无上菩提,任何布施的功德都将变得不同。

因此,布施果报的大小,不在于表面的形象,若能做到清静布施,并将善根如理回向,功德则无法衡量。

《大庄严论经》云:

“不以钱财多,而获大果报,唯有胜善心,乃得大果报。

”明白这些道理,能帮助我们如理如法地布施,积累资粮,避免以炫耀心布施、不清净布施、忽略回向等诸多误区。

第106节课

3、阿底峡尊者对传法者有哪些严格要求?

这说明什么问题?

答:

严格来讲,传法者必须是登地菩萨,或者要有一定的境界。

阿底峡尊者的弟子,曾向尊者请教:

“何时方可摄受眷属?

何时方可行利他之事?

何时才可超度亡灵?

”尊者回答:

“证悟了空性并且具足神通之时方可摄受眷属;自私自利之心断尽之时方可行饶益他众;获得见道之后方可超度亡灵。

”此外尊者还讲了以下教言:

“如今五浊之恶世,非为装模作样时,乃为策励精进时;非为寻求高位时,乃为置于卑位时;非为摄受眷仆时,乃为依止静处时;非为调化弟子时,乃为调伏自心时;非为随持词句时,乃为思维意义时;非为到处游逛时,乃为安住一处时。

这说明尽管法布施很殊胜,但对传法者的要求很高。

最好是登地菩萨,至少也要断除自私自利之心。

因此,我们凡夫人,还是要尽量在寂静处修慈悲心、菩提心,此时不是直接饶益众生的时候,而是遣除自己烦恼的时候;比如说,不是斩断名贵药树苗芽的时候,而是保护它的时候。

名贵药树长成以后,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

发心菩萨也是一样,稍有点境界就马上给人传窍诀、作灌顶,这样对自相续的功德增上很有影响。

因此,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好好闻思并修行,有了真实修证之后,才能真正传法利益他人。

4、修行与传法哪个更重要?

对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标准?

既然要求这么高,我们平时是否就不该传法了?

对此应如何圆融理解?

答:

根据仲敦巴格西的教言,这要分三种情况:

一是传法后对自他无益。

“对于自相续没有任何验相及证悟的初学者来说,即使以正法饶益众生,也不会有什么益处。

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空器一般,从中不会得到任何加持;他们的窍诀就像没有经过按压的酒糟酿出的薄酒一样,没有任何纯酿的滋味。

二是传法后会利他损己。

“就算是获得了暖相、但尚未稳固的胜解行修行人,也不能行利益众生之事。

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满瓶一样,使别人满满充盈,自己却变成空空如也;他们的窍诀如同将火炬传递给别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却成为漆黑一片。

”这是中等者,能利益别人,但对自己无利。

三是传法后自他皆受益。

“只有得地菩萨,才能真正成办利益众生之事。

他们的加持犹如妙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众,也不会使自己空空荡荡,而始终满满当当;他们的窍诀就像酥油主灯一样,既能点亮其他油灯,也不会使自己有所障蔽。

”可见,一地以上的菩萨,是最佳的传法者,这种传法也是最有利的。

既然要求这么高,我们平时是不是就不该传法了?

也不是,对此要圆融理解。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说法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法相,而且最好是出家人。

但从现实角度来看,这个世间需要善知识,如果找不到出家人,自私自利心不强的居士也可以。

当然,完全断除自私自利,在凡夫阶段是很难的,但若传法不是为了自己,法义也能明白十之八九,这样的人以清净心去讲法,不但没有过失,而且有很大的功德。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居士,千万不要用佛法换取利养。

超度亡灵并非易事,必须要有得地的功德。

不过我们也不必怀疑助念,道友们为亡者助念,即使不能完全超度,也可以帮助他脱离恶趣、得到人身,这方面有极大的利益。

阿底峡尊者说超度要得地,这是讲真实超度的界限,并不是说助念小组的每个人都必须是一地菩萨,否则就没有资格。

学习佛法需要圆融,不然,断章取义的话,拿一两句的字面意思去遮止其他善法,这是很不如理的。

其实,经论以及大德们的教言,是针对不同众生、不同场合而言的,理解它必须要有善巧的智慧。

因此,我们在自私自利的心没有断尽之前,不要急急忙忙去利益他众,此时可在自己念经诵咒、读诵佛经论典等时发愿:

“但愿白法方面的鬼神们听到这些后,相续得以解脱。

”在念诵水施、施身等仪轨的结尾时,也要念: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唯一作这种法布施,就可以了。

一旦你的私心杂念完全断尽,此时一刹那也不要处在安闲寂乐的状态中,这说明,一心一意利益他众的时刻已经到了。

第107节课

5、判断正法是否入心,有哪些验相与标志?

答:

正法入心的验相和标志:

作为正法真正融入相续的修行人,行为、语言和内心都非常调柔,就像踩在棉花上或者米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

这样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不但让身边的人很舒服,他自己也始终处于快乐之中。

诚如《正法念处经》所云:

“若人修行忍,舍一切嗔恚,现在及未来,常得安隐处。

”6、什么是修行的无误要点?

你如何理解这些要点?

自己做得如何?

能否始终把握好这些要点而踏实修行?

答:

关于修行的无误要点,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

“随时随地都要谦虚谨慎、身居卑位、身着破衣、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以慈悲菩提心作为基础,以正法调伏自相续,这才是修行的无误要点,它远胜过无益于自心的高高见解及甚深修行。

“穿着破衣”是以前条件有限,现在不一定非要如此。

修行最根本的,是修慈悲菩提心,让心调柔。

《大宝积经》中云:

“具足柔软心,常乐行慈悲,若与众生语,谦下心和悦。

”真正有修行的人,心一定很柔软,不会特别刚强,而且常怀慈悲心,与众生交流时,姿态也非常谦卑、和悦,不会为了一点点小事,就让大家彼此不开心,甚至让周围的人也特别痛苦。

总之,要珍惜眼前,在修慈悲菩提心的基础上,好好调伏自心,这就是真正的佛法。

高高的见解即使讲得再好,如果自己根基不到位,也还是毫无实义。

倒不如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先调柔心相续,这是真正的佛法。

补充自己做到如何。

第108节课

7、为什么说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可兼得?

请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

如果说二者不能两全,那在家人是不是就没有修行机会了?

为什么?

既然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那怎么理解六祖说的“佛法不离世间觉”?

答:

1)首先分析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可兼得:

对每个人来说,出世间法好的,世间法肯定不好;世间法好的,出世间法肯定不好。

自以为二者兼而有之的那些人,不管是你的上师、同修或是其他什么人,只是世间法比较突出而已。

凡是想世间、出世间法一举两得的人,就好像认为有两个尖端的针可以缝纫,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器内,以及可同时乘骑向上向下行驰的两匹马一样,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补特伽罗能胜过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但佛陀也没有想出世间法出世间法同时成就的方法,因此犹如丢唾液般舍弃了转轮王的国政,到尼莲禅河畔在六年里历经苦行精进修行,期间每一年只喝一滴水、吃一粒米。

佛陀还说过:

“我于无量劫,具足修苦行,清净诸业障,得胜智功德。

”佛以自己的行持告诉我们:

证悟绝非轻而易举,想一边享受世间,一边获得出世间成就,是不现实的。

再以米拉日巴尊者为例,修行时口中无食,背上无衣,仅仅依靠野菜充饥果腹而修行,结果整个身体形似骷髅,身上绿毛丛生,长吸血虫,致使别人看到时认不出他到底是人还是鬼。

尊者就是这样为了获得出世间成就,舍弃世间一切,坚定不移、饱经沧桑精进修法。

如《大庄严论经》云:

“不作难苦行,不得一切智。

”这个公案也说明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能同时成办,不然,像米拉日巴尊者那么聪明的人,以前学恶咒一学就灵,如果真有两全之策,他又怎么会做不到呢?

此外,大成就者金刚镜,他在九年中只靠吃拉刻树皮修持正法,最后获得了成就。

同样,全知无垢光尊者,在桑耶青浦依止格玛燃匝尊者时,数月中仅以三藏升糌粑和二十一颗水银丸维生。

下雪时就钻进牛毛袋子里,这个袋子既做衣服,又当坐垫,在出世间法方面历尽苦行,终获得非常伟大的成就。

汉地的大德也是如此,像莲池大师还有大梅禅师等。

所以,真正的修行人,肯定只能在世间、出世间中任选其一,二者绝对不可能并存。

2)如果说二者不能两全,那在家人是不是就没有修行机会了?

这倒也不是。

前面所讲的,是上等修行人。

若做不到的话,也可以用次一点的标准要求自己。

作为一个居士,可能做不到这种上等修行,更做不到佛陀那样的苦行。

但一边学习、工作,一边修行,也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不过,有些人不喜欢做下等修行人:

“如果做不成上等,那我中下等的也不做,干脆不修行了!

”这种说法有些偏激。

不能说做不成最好的人,又不愿做中下等的,就连人都不做了。

很显然,这种选择是错误的。

修行也是如此,把能做到的做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3)既然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我们可以从如下两方面理解六祖所说的“佛法不离世间觉”:

对上等修行人而言,他们获得成就,并具有极高境界,虽已看破一切,但因悲心推动,还会以世间法度化众生,这是菩萨的不离世间法;而我们凡夫人修行,因为不能纯粹地修出世间法,所以在做中下等修行时,仍可以兼顾一部分世间法,尽管不一定能即生成就,但也会为来世积累资粮。

8、诽谤大乘有哪些过失?

怎样忏悔诽谤大乘的罪业?

答:

当听闻到甚深的空性实相,尤其是远离勤作自性大圆满实相的精要,超越善恶因果的十二金刚大笑、稀有八句等法语时,切切不可生起邪见,而应千方百计、毫不颠倒地受持它们的密意。

如果生邪见或进行诽谤,就会造下舍法罪,无数劫不能从地狱中解脱。

乔美仁波切说:

“纵闻善德与恶过,地狱痛苦寿量等,以为非真起邪见,)此罪胜过五无间,无解脱罪发露忏。

”因此,对大乘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不要随意诽谤,否则决定趣入恶道。

诚如《入大乘论》所言:

“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

怎样忏悔:

多造相关大乘论典,并于公共场合发表文章进行公开忏悔。

9、什么是噶当四依?

答:

四依处:

“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

一、心依于法:

心依于解脱法,而不是世间法。

二、法依于贫:

修解脱法依于简单的生活。

古来大德都是如此,是简单生活成就了他们的修法之旅,而非丰富的物质条件。

三、贫依于死:

过这种简单生活直至死亡,不是求法时比较贫穷,成名后就=开始过另一种生活。

四、死依于干涸之壑:

保证贫穷一直到死,一定要死在山沟里。

第109节课

10、什么叫擐甲精进?

什么叫加行精进?

什么叫不满精进?

答:

擐甲精进当听到诸佛菩萨的事迹、以及往昔诸圣者前辈为求正法历尽苦行的传记等,不能认为“因为他们是佛菩萨才能做到那样苦行,我们怎么能够做到呢”,进而懒散、懈怠。

而应当思维:

他们就是如此修行而获得成就的,我们作为他们的追随者,虽然不能胜过他们,但必定能获得同等的成就。

进一步而言,既然高僧大德也需要夜以继日精进苦行,我们这些为深重业力所迫、为无明烦恼所困、无始以来辗转轮回未曾修持过正法的人,没有理由不需要苦行与精进!

如今我们已获得暇满人身、有幸值遇具德上师、而且也听受了甚深教言、具有如理修持正法的缘分,唯有历尽苦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诚心诚意来修持正法。

有这样的勇气与信心,就叫擐甲精进。

加行精进虽然心里有求法修法的念头,但一直在明日复明日中耗尽人生岁月,我们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