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15975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守邠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④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⑤然,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范仲淹罢宴》)

【注】①邠(bīn)州:

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缞绖(cuī dié):

丧服,这里指穿着丧服。

③亟(jí):

急迫地。

④赗(fènɡ)敛:

下葬入殓的衣服。

⑤怃(wǔ)然:

形容失望的样子。

⑥彻:

通“撤”,撤去。

⑦赒(zhōu)同“周”救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是进亦忧________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

④使毕其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甲】文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

请问:

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

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答案】

(1)探求;这,这样;在……之前;完成

(2)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3)迁客骚人的情:

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的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目的是:

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4)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解析】【分析】

(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是”:

这。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求”与“毕”在现代汉语中也分别有“探求”和“完成”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微”:

没有。

“斯”:

这种。

“归”:

归依。

“坐客”:

在座的客人。

“泣”:

眼泪。

还有“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3)此题可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提取“以物喜,以己悲”作为答案,不同的自然景象引发出“迁客骚人”的不同感受,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原文第三段写天气昏暗阴沉,看到这种景象,使他们联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而感到悲伤。

第四段写天气春和景明,看到这种景象,使他们感到心旷神怡。

“古仁人”则是和作者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问,考查写这两种情的目的。

作者写出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对比,是为了以古人自况,借古喻今表达自己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乙】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词句可直接提取“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

⑴探求;这,这样;在……之前;完成;

⑵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⑶迁客骚人的情:

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范仲淹在邠州任职的时候,一天有空闲率领下属登临楼阁,置办酒席。

大家还没有开始酒宴的时候,看见几个人身穿丧服,带着葬礼的物品。

范公急忙命令下属去询问情况,告知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邠州,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范公得知后很忧伤,立即撤下酒席,给了出殡的人很多钱,让他们办完丧事。

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去诸?

”其父曰:

“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

是非若所知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病于无鸡乎?

(3)在养猫问题上赵人与其子主张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主张及原因。

儿子:

________

赵人:

________

(4)以下从本文获得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

B. 看问题要权衡利弊

C. 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

D. 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答案】

(1)你

(2)(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3)儿子:

主张把猫扔了。

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

;赵人:

主张继续养猫。

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

(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4)C

【解析】【分析】

(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若:

古义:

你。

今义:

如果,像。

(2)本题注意关键词:

病:

有害,害处。

乎:

句末语气词,吗。

(3)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其子的主张“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去诸?

’”是因噎废食,因为猫吃鸡,就要把猫扔掉。

而其父则主张“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反对赶走猫,看问题从根本上看,我们家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有没有鸡。

有了老鼠,它们偷吃我家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穿通我们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器皿,这样我们将要挨饿受冻了。

(4)此题通过赵国父子的对话描写,对是否赶走猫的问题,父子两人的观点不同,儿子只看表面,父亲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根本。

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从根本上看,要长远,要能权衡利弊。

要抓主要矛盾;不能只看表面,只注重眼前。

“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不合文意,故选C。

故答案为:

⑴你;

⑵(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⑶儿子:

主张把猫扔了。

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赵人:

主张继续养猫。

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

(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

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

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参考译文】

   一有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

中山人给了他猫。

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

“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

“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

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畿①乱离,谷食踊贵②,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③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

“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虽急暴,不以为忤④。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

既至而适卒。

是岁,蜀中大乱。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旧唐书·杜甫传》有删减)

【注释】①畿(jī):

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

②踊贵:

物价上涨。

③饿殍(èpiǎo:

饿死的人。

④忤(wǔ):

逆,不顺从。

(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

(限断三处)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2)请选出与文章内容相符合的一项。

(   )

A. 房琯和严武都是杜甫的朋友,但杜甫对他们俩的态度却极不相同。

房琯落难他伸出援手,严武帮助他,却遭他无礼对待。

B. 杜甫被肃宗贬出朝廷后,先后依靠严武和高适生活,高适死后他的生活越发困窘,到了十天没有吃饭的地步。

C. 杜甫在举家躲避战乱期间,也不忘在湘江、衡山一带游玩,可见他性情的乐观豁达。

D. 杜甫过世后,他儿子把他的灵枢从未阳迁回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下葬。

(3)《旧唐书》是历史传记,其语言特点是“寓褒贬于叙事中”。

请就选文举例探究历史传记的这一特色。

【答案】

(1)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2)A

(3)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

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

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琯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

【解析】【分析】

(1)这句话的大意是: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2)A正确。

B杜甫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

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C杜甫游历的是衡山,而没有游历湘江。

D杜甫过世后,他儿子的儿子把他的灵枢从耒阳迁回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下葬。

(3)紧扣“寓褒贬于叙事中”的语言特点,从文中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

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琯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

故答案为:

⑴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⑵A;

⑶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

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

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琯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类的题,往往题目中的句子会存在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因此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探究历史传记语言特点的能力。

文章常见的语言风格有:

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等。

分析语言风格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

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

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

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

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

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

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

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

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

“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

”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

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

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

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

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

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

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

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二十日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

久之,得一溪。

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则石淙在望矣。

余入自大梁,平衍广漠,古称“陆海”,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

近嵩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中。

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

一路陂陀屈曲,水皆行地中,到此忽逢怒石。

石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之势。

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万端。

绕水之两崖,则为鹄立,为雁行;踞中央者,则为饮兕雌犀牛,为卧虎。

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乃又空其中而为窟,为洞。

揆估计崖之隔,以寻八尺为寻尺计,竟水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

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醉翁亭举行的宴会上,有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歌舞音乐以及无穷的快乐。

B.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本质上都是山水之乐。

C. (乙)文中石淙之所以被作者赞美是因为这里水石交融,景物变化万端。

D. (乙)文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赞美了嵩山附近的“陆海”美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4)读(甲)(乙)两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山水美景,描写的顺序不同:

(甲)文第①节运用________顺序进行描写,而(乙)文则是以   顺序为主。

②(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山水美景,但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所不同,请简述。

________

【答案】

(1)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

(2)C

(3)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就是太守。

②想不到茅草芦苇之中,竟令人顿时眼目一新。

(4)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甲文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的同时,也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乙文详细地记录了游嵩山的过程以及所见所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嵩山美丽景色的赞美和向往。

【解析】【分析】

(1)这句话意思是:

低矮的形成小岛,高大的形成平台,岩石越高大,则距离水面越远。

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2)A.表述错误。

醉翁亭举行的宴会上,有山肴野蔌、酿泉为酒、非丝非竹、觥筹交错以及无穷的快乐。

B.表述错误。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本质上都是“与民同乐”。

C.表述正确。

D.表述错误。

作者详细描写了嵩山附近的美景,而不是“陆海”。

故选C。

(3)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述:

记述;以:

用;意:

想到。

(4)甲文第①段描写了醉翁亭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景的;乙文中的一些方位词语则是从空间角度描写一路所见嵩山附近的美景,属于空间顺序。

根据写作背景可知,甲文作者欧阳修被贬滁州,政治失意,仕途不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表达了豁达的态度和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情怀;乙文记录作者游嵩山的过程以及沿途所见所感,表达的是作者对嵩山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没有政治的意味。

故答案为:

⑴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

⑵ C;

⑶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就是太守;②想不到茅草芦苇之中,竟令人顿时眼目一新;

⑷①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②甲文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的同时,也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乙文详细地记录了游嵩山的过程以及所见所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嵩山美丽景色的赞美和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⑶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

①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②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

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解答。

【参考译文】

   (甲)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二十日从小路往南走二十五里,沿途都是土冈和不规则的高地。

走了很久,才看到一条溪水。

渡过溪水,往南从冈梁上行走,往下俯瞰就看到了石淙。

我自从进入开封府,地势平坦舒展、宽阔无边,古人称之为“陆海”。

平地上难以有泉水,有了泉水又难以有岩石。

走近嵩山开始看到蜿蜒起伏的众多山峰,北边有景溪、须溪等河流,南边有颍水,但这些河流都盘绕隐伏在土堆沙滩中。

只有登封县东南三十里的石淙河,是嵩山东面山谷中的流水,将往下流入颍水。

一路上地形高低不平、宛转曲折,水都在地面下流,流到这里忽然遇到形状峥嵘的巨石。

巨石突立在高高的山冈和峡谷之间,有一夫当关、扼险制要的气势。

水浸泡到巨石胁下,从此水石交融,形态峭丽,变化万端。

流水环绕的两岸崖石,像天鹅延颈而立,又像大雁成行而飞;矗立在水中的岩石,则犹如犀牛饮水、猛虎卧伏。

低矮的形成小岛,高大的形成平台,岩石越高大,则距离水面越远,却又中空而形成石窟和石洞。

估计每块岩石的间隔,要以八尺计算,水流最大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