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1037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docx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docx

论文

学号

2011214651

分类号

G127

 

 

201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

语文审美课堂的行动方案

院(系)中文系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2011级3班

学生姓名卢美娟

学号2011214651

指导教师(职称)钮绪纯(副教授)

提交时间2015年4月

诚信承诺

我谨在此承诺:

本人所撰写的毕业论文《语文审美课堂的行动方案》系由本人在钮绪纯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尽我所知,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

若有不实,由本人承担全部责任。

承诺人(签名):

年月日

学士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士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安康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士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安康学院保留本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

安康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提供阅览服务,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对于保密部分,按保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

学士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月日签字日期:

年月日

 

目录

内容提要与关键词(中文)1

内容提要与关键词(英文)2

1、导论3

2、理论背景4

2.1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机制4

2.2小城镇建设中的自然环境4

3、小城镇建设中文化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原因5

3.1现状分析5

3.1.1月河流域有哪些文化遗存5

3.1.2在小城镇建设中是如何被破坏的6

3.2原因分析8

3.2.1居民的保护意识薄弱8

3.2.2工业废水对月河流域地区的污染8

3.2.3保障居民生活的基础设施缺乏8

3.2.4制度和文件的不健全导致资源的丢失8

4、如何保护文化和自然环境9

4.1文化传承与开发9

4.2文化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策略9

4.2.1把历史文化的精华合理地体现在城镇建设中9

4.2.2把山水文化的神韵渗透到城镇建设中10

4.2.3把生态文化的理念体现到城镇建设中10

4.2.4把地方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特色继承到城镇建设中10

5、结语11

注 释12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内容提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不仅需要保持经济较快、平稳的增长,而且需要通过加强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保护来凝聚力量,以保证二者的协调发展。

小城镇被称为“城之尾,乡之首”是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经济综合体,是体制中最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小城镇的文化是人类对小城镇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改造过程中,发挥并不断的创造和发展出来的。

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轻视,甚至放弃了文化建设的现象。

特别是在小城镇建设中,小城镇建设的灵魂已成为小城镇文化的发展,人们尤其在注重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同时,来进一步发展小城镇文化,进而优化小城镇形象,最终铸造了小城镇的精神。

这对于改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文化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论文通过对陕西省安康市月河流域这一区域的小城镇中文化建设、文化遗存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为例,对其历史原貌与开发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认真的研究,拟就对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如何推进小城镇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了一些研究,并进一步提出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与自然环境的途径和思路,并进而提出了小城镇建设中文化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

小城镇;文化;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Abstract

Sincethe21stcentury,notonlyneedtokeepfast,steadyeconomicgrowth,butalsoneed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smalltownsinthecultureandtheprotectionofthenaturalenvironmenttocohesiveforces,toensur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both.Smalltowncalled"theendoftown,townshiphead"isacomplexurban-ruralfringeofsociety,economy,isthemostbasiceconomicsystem,politicalandculturalcenter.Smalltownsisthecultureofthehumanunderstandingofthenaturalenvironmentofsmalltownsandintheprocessoftransformation,andconstantlycreatedanddevelopedintofullplay.Chinaisonalargescaleofurbanization,butintheprocessofconstructionthereisdamagetothenaturalenvironmentandcontempt,orevengiveupthephenomenonofculturalconstruction.Especiallyintheconstructionofsmalltowns,thedevelopmentofthesouloftheconstructionofsmalltownshasbecomeacultureofsmalltowns,peopleespeciallyinthenoticetoprotecttheoriginalecologicalnaturalenvironmentatthesametime,culturetothefurtherdevelopmentofsmalltowns,andoptimizetheimageofsmalltowns,thefinalcastingthespiritofthesmalltowns.Theprocessforimprovingtheconstructionofsmalltownsofculturalandnaturalenvironmentprotectioncoordinationdevelopmentisofgreatsignificance.Thispaperbasedontheshaanxiankangmunicipalityonriverbasinintheareaofculturalconstructionofsmalltowns,theprotectionofculturalheritageandnaturalenvironment,forexample,thehistoricalappearanceandthe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hascarriedonthethoroughobservationandcarefulstudy,reflectsontheconstructionofsmalltownsishowsomestudiesaremadetopromotetheprotectionofthenaturalenvironmentofsmalltowns,Andfurtherputforwardtheconstructionofsmalltownswaysandideasofcultureandnaturalenvironment,andfurtherputsforwardthesmalltownconstructionofculturalandnaturalenvironmentprotectioncoordinationdevelopment,playsaveryimportantroleandrealisticsignificance.

Keywords:

smalltowns;Culture;Thenaturalenvironment;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

试论小城镇建设中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保护

——以陕西省安康市月河流域为例

李旭东

(安康学院中文系,陕西安康,725000)

1导论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①如何改善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把生态文明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所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

建设软环境和硬环境的文化不仅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成为中国对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思想,反映了与现时代文化相契合的生态智慧。

正是这样的决策和思路,指导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在开发原生态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使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

当前,面对经济气候变暖以及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探讨如何为了继续发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新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的总额。

可分为物质文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多个层次。

狭义上讲,主要指所创造的精神文化遗产。

汉语言对“文明”一词的解释,最早根源于《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在一定意义上是相提并论的。

文明也同样可以作为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期的成果,是文化发展的较高阶段。

人类只有掌握了自然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和法则,则掌握了其理论和逻辑的思想,才能更好的有能力处置中华文明的事业。

所谓,生生之谓易”不使物伤其类,又能保证自然的基本法则。

文明的实现就是道德,惘顾文明。

当支撑文明的环境发生转变,全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和创新,最重要的是先进的生产力来适于新的自然条件,使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尤其当人类借助着智慧的力量创造出的发达的高科技时,甚至于已经严重破坏原生态自然环境本身固有规律的时候,扼制人类自我中心主张的意志即为自私、无情、贪婪和破坏,以保障人类文化和自然界生态环境可以持续永继。

那么,对于安康市月河流域此区域的小城镇建设中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就必须地有一个超越于机械自然的更高要求。

这时候,人类社会的自然特性就为道义的文明理性所凌驾,并且所替代。

2理论背景

2.1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机制

小城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城乡结构体系的纽带和桥梁。

小城镇的建设不单单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

专家认为,文化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是小城镇建设取得有效成果的最重要标志。

小城镇富有的文化内蕴并不是单独做一些园林艺术、文化篆刻、和特色建筑之类的,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于整个小城镇建设的方方面面,是小城镇文化与软、硬环境整体素养的和谐,是生活与美的统一。

在小城镇建设欣欣向荣的趋势下,如何增强小城镇的文化建设已成为重中之重,如何使先进的小城镇文化建设理念深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这样就能够起到保护传统文化,挖掘历史文脉的作用。

这既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盛衰荣辱,又与小城镇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联,更有利于提高小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这是因为文化对其它人类社会活动的反馈方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种反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衡量一个地方的小城镇能不能价值最大化,就要看其能否真正提高居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

而加强对小城镇的文化建设,不仅涉及人的观念的变革,更重要的涉及了科学知识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涉及了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

小城镇文化建设中掺杂着小城镇的人文要素,小城镇中的人文要素中也掺杂着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意愿,重点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进一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②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水平整体较为落后,从而导致了县域与乡镇之间、乡镇与农村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等不同的区域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差距,致使我国在小城镇建设中过多的注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小城镇的文化建设,更没有将小城镇的文化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渗透到实处。

小城镇能否真正形成,实质上,是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实施的最有效结果。

具体来说,以人为本的价值趋向心理,已成为我们在思量小城镇建设和发展问题时的一种最后底牌。

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考虑小城镇的文化建设,能不能倾注更多的文化意识,有没有新的文化意识,已经越来越影响和制约着很长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建设的兴旺发达。

2.2小城镇建设中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城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特色的自然环境扶植,小城镇只有反映出自己特有的自然环境,才能跟上新阶段的发展步伐。

第一,自然环境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城镇的自然环境特色是一个地区地域生活方式、物质结构、精神状态、民俗风情、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表现,是小城镇最有影响力的特征,是小城镇文化传承的必然产物,更是小城镇的灵魂所在。

一个没有灵魂的城镇是不可能健康、积极、长久的发展,也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小城镇的发展需要靠文化引领和自然环境的注入,同时可以更好地彰显小城镇的个性,更好地呈现出其发展的品位和鼎足之势。

湖南的凤凰古城、浙江的乌镇古城、周村的旱埠头、台儿庄古城之类的,这些城镇故而有很大的吸引力和魅力,且影响力特别大,并成为了知名的文化名城、名镇,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的林立于它们之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品牌与安逸的自然环境为支撑,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和环境品牌。

第二,自然环境是小城镇定居者的精神家园,拥有极强的吸引力。

就小城镇的自然环境来说,无论是其物质文化方面,譬如自然地貌、建筑风格、人文景观,乃至苍古的一堵墙、一棵古树;还是非物质文化方面,譬如民间传说、历史名人、乡土民俗、节庆礼仪、饮食文化、庙会祠堂之类的,无不承载着适宜的环境、经典的传说、精湛的艺术、古老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脉关系。

这些文化特色随时随地的扮演着点缀地方文化的精神、历史见证和社会演变。

可见,自然环境不仅可以提高该地居民的认可和美感,而且还能成为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动力。

在整个欧洲,有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城镇,像奥地利的斯布鲁克,瑞士的达沃斯,英国的温莎,法国的科玛,德国的慕尼黑等名城名镇,都以独特的自然环境显现了它的独有的魅力和吸引力。

第三,自然环境是小城镇的独特品质,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从科学发展角度看,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在对提高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和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质量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整体和起讫,传统的、民俗的、天然的自然环境已经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自然环境的无形资产已经日益成为当下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

小城镇中的自然环境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城镇独有的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特殊品牌,是当地特色的自然环境的集中体现。

在城镇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

在安康市月河流域地区,如何做好小城镇建设中文化与自然环境保护,途径有哪些?

3小城镇建设中文化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原因

3.1现状分析

3.1.1月河流域有哪些文化遗存

月河,系汉江的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凤凰山主峰铁瓦殿西北麓,纵穿汉阴县境的东西方向,是汉阴县境内的第一大河流,流经汉阴县城的一段形成了半月弧形,又恰似一弯新月,所以称为月河。

月河的流向为弧形自西北向东南流,汇聚了两侧的支流,在安康南流入了汉水。

月河流经汉滨区恒口镇,五里镇,大同镇和建民镇等地方,其冲击地方形成了著名的月河平原,因而大家也称之为安康盆地,是安康土地最肥沃,农村文化经济最富裕的地带,被当地人称之为“白菜心”,这里交通阡陌,拥有像恒口镇,五里镇,蒲溪镇这样的传统强镇,最近几年里又涌现出一大批像平梁镇,大同镇,双乳镇、涧池镇、永宁镇等后起之秀。

对月河流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漾国所在地,其文化积累深厚,人文景观、文化遗存和软、硬环境已成为当地政府开发旅游资源的宝贵聚宝盆。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闵岗古文化遗址,在这里挖掘出了指纹鼎足、剑口钵、平低盆等出土文物,鉴定后属于彩陶文化和龙山文化。

还有像古台寺遗址、西周墓群、八潭映月、金剑桥、金桥杨家祠堂等绮丽的盛景和文化遗存,在小城镇区以西10公里的祖师顶是知名的道教胜地。

月河亘古以来盛产流沙金,故而奠定了安康“金州”的美誉。

大唐帝国时,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贡金。

月河象一条白色丝带造就了安康川道的富足,她象母亲的脐带滋润和喂养着母亲孩提时的孩子。

作为安康数十个县镇母亲河的月河,经历了沧桑和巨变之后,为安康的经济发展与人民富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3.1.2在小城镇建设中是如何被破坏的

自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起,月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月河的美景遭到人为的破坏。

人们在月河两岸毁林开荒,乱砍乱伐;在月河里掘沙淘金,拉沙取石;城镇的各种垃圾随处倾倒,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乱排乱放。

之前那个清澈的月河已经渐渐的变得又黑、又脏、又臭、又烂。

这条汉阴人民的母亲河养育了一群健壮的汉阴子女,她用自己纯洁的身躯却换来了纸醉金迷的花红酒绿,却拖着年迈的身躯,早已支离破碎、丑陋难看。

由于月河中含有大量的金矿资源,从上世纪90年代自国家开采之后,慕名而来的本地人、外来人等对月河进行了轮换而毫无管制的采掘,挖完黄金,再挖沙,月河却像一个无能为力的老人被人们无节制的肆虐。

河道被人为的采挖了很多深坑,每年都有很多溺死的人在里面,不安全隐患甚是严重。

由于过多的采掘,河道陡降,无序深挖,导致住在月河两岸的农民们有的家里出现了生活用水的困难的现象。

枯水时节的月河,高低不平,千疮百孔,使人感叹自然在人为破坏下的那种无奈。

据一位生长在月河边的知情人介绍,儿时的月河“水儿清,鱼儿肥,稻草丰,牛羊壮”而今这样的情形也只能留在六十年代人的脑际里,再也无法重现了。

儿时在月河水里泡大的人们再也不敢踏入月河半步了,更别提在河水里摸鱼抓虾的了。

月河流域原先有一种栖息水鸟白鹭,当地人称它为“鱼老鹳”但现在再也见不到它们的倩影了。

过去月河两岸的茵茵草甸早已被高山似的沙场所取代,淘沙挖金,河里再也看不见安闲的鱼儿,而取代它们却是庞大的采砂船和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的疯狂开采。

由于月河水资源的丰富,沿着月河而建的炼铁厂、制造厂、加工厂、修理厂等工业浩如烟海,由于监管不当,月河的地理优势便成了他们排污的“污水池”。

而今,月河的水质浑浊蜡黄,烂的发黑,河里的石头被黑色的水苔缠裹的难见其原来面目,看不到一条活着的鱼虾,各种废弃物,垃圾等在水面漂浮或在水边堆积,一条曾经美丽的月河如今已是恶臭难闻了。

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样的惨痛教训我们已目睹了无数,而今又在小小的月河又将上演这样的悲剧。

人口的急剧增长伴随着生态的恶化,使得原本富饶的月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变得如此贫瘠。

多处河道出现河床裸露在外的奇异现象,与陕南湿热的气候显得极为不对称,同样也不利于陕南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的安居乐业。

月河作为汉江一大支流,作为长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量的急剧下降势必带来诸多问题,包括生态,经济,生存等。

在沿途,最让我们触目惊心的莫过于那些堆积如山的垃圾,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如同一座座小丘。

这些垃圾日积月累的囤积在月河水边,风吹日晒下腐化产生的细菌等都随水流向远方。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垃圾离河道十分近,每逢涨水时节,这些垃圾便会被水冲走,混入月河水中,其场面与后果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

在恒口镇,我们就目睹了一个恶臭无比的垃圾堆积处,在不远的地方就是生活废水排水口,站在桥上的我们就已经很明显的能够闻到一股恶心的腐烂味,四处弥漫。

而像这样的垃圾堆积与排水口的结合不止这一处,不用人为清扫,垃圾就能跟随水流而消失,也许这正是人们投机取巧的一个捷径吧。

面对如今的月河,我们似乎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形容,惊讶成了我们一致的表情。

我们当然想象不到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们所描述的那个蓝蓝的天绿绿的水的月河河流,我们甚至不敢相信儿时的他们每天在这条河里泡澡游泳,享受大自然给予的恩惠,我们更加不敢相信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竟然让一条河流如此的忍辱负重却不堪一击。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根究其恶性蜕变的原因,并且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方向。

而今,映入眼帘的月河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那是带着改革与前进留下的千疮百孔的深刻痕迹。

3.2原因分析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是自古以来帝王将相遵从的文化与自然环境建设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的古典哲学里,包涵了深刻而又丰富的文化智慧。

强调人类应该有对自然环境的善恶观、美感观,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然环境的正义感,并且主张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共处,把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和道德规范提挈到对自然环境负责任的道德和伦理的高度。

在小城镇建设中对月河流域的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破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种种不良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要解决月河流域在对小城镇建设中如何保护文化、如何传承文化以及如何保护自然环境,首先就必须深究其造成的原因,找到根源才能治本。

3.2.1居民的保护意识薄弱

月河流域地区大多是村庄,农民整体的文化程度较低,过于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对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认知较少,不了解被其破坏之后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危害,缺乏自主自发的保护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居民们不顾后人们的想法,而只顾自己眼前的经济利益,从而忽略了文化与自然环境在小城镇建设中协调发展的作用和根本动力。

3.2.2工业废水对月河流域地区的污染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恶化问题。

近年来,汉阴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城镇处于飞速的建设之中,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这一地区的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没有能力处理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更甚者有一部分企业为了眼前的短暂利益,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不合理的在河边的采砂作业使河床裸露,沿河而建的工厂日日夜夜向河中排放着污水。

3.2.3保障居民生活的基础设施缺乏

月河流经的地区多数是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的农村或者县区,这些地区虽然近年来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并未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保证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非常缺乏,从而使得居民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垃圾等没有妥善的处理场所,因此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村落将排污口伸入河流之中,直接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进河流。

没有垃圾处理厂,河流沿岸便成了天然的垃圾厂。

3.2.4制度和文件的不健全导致资源的丢失

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伴随着的是人文景观和文化遗存也正在被慢慢的摧毁。

由于制度和相关文件的不健全,居民们没有真正的将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把人文景观和文化遗存的资源保护,没有融入到居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