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0981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吉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吉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吉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吉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docx

《吉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docx

吉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吉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吉安市委农村工作部   贺爱琳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平建设时期也需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

作为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精神”发源地的吉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更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近几年来,我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民为主体,从“五通一气”、“三清三改”入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举措,稳步扎实推进,使全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基本形成了和谐新农村的良好局面。

  一、提高认识,坚定信念,牢固树立新农村建设信心

   坚定信念是井冈山军民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革命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保证。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为欠发达地区吉安革命老区建设新农村,必须坚定信念,充分认识和看到建设新农村的有利条件,牢固树立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1、党的惠农政策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根本保证。

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四年以“1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强有力的惠农支农政策,如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对农村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推行农村医保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我市2004年以来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3.82亿元、良种补贴2.46亿元,发放农村教育“两免一补”资金共1.98亿元;从2005年开始全面减免农业税及附加1.15亿元;从2006年开始实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民年从中直接增收4.34亿元,人均增收119元。

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保证。

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而且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更加坚定了我们老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坚信,有党的好惠农政策,只要我们认真用足用好惠农政策,就一定能够建设老区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2、丰富资源优势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有利条件。

吉安资源独具特色,“红、绿、古”交相辉映。

有生态资源丰富的绿色土地,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林业用地面积3992万亩,森林覆盖率68.3%,是国内湿地松、松木等经济林的重要生产基地,粮油面积大,是全国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发展生态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潜力巨大。

地下矿藏有煤、铁、钨等50多种,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达157万千瓦。

有“历史红、山林好”的井冈山,有以“书院文化和滨江风光”闻名的白鹭洲、以高山草旬堪称一绝的武功山、以道家文化传世的玉苟山、以佛教发祥地扬名的青原山;有文天祥、欧阳修纪念馆,有新干商代青铜遗址、吉州窑、钓源古村、渼陂古街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有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

但是,受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落后的思想观念影响,这些资源并未真正转化为现实的优势。

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就为吉安这样的老区发挥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加快改善老区落后面貌,提供了一个有效载体和平台。

   3、产业不断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几年来,我市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做大工业规模,加快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乡)一业”产业格局,努力发展草食畜禽、花卉苗木、时鲜果茶、无公害蔬菜、优质粮油、烟叶蚕桑药材、林产化工及竹木精深加工等八大产业,重点扶持吉安肉牛、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三大特色产业,形成了以泰和、吉安、安福县为主的肉牛产业带,建设肉牛专业村60个,以永丰、吉州、青原为主的无公害蔬菜专业村28个,以峡江县为主的鮰鱼产业带,发展鮰鱼网箱养殖4万多平方米。

全市产业特色较鲜明的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40%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达126个,专业户2万多户。

同时,依托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已发展14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7家),农产品行业协会达89个。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06年,产粮食314.75万吨、油料11.34万吨、瓜果18万吨、蔬菜125万吨、年出栏生猪259万头、出笼家禽3289万羽,全市成为江西省粮、油、畜、果的重要产区之一,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44.45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267元。

经济的较快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壮大,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 

   依靠群众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也是我党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

“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样需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依靠群众就要突出农民建设者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并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践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1、宣传发动群众,自下而上积极申报。

宣传发动是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我市上下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墙报、“一封信”等媒介,以送戏下乡、送年画、组织外出学习参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涵和政策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解疑释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迫切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2006年遂川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放“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1.7万份,在县电视台制作播放新农村题材电视专题26辑,开设了遂川县新农村建设网,县文工团送戏下乡举办新农村建设专场演出150余场,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进一步统一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确定上,按照“村庄自愿申报、乡镇严格把关、市县审核批准”的程序,采取农民群众自下而上进行申报的方式择优定点,群众积极性高成为确定试点的前提条件。

申报建设自然村必须召开全体农户大会,85%以上的群众同意并提出书面申请,然后按程序审批。

2007年,省下达我市133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数后,群众申报的积极性很高,申报中提出申请的达2000余个村。

为保护调动群众的积极,市里按照“五优先,一衔接”(“五优先”即群众积极性高的村优先,主要交通沿线和风景名胜区所在的村优先,产业特色明显的村优先,人口多、规模大的村优先,民主管理基础好的村优先;“一衔接”即与涉农项目资金搞好衔接。

)的原则,把1330个试点科学合理分布到各县(市、区)的每个乡镇,使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较好的群众基础。

   2、尊重群众意愿,农民事情自己做主。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市充分尊重和确定农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和实现农民的发言权、决策权、理事权和监督权,做到农民的事情由农民做主,农民的事业农民来办。

比如在制定村庄整治规划中,先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当地实际搞出规划草图,后召开全体农户大会,由农民群众提出意见,经85%以上的农户同意后方可按规划组织实施。

在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确定上,搞什么项目,搞到什么程度都要由85%以上的农民签字同意后方可进行建设,所有的“大事”农民自己说了算,所有的“大主意”由农民自己拿。

通过这些措施,让农民认识到了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青原区文陂镇清陂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村群众主体意识强,树立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良好观念,他们不等、不靠,自发筹资20多万元,户均出资4000余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到半年就彻底改变了家园脏乱差现象,打造了村庄环境优美的新景象。

   3、服务关心群众,多方帮扶齐心推动。

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

党靠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为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我市积极服务关心群众,调动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主要领导任组长,从有关部门抽调得力干部组成工作办事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市、县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如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试点村工作方案、试点村新农村建设奖补办法等,同时,每年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专项投入,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仅2007年市、县两级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就达5500余万元。

二是建立部门帮扶制度。

坚持每年组织市、县直单位帮扶工作组,下派到每个试点村,指导、帮扶、参与新农村建设,做到一村一个帮扶工作组。

每个工作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规划制定、项目建设之中,从资金、技术、物资等各方面进行帮扶,仅2006年市直单位106个帮扶工作组为驻点村投入帮扶资金达627.69万元,实实在在为农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赢得了农民群众的称赞。

三是鼓励社会各界参与。

如组织医生、教师到农村支医、支教;组织文化工作者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送科技下乡,派驻科技特派员,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试点村,为试点村发展生产提供技术服务;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知名人士捐资捐物,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新农村建设支持,充分发挥出全社会力量齐心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4、发挥理事会作用,强化民主监督管理。

创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是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尝试。

我市在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自然村由农民群众民主选举办事公道、热心公益事业、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退伍军人、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组成农民理事会,共组建了2200多个,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自主建设,所有大小事由理事会来运作,如试点申报、项目建设、资金筹集、工程监督、管护制度等,这种民选、民管、民办的农民理事会发挥了独特作用,一些基层政府和村委会不好出面解决的事,如筹资筹劳,通过理事会的工作,许多矛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

永新县怀忠镇茶源村夏南自然村由四姓组成,由于历史原因,一直不团结,宗族思想严重,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该村通过海选从四姓中各推荐2人为候选人后,由村民推荐4人组成理事会,理事会成立后,公平、公正、公开开展工作,对修路、拆迁等问题一视同仁,对建设资金民主理财、节约开支、及时公开,通过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既较好的解决了村里的宗族矛盾,又调动了群众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

   三、因地制宜,敢闯新路,大胆探索新农村建设路子

   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创新气概,另辟蹊径,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结合实际,敢闯新路,走一条有吉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近几年来,我市针对一些地方的农村公路不通、发展经济电力不足、信息沟通不畅、喝不上干净水等问题,从2004年起全面启动了以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和发展沼气为内容的“五通一气”工程和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及改路、改水、改厕为内容的“三清三改”工程。

实践证明,“五通一气”、“三清三改”工程是有吉安特色的惠及全市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得到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热烈响应。

实施的“五通一气”的经验做法被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称为新农村建设“吉安模式”。

   1、搞好村庄科学规划。

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为提高规划编制水平,每年我市都要组织城建、国土、水务、林业等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还组织市、县相关人员到上海同济大学参加规划培训。

同时不少县(市、区)还外请上级规划设计院的技术人员和有资质的高等院校老师帮助规划,永新、吉水、吉安等县聘请省测绘局专业测绘院开展村庄测绘工作,吉安县聘请了该院20名技术人员分10个组到乡镇进行测绘,聘请省建工学院18名技术人员帮助编制村庄规划,每个组安排3-5名村镇规划建设助理员跟班学习测量。

在编制村庄规划中,我市注意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保留千年古建筑文化和红色古迹,做到保护和开发并举;注意保留山林、河流、水塘,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体现乡村特色,凸显田园风光,而且做到基础设施、社区服务、房屋设计三配套。

在规划编制好以后,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五通一气”和“三清三改”,避免了乱拆乱建,保证了村庄整治规范有序。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213个乡镇全部完成总体规划,1689个行政村完成了村规划,完成率达67%,7977个自然村完成村庄规划,完成率达30.4%,这为新农村村庄整治建设的进行打好了基础。

    2、典型示范逐步推开。

抓典型、抓示范是推动面上工作历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法。

从2004年开始,我市在每个县确定20个左右自然村开展“五通一气”工程建设;2006年以来,结合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要求,每年选择1000个左右自然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2007年重点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试点”工程和打造泰井高速新农村建设示范带。

通过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地实施“五通一气”工程和“三清三改”整治环境,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目前,全市通油(水泥)路的乡镇212个,占总数的99.5%,通油(水泥)路的行政村1744个,占总数的69.3%,实施农村饮水户户通的农户14.68万户、60.06万人,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电话“村村通”,通广播电视行政村达88.31%,沼气用户达20.32万户。

   3、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市着眼长远发展,引导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如通路方面,建立有效的乡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乡道乡养,所需养护资金以乡镇自筹为主,县本级予以适当补助,村道以受益村自筹为主,乡镇适当补贴,做到有路必养,防止重建轻管现象;通水方面,在适当集中供水地方建立服务站,指派专人负责管护;村庄环境卫生方面,定期组织人员集中整治环境,平时聘请专人负责打扫卫生和管护绿化,保证了村庄内外的环境优美;在重大事项决策、实施、监督等方面切实发挥理事会作用,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四、艰苦奋斗,攻坚破难,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的需要,勇于吃大苦、耐大劳,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直到夺取胜利,这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井冈山斗争取得胜利的有力支撑。

在建设新农村的新时代条件下,作为革命老区的吉安,地方经济和农民生活不富裕、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少数干部作风不实等问题和困难仍存在,这更加要求我们艰苦奋斗,克服各种困难,扎实稳步有效建设好新农村。

   1、多元筹资,以奖代补,破解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资金投入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如何筹集资金,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市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是各级政府给一点。

在基础设施等公益项目建设中,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投入,如修路。

每年市、县政府对每个试点村不同程度的配套一些资金,今年每个试点村由市、县配套资金4万元,钱不是很多,但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是笔不小的投入。

政府的有限资金却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是涉农项目倾斜一点。

我市每年都把以工代赈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户户通饮水项目、农村道路建设项目、农村改水改厕项目等涉农项目资金捆绑在一起,集中向试点村倾斜,共有8000多万项目资金用新农村建设。

三是村组集体垫一点。

有条件的村,利用村集体资金筹集一部分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如泰和县螺溪镇冻冈岭村通过“一事一议”,把集体山林的松脂采割收入2万元,用于“五通一气”工程,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四是农民群众筹一点。

在政府的政策带动和理事会的引导下,建设新农村以来,群众自愿筹集了16199万元资金用于建设。

如井冈山市龙市镇小源口自然村村民自发捐资20余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泰和县马市镇高堪村75户村民共捐资15万元,户均捐资2000多元。

五是社会各界捐一点。

民营企业、在外知名人士纷纷捐钱捐物,有力地补充了新农村建设资金。

建设新农村以来,部门帮、社会捐的资金达6600多万元。

吉水县2006年新农村建设个人捐款1万元以上的有70余位,向社会募集资金530万元。

   2、投工投劳,自主建设,破解群众参与不多的难题。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起步之初,群众理解不清,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自己不用管,存在“等、靠、要”思想。

通过宣传、学习,才逐步认识了群众的主体地位。

同时,各县(市、区)纷纷出台了一些“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的激励政策,对修路、改水、改厕等实行实物补助,补水泥、补建材等,调动了群众筹资筹劳积极性。

建设新农村以来,群众共投工投劳300多万个工日,主动参与“五通一气”、“三清三改”建设,既加快了建设进度,又节省了资金,试点村群众由最初的“要我建”变成了“我要建”,其它非试点村群众也纷纷迫切要求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涨。

   3、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破解建设不切实际的难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市提倡勤俭节约、量力而行,比如提出不搞过度建设,不搞大拆大建,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建广场,不种名贵花草,多栽树、多种果;不修宽马路,少铺循环道。

同时,对新农村建设中如水泥、砖等建设物资以县为单位实行招投标,降低建设成本,如新干县对所有村道建设项目所需的水泥通过招投标以220元/吨的价格采购了3600吨,每吨便宜了60余元,节省资金21.6万元。

许多地方对沙、石等物资鼓励群众投工投劳自己筹集,节约建设资金。

吉安县梅塘乡在新农村建设通路工程中,全乡男女老少齐上阵,除钢筋、水泥由县统一调配外,其它材料大多是农民用板车从河里拖来的,路基是村民动手平整的,巷道也是村民自己动手硬化的,全乡仅此一项就节省资金350余万元。

   4、转变作风,深入基层,破解干部作为不大的难题。

各级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政府主导地位的重要表现。

过去有的群众形容干部下基层“不是要钱(税费),就是要人(计划生育)”,干部来了冷眼相对,影响了干群关系,但现在,群众交口称赞“苏区干部回来了”,这种变化很大的原因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干部积极服务,为农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

井冈山市大陇镇政府在2006年8月的酷暑天气下,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到示范点参加“三清三改”环境整治劳动,感动了群众。

部门帮扶干部自带被服、自办伙食,住村帮扶,他们白天与农民一起干活,晚上与村干部开会研究工作,积极参与指导试点村建设,并利用部门优势出谋划策,送资金、送技术、送物质,实实在在地做了许多实事。

市水文局的帮扶干部长期吃住在村,与群众一起参加建设,并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运用水文测量设备和技术,组织指导农户高标准、高质量改水、改路、修排水沟,深受群众好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