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0980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南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南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南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南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

《湖南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

湖南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时量:

120分钟 满分:

150分

得分:

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

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诗人陆游《感旧四首》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上层踢球已经是成为时尚,上海博物馆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对抗性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爱好者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

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

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

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

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

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

《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

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

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

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

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

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

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

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

“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

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

”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

“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

而通过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看到,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刘传录《从〈水浒〉中探秘宋朝清明节的习俗》)

1.下列关于蹴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一大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是上层社会的时尚运动,并有了专门的足球艺人,他们靠踢球来维持生计。

B.杜甫《清明》诗和陆游《感旧四首》诗,说明唐宋两代都有在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且这两种习俗在唐朝就较为常见。

C.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来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兼顾射门的精准性和控球的灵巧性。

D.“齐云社”是宋代由蹴鞠爱好者成立的民间组织,旨在维护其切身的利益,促进团结互助,同时也负责组织、宣传推广蹴鞠活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常把无馅的食品称作饼,饼的品种繁多,可火烤可蒸煮可油炸,其中炊饼由蒸饼改名而来,是为了避宋仁宗的名讳。

B.宋朝市民常携带炊饼出游踏青,汴梁城从事炊饼生意的商贩很多,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和今天我们吃的馒头有所不同。

当时的宋朝太学食堂有例行加餐,冬季供应的就是馒头。

D.《水浒传》中武氏兄弟关于卖饼的对话,杨万里《食蒸饼作》的诗题和内容,说明烧饼和蒸饼是当时较常见的两种食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人们通过扫墓等形式祭祀祖先,还开展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寄托美好的愿望。

B.在清明节,宋朝人举行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而淡化了传统的宗教色彩。

C.蹴鞠在宋代发展极快,不仅表现在上层流行,皇帝亲自参与,专业蹴鞠艺人出现,还表现在成立了专事蹴鞠活动的组织——“圆社”。

D.《水浒传》中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图景,展示了宋朝市井生活繁荣、民众安居乐业的太平盛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乡野里的青蒿

张 宪

我家房前屋后,长满了青蒿。

青蒿长得跟小树差不多,枝叶一层层往上长,绿绿的叶脉把地表遮蔽得密不透风。

不过,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直接就拔掉了,要不就用刀子拦腰砍断。

砍断的青蒿,沉静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生长侧枝。

侧枝也是向上生长的,长出的侧枝,会把主干遮挡住,侧枝也能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小树模样,甚至更为稠密。

有青蒿的地方,地上的土层都较为潮湿。

每逢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我家那些鸡猫鸭的,就躲在青蒿下面小憩,长在青蒿下面的杂草,被践踏得不堪入目。

青蒿不是长青植物,叶片分好多细小的裂片。

裂片具有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略呈线状披针形,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

立秋过后,青蒿逐渐变黄,枝蔓上挂满了密密麻麻圆形的果实,秋风一吹,果实及细小的叶脉簌簌飘落一地。

冬日里连续几个艳阳,枯萎的青蒿耗掉了藏在体内的水分,村里人会把青蒿一把火点燃,青蒿在烈日下燃烧着枯竭的生命。

在村子的庄稼地里,青蒿长在玉米地和黄豆地较为常见,这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玉米秆都比青蒿高。

在玉米的幼苗期间,青蒿刚刚探出个头,就被锄掉了,所以,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都长不大。

那些没有被锄掉的青蒿,借着从玉米间隙筛下的阳光,屏住呼吸,安静地耐心地生长。

而长在黄豆地里的青蒿,就较为幸运,它可以一直待到黄豆收后,还能在山岗上摇摆来,摇摆去的。

青蒿的长势跟黄豆不分伯仲,黄豆地也锄草,但黄豆没有玉米那么高,被锄掉的青蒿,阳光充沛时,又很快长出来了。

黄豆灌浆后,村民也不怎么打理黄豆地了。

这个时候,正是青蒿疯长的最佳时机,等到村民去地里抢收黄豆的时候,有的青蒿已盖过了黄豆。

村子里的人对青蒿没有什么好感。

那时也不知道青蒿的药用价值有那么大,总觉得它长在村子里比较碍眼。

不过,烦人归烦人,不管村里的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青蒿有两种功效,止血与当旱烟抽。

止血这种功效很简单,采撷几片翠绿的青蒿叶片,在一块石头上把青蒿捣碎,然后敷在伤口处。

当青蒿的汁液与血液混在一起时,血就会渐渐止住,也可以避免伤口感染,具有消毒功效。

当旱烟抽的都是村里的老人。

村里吸烟的老人,每人都有一个烟斗。

有时去山里干农活,身上携带的烟丝不够了,就去抓一把青蒿或捡几片梧桐树的叶子。

当旱烟抽的青蒿,是枯黄的。

枯黄过后的青蒿,叶脉特别轻脆,轻轻在掌心一撮,叶脉就碎了。

然后把细碎的青蒿跟所剩无几的烟丝,充分搅拌均匀后,放进烟斗里来吸,浓烟滚滚。

我爷爷在世的时候,也这样吸过烟,那时我还懵懂,没有问过爷爷,好吸不好吸。

反正,爷爷吸着青蒿伴烟丝时的表情,跟吸纯烟丝的表情是一样的。

青蒿的一绿一枯,都演绎了不同的价值:

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

有一年,我从新疆回到老家,正逢母亲在屋前晒青蒿。

我问母亲晒这个干嘛?

母亲笑嘻嘻地跟我说卖钱。

她还跟我说,对面住着的一个姑姑,一个夏天到山里砍苦药子(青蒿)卖,都卖了好几千块。

那年青蒿的价格还不错,大概一斤十几块,母亲从山里砍回的青蒿,也卖了好几百块钱。

母亲还跟父亲说,明年把房前屋后的青蒿都留起来,把地里的青蒿也留起来。

我跟母亲说,这些青蒿就别弄了,卖不了几个钱。

母亲说,长在屋前的青蒿,砍掉了也浪费,卖几个钱是几个钱。

第二年,母亲老早就去山里砍青蒿了,一年下来,晒干后的青蒿差不多有好几百斤,结果没有收药材的人,一直堆放在房子里,一放就是两年,发霉后不得已扔掉了。

母亲扔掉青蒿的那年,刚好是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前一年。

后来,母亲又跟我说,今年的苦药子(青蒿)要涨价了。

住在对面的姑姑说,苦药子(青蒿)都上新闻了。

我没有问过母亲,青蒿的价格怎么样,也不晓得母亲砍了多少青蒿,但我还是想,青蒿如从前一样,站在山岗上,很自然地为所需的人所用。

(选自2016年第9期《散文选刊》,有改动)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前三段写了青蒿被砍、被烧、被锄的情形,是抑;从第四段开始写了青蒿的功效和价值,是扬。

B.散文开头写到,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不是直接拔掉就是拦腰砍断。

这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勤劳和爱整洁。

C.第二段写青蒿,盛夏,鸡猫鸭躲在下面小憩,立秋,枝蔓上挂满了果实,冬日,却被村里人一把火点燃,表达了作者对青蒿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D.文章第三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长在玉米地的青蒿和长在黄豆地的青蒿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5.本文借“乡野里的青蒿”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母亲扔青蒿和屠呦呦获诺奖之间本来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作者将二者并提就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紧扣“青蒿”结合原文简要分析(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项羽之死

司马迁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

“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

“何如?

”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木义船待,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

“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

“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

隶属

B.期山东为三处 期:

约定

C.骑皆伏曰 伏:

心服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

遭受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人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B.“麾下”,在文中指“部下”,它也用来表示对将帅的尊称。

类似的尊称还有:

对帝王尊称“陛下”,对皇太子、亲王尊称“殿下”,对使节尊称“节下”。

C.“江东”,为古代地域名,指长江以东地区。

因古人以东为右,故又称“江东”为“江右”。

古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故称江南为“江表”。

D.司马迁的《史记》开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其中“本纪”所记录的大都是皇帝,项羽并没有成为皇帝,司马迁把他归入“本纪”表现了对项羽的尊重。

9.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两个连续性的事件,表现出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B.“东城溃围之战”从不同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

项羽也想以此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C.项羽乌江拒渡表现了他的知耻重义,赐马给亭长又可见他的心地仁善,最后的赠头再次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D.文章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多次运用对比手法,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性格。

10.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0分)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王乃曰: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4题。

渔  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

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

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C.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

渔翁不知何时已乘舟离岸。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的风格很相似。

12.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的心境有着显著差异的一项是(3分)(  )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B.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孟浩然《万山潭作》)

C.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司空曙《江村即事》)

D.渔翁持鱼扣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

(陆游《渔浦》)

13.“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写法反常但颇有奇趣,请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渔翁”形象在诗中有何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10分)

(1)苏洵《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薪不尽,火不灭”,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形象而准确地论证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2)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周邦彦的《苏幕遮》中,得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构图精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主旨,表现自己追求自由,傲岸不屈的人格个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所谓幼儿园“小学化”,指的是在幼儿园阶段提前教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

这种现象近年来非常普遍,________,甚至传导至幼前阶段,也就是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教这些知识了。

更有甚者,小孩还在幼儿园阶段就在上奥数班,至于学拼音、英语,更是________。

上海的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报某个毫无资质的学前班,挤破了头不说,排队报名的黄牛号都涨到5000元,这事情也一度闹得________。

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和儿童的想象力,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这个道理很浅显,家长不可能不懂。

既然如此,为何家长们依然________呢?

原因就在于,这么做的“好处”也很明显。

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到时候就能轻松对付课内学习,也就可以比其他同学抢先一步。

更重要的是,许多民办小学在招生时,也会明里暗里考察小孩掌握的知识,而那些提前学的孩子更有被录取的优势。

只有加快各级招生体制改革,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幼儿园“小学化”这一乱象才可能从根本上被遏制。

这样也才能避免专项治理工作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死循环。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靡然成风 层见迭出 沸沸扬扬 蜂拥而至

B.蔚然成风 层见迭出 沸反盈天 趋之若鹜

C.靡然成风 司空见惯 沸沸扬扬 趋之若鹜

D.蔚然成风 司空见惯 沸反盈天 蜂拥而至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就是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

B.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就是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儿童的想象力

C.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儿童的想象力

D.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而也禁锢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逐渐减轻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

B.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被逐渐减轻

C.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被减轻

D.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逐渐得以减轻

19.下面是某校一位同学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5分)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非常荣幸地莅临2019届高三毕业典礼。

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高二年级全体同仁,向忝列名师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即将毕业的学长们送上美好的祝福。

亲爱的学长们,你们离开母校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们定当不吝赐教。

在你们即将迎接人生大考的时候,我想惠赠大家一句话:

青春因奋斗而亮丽,人生因高考而辉煌,生命因你们而精彩!

(1)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是一份有关背诵材料时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数据资料。

试根据这个数据完成后面两题。

(6分)

时间分配

16个无意义音节回忆百分数

立刻

4小时后

5段传记文回忆百分数

立刻

4小时后

全部时间诵读

35

15

35

16

1/5用于尝试回忆

50

26

37

19

2/5用于尝试回忆

54

28

41

25

3/5用于尝试回忆

57

37

42

26

4/5用于尝试回忆

74

48

42

26

(1)从表中数据的纵向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识记规律,请写下来(字数不超过20个字)。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不能……,而应该……”的句式,写出这份实验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字数不超过40个字)。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中国古代有许多圣贤大家,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展现了中国先民的杰出智慧和灿烂文化。

今天我们不可能对他们都有深刻的体悟,但在他们当中总有一位圣贤大家的言论让你颇受启发、受用一生。

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位圣贤大家,谈谈他的言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

孔子、孟子、庄子、屈原、司马迁、苏轼

要求选好人物和他的经典言论;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白打”不用球门,所以不讲求射门的精准性。

2.D(武大郎卖的并非烧饼,而是炊饼,和杨万里诗句中的“蒸饼”是同一种食品。

3.D(无论是从原文还是根据历史常识,《水浒传》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都不足以展示“市井生活繁荣、民众安居乐业的太平盛况”。

4.A(B项,是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