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和7的加减法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0853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和7的加减法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6和7的加减法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6和7的加减法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6和7的加减法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6和7的加减法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和7的加减法课堂实录.docx

《6和7的加减法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和7的加减法课堂实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和7的加减法课堂实录.docx

6和7的加减法课堂实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5-46页“6、7的加法和减法”。

秦和平评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由“一图”列出“两式”,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极其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口算。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由“一图”列出“两式”,并能正确、合理的计算出“两式”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组成,奠定基础

  师: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

喜欢。

  师:

好的,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秋天到了,小动物们准备去自己的菜地里收获,瞧!

它们要出发了,多漂亮的自行车呀!

可车还没有装轮子呢!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6、7的组成,你们能从下面的轮子中给自行车装上合适的轮子吗?

如果你说对了呢,自行车就会“吱吱”的跑了。

  生:

第一辆车,4和2组成6。

  师:

答对了,自行车开走了。

  生:

第二辆车,3和3组成6。

  师:

正确,你真棒!

  生:

第三辆车,1和5组成6。

  师:

太好了!

请继续看这辆车。

  生:

3和4组成7。

  师:

你真了不起!

这辆呢?

  生:

2和5组成7。

  师:

你真聪明!

最后一辆车全班一起回答。

  生:

6和1组成7。

  [评析:

可爱的小动物去菜地收获的童话情境,让原本枯燥的数的组成练习变得趣味横生;有趣的安装车轮的数学活动,让旧知识成为了新内容学习的扎实基础。

当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开始逐步淡化复习准备的时候,这样的设计与教学却在告诉我们:

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新课程同样需要必要的复习准备。

]

  二、运用情境,探索交流

  

(一)学习得数是6、7的加法

  1、出示“萝卜图”,学习得数是6的加法。

  师:

小朋友们看,小白兔站在自己的菜地里多高兴呀!

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

我看到了1个白萝卜和5个红萝卜。

  师:

你观察的可真仔细。

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

一共有几个萝卜?

  师: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生1:

我是这样列式的:

1+5。

  生2:

我认为应该这样列式:

5+1。

  师:

小组讨论,看看究竟应该怎么列式呢?

  生:

(讨论后)我们小组认为:

“1个白萝卜和5个红萝卜合起来”与“5个红萝卜和上1个白萝卜合起来”都是在求“一共有几个萝卜”,所以,这两道算式都应该是正确的。

  师:

大家都同意他们小组的看法吗?

  生:

同意。

  师:

好的。

由此,我们又可以发现什么呢?

  生:

前面,我们看一幅图只会列出一道算式,现在我们可以列出两道算式了。

  师:

多好的发现呀!

大家表扬她。

大家再想想,这两道算式我们又该怎么计算呢?

  生:

(讨论后)在第一道算式中,因为1和5组成6,所以1+5=6;还可以这样想:

因为5个添上1个是6个了,所以1+5=6。

计算出第一道算式的结果后,看到上面的1+5=6,我们很快就想到了下面的5+1也应该等于6,而且这两道算式的结果应该完全一样,因为都是在求这里“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师:

说得多好呀!

请同学们像他这样想一想,算一算,并相互说一说。

  [评析:

通过对现实情境的观察,学生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凸显了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计算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列出了1+5和5+1两道加法算式,第一次感受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探索出了“点数法”、“组成法”和“联想法”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

  2、出示“西瓜图”,练习得数是6的加法。

  师:

小猴来到它的西瓜地(出示图)。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怎样列式计算?

  生: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小猴的西瓜地里,有2个大西瓜和4个小西瓜,我们小组提出的问题是“一共有几个西瓜”,列式是2+4和4+2,这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都是6。

  师:

能把你们小组这样列式的理由和计算的方法讲给大家听听吗?

  生:

要求“一共有几个西瓜”,可以用大西瓜的个数加上小西瓜的个数,也可以用小西瓜的个数加上大西瓜的个数所以列式是2+4和4+2;看到2+4=6,就想到了4+2=6。

  师:

你们听,他们小组表现多好啊!

你能像他这样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呢?

(学生很快自由思考和口述上述过程与方法。

  [评析: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怎样列式计算?

”,这样三个问题的连续提出,充分表明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交给了学生,真正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

]

  3、出示“玉米图”,学习得数是7的加法。

  师:

现在要出场的可是你们最喜欢的小动物了,请看,它来了,小熊站在它的玉米地想一个数学问题呢!

你们猜一猜它在想什么呢?

  生:

小熊在想一共有多少个玉米呢?

  师:

这也让你猜中了,你真聪明!

求一共有多少个玉米,你会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吗?

  生:

3+4=7,4+3=7。

  师:

他说的对吗?

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谁能把你想的算式像他这样说一说。

  [评析:

得数是7的加法教学,不是得数是6的加法教学的简单重复。

在又一个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前面教学环节中所获的知识与方法,让学生积极而主动的“猜问题——想算式——说算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有效形成和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

  4、出示“小花图”,练习得数是7的加法。

  师:

好了,我们一起来看黑板,谁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呀?

  生:

一共有多少朵花?

  师:

求一共有多少朵花,谁会列式呀?

  生:

1+6=7,6+1=7。

  师:

如果不看图,你会算6+1=7吗?

  生:

看到1+6=7,想到6+1=7。

  [评析:

从现实情境中“学数学”迁移到操作活动中“做数学”,这是教学的一次质的飞跃。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另一方面,为由动作思维过度到符号思维作准备。

]

  

(二)学习得数是6减几和7减几

  1、出示“玉米图”,学习相应的减法。

  师:

刚才,你们帮小熊算出了它的地里一共有7个玉米,瞧,小熊在干什么呢?

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

小熊掰走了一个玉米。

  师:

根据你所看到的,会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

还剩几个玉米呢?

  师:

会列式吗?

  生:

7-1=6。

  师:

根据这幅图,你还可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

小熊掰走了几个玉米呢?

  师:

会列式吗?

  生:

7-6=1。

  师:

看到这幅图,我们怎么就列出了两道减法算式了?

  生:

从7个玉米里面去掉掰走的就是还剩下的,从7个玉米里面去掉还剩下的就是掰走的。

  [评析:

课件对小熊掰走的玉米数和地里剩下的玉米数的动态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直观的理解了减法的含义。

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就能提出多样的问题,得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进而也才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

  2、出示“圆片图”,练习相应的减法。

  师:

好了,要摆小圆片了,老师摆了7个圆片,在这儿画了一条虚线,你知道虚线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

虚线在这里表示去掉的意思。

  师:

看着这幅图,你会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

请一个小朋友在黑板上写出来。

  师:

为什么根据这幅图也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了呀?

  生:

从7个圆片里面减去4个红色的圆片就是3个黄色的圆片了,从7个圆片里面减去3个黄色的圆片就是4个红色的圆片了。

  师:

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说的太好了!

  [评析:

虚线,一种特定意义的数学符号。

教师抓住这条虚线的意义,让学生先理解、后运用。

在运用的过程中,较好的渗透了“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

  (三)感知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

  1、出示“小棒图”,认识“两加”和“两减”的联系

  师:

请你们翻开数学课本第45页,仔细看“小棒图”,把空填完整。

  生:

(独立完成后交流。

)2+5=7,5+2=7,7-5=2,7-2=5。

  师:

看到这样四道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

这四道算式中,加法和减法算式各有两道。

  生2:

这四道算式中的数都是2、5和7。

  生3:

看到2+5=7就可以想到5+2=7,看到7-5=2就可以想到7-2=5。

  生4:

看到其中的加法算式就可以想到其中的减法算式。

  生5:

看到其中的减法算式也可以想到其中的加法算式。

  生6:

加法算式和加法算式、减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之间就像好朋友一样,是密切联系的。

  师:

大家想的太好了!

  [评析:

“看到这样四道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面对这一适时的开放的挑战的问题,便有了积极的互动和精彩的生成。

这些精彩的生成,让学生足以明白加法与加法、减法与减法、加法与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足以感受到了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功感,也足以为学生后面学习“一图四式”奠定良好基础。

]

  2、出示“三角形图”,认识“一加”和“一减”的联系

  师:

同学们请看,老师要摆什么了?

  生:

摆三角形。

  师:

看到这幅图,你能列出几道算式呢?

请你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

3+3=6。

  生2:

6-3=3

  师:

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1:

3个红色三角形加上3个黄色三角形就是6个三角形了。

  生2:

一共有6个三角形,去掉3个红色三角形就是3个黄色三角形了。

  师:

现在,为什么只有列出了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加法算式呢?

  生:

(思考片刻后回答)因为红色三角形和黄色三角形的个数都是3个,还有一道加法算式也是3+3=6;同样的道理,还有一道减法算式也是6-3=3。

重复的算式我们就没有必要写出来了。

  [评析:

从“一图两加或两减”又回到原有的“一图一加或一减”,这无疑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这是教学的进步而不是退步。

教师借助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表达,在表达中理解和内化,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

  (四)学习算式的正确书写

  师:

这些算式在田字格里该怎样书写呢?

老师先来写一个。

3+3=6,每个数占一个日字格,运算符号也占一个日字格,注意啦,运算符号一定要写在日字格的中间,这样看起来就很美观!

你们会写了吗?

请你们翻开数学课本第46页,在田字格里写一道3+3=6的算式。

  生:

(在课本上的田字格内书写算式,写完后,四人小组互相评价。

  [评析:

重“算”不重“写”是教学这类内容的通病。

这里,有教师的示范写,学生的模仿写,还有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写,使“写”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落实。

]

  (五)阶段小结,板书课题

  师:

今天我们学的这些算式都是关于几和几的加法和减法?

  生:

(齐答)6、7的加法和减法。

  师:

(板书课题:

6、7的加法和减法)

  [评析:

适当的教学收敛,适时的课题板书,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的精心思考。

]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帮小燕子送信

  师:

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请看大屏幕,小燕子这儿有几封信要送出去,可是他不知道该送到谁的家,你们愿意帮助小燕子吗?

  生:

愿意!

  师:

想一想,小燕子应该把这封信送到谁的家呢?

(信封上写的算式是:

4+2)

  生:

小燕子应该把这封信送到小兔的家。

(小兔的家是6号)

  师:

说对了,你真不错!

  师:

猜一猜第二封信该送给谁呢?

(信封上写的算式是:

6-3)

  生:

这一封信应该送给小松鼠。

(小松鼠的家是3号)

  师:

你真聪明!

  ……

  师:

你们猜一猜,小燕子会把最后一封信送给谁呢?

(信封上没写算式,但住在2号的小猴还没有收到信。

  生:

是小猴的。

  师:

哇!

真的是小猴的信!

请你猜猜,信上写的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呢?

  生1:

1+1=2。

  生2:

3-1=2。

  生3:

4-2=2。

  生4:

5-3=2。

  ……

  师:

像这样得数是2的算式还有很多呢!

好的,小燕子谢谢你们帮助它圆满的完成了送信的任务!

  2、看算式填空

  第一组:

2+5=77–2=5

  5+2=□7–5=□

  第二组:

4+2=□6–2=□

  2+4=□6–4=□

  第三组:

1+6=77–1=6

  □+□=77–6=□

  3、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49页第5、6题。

  [评析:

在现实的情境、趣味的游戏、开放的活动和务实的作业中综合练习加法和减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有趣、有用和挑战性,让学生再次获得了积极地情感体验。

]

  四、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师:

今天,小朋友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问题,他们可感谢你们啦!

他们希望你们在课后,能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加法或减法来解决,你们愿意吗?

  生:

愿意!

  师: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小朋友再见!

  [评析:

简单的课堂小结,让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再次获得了满足;教师对课后的要求,巧妙的将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由书本延伸到了生活。

]

  [总评:

综观整节课的教学,十分明朗的数学化过程让我们清晰可见,其留给听课教师的印象和启示也颇为深刻。

学习数学知识、组织数学活动、提升数学素养的过程,不正是一次又一次地数学化的历程吗?

那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究竟是什么成就了数学化?

  1、浓烈数学味夯实了数学化的基础。

当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耳熟能详的教学理念时,数学课堂的生活味也随之日渐浓烈,这是数学教学的一大进步,实在可喜可贺。

但数学不仅需要生活味,更需要数学味,否则,数学课将削弱甚至丧失数学教育的功能。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多次选用了不同的小动物到菜地收获的情境,让原本枯燥的数学内容凭添了许多魅力,让原本乏味的数学活动凭添了许多情趣,让原本活泼的儿童凭添了许多灵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精心加工和对教学流程的精心预设,让学生从始至终都在面对现实生活“学数学”,都在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做数学”,数学知识得以内化,数学技能得以形成,数学思维得以训练,数学学习的意义得以明确,数学运用的意识得意增强,全面的数学素养得以提升,数学课堂的数学味也因此而得以浓烈。

这些都为数学化的历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突出算法抓住了数学化的核心。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是新课标的明确规定,是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也是新课堂的教学要求。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既包括计算教学,也包含解决问题。

教学时,教师很好的把握了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具体的问题情境作支撑,学习计算就会意义难明;如果没有必备的计算能力,解决问题又缺少了有效的数学策略。

但是,我们说计算与解决问题密不可分,并不等于一节课的教学就此可以平均分配时间和精力。

教学中,教师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计算方法的探究,计算方法解决好了,数学化的核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这类问题解决对学生而言毕竟是已学旧知的再现。

  3、优化算法推进了数学化。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能够理性的对待算法多样化了,印老师在本节课中的教学就是如此。

在计算1+5和5+1这组加法算式时,学生经过探索,先后得出了计算1+5可以用“点数法”或“组成法”、计算5+1直接用“联想法”时,印老师兴奋地评价道:

“说得多好呀!

请同学们像他这样想一想,算一算,并相互说一说。

”这就是教师在强调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对算法优化的重视,对优化后的算法的合理推荐。

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教师对算法优化的重视,让学生始终在不同算法间展开低水平的重复,学生的计算技能就不能又好又快地形成,数学化的进程也必然会延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