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0788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docx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docx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

2506)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

2506)

盗传必究一、选择题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

A.空间B.色彩C.形状2.1923年幼儿教育家()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B.陶行知C.陈鹤琴3.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装饰阶段、()三个阶段。

A.兴趣阶段B.游戏阶段C.再现和表现阶段4.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B.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C.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人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

A.外显性B.直觉性C.弥漫性6.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儿童涂鸦期的线条有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四种水平。

A.曲折线B.命名线C.平行线7.从幼儿实际的涂画行为和过程上看,涂鸦是()的画线活动。

A.有意识B.表达思想C.没有表现意图8.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两个方面。

A.教师的教学效果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C.天赋9.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

A.完形性B.主动性C.情感性10.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

A.废物利用B.物尽其用C.因意选材11.()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

A.福禄贝尔B.康德C.斯宾塞12.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画、命题画、意愿画。

A.素描B.设计C.临摹13.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

A.“概念画”期B.成熟期C.形象期14.命题画可分为物体画和()。

A.写生厕B.情节画C.临幕画15.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A.兴趣B.年龄C.能力16.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A.装饰阶段B.兴趣阶段C.游戏阶段17.()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目标是在折叠、粘贴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工具。

A.2-3岁B.3-4岁C.4-5岁18.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的一类人身上,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

A.匠B.士C.民19.()是给生活中的某些日用品、工艺品的表面装饰上图案纹样,使它更加美丽、引人喜爱。

A.写生画B.装饰画C.临摹画20.雕塑作品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另一种是浮雕。

A.浅浮雕B.圆雕C.透雕2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手工和欣赏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A.素描B.绘画C.色彩22.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

A.弗兰兹·西泽克B.皮亚杰C.福禄倍尔23.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

A.对话B.讲述C.临摹24.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

A.废物利用B.物尽其用C.因意选材25.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和()。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B.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C.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26.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我国20世纪初期幼稚园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A.福禄倍尔B.蒙台梭利C.阿恩海姆27.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A.教师仔细具体地指导B.家长给以提示帮助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28.()也认为通过图画教育,可以“美备欢乐”。

A.梁启超B.康有为C.蔡元培29.()认为儿童绘画的原因是来自于儿童内心的一种冲动。

A.天赋说B.生理机能说C.刺激反应说3O.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纯度。

A.色调B.冷暖C.明度31.1923年幼儿教育家()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B.陶行知C.陈鹤琴32.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

A.废物利用B.物尽其用C.因意选材33.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A.装饰阶段B.兴趣阶段C.游戏阶段34.色相、明度、纯度被称为()三要素。

A.色相B.色彩C.色调3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入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

A.外显性B.直觉性C.弥漫性36.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我国20世纪初期幼稚园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A.法国B.德国C.日本37.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

A.绘画能力B.作画灵感C.手的控制能力38.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类型有()、写生画、命题画、意愿画。

A.素描画B.临摹画C.色彩画39.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A.教师仔细具体地指导B.家长给以提示帮助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40.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A.生活经历B.美术作品C.教学要求41.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我国20世纪初期幼稚园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A.福禄倍尔B.蒙台梭利C.阿恩海姆42.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A.教师仔细具体地指导B.家长给以提示帮助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43.()也认为通过图画教育,可以“美备欢乐”。

A.梁启超B.康有为C.蔡元培44.()认为儿童绘画的原因是来自于儿童内心的一种冲动。

A.天赋说B.生理机能说C.刺激反应说45.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

A.手的控制能力B.作画灵感C.绘画能力46.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A.装饰阶段B.兴趣阶段C.游戏阶段47.()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目标是在折叠、粘贴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工具。

A.2-3岁B.3-4岁C.4-5岁48.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

A.“概念画”期B.成熟期C.形象期49.()是给生活中的某些日用品、工艺品的表面装饰上图案纹样,使它更加美丽、引入喜爱。

A.写生画B.装饰画C.临摹画50.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A.兴趣B.年龄C.能力51.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

A.手的控制能力B.作画灵感C.绘画能力52.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造型美术教学方法主要是摹仿采纳经由日本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为主的教学模式。

A.蒙台梭利B.手工制作C.冈仓觉53.1923年幼儿教育家()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B.陶行知C.陈鹤琴54.()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中需要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情感。

A.2-3岁B.3-4岁C.4-5岁5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入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

A.外显性B.直觉性C.弥漫性56.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A.装饰阶段B.兴趣阶段C.游戏阶段57.()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目标是在折叠、粘贴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工具。

A.2-3岁B.3-4岁C.4-5岁58.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

A.“概念画”期B.成熟期C.形象期59.()是给生活中的某些日用品、工艺品的表面装饰上图案纹样,使它更加美丽、引人喜爱。

A.写生画B.装饰画C.临摹画60.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A.兴趣B.年龄C.能力二、填空题1.美术也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

2.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涂鸦”期、“象征”期、“概念画”期三个阶段。

3.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绘画、手工和欣赏三大方面。

4.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5.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相继传人我国。

6.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空间。

7.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分步练习与整体练习。

8.格式塔心理学家发现,有些完形给人的感受是愉悦的,这就是那些在特定条件下视觉刺激物被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和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性的完形。

9.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形体、结构和色彩。

10.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和写实期11.3岁-4岁的幼儿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6种颜色的百分率为97%,4岁后达到100%12.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前美术教师13.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四种水平:

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

14.双轴阶段儿童能够处理两条参照轴线,表现出物体的背景。

15.陶行知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反对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16.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17.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18.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19.卢梭将感觉经验看做是对儿童进行智育的前提。

20.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和手工三大方面。

21.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形体、结构和色彩。

22.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反思、表达这样一个流程。

23.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涂鸦线条有四种水平:

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

24.遮挡式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25.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分步练习与整体练习。

26.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27.卢梭将感觉经验看做是对儿童进行智育的前提。

28.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分步练习与整体练习。

29.阿恩海姆以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

30.陶行知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反对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三、简答题1.阿恩海姆是如何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

答:

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来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

他认为,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样式十分简化。

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

在早期阶段,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而往往是整个人体。

随着儿童的成长,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些部位和器官,但是,儿童绘画的样式仍服从于其知觉分化的水平,用圆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体的各个部位。

2.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一反应”说。

答:

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

”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

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

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3.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什么?

答: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目的、美术本身的特性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制定的,是整个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主要有:

(1)审美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

4.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动的评价应根据哪几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

答:

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动的评价应注意根据三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

(1)学前儿童与自我即将幼儿当前的学习与幼儿自己过去的学习相比较。

这种比较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各方面成长的程度。

同时对于幼儿来说,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其自信心,激发其更强的学习美术的动机。

为此,作为评价者的教师要注意评价的个别差异性。

(2)学前儿童与团体即将某一幼儿的美术学习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有利于教师对某一团体中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的把握,但如果是在幼儿面前进行评价,就容易给幼儿带来自卑感或自负感。

因此,教师对这种评价应持谨慎态度。

教师应注意把这种评价与其他评价结合起来全面地看待幼儿的美术行为。

(3)学前儿童与标准即将幼儿的学习与理想中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使教师能清楚地把握到幼儿在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位置,同时制订今后发展的目标。

5.开展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需要作哪些准备?

答:

第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确定绘画的种类、内容。

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不宜用毛笔。

第二,准备教案。

教案是实施教学的计划,目标妻明确,考虑要周密。

第三,准备必要的工具、材料。

要根据教案准备相应的工具和材料。

第四,如有必要,准备相应的范画、写生实物等。

6.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有哪些?

答:

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能较熟练地使用合适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立体造型的想象力和制作能力。

●引导儿童较熟练地使用和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意愿。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点状材料拼贴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a●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技法将纸折出物体的各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目测的方法将纸等面状材料分块剪、折叠剪,拼贴平面的物象或制作立体的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拉伸的方法并配合其他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物象墨表现其主要特征和简单细节。

7.在对话法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哪几点?

答:

一是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

二是教师自己要首先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做好儿童与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的中介。

三是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

四是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利用多通道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

五是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8.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答:

第一,教师自己要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

第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第三,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第四,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塑作品。

9.美术与其他各种艺术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美术运用的物质材料与其他艺术不同。

声乐用发声器官,舞蹈用形体,器乐用乐器,美术用的则是笔、纸、墨、刀、颜料、泥等工具材料。

当然,影像也是视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体之一。

第二,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不同。

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是通过声音、音符组成的由听觉弥漫开来的感受,舞蹈的基本表现手段是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造型,而美术的基本表现手段是通过造型、构图、设色来创造的可视的艺术形象。

10.陈鹤琴先生的“刺激一反应”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

”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

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

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11.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答:

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

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或绘画能力的水平较低,而是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或好的)图形的倾向。

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

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

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12.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

其内涵为何?

答:

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存在重“艺”、重“技”的两个极端,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式的。

重“艺”的美术教育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

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13.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活动需要作哪些准备?

答:

第一,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欣赏对象。

第二,选择合适的欣赏手段。

(多媒体、实物、挂图等)

第三,教师需熟悉所要欣赏的作品,设计欣赏的重点和描述内容。

第四,如有可能,可根据欣赏作品的内容布置相应的环境,以增加欣赏的效果。

14.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答:

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

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

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15.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哪些方面?

应关注怎样的评价方法?

答:

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估,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设计、组织、指导和效果的评估。

在评价方法上,应关注过程化的、多元化的评价观念。

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强调幼儿教育评价应以参与评价的幼儿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尽可能地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整体而充分的发展,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关注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16.指导儿童欣赏时,形式分析阶段主要从哪几方面人手?

答:

形式分析主要是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以及构成原理的应用,加深儿童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要用启发诱导性的语言,引导儿童深入感知、体验作品;

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让儿童理解这些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

启发儿童对作品形式美的感觉。

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活动使儿童获得对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和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

17.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实施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答:

(1)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

(2)教师应给儿童利用多通道充分体验的时间。

(3)教师不但要自己学会提问题,还要教会儿童提问题。

(4)教师不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的看法。

(5)教师可引导儿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18.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什么?

答: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最概括的陈述,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

(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

(2)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四、论述题1.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答:

(1)感觉的层次。

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他们用自己直接的感觉、知觉与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

这时教师要避免用自己预定的期望去影响儿童。

(2)智慧的层次。

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

在儿童观看欣赏以后,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构图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3)表现的层次。

要求儿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

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色,作者是如何安排或组织,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

教师和儿童在共同的交流中,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

并将所知觉的作品结构加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4)创造性层次。

教师和儿童共同发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扩展其新奇性、原创性,并鼓励幼儿在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2.简述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的特点。

答:

从生理方面来看,幼儿到了两岁左右,手的骨骼和肌肉已有所发育,有了一些力量翮准确灵活性,神经系统也有所发育;

脑、眼、手之间的协调关系基本建立,脑和视觉对手有所控制和调节,于是幼儿开始了新的动作练习,尝试控制一些简单的物体,比如重复地抓握摆弄东西,一遍遍抛出或拉动物品等,涂鸦即是这t时期的动作练习之一。

从心理方面来看,幼儿涂鸦与他们这一时期直觉行动思维的心理水平有关,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在行动中感知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不能脱离行动在头脑中构成形象这样,幼儿在涂画的过程中,不会把自己的动作和外界事物相联系,而仅仅关注当前的动作和动作留下的痕迹,因此,他们画出的东西既不成形也不代表任何事物。

但是,在不断涂画过程中.,幼儿在纷乱的线条中认识一些形状,在表象功能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他们会发现画出的痕迹和记忆中的某些事物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