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教育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94824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成为教育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如何成为教育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如何成为教育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如何成为教育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如何成为教育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成为教育家.docx

《如何成为教育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成为教育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成为教育家.docx

如何成为教育家

如何成为教育家

如何成为教育家?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课题。

从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成长来看,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是有规律可循的。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作为教师来讲,最重要的是要上好每节课,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就能真正成为一个教育家”。

顾老的话告诉我们,成为教育家首先要从做一名好教师开始,一位好校长也是从一名好的老师开始。

本次大会邀请出席的中外教育家中,既有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乔玉全处长指明方向,又有雷夫、魏书生、李镇西等一线教育家带来智慧,他们无一不是从一名优秀教师开始成长为一个卓越校长,最后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教育家,让我们从他们切身的成长轨迹中,找到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答案!

本次大会是率先采用同声传译专家和设备支持中外国际学术交流的国际级别教育峰会,规模大、层次高、内容新、实践性强,对如何做好当前教师专业成长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此,我们诚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所属单位有关人员参加学习、研讨与交流。

一、活动主题:

全国中小学名校长名教师同声传译国际学术高峰论坛暨中外教育家大会

二、活动口号:

让我们向世界教育家学习,我们坚信: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个教师都是宝库。

我们努力:

让每个孩子都能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让更多教师都能创造“雷夫”一样的奇迹。

 

如何成为教育家

如何成为教育家?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课题。

从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成长来看,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是有规律可循的。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作为教师来讲,最重要的是要上好每节课,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就能真正成为一个教育家”。

顾老的话告诉我们,成为教育家首先要从做一名好教师开始,一位好校长也是从一名好的老师开始。

本次大会邀请出席的中外教育家中,既有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乔玉全处长指明方向,又有雷夫、魏书生、李镇西等一线教育家带来智慧,他们无一不是从一名优秀教师开始成长为一个卓越校长,最后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教育家,让我们从他们切身的成长轨迹中,找到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答案!

本次大会是率先采用同声传译专家和设备支持中外国际学术交流的国际级别教育峰会,规模大、层次高、内容新、实践性强,对如何做好当前教师专业成长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此,我们诚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所属单位有关人员参加学习、研讨与交流。

一、活动主题:

全国中小学名校长名教师同声传译国际学术高峰论坛暨中外教育家大会

二、活动口号:

让我们向世界教育家学习,我们坚信: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个教师都是宝库。

我们努力:

让每个孩子都能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让更多教师都能创造“雷夫”一样的奇迹。

 

全国中小学校长(园长)高峰论坛召开各地600余名校长论道“教师领导力”

  首都教育新闻网12月20日消息12月15日—16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全国中小学校长(园长)高峰论坛暨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二届校长教育思想论坛召开。

本次论坛主题为“校长的教师领导力”,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名校长、专家参与了切磋交流。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原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校长冯恩洪、原盘锦教育局局长魏书生、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李伟平等14位专家、校长和大兴区6位校长(园长)作了主题报告或论坛发言。

  ■原声

  16日下午,3位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以圆桌访谈的方式畅谈个人的教育经历、教育理念和教育感悟。

  1问:

教育家成功的秘诀?

  我是学生和教师的助手

  冯恩洪:

教育者的自身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最好”是一时的现象,“更好”才是永恒的追求。

教师要有“生长性”,别做“涨停板”。

“涨停板”类型的教师喜欢对过去的优秀课例津津乐道,而“生长性”的教师总觉得自己昨天上过的课,就像文学被翻拍成电影,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一定存在需要改良之处。

  魏书生:

一靠民主,二靠科学。

其实,我不会教书,就是做学生和教师的助手,和他们在商量、互助的过程中一天天往前走,做了校长后这点依然没变。

再者,我强调科学发展,科学研究区县、学校、班级、学生、学科等等,包括学习规律是什么?

认识规律是什么?

计算规律是什么?

记忆规律是什么?

画画规律是什么?

弹琴规律是什么?

研究规律,认识规律;按照规律,制定规矩;定了规矩,执行规矩;规矩过时,修改规矩,规矩过细,简化规矩;规矩过简,细化规矩;规矩面前,人人平等;规矩之内,人人自由;规矩之上,没有权威;规矩之外,消灭民主。

  2问:

教育家成长的规律?

  教育家诞生地往往是薄弱校

  魏书生:

首先是“心静”,潜心教书育人,不受外界诱惑。

还要深入课堂,并把自身的工作同家庭、集体、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去思考问题。

  李希贵:

当我们去研究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成长轨迹会发现,产生教育家的地方往往不是在闻名的、优质的学校,而是在一些薄弱校,甚至学校招收的都是一些问题学生。

  冯恩洪:

清代儒将左宗棠有句名言: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我想,教育家成长的规律,一是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发上等愿,择高处立”;第二,要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享下等福,就平处坐”,最后还应“向宽处行”,看一看人民大众对当前教育不满的地方,我们才知道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3问:

办好一所学校最主要的因素?

  好学校标准是看学生在校感受

  李希贵:

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

社会说这个学校管理严格,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吗?

我看不一定,好学校标准应该看学生在学校的感受。

孩子到学校来是为了寻找同伴,同伴关系是孩子眼中好学校最重要的标准,也是我们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方面。

师生关系也很关键,其主导权在教师,判定方是学生,只有学生认可教师才能称得上是良好的师生关系。

  4问:

校长如何引领教师当上教育家?

  引领教师学会享受工作

  冯恩洪:

当我们国家多数的中小学教师还处在生存阶段,教育家就是阳春白雪,不是下里巴人。

要让教师产生阳春白雪的追求,校长要引领教师注重精神需求与精神成长。

我国的教育新旧并存,这个过程可以建功立业,第一阶段先发展起来一部分教师,不可能是大部分。

  魏书生:

校长要引领教师学会享受工作。

学习、工作、尽责、助人这些都是享受。

人生在世,谁不想尽点责任,可惜并非所有人都能坚守这份责任感。

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守住责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下去做深、做细、做大、做强,无论学校环境怎么变化,内心始终不变。

  ■视点

  要想办法激活教师的心

  二十年前,北京四中一位老校友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什么是母校?

母校就是恩师的总称。

”谈到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促进教师的发展。

什么样的教师是最优秀的教师,我想一定是受学生崇拜的教师。

  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产生的深刻影响。

在我看来,师生关系可以划为“相识、相知、相信、相依”四中境界:

“相识”阶段,教师的十句话顶一句话,收效甚微;而当学生和教师“相依”时,教师不必每句话都讲到,学生自然就会学习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这个时候教师的一句话可以起到十句的效果。

  去年我向四中每位教师推荐《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掌握教学策略与技巧,不足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优秀教师让人充满希望,让人相信有一千个拥抱生活的理由。

  看教师发展所受的影响,外因和内因。

外因包括教师过去的学习经历和学校的文化建设,内因则是教师的生活经历以及自我发展的欲望。

  学校文化是校长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其核心是学校所倡导的教育价值。

教学技能是“术”,教育价值是“道”,校长应该更关注“道”层面的问题。

进一步讲,所谓的学校文化,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教育的价值观。

“自己的语言”就是学校自己的历史、传统与特色,特别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产生的故事。

大家不要小看故事,它是构建文化和传承文化很重要的一种形式。

  相比于外因,教师发展更重要的是内因。

教师们过去的生活经历已经无法改变,校长更多地要想办法将教师的内心激活。

学校文化的影响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一部分,此外校长还要想办法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

而作为教师来说,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好几本书,还要让自己时刻保持一种“心灵醒着”的状态。

  最后,我们要明白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是让学生自己意识到他们应该去改变什么。

有时候我们总在谈,教育是科学?

还是艺术?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定论。

在我看来,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确切地说,教育的原则是科学,教育的方法是艺术。

我们做教育如果违背了原则注定要失败,而在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具体用什么样教育方式则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刘长铭北京四中校长)

  ■提问

  招聘教师看学历还是情商?

  圆桌访谈后,参会校长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几位教育家提问,大家提出的问题专业、又很出彩,比如有校长问到“招聘教师看学历还是情商?

”“名校办分校会否稀释本校的教育品质?

  原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校长冯恩洪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他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21世纪的人生幸福指数跟智商的关联度下降到了20%,跟情商的关系上升到了80%。

  “每年我都会参与教师招聘。

我常想,我们这些人打篮球超不过姚明,田径赛不过刘翔,我们也算不出哥德巴赫猜想。

我们这些人责任就是把普通的事情做得不普通,这就是素质。

”冯恩洪说,所以我认为,情商比学历更重要,只要认真,只要热爱都能做好。

  关于“名校办分校会否稀释本校的教育品质”,冯恩洪校长这样说:

一流的单位出标准,二流的单位出品牌,三流的单位出产品,四流的单位出劳务。

  在他看来,如果名校实现了全员、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这样的扩大不仅不会对本校造成稀释效应,反而对本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花絮

  主持人抛出敏感话题教育家“不敢接招”

  “今天当着这么多朋友的面,我称呼你们三位是著名教育家,你们敢不敢答应?

谁先来?

”主持人刘堂江是一位媒体人,他开门见山,抛出一个敏感的问题。

  停顿片刻,李希贵首先接过话筒,“我是听着魏书生老师的报告和冯恩洪老师的讲话变老的,他们还有点犹豫,我就更不敢当。

  话筒传到冯恩洪手中,他说,三十年前自己下定决心:

让优质教育进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尽管自己指导6个省、1344所学校的课堂教学变革,但距离当初设下的这个目标仍有一段路要走。

  最后回答的魏书生话语朴实直接,“我一直说我就是一个打工的,干活的。

地也种过,工人当过,后来有了教书的机会就好好教呗,从没想过什么家。

  “实事求是说,作为老朋友我今天有点失望,本来怀着满腔热情,感觉今天是我人生最荣幸的一天,能够跟三位教育家同台,结果他们都不承认。

”听了三位嘉宾的回答,刘堂江半开玩笑地说。

整个会场,顿时笑声四起。

  

 

他们怎样成为了教育家

———著名教育家成功个案及其启示

早在1919年,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第一流教育家”的命题。

针对常见的“政客的教育家”、“书生的教育家”、“经验的教育家”这3种类型,陶行知认为一流的教育家才是最高尚的。

时隔90多年,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造就杰出的教育家,是时代的呼唤,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之一。

什么是一流的杰出的教育家?

教育家是如何自主成长、脱颖而出的?

如何造就一流的杰出的教育家?

重温著名教育家成长轨迹和成功故事,回眸他们的教育实验和改革实践,追寻他们成功的规律和特点,无疑会对我们有重要的启迪。

———杜威与“杜威学校”。

杜威(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在对传统教育批判及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做中学等一系列的教育观点,形成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他强调教育重心应是儿童,而不是教科书,不是教师,这被学术界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是杜威教育理论的实验室,因是杜威创办,也被称之为“杜威学校”。

杜威夫人担任校长,扬(F.Young)担任教学监督,杜威的孩子也曾在实验学校学习。

杜威在学校中主要进行了学校组织与管理改革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教师管理与师生关系的改革实验等。

在组织与管理上,杜威的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小型的、民主合作的社会,并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

———陶行知与晓庄乡村师范学校。

陶行知(1891-1946),我国现代伟大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教育实践活动,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

1917年-1925年为第一阶段,以倡导平民教育为主线。

1926年-1933年为第二阶段,以推行乡村教育为主线。

第三个阶段是1933年至1946年陶行知先生逝世。

这一阶段以民主教育为主线。

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是陶行知先生追求新教育理想,实践生活教育思想的开拓性举措,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陶行知认为,过去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成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所以第一要教育与农业携手”。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将老山改为劳山,将小庄改为晓庄,取劳力上劳心,日出而作之意,晓庄是破晓的晨曦,是中国乡村的新生命。

———苏霍姆林斯基与帕夫雷什中学。

互·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在卫国战争期间,苏霍姆林斯基身负重伤。

伤愈后作为残废军人复员到地方从事教育工作。

他在一所集体农庄十年制学校———帕夫雷什中学任教23年,直到1970年去世为止,先后担任教师、教务主任、中学校长。

一度担任亚努英里埃斯基地区教育局长后辞职又回到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实验基地,实践“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几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脱离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3个口号:

到教师中去!

到学生中去!

到课堂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以帕夫雷什中学为教育研究基地,为实践他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进行了长达23年的“教育实验”。

启示之一: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

什么是教育家?

这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的成功个案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家首先是教育改革家,是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是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

教育家要有创见、有贡献、有作为、有造诣、有影响,但是,作为教育家最本质的特征是,他们始终是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引领教育改革的潮流。

杜威是这样,陶行知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同样如此。

他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敢于与旧教育、与陈腐落后的传统教育决裂,并从本国、本地、本校实际出发,系统地提出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他们勇于实践,勇于实验,在实践、实验过程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使之不断丰富、完善,他们著书立说,自成一家,坚持不懈地宣传自己的教育主张,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接纳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他们有独立的个性人格,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畏惧退缩,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绝不半途而废。

今天,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广大校长和教师,学习杜威,学习陶行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们勇于实践、勇于改革、勇于实验的品格和精神,敢于和应试教育决裂,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为他们幸福人生奠基,为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

启示之二:

教育家不是培养的,而是一个自主发展过程

教育家成长,当然需要外部家庭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机遇等的支持,但是归根到底它是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三位教育家成长的外部环境并不优越,他们却能善于转化外部不利成长的因素,在逆境中奋起,在逆境中发展。

任何一位教育家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是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个体。

他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其他任何组织、任何个人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可复制的,他们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战胜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

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外部的力量,需要接受教育、接受培训,但是,教育家绝不是外部力量可以造就的,也绝不是培养、培训出来的。

如果企图通过这样或那样的培养工程来造就一批教育家的话,那就违背了教育家成长的必然规律。

古今中外,没有一位教育家是培养、培训出来的。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外部教育因素的作用。

教育家的成长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活动,它是个人的社会互动、个人与组织、团队的互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

因此,全社会、整个教育系统都应为教育家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发挥社会力量、教育力量,促使他们脱颖而出,激励他们更快更好的发展。

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促进他们将可能性因素转化为现实性因素。

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外部因素的作用,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条件性因素,若要使这种因素转化,还需要教育家主体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

启示之三:

教育实验是教育家成长的“转角石”

三位著名教育家共同之处是,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实验和教育研究。

正是在教育实验中,他们提出了新的教育理论,验证并丰富发展自己的教育理论,从而推动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

与此同时教育家自身也得到升华和发展。

他们在教育实验过程中,挑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出并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

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在长达8年的教育实验中,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观点。

陶行知在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育才学校,新安小学,社会大学过程中,对杜威的教育观点进行了一番改造,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主张,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等思想,形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正是在帕夫雷什中学长达23年的教育实验中,边工作,边研究,形成了他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爱因斯坦对伽利略发明的自然科学实验方法给予很高评价。

他说,“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方法转变到伽利略的思想方法,这种转变成为科学基础的最重要的一块转角石。

”同样,教育实验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是教育科学发展的“转角石”,也是教育家成长的“转角石”。

启示之四:

抗拒诱惑,宁静致远,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教育家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长期的过程。

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耐得寂寞,孜孜以求,绝不轻言放弃;他们拒绝浮躁和诱惑,把名利视为身外之物,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他们绝不轻信盲从,不跪倒在经典和权威面前,不唯书,不唯上,敢于质疑,挑战已有的结论和观点;他们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坚持平和积极的心态,超越时代,超越社会,超越自我,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杜威是这样,陶行知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同样如此。

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早在1913年,他就自勉并勉励同学,要“及早努力,百折不回,在心中建立真主宰,以防闲伪魔。

”在1946年4月,即他逝世前不久他还强调说:

“第一流的教授具有两种要素:

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尤为可贵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精辟地论述了追求真理和参加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

他说,“学问不论新旧,只要是追求真理,勇于革命之精神符合。

若以学问做买卖,则无论新旧,都有做汉奸之可能。

”“一个人在学问上追求真理,则在革命上能杀身成仁。

”他教育学生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把“人中人”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是陶行知先生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目标。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

现在很多人为了车子、房子等物质的东西奔命,但还是有不少人不去追求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静。

”教育家不正是这样的吗?

 

如何成为教育家?

湖北省竹溪县中峰中学 马佾

什么样的老师可能成为教育家?

首先,我们得明白,教育家是什么。

温家宝总理说:

他们第一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不是一时而是终身。

而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自1948年起至1970去世,我们知道,是一直在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好了,我们明白教育家是什么样的了。

他们都是出自基层的老师,热爱学生如同热爱自己的眼睛,保护学生一如保护自己的恋人,他们对教育有所研究,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支撑着他们走在别的老师前面,引导着同事们教导他们走上成功之路。

他们的学生可能成为考试的成功者,也可以成为对社会公德有贡献的普通一员,当然,更可以走在时代前列,成为社会的楷模人类的榜样。

这样的老师,是我们《师说》所追求所仰慕的目标。

他们在哪儿?

《师说》能不能为基层普通老师创办一个平台,让他们可能走上这样的一条注定艰辛遍地荆棘然而充满希望的路?

封面人物能否打造成这样一片阵地,形成《师说》的一个品牌?

品牌是什么?

是一份刊物的核心竞争力,是异于同类刊物走在别刊前面的步伐。

《师说》是为师范生为新教师提供的平台,那么它必须为针对特定的读者群体,提供优于同类刊物的精神食粮,在读时有所得,有所思,有所议,甚至于进入实际情境操作所学所思所议,进而拓展他们的思考空间,激发他们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素质与实践能力,那时才可以说,这份《师说》算是成功了。

创办之初,封面人物是以推出“明师”为已任的,仅仅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展示他们科研成果,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出自我们身边。

可是,他们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呢?

他们就没有失败之时吗?

面对失败与困境,他们又是如何思考与前进的?

能不能请他们写出自己的思考与困惑?

我的目光在现有的人教社投稿群体中,在这些普普通通的基层教育工作者里,找到了何书利老师。

这是一位在任教之初,只会死盯课本、死盯参考书、死盯学生、死盯分数之外,谈不上任何教学艺术和技巧的,普通老师。

刚刚走到教育岗位时,是课本和参考书怎么说,他就怎么教。

经过反复思考,他找到了突破口──平等与尊重。

后来,何老师又参加各个级别、各种类型的培训令他逐渐地跳出自我,改变自我,提升自我。

可以说,每次培训都是他教育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带领一个团队,多读书、多思考,共同探讨,一起寻找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方法。

工作之余,何老师还注意积累,坚持写作。

养成把教育教学中的思考随时记录下来的习惯,结合教学实践的独立思考是最宝贵的,它来源于教学实践,又可以引发同行的共鸣,并为同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供借鉴。

就这样,何书利老师一步步走来,荣获国家级骨干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初中、高中教师资格认定评委,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评委,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指导教师,朝阳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指导教师,朝阳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评委,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

你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了吗?

产生于教学第一线的结晶是你自己思考探索讨论互动中成型定格的吗?

这种观点是不是一直指导着你,走一条对学生对同事对社会形成良好向心力的路?

那么,祝贺你,你可能走上一条成为教育家路的第一步了。

 

11月19日上午,在安徽农业大学礼堂听取了国家教育部副总督学郭振有的报告,其中讲到如何成为一名教育家的问题。

以下是我的笔记。

1、立志。

做任何事都必须有志向,就像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是因为他没有成为富人的野心。

那么我们要想成为教育家,首先必须有成为教育家的‘野心’,也就是志向!

2、持敬。

在工作中,对待任何事都要认真,对人要恭敬。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