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94475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丰台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2017.01

一、文化积累(11分)

1.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

①范仲淹有词云: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其中“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出现过。

②杜牧《阿房宫赋》: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借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

③杜甫在《蜀相》中用“________,________。

”表达对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惋惜之情。

④《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李白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阳”在地名中是指“山之南,水之北”,由此可以推断长江边的江阴市在长江南。

B.《滕王阁序》里“家君作宰,路出名区”一句中“家君”的意思是指“你的父亲”。

C.《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中“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D.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礼貌。

“籍独不愧于心乎”的“籍”是项羽自称。

二、文言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9题。

(24分)

(一)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

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②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③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④。

故曰:

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可不戒哉!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

[注]①帷闼:

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

②抉:

挖出,可译为“搜捕”。

③捽:

揪。

④唐昭宗因宦官专权为祸,与宰相崔胤密谋诛杀宦官,写信请朱温发兵。

但事情败露,昭宗被宦官劫持。

朱温发兵,尽杀宦官。

后来,崔胤和昭宗也先后为朱温所杀。

(二)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端:

开始

B.能以小善中人之意中:

迎合

C.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使:

假使

D.函梁君臣之首函:

用木匣子装

 

4.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其源深于女祸②入于太庙

B.①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①而人主之势日益孤②抑本其成败之迹

D.①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②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5.举,“

”,会意兼形声字,《说文》解释说:

“举,对举也,从手與声。

”本义为双手向上托物,举起;后有多种引申义。

下列语句中的“举”字,意义与“举”的本义相同的一项是,与“举国同庆”中“举”的意义相同的是、。

(3分)(只填序号)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②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③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

④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⑤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⑦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

①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7.选文

(一)“故曰:

深于女祸者,谓此也”一句中的“此”指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8.选文

(二)中的《书》指《尚书》,与、《春秋》、《礼记》、《周易》四部儒家经典合称为“五经”。

(1分)

9.《伶官传序》中说: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请你结合选文

(一)和选文

(二)中的具体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2题。

(11分)

夜泊水村①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②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③?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作此诗时,作者正奉祠居家,时年58岁。

②老子:

“老夫”之意,指陆游自己。

一说指老子李耳。

③泣新亭:

东晋初年,从洛阳逃到江东的文士,常到新亭饮酒赋诗,谈到半壁河山沦亡,常相对而泣。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第二句“燕然未勒铭”,运用典故,和范仲淹《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燕然未勒”的意思基本相同。

B.颔联第一句“老子犹堪绝大漠”中“绝”的意思和《劝学》中“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基本相同。

C.颔联将诗人奋发的壮怀与达官贵人的怯懦孱弱对照,并用“泣新亭”的典故,表达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

D.尾联点题,回笔写眼前夜泊水村的景象。

汀州凄寒,新雁鸣叫,诗人以新雁暗指入侵中原的外族人,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1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其中颔联和必须对仗。

(2分)

12.这首诗和《书愤》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四、现代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3-16题。

(17分)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

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

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

“阿Q真能做!

”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

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

这是错的,可笑!

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

这也是错的,可笑!

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

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

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

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

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

“哙,亮起来了。

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

”他们并不怕。

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

自己说:

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

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

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阿Q以如是等等妙法克服怨敌之后,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

假使有钱,他便去押牌宝,一堆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

“咳——开——啦!

”桩家揭开盒子盖,也是汗流满面的唱。

“阿Q的铜钱拿过来——!

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

他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一直到散场,然后恋恋的回到土谷祠,第二天,肿着眼睛去工作。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

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

做戏的锣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他只听得桩家的歌唱了。

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

他兴高采烈得非常。

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

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

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

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

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

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节选自鲁迅《阿Q正传》)

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土谷祠(cí)舂(chōng)米B.鄙薄(bó)犯讳(huì)

C.口讷(nà)虫豸(zhì)D.诧(chà)异擎起(qíng)

14.“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一句中“心满意足”指的是。

(2分)“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一句中“心满意足”指的是。

(2分)

15.作者淋漓尽致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请你简要概括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5分)

16.文中多次写到“闲人”,这些“闲人”还出现在鲁迅的其他作品(《祝福》《孔乙己》《药》……)中。

这些“闲人”有什么特点?

请你结合本文和鲁迅的其他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20题。

(17分)

又读《边城》

汪曾祺

请许我先抄一点沈先生写给三姐张兆和(我的师母)的信。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人,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

……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三三,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

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的这份工作上来。

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

我觉得怅惘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三三,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你瞧我的眼睛湿到什么样子!

……

这是一封家书,是写给三三的“专利读物”,不是宣言,用不着装样子,做假,每一句话都是真诚的,可信的。

从这封信,可以理解沈先生为什么要写《边城》,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美。

因为他爱世界,爱人类。

从这里也可以得出对沈从文的全部作品的理解。

为什么这个小说叫做《边城》,这是个值得想一想的问题。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

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

这是“中国另一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

沈先生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烂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

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

“1934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

去乡已18年,一入长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

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

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20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实惟利的人生观。

”《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说: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

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

喔!

“人性”,这个倒霉的名词!

沈先生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小说的作者与读者》)。

沈先生的看法“太深太远”。

照我看,这是文学功能的最正确的看法。

这当然为一些急功近利的理论家所不能接受。

《边城》里最难写,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翠翠。

翠翠难写,因为翠翠太小了(还过不了16吧)。

她是那样天真,那样单纯。

小说是写翠翠的爱情的。

这种爱情是那样纯净,那样超过一切世俗利害关系,那样的非物质。

翠翠的爱情有个成长过程。

总体上,是可感的,坚定的,但是开头是朦朦胧胧的,飘飘忽忽的。

翠翠的爱是一串梦。

事情经过许多曲折……

大雷大雨的夜晚,老船夫死了。

祖父的朋友杨马兵来和翠翠作伴,“因为两个必谈祖父以及这一家有关系的事情,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都明白了。

翠翠把事情弄明后,哭了一个夜晚”。

哭了一夜,翠翠长成大人了。

迎面而来的,将是什么?

“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

(《湘行集·泊缆子湾》)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

《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使人如同目遇。

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

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

景即人。

(有删改)

17.《又读<边城>》这篇文章,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边城》做了解读和评价。

(4分)

18.结合选文,说说“边城”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的具体含意。

(4分)

19.“事情经过许多曲折……”,请联系小说《边城》,概述翠翠的爱情经过了哪些曲折。

(4分)

20.“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

景即人。

”请联系链接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

【链接材料】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

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

船将拢岸时,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地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

五、写作(40分)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注意:

写作时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的题号方框涂黑。

(1)楚汉之争以项羽乌江自刎而告终。

对于这段历史,有人认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有人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假如项羽渡过乌江,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以“假如项羽渡过乌江”为题,续写后面发生的故事。

不少于700字。

(2)最近,一篇完全用重庆方言书写,名为《一个重庆崽儿写的日记》的文章在网上热传。

许多年长的重庆人看了觉得亲切,很多词汇都是小时候常说的,而一些年轻的重庆人却难解其意。

一个90后的网友说:

“看了这个日记,我觉得我都不算重庆人了!

很多方言都没说过。

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丰台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2017.01

一、文化积累(11分)

1.(8分。

一空1分,有错字、漏字,此空不得分。

①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3分)B

二、文言文阅读(24分)

3.(3分)A

4.(3分)C

5.(3分)⑥③⑤

6.(6分,每句3分,意思对即可。

①那些做人君的,并不想在宫廷里面滋养祸患而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因为这是逐渐积累而且在形势上逼使他这样的。

②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7.(2分)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

8.(1分)《诗经》

9.(6分。

语句理解1分;结合内容并联系现实,3分,谈看法2分。

答案示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强调国家兴亡虽然也有“天命”的因素,但人起了决定作用。

正因人君的依赖和宠幸,才使得宦官把持朝政,祸害国家;庄宗继父遗志、勇猛善战而得天下,又因骄傲自满,宠信伶官而失天下,得失皆因“人事”。

现代社会中,因人为制造的阻碍而难以为继的事情常见,同样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许多事情因“人事”而改变。

“岂非人事”强调人的主观性和主动性,“人”才是事情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三、诗歌阅读(11分)

10.(3分)D“新雁,是指入侵中原的外族人”不妥。

11.(2分)七言律诗(律诗)颈联

12.(6分。

相同3分,不同3分。

相同:

《夜泊水村》中“万死报国”“双鬓无再青”和《书愤》中“自许”“塞上长城”“衰鬓先斑”,都抒发了诗人希望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表达了陆游功业未成、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叹息和愤懑。

不同:

《夜泊水村》中“诸君何至泣新亭”句谴责了那些空谈报国而无所作为的达官贵人,表达对他们不满;也有被闲置的苦闷。

《书愤》的尾联则表达了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

四、现代文阅读(34分)

(一)

13.(2分)C

14.(4分,一空2分。

)闲人“心满意足”:

揪住阿Q辫子,在壁上碰四五个响头,心里高兴;阿Q“心满意足”:

明明挨打却用“被儿子打了”来自我安慰。

15.(5分,一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答出四点得5分。

阿Q精神胜利法:

①妄自尊大:

所有未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精神上不格外尊奉赵太爷钱太爷;也很鄙薄“叫条凳”“切葱丝”的城里人;嘲笑未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

②自欺自骗(自我安慰、自轻自贱):

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不许提及;打架时被打,以“被儿子打”的心理自我安慰;因认为“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而心满意足,在幻想和精神上消除失败的耻辱。

③欺弱怕强:

估量对手,比他弱小的就欺负人家,比他强大的只敢怒目而视。

④麻木健忘:

被欺负了,以“你算什么东西”等妙法克服自欺,然后便愉快喝酒,愉快睡觉,极端麻木。

16.(6分。

闲人特点,3分;联系具体作品分析,3分。

闲人的特点:

生活空虚无聊,愚昧无知,麻木残忍,冷漠无情,自私自利。

就如本文中的“闲人”,以取笑阿Q的“癞头疮”这一生理缺陷为乐,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再比如《祝福》中鲁镇的人们,他们咀嚼、赏鉴祥林嫂的痛苦,自觉不自觉地从精神上摧残着祥林嫂,甚至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迫害祥林嫂的凶手。

还有《孔乙己》里的冷漠的喝酒人……这些“闲人”也是底层弱民,一面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欺凌比他们更弱小的底层弱民,他们“被吃”也“吃人”,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

(二)

17.(4分,共五点,一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满分。

创作的缘起命名的缘由表达的主题翠翠形象的塑造写景的艺术

18.(4分。

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作者写作时,古朴的民俗民风几乎不复存在,但在作者去乡时的18年前却确实存在,令作者怀念;远离城市,尚未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农村社会的淳朴民风和朴素人性。

19.(4分。

一点1分。

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翠翠,翠翠对二老情有独钟,爷爷不知孙女心事,错点鸳鸯谱;大老自动退出,离乡远行,淹水而死;顺顺和二老对祖父有误会,顺顺要二老另结亲事,二老心系翠翠,遂离乡远行;爷爷去世,翠翠孤独等待二老归来。

20.(5分,语句理解2分,联系材料分析3分。

小说通过景物描写勾勒人物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所以景与人对应,景物特征衬托人物表现。

边城山清水秀,溪水清澈透明、游鱼来去自如的自然美景,衬托出边城人淳朴自然的民风;过渡人和管渡船人之间的关爱、谦让,表现了边城人不计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