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9250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docx

《最新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docx

最新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

二.土壤的本质特征?

肥力的四大因子?

答: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土壤具有肥力;肥力的四大因子是水、肥(营养物质)汽、热三.土壤组成如何?

答:

固体颗粒(38%)固相(50%)土壤有机物(12%)气相(50%)粒间空隙(50%)液相(50%)

四.岩石根据生成方式不同分为哪几类?

答:

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五.岩浆岩的分类方式如何?

(生成方式、化学成分)答:

1).酸性岩

(2).中性盐(3)基性岩(4).超基性岩

由构造不同分为

(1).块状构造

(2).流纹构造(3).气孔构造(4).杏仁构造。

///////

六.岩石矿物对土壤有何影响?

答:

(1).影响土壤的质地;

(2).影响土壤的酸碱性:

(3).影响土壤中的化学组成。

七.分别举出常见的原生矿物以及次生矿物五六类.答:

原生矿物:

长石类、角闪石和辉石、云母类、石英、磷灰石、橄榄石;次生矿物:

方解石,高岭石,蛇纹石。

八.举出几种常见的沉积岩及变质岩.答: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变质岩:

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灰岩.

二.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的作用方式分别是什么?

答:

物理风化:

1.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2.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3.风的作用4流水的作用.

化学风化:

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水解和碳酸化作用4.氧化作用5.溶解作用.

生物风化:

1.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2.化学破坏作用(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

三.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的最终结果如何?

答:

物理风化:

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同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化学风化:

1.形成可溶性盐类,都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

2.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巨大。

3.形成了残留矿物,如:

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生物风化:

为母质中增加了岩石和矿物中所没有的N素和有机质。

四.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

1.气候条件.2.矿物岩石的物理特性:

矿物颗粒大小、硬度、解理和胶结程度.3.矿物岩石的化学特性和结晶构造.

五.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生态类型分别有哪些?

答:

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

1.碎屑类型.2.钙化类型.3.硅铝化类型.4.富铝化类型.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

1.硅质岩石风化物2.长石质岩石风化物.3.铁镁质岩石风化物.4.钙质岩石风化物.

二.母质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

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骨架和矿物质的来源。

主要表现是:

1.母质的机械组成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

2.母质的化学成分对土壤形成、性质和肥力均有显著影响,是土壤中植物矿质元素(氮素除外)的最初来源。

三.气候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三.气候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水、热条件,是直接影响到成土过程的强度和方向的基本因素。

它(水分和热量)对土壤形成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1.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和物质的淋溶过程。

2.控制着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3.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分解。

4.决定着养料物质生物小循环的速度和范围

四.生物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对土壤肥力特性和土壤类型,具有独特的创新作用。

其影响及作用可归纳为:

1.创造了土壤氮素化合物,使母质或土壤中增添了氮素养料。

2.使母质中有限的矿质元素,发挥了无限的营养作用。

3.通过生物的吸收,把母质中分散状态的养料元素,变成了相对集中状态,使土壤的养料元素不断富集起来。

4.由于生物的选择吸收,原来存在于母质中的养料元素,通过生物小循环,更适合于植物生长需要,使土壤养分品质不断改善。

五.地形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

1.影响大气作用中的水热条件,使之发生重新分配。

如坡地接受的阳光不同于平地,阴坡又不同于阳坡;地面水及地下水在坡地的移动也不同于平地,从而引起土壤水分、养分、冲刷、沉积等一系列变化。

2.影响母质的搬运和堆积。

如山地坡度大,母质易受冲刷、故土层较薄;平原水流平缓、母质容易淤积、所以土层厚度较大;而洪积扇的一般规律则是顶端(即靠山口处)的母质较粗大、甚至有大砾石;末端(即与平原相接处)的母质较细,有时开始有分选。

顶端坡度大、末端坡度小,以及不同部位的沉积物质粗细不同,亦会造成土壤肥力上的差异。

二.研究土壤剖面的意义答:

他不仅能够反映土壤的特征,而且还可以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发展方向和肥力特征;为鉴别土壤类型,确定土壤名称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说明下列符号的土壤学含义:

答:

Bk为钙积层Bt为粘化层Bca钙积层C母质层D母岩层G潜育层W潴育层T泥炭层;Cc表示在母质层中有碳酸盐的聚积层;Cs表示在母质层中有硫酸盐的聚积层。

A—D原始土壤类型;A—C幼年土壤类型;A—B—C发育完善的土壤类型。

1.简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答:

土壤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来源,同时对土壤水、肥、气、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1)植物营养的重要库源;

(2)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3)改善土壤物理性质;(4)增强土壤微生物活动;(5)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矿质养料;(6)刺激、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2.富里酸(FA)与胡敏酸(HA)性质上的区别?

答:

(1)溶解性:

FA>HA;

(2)酸性:

FA>HA;(3)盐:

HA一价溶于水二三价不溶,FA全溶;.(4)分子组成:

式量HA>FA,HA含碳氮多,含氢氧少,FA相反;(5)颜色:

HA深(又名黒腐酸),FA浅(又名黄腐酸);(6)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能力:

FA强。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物分解过程?

答:

一般认为,微生物每吸收一份氮,还需吸收五份碳用于构成自身细胞,同时消耗20份碳作为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所以,微生物分解活动所需有机质的C/N大致为25﹕1

当有机质地C/N接近25﹕1时,利于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分解较快,多余的氮留给土壤,供植物吸收;如果C/N大于25﹕1,有机质分解慢,同时与土壤争氮;C/N小于25﹕1,有利于有机质分解,并释放大量的氮素。

4.土壤有机物分解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哪两个方面:

答:

土壤有机物分解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内因是植物凋落物的组成,外因是所处的环境条件。

①外界条件对有机质转化的影响:

外界条件通过对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制约,而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这些外界因素主要有土壤水分、温度、通气状况、土壤pH值,土壤粘力等。

②残体的组成与状况对有机质转化的影响:

有机残体的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及碳氮比影响。

5.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

①第一阶段(原始材料构成阶段):

微生物将有机残体分解并转化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一部分经矿质化作用转化为最终产物(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等)。

其中有芳香族化合物(多元酚)、含氮化合物(氨基酸或肽)和糖类等物质。

②第二阶段(合成腐殖质阶段):

在微生物作用下,各组成成分,主要是芳香族物质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腐殖质单体分子。

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是由许多微生物群分泌的酚氧化酶,将多元酚氧化成醌,然后醌再与含氮化合物缩合成腐殖质。

6.土壤有机质的类型及来源:

答:

一、土壤有机质的类型:

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一般呈现三种状态:

①基本上保持动植物残体原有状态,其中有机质尚未分解;②动植物残体己被分解,原始状态已不复辨认的腐烂物质,称为半分解有机残余物;③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经过分解再合成,形成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高分子胶体物质,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有机质的主要成分,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二、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①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②动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③人工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

7.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答: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性质和肥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1.参与土壤形成作用:

2促进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转化:

3增加生物热能,有利调节土壤温度:

4.产生代谢产物,刺激植物的生长:

5.产生酶促作用,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8.土壤微生物分布的特点:

答:

①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

②植物根系周围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类群。

③物在土体中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④微生物具有与土壤分布相适应的地带性分布的特点。

⑤壤微生物的分布具有多种共存、相互关联的特点。

9.菌根菌的类型及特点:

答:

菌根菌的类型:

根据菌根菌与植物的共栖特点,菌根可分为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周生菌根。

①外生菌根在林木幼根表面发育,菌丝包被在根外,只有少量菌丝穿透表皮细胞。

②内生菌根以草本最多。

如兰科植物具有典型内生菌根。

③周生菌根即内外生菌根。

既可在根周围形成菌鞘,又可侵入组织内部,这种菌根菌发育在林木根部。

特点:

①菌根菌没有严格的专一性;同一种树木的菌根可以由不同的真菌形成。

②菌根对于林木营养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们能够适应不良的土壤条件,为林木提供营养。

③在林业生产中,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健壮率,使幼苗感染相适应的菌根真菌,是非常必要的。

④最简单的接种方法,就是客土法,即选择林木生长健壮的老林地土壤,移一部分到苗床或移植到树穴中,促使苗木迅速形成菌根。

10.调节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答:

①增施有机肥料。

②归还植物(林木、花卉)凋落物于土壤。

③种植地被植物、特别是可观赏绿肥。

④用每年修剪树木花草的枯枝落叶粉碎堆沤,或直接混入有机肥坑埋于树下,有改土培肥的效果。

⑤通过浇水,翻土来调节土壤的湿度和温度等,以达到调节有机质的累积和释放的目的。

1土水势的特点。

答:

土壤中的水分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它和同样条件(温度和压力等)下的纯自由水的自由能的差值,用符号Ψ表示,所以,土水势不是土壤水分势能的绝对值,而是以纯自由水作参比标准的差值,是一个相对值。

土水势由:

基质势(Ψm)溶质势(Ψs)重力势(Ψg)压力势(ΨP)等分势构成。

2土壤空气特点。

答:

a.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而氧气含量稍低。

二氧化碳超过大气中的10倍左右,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壤中植物根系和微生物进行呼吸以及有机质分解时,不断消耗土壤空气中的氧,放出二氧化碳,而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速度,还不能补充足够的氧和排走大量的二氧化碳的缘故。

b.土壤空气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

在通气不良情况下,土壤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氢、硫化氢、甲烷等还原性气体。

这些气体是土壤有机质在嫌气分解下的产物,它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对植物就会产生毒害作用。

c.土壤空气水气含量远高于大气。

除表土层和干旱季节外,土壤空气经常处于水汽的饱和状态。

d.土壤空气组成不均匀。

土壤空气组成随土壤深度而改变,土层越深,二氧化碳越多,氧气越少。

3土壤气体交换的方式有几种?

哪一种最重要?

答:

有两种方式:

即气体的整体流动和气体的扩散,以气体的扩散为主。

4土壤空气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答:

土壤空气影响着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土壤空气与根系发育

(2)土壤空气与种子萌发(3)土壤空气与养分状况(4)土壤空气与植物病害

5土壤热量的来源有哪些?

答:

1、太阳辐射能2、生物热3、地球的内能

6土壤热量状况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答:

土壤热量状况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很显著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如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等都只有在一定的临界土温之上才可能进行。

1.各种植物的种子发芽都要求一定的土壤温度2.植物根系生长在土壤中,所以与土温的关系特别密切

3.适宜的土温能促进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4.土壤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5.土温对植物生长发育之所以有很大的影响,除了直接影响植物生命活动外,还对土壤肥力有巨大的影响

7土壤水汽扩散的特点。

答:

土壤空气中水分扩散速度远小于大气中水分扩散速率.

2壤孔隙数量是一定的,其中孔隙一部分被液态水占有,留给水汽扩散的空间就很有限。

②土壤中孔隙弯弯曲曲,大小不一,土壤过干过湿都不利于扩散(土壤湿度处于中等条件下最适宜扩散)

8土壤蒸发率(概念)的阶段?

答:

土壤蒸发率:

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土壤上蒸发损失的水量。

阶段性:

a.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蒸发率不变阶段)b.土壤导水率控制阶段(蒸发率下降阶段)c.扩散控制阶段(决定于扩散的速率)

1.衡量土壤耕性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答:

土壤宜耕性是指土壤的性能.

①耕作难易:

耕作机具所受阻力的大小,反映出耕后难以的程度,直接影响劳动效率的高低.

②耕作质量:

耕作后能否形成疏松平整,结构良好,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

③宜耕期的长短:

土壤耕性好一般宜耕期长.2.试论述团粒结构的肥力意义?

答:

1小水库:

团粒结构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降水和灌水,这些水分贮藏在毛管中.2小肥料库: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表面为好气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矿质化,释放养分,团粒内部有利于腐殖质化,保存营养.3空气走廊:

团粒之间孔隙较大,有利于空气流通。

3.团粒结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答:

①大量施用有机肥②合理耕作③合理轮作④施用石膏或石灰⑤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4.砂土,粘土,壤土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答:

1.砂质土类:

①水→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汽易扩散,易干不易涝.②气→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积累还原性物质.③热→水少汽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植物播种.④肥→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⑤耕性→松散易耕,轻质土.

2.粘质土类:

①水→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能力强,易涝不易旱.②气→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积累还原性物质.③热→水多汽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为冷性土,对早春植物播种不利.④肥→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能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⑤耕性→耕性差,粘着难耕,重质土.

3.壤质土类:

土壤性质兼具砂质土,粘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理想的土壤类别.5.影响阳离子凝聚能力强弱的因素?

答:

土壤胶体通常有负电荷,带负电的土壤胶粒,在阳离子的作用下,发生相互凝聚。

a高价离子凝聚能力大于低价离子。

b水化半径大的离子凝聚能力弱,反之较强(离子半径愈小,水化半径愈大)c增加介质中电解质浓度也可以。

以及有机质,简单无机胶体。

d比表面积越大凝聚能力越

二.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答:

①质地(土壤质地越粘重,含粘粒越多,交换量越大)②腐殖质,含量↑,交换量↑无机胶体的种类,粘粒的硅铁铝率↑,交换量↑(腐>蒙>伊>高>非晶质含水氧化物)④土壤酸碱性

三.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答:

特征:

a可逆反应b等价离子交换c反应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四.土壤吸收养分作用方式有几种?

答:

①土壤离子代换吸收作用(即,物理化学吸收作用):

对离子态物质的保持。

②土壤机械吸收作用:

对悬浮物质的保持。

是指疏松多孔的土壤能对进入其中的一些团体物质,进行机械阻留。

③土壤物理吸附作用:

对分子态物质的保持。

是指土壤对可溶性物质中的分子态物质的保持能力。

④土壤吸附作用:

对可溶性物质的沉淀保持。

是指由于化学作用,土壤可溶性养分被土壤中某些成分所沉淀,保存于土中。

⑤生物吸附作用: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养分具有选择吸收的能力。

从而把养分吸收,固定下来,免于流失。

五.土壤胶体的类型(按成分及来源)有哪些?

答:

成分:

①无机胶体(各种粘土矿物)②有机胶体(腐殖质)③有机无机复合体(存在的主要方式)来源:

一.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

答:

①电荷电价有关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③离子浓度④土壤pH值⑤T的高低

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在一定pH值时,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Kg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mol(+)/Kg.(pH为7的中性盐溶液)

我国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由南→北,由西→东,逐渐升高的趋势。

一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基本上代表分了该土壤保存养分的能力.即通常说的饱肥性的高低.交换量大的土壤,保存速效养能力大,反之则小.可作为土壤供肥蓄肥能力的指标.

三.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答:

①质地(土壤质地越粘重,含粘粒越多,交换量越大)②腐殖质,含量↑,交换量↑③无机胶体的种类,粘粒的硅铁铝率↑,交换量↑(腐>蒙>伊>高>非晶质含水氧化物)④土壤酸碱性⑤

五.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答:

1根系←→溶液←胶粒离子交换2根系←→胶粒接触交换

六.互补离子(陪伴离子):

与某种交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交换性阳离子.

七.土壤吸收养分作用方式有几种?

答:

①土壤离子代换吸收作用(即,物理化学吸收作用):

对离子态物质的保持。

②土壤机械吸收作用:

对悬浮物质的保持。

是指疏松多孔的土壤能对进入其中的一些团体物质,进行机械阻留。

③土壤物理吸附作用:

对分子态物质的保持。

指土壤对可溶性物质中的分子态物质的保持能力。

④土壤吸附作用:

对可溶性物质的沉淀保持。

是指由于化学作用,土壤可溶性养分被土壤中某些成分所沉淀,保存于土中。

⑤生物吸附作用: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养分具有选择吸收的能力。

从而把养分吸收,固定下来,免于流失。

八.粘土矿物的基本构造单元是什么?

答:

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水八面体。

一.土壤酸性的形成:

1.土壤中氢离子的来源:

①水的解离②碳酸的解离③有机酸的解离④无机酸⑤酸雨2.土壤中铝的活化。

二.土壤碱性的形成机理(即土壤中OH根的来源):

土壤溶液中氢氧根的来源主要是钙、镁、钠、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以及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交换性钠水解的结果:

1.碳酸钙水解2.碳酸钠水解3.交换性钠的水解

三.土壤酸度的指标:

土壤酸性一方面是由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引起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由被土壤胶体所吸附的致酸离子(氢,铝)所引起.前者为活性酸,后者潜性酸.

酸性强度排列:

潜性酸>水解酸>代换性酸>活性酸

五.土壤缓冲性产生的原因:

①土壤具有代换性,可以吸附H,K,Na等很多阳离子②土壤中存在许多弱酸及其盐类,构成缓冲系统

③土壤中有许多两性物质,可中和酸碱④在酸性土壤中,Al离子能起缓冲作用.

六.土壤缓冲性的强弱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强弱指标即缓冲量,影响因素有①粘粒矿物类型②粘粒的含量③有机质的影响

八.石灰改良酸性土的作用?

①中和土壤酸性②增加土壤中钙素营养,有利于微生物活动促进有机质分解③改良土壤结构

石灰用2、为什么说砂土肥效快、后劲不足,而粘土肥效慢、但后劲稳长?

答:

砂土砂粒含量高,粘粒含量低,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

粘土粘粒含量高,砂粒含量低,有机质含量按较高。

砂土对外来养分的吸附保蓄能力较弱,而粘土对外来养分的吸附保蓄能力则较强。

因此,当肥料进入砂土时,以可溶的、有效的形态存在的养分比例较高,被土壤吸附固定的比例较低,所以总的有效性高,肥效快。

相反,当肥料进入粘土时,以可溶的、有效的形态存在的养分比例较低,被土壤吸附固定的比例较高,所以总的有效性较低,肥效慢。

进入砂土的养分被植物吸收的快,同时被淋溶损失的也较快,肥效下降快,因此后劲不足。

进入粘土的养分被植物吸收的慢,被淋溶损失的较慢,被吸附的养分会慢慢释放出来,因此后劲稳长。

3、为什么说砂土保水抗旱能力弱,而粘土保水抗旱能力强?

答:

砂质土砂粒含量高,粘粒含量低,粘质土粘粒含量高,砂粒含量低。

砂质土大孔隙(通气孔隙)多,细孔隙(毛管孔隙和非活性孔隙)少,粘质土大孔隙(通气孔隙)少,细孔隙(毛管孔隙和非活性孔隙)多,砂粒持水能力弱,大孔隙持水能力弱,所以砂质土保水弱,抗旱能力弱。

粘质土则反之。

17、为什么测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时要固定pH值?

答:

土壤胶体的负电荷包括可变电荷和永久电荷两部分。

可变电荷随介质的pH而变,永久电荷则不随pH而变。

当介质的pH发生变化时,土壤胶体总电荷也发生变化,土壤吸附的阳离子的量也发生变化。

因此对同一土壤而言,在不同的pH条件下所测得的CEC也不同。

为了便于不同土壤比较,在测定CEC时必须固定pH,一般采用的pH为7。

26、试分析影响土壤氮素有效化的主要因素。

答:

(1)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有机N是土壤全N的主要来源,有效N随土壤全N和有机含量的升高而升高;

(2)质地:

粘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但有机质的分解较慢,所产生的有效N也较少。

(3)温度:

有机质矿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冬季土温低,有机质矿化率较低,土壤有效N较少。

春季和初夏,矿化率迅速上升,土壤有效N显著升高。

(4)湿度:

湿度太高,有机质嫌气分解:

在通气良好而适度适当的情况下,有机质矿化作用较强,产生的有效N较多。

湿度太高会引起反硝化作用,导致N的损失。

(5)酸度:

在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中,有机N的矿化最强: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能明显增加有机N的矿化。

(6)施肥:

施用化肥会促进有机质的分解,有利于有机N的释放,还能提高土壤N的利用率。

(7)施用新鲜有机肥料,会促进难分解有机N的矿化。

31、土壤磷的有效性与土壤pH有何关系?

为什么?

答:

土壤对磷有很强的固定作用。

固磷作用是影响土壤磷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土壤磷的固定主要是因为形成了磷酸铁(铝)化合物、磷酸钙(镁)化合物和闭蓄态磷。

在酸性条件下,磷容易被固定为磷酸铁(铝)化合物,在石灰性条件下,磷容易被固定为磷酸钙(镁)化合物,而在中性附近,磷酸铁(铝)和磷酸钙(镁)的固定作用都比较弱。

因此,当土壤pH接近中性时,土壤磷的有效性最高。

量=土壤体积×容重×阳离子交换量×(1-BSP)单位:

Kg/公顷

 

土壤:

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

在植物生活期间,土壤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份、养分、热量、空气和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

矿物:

就是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原生矿物:

地球内部岩浆岩冷凝时形成的、存在于岩浆岩之中的矿物

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各种风化因素的作用下,改变了形态、成分和性质而形成的新矿物。

岩石:

岩石就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岩浆岩:

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

沉积岩:

各种先成岩的风化剥蚀产物、火山作用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产物经外力搬运后重新沉积胶结而形成的岩石。

化学或化学岩:

由化学或生物化学作用沉淀而成的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或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热气热液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风化作用:

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物理风化:

指岩石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化学风化:

岩石中的矿物在化学作用的影响下,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以及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水解作用:

矿物中的盐基离子被水所解离的H+置换,分解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水化作用:

岩石中的矿物与水化合成为新的含水矿物的过程。

生物风化:

岩石在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风化。

残积母质:

就地风化而未经搬运的岩石风化产物。

河流冲积母质:

经过河流长距离搬运而沉积的沉积物

风积母质:

由风力搬运而堆积成的沉积物。

洪积母质:

在山洪的作用下移动沉积在山前的坡麓、山口及平原边缘的沉积物。

浅海沉积母质:

堆积于海岸边的沉积物。

湖泊沉积母质:

湖水泛滥时产生的沉积物。

机械组成:

土壤中土粒的大小及其比例状况就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

按照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地划分的若干土壤类别,

阳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离子本身的热运动或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可以和土壤溶液或其它胶体表面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交换性阳离子:

能互相交换的阳离子就称为交换性阳离子。

离子的解吸过程:

吸附的离子从胶体表面转移到溶液去的过程。

离子的吸附过程:

离子从溶液转移到胶体表面的过程。

永久电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