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2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9223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2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2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2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2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2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2人教版.docx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2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2人教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2人教版.docx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2人教版

分子和原子

【教学方式】

学生从现有水平到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可以用以下 4 个学习阶段进行连接。

阶段现有水平过渡状态的学习过程发展水平

第一

阶段

知道“分子、

原子”词汇。

给学生描述一个科普故事,一次奇特的旅行。

旅程的起点是无限的

宙,让学生感受它巨大无比的存在;旅程的终点是微小的粒子——分

子、原子,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原子虽然微小难见,但它们是客观存

在的。

知道“分子、原子”

客观存在的事实;

知道“分子、原子”

非常微小。

第二

阶段

了解物理课

上有关分子

的知识。

第一环节——为学生建立一个交流平台,让学生回忆物理课上有关分

子的知识,教师从同学们谈论的内容中,归纳、抽取出分子的性质:

1.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2.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这一环节能够使

学生温故而知新,自然进入到新课学习之中。

第二环节——教师演示2个实验,请学生们观察、总结实验现象,依

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

这一环节建立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

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了解分子的性质。

第三

阶段

了解分子的

性质。

第一环节——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品红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建

立“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认识,此时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

问题:

“那么,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

”这一环节使学生

提出问题,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产生内驱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环节——让学生首先关注到教材上有关分子、原子的概念:

“分

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

子”。

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上“水的分解反应”和“氧化汞的分解反

应”的模型示意图,谈论有关分子、原子的概念。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

谈论,使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有了进一步具体的认识。

帮助学生初步建

立“微粒观”。

初步认识分

子和原

子的概念。

第四

阶段

了解分子的

性质;初步认

识分子、原子

概念。

教师精心选择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微粒观”解

释一些简单的宏观现象。

能够从分子、原子的

角度,解释某些简单

的宏观现象和问题。

 

【教学手段】

师生朗读、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小组讨论、全体交流。

【技术准备】

实验药品:

蒸馏水、氨水、酚酞试液、品红固体;

实验仪器:

试管 2 支、小烧杯3 个、1000 mL烧杯 1 个、250 mL烧杯 2 个、药匙、滴管;

教室设备:

计算机、投影。

教学目标

1.从“无限宇宙到微小粒子”的奇异旅行,感受“分子、原子”客观存在的事实。

2.从回忆所学知识归纳、整理、总结分子的性质,初步建立微观模型,再通过对演示实验 1 和

2 的观察、分析与思考,应用微观模型解释实验现象。

3.以具体事实为情境,通过小组谈论,进一步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4.通过练习,能够应用所学知识,从分子角度解释某些宏观现象,说明混合物、纯净物、单质、

化合物等概念。

5.通过小组相互评价,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问题框架

第一节课

【情境一】关于水分子,有下面几句话,请你仔细体会它们的关系,思考如何理解它们?

然后谈论

一下。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水是有大量水分子构成的;

3.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4.1 个水分子是由 2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的。

【情境二】听说同学们物理课上已经学过分子的性质,谁能说说,并且要用实例或实验加以说明。

【演示实验】老师演示 2 个实验,请同学们逐一分析,它们体现了分子的那些性质?

【让学生提问】关于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问】既然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为什么酚酞变红,而氨水却未变红?

 

第二节课

【情境三】

水的三态变化:

品红在水中的溶解:

18 g冰在4℃时融化成18 mL水,在1 atm,

将 18 mL 水加热到 100℃,变成 3.06×10

4

mL

的水蒸气,体积扩大约 1700 倍。

无论在热水还是冷水中,品红最终都能完全溶

解,成为红色、均一、稳定的液体。

【学生提问】分子能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

【教师设问】教材 52页有两句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话: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以教材 52 页的两个化学反应(见下)为例进行谈论,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课堂练习】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 25 m

3 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 0.024 m 3 的钢瓶中?

3.“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这句话对吗?

为什么?

【评价选题】

1.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6 分)

2.请你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化合物与单质有什么不同?

(10 分)

3.请你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谈论一下空气,要求使用下列关键词:

“混合”“物理性质”“化学

性质”。

(8 分)

 

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阶段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

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置

意图

技术

应用

时间

安排

新课

引入

【引入】今天,我想请几位同

学与我一起描述一个与众不

同的旅行,一个“上天入地”的

旅行。

【朗读】老师举起图书,与七位学

生依次富有激情地、大声地朗读。

第一位学生我的第一站是大得不

可思议的宇宙(直径 1亿亿千米),

那儿非常寒冷,寂静无声,远处闪

烁着点点亮光,好像是明亮的手电

用一

个奇

特的

旅程

——

从无

科普

读物

《宇

宙和

原子

的秘

密》

7 min

新课引入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科普故事,描述一个从宇宙到原子的旅行

建立认识

学生感受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微小粒子

温故知新

学生回忆物理上有关分子的知识,教师归纳、抽取分子的性质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

新课学习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

建立“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认识,

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

学生结合“水的分解反应”、“氧化汞的分解反应”模型示意图,谈

论如何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

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两句话。

应用练习

学生应用有关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宏观现象

课堂小结

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探索的欲望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

 

银河系

太阳系

地球

土壤

我一下扎进了土壤,深色的土

壤从四面八方向我拥来。

它们

潮湿而温暖,空气里弥漫着一

股浓郁而清新的草木气息。

动物

筒光束中飘摇的雪花。

这些点点亮

光就是星系,宇宙大约由 1000 亿

个星系组成,我们的银河系就是其

中的一个星系。

我现在就向一个蜗

牛状的星系进发。

第二位学生这个漩涡状星系就是

银河系。

之所以被命名为“银河

系”,是因为众多的星星在夜空中

闪烁,就像一条明明灭灭流淌着的

河一样。

从上面观察,螺旋状的支

流从突起的中心向四周辐射,其中

包含许多年轻而闪亮的恒星。

我们

的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处于中年

的恒星。

第三位学生我快速地向闪烁着金

色光芒的太阳系飞去。

太阳系包括

太阳、八大行星和它们的 61 颗卫

星、彗星、小行星,以及环绕太阳

系的气体和尘埃。

我向着其中一个

蓝白相间的美丽行星进发。

第四位学生我来到了美丽的地球,

它是太阳系里唯一适合生命生存

的星球。

我开始向下俯冲,高山像

满是褶皱的毛毯,河流蜿蜒曲折,

小鸟从我身边飞

过,我看到了小的

房子,大面积的田地和不规则的森

林。

第五位学生我感觉自己在变小,不

断下坠,在我坠落的下方是一个披

着甲壳的昆虫,我前进的速度并没

有因此减慢,我紧闭双眼穿越了一

宇宙

到极

小的

微观

粒子

分子、

原子,

让学

生感

受到

宏观

与微

观的

变化,

让学

生感

受到

物质

是由

肉眼

看不

到的

微观

粒子

构成

的客

观事

实。

[ 英 ]

特雷

弗∙戴

尼古

拉∙哈

里斯

张生

珍译

明天

出版

2003

年 2

月第

一版

细胞

DNA

分子

在我的脚下是大大小小

的圆

球,它们按照不同的排列

组合在一起。

我定睛一看,这

里有我曾经认识过的元素:

绿色——碳元素

红色——氧元素

白色——氢元素

它们组合在一起,我看着

很陌生,突然我发现了一个熟

悉的身影——H2O。

水分子

水分子见到我,也像见到

了久违的老朋友,跟我打开了

话匣子:

 “我们能在这里碰上,

真是幸运。

因为我们分子、原

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般

个坚韧的几乎无法穿透的障碍物,

然后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漂浮在浓

汤里一样。

第六位学生我发现我进入了甲虫

的体内,细胞一个接一个地排列在

我的周围。

像这样的细胞在我们人

体内有 10 万多亿个。

在我们的世

界,要想看到这些细胞,需要使用

50 多万倍的显微镜来观察。

身处这

微小的结构中,我发现周围有很多

圆圆的细胞核,我向其中一个游

去。

第七位

学生我一头扎进一个细胞

核,眼前的景观让我惊奇。

一个个

双螺旋结构,就像拧着的麻花,飘

荡在我的周围,我真想看清楚一

些,我爬上了一个螺旋表面。

水分子扫描隧道显微镜

2008年北京市中小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征集与评选

11

人看不见。

你像我 1 个水分子

的质量约是 3×10

26

kg,有点

抽象,只一滴水里就大约有

16 万亿亿个水分子。

但是你

们人类的科学家很了不起,他

们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就看到

了我们分子和原子的图像,甚

至可以移动原子。

有了这些先

进的仪器,就可以让人们真真

切切地知道,物质是由分子、

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有很

多物质像我一样,也是由分子

构成的,如 CO2、O2、H2、

N2、H2O2、酒精、汽油∙∙∙∙∙∙”

教材50页图3-6用扫描隧

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教材50页图3-7通过移走

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建立

认识

【情境一】关于水分子,有下

面几句话,请你仔细体会它们

的关系,思考如何理解它们?

然后谈论一下。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

素组成的;

2.水是有大量水分子构

的;

3.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

氧原子构成的;

4.1 个水分子是由 2 个

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的。

【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在交流时,谈论出以下要

点:

1.水是宏观物质,水分子、

氧原子和氢原子是微观粒子;

2.宏观物质是由元素(宏观)

组成的;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

成的;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每

个分子都是原子按照固定组成构

成的。

通过

学生

的谈

论,使

学生

初步

认识

宏观

物质

与分

子、原

子的

关系。

投影

幻灯

4 min

温故

知新

【情境二】听说同学们物理课

上已经学过分子的性质,谁能

说说,并且要用实例或实验加

以说明。

【归纳提炼】从同学们谈论的

内容可以抽取出分子具有 2

个性质:

1.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着。

【回忆、交流】

学生在交流时,谈论出物理课

上学过的有关分子的以下知识:

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

动;

实例:

(1)红墨水在水中扩散。

(2)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

压在一起,室温下放置5 年后再将

建立

在学

生已

有物

理知

识的

基础

上,通

过归

纳、总

结、完

善,帮

投影

幻灯

副板

书记

录学

生回

答要

点;主

板书

33

min

12

“看到红墨水在水中扩

散”、 “闻到食物的香味”、 “ 敞

口容器中的水逐渐减少”都说

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2.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引

力和斥力),使分子之间保持

一定间隔。

由于分子之间有间

隔,所以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

起可以互相渗透。

【演示实验】老师演示2 个实

验,请同学们逐一分析,它们

体现了分子的哪些性质?

实验 1

第 1 组实验:

第 2 组实验:

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

约 1 mm深。

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观察、思考、交流】

学生观察、总结实验现象,并

依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或得出结

论。

结论:

氨遇水不变色。

结论:

酚酞遇

水不变色。

由以上两个结论,可以分析

“溶液变红”的原因是:

氨遇酚酞变

红。

现象:

A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变红;

B 烧杯中的酚酞试液不变。

结论:

氨水中的氨分子在大烧杯的

空间中扩散,遇到酚酞变

红。

原因:

说明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

着,所以氨分子才能扩散出

去。

助学

生站

在化

学学

科的

角度,

认识

有关

分子

的性

质,初

步建

立微

观粒

子的

模型。

并且

让学

生初

步从

微粒

的角

度,运

用分

子的

性质,

分析

具体

的实

验现

象。

总结

归纳

分子

的性

质。

13

【让学生提问】关于这个实

验,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是一个很有道理的问

题!

说明虽然分子都在运动,

但是不同分子,

它们的运动速

率是不同的。

那么分子的运动

速率与什么有关呢?

实验 2

将品红固体分别放入盛

有热水(左)和冷水(右)的

烧杯中。

【学生提问】

既然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为什么酚酞变红,而氨水却未变

红?

现象:

在热水中,品红很快扩散;

在冷水中,品红扩散较慢。

最终都成为红色、均一、稳

定的液体。

结论:

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2.受热时,分子能量增大,

运动速率加快;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使

两种分子能够混合均匀。

建议第一节课到此处结束,注意及时进行本课阶段性小结。

1 min

新课

学习

【情境三】

水的三态变化:

18 g冰在 4℃时融化成

18 mL水,在 1 atm下,将

18 mL水加热到 100℃,变成

3.06×10

4

mL的水蒸气,体积

扩大约 1700倍。

【倾听思考】

水分子间隔改变了,水的状态

改变了,水的物理性质也改变了。

但是水分子没变,水的化学性

质没

有改变。

这个实例说明:

单个分子无法

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

性质是分子集体的行为。

以具

体的

宏观

事实

为问

题情

境,引

发学

生思

考、提

问。

结合

具体

化学

反应,

通过

学生

谈论,

投影

副板

书记

录学

生回

答要

点;主

板书

总结

归纳

分子

的有

关概

念。

12

min

 

14

品红在水中的溶解:

无论在热水还是冷水中,

品红最终都能完全溶解,成为

红色、均一、稳定的液体。

教材 52 页有两句关于分

子和原子的很重要的话: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以教材 52 页的两个化学

反应(见下)为例进行谈论,

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品红在水中扩散后,使水的颜

色、状态、密度等物理性质发生改

变。

但是水分子没有改变,品红分

子也没有改变,它们的化学性质没

有发生变化。

结论:

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

质。

【学生提问】

分子能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

性质呢?

【思考、讨论、交流】

1.从水的分解反应可以看出: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拆成原子,原

子再重新组合。

水分子一旦分解,

水的化学性质就不复存在。

所以分

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

子。

2.从氧化汞的分解反应可以

看出: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拆成原

子,原子没有改变,只是从新组合。

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

子。

3.综上分析可知,在化学反

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个数可以发

生变化,但是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却

始终保持不变。

使学

生对

分子

和原

子有

了进

一步

具体

的认

识。

助学

生初

次建

立微

粒观。

应用

练习

【课堂练习】

参考教材54页习题3、 4。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

香?

2.为什么 25 m

3 的石油

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

积为 0.024 m

3 的钢瓶中?

【思考、讨论、交流】

1.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

的,所以墙内开花,但香味可以飘

到墙外。

2.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而

且气体分子的间隔很大,所以很容

易被压缩装入钢瓶中。

初步

学会

用微

粒观

解释

宏观

现象

的原

因,并

教材 8 min

 

15

3. “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

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

分子。

”这句话对吗?

为什

么?

3.不对。

以氢、氧原子为例,

2 个氧原子可以构成 1 个氧气分

子;1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可以

构成 1 个水分子。

获得

结论。

课堂

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奇特

的旅行,终点是肉眼难见的微

观世界,这是我们第一次与微

观世界亲密接触,初次感受宏

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的关

系。

今天它只是一个开始,今

后我们还会追随着:

带着深度近视眼镜的英

国物理学家——道尔顿

来自新西兰农村的大个

子,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学巨擘

——卢瑟福

世界闻名的剑桥大学卡

文迪许实验室的第三任主任,

卢瑟福的恩师——汤姆逊

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

领袖,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

丹麦原子物理学家——波尔

去探索原子的奥秘!

道尔顿卢瑟福

汤姆逊玻尔

激发

学生

的学

习欲

望,为

学生

进一

步认

识微

观粒

子,发

展微

粒观

打下

基础。

投影

幻灯

1 min

课堂

评价

完成学习效果评价内容(见下表)

19

min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小组相互评价方法

将 30 位学生分成 5 组,每组 6人,每组选择一道小题,也可以小组自己命题,但命题必须围绕

有关分子原子的知识。

然后小组给出答案,并进行全体交流。

其他小组为其打分,并依据评价量规

说明给分原因。

供选题目:

1.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6 分)

2008年北京市中小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征集与评选

16

2.请你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化合物与单质有什么不同?

(10 分)

3.请你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谈论一下空气,要求使用下列关键词:

“混合”“物理性质”“化学

性质”。

(8 分)

【评价量规】

1.题目难易(已定):

6分、8 分、10 分;

2.答案准确性:

6 分、8分、10 分;

3.答案创新性:

6 分、8分、10 分;

小组总评分数 26 分以上为“优秀”,24 分以上为“良好”, 20分以上为“合格”。

【评级样例】

第一小组:

刘芳、郝琦、田野、王蕾、康莹、项楠

选择第 2 小题(10 分):

请你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化合物与单质有

什么不同?

该组的作品如下,由田野同学讲解。

第二组评分:

10 分(选题)+10 分(解释准确)+10分(形式新颖、创意好)=30分

第三组评分:

10 分(选题)+8 分(语言不够流利)+10 分(形式新颖、创意好)=28 分

第四组评分:

10 分(选题)+8 分(表达不够清晰)+8 分(创意好、但是字写得不好)=26分

第五组评分:

10分(选题)+10分(解释较准确)+8 分(形式好、但构图不美观)=28 分

第一组总分:

28 分,总评结果——优秀。

17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 字数)

本教学设计从以下 2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1.从【教学方式】栏目可以看出,学生从现有水平到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用4个阶段进

行连接。

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它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每从一个现有水平达到发展水平时,这个

已达到的发展水平就成为下一个过程的现有水平,进而再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开

始,不断地跨越一个个“最近发展区”,最终达到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

因此在每

一个阶段都要依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水平,确定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适合学生的情

境,开展适合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广泛谈论,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通过

“最近发展区”,达到发展水平。

2.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栏目可以看出,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即

必须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认真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的原因,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找出适合学生的起点,

采用适合学生的方法,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选择适合学生的交流方式,使学生进行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