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综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8772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雀东南飞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孔雀东南飞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孔雀东南飞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孔雀东南飞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孔雀东南飞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雀东南飞综述.docx

《孔雀东南飞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综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雀东南飞综述.docx

孔雀东南飞综述

孔雀东南飞》教案

[教学目标]

A、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B、从诗歌的写作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C、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诗歌中的名句。

D、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B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2.整体感知,理清诗歌的故事情节。

3.具体研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四大爱情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今天也要学习一个古代爱情故事。

汉乐府名篇。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汉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2、汉代乐府、南北朝乐府、唐乐府诗

各朝代都有乐府。

两汉乐府是陌上桑林里的民间吟唱:

《有所思》《上邪》《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东门行》魏晋南北朝是文人创作,雅量高致,有的软媚娇柔,有的粗犷豪放:

《西洲曲》《陇头歌词》唐代新乐府则是大雅之声:

白居易《长恨歌》、张籍《节妇吟》、韦庄《秦妇吟》

两汉乐府)《有所思》原文: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原文: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陌上桑》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十五从军征》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东门行》原文: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

行!

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

(北朝乐府民歌)《陇头歌辞》原文

其一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其二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其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唐乐府张籍《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它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宋代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后出现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总集。

所收作品时间则自先秦至南朝梁。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保存了大量汉魏六朝的诗歌资料,尤其是像《古诗为焦仲卿作》、《陌上桑》

﹑《越人歌》这样的名篇;同时它成书较早,对校正其他古书的失漏多有参考作用。

),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乐府双璧”。

加上韦庄《秦妇吟》,称为“乐府三绝”。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做诗的缘由。

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作用有二:

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

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开头两句:

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四、默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复述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注意字音翻译。

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婆媳关系”这个话题,无论是对已经或者即将进入婚姻围城的女人来说,都是讳莫如深非常敏感的。

对于结婚,你原本想只是嫁给一个人而已,但后来你才发现,你其实是嫁给一家人。

你发现你的老公除了听你的话,还得毕恭毕敬地听另外一个女人的话。

是的,那就是你的婆婆,在你出现在你的老公生活中之前的二十、三十或者几十年,就搂过你的老公睡觉的那个女人。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

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

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两人合葬,林中化鸟。

(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1.研读“开端”部分。

(1)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2)提问:

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词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

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

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

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3)她的生活“常苦悲”,哪些地方是她所悲的?

——留空房、不得息、故嫌迟

(4)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

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家庭暴力,1997年联

合国《国家的进步》报告提到,世界范围内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妇女在她的一生遭受过暴力或虐待。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妇女都在忍受家庭暴力,但她极具反抗精神。

2.研读“发展”部分。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这部分情节很丰富,请概括一下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反抗、话别、相约来日;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婆婆对赶走儿媳的坚决和愤怒等方面的内容。

(2)仲卿与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说明了三者各自的性格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一,兰芝和仲卿:

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自己幸得此妇,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

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显得专断而又顽固。

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第三,焦仲卿和母亲:

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

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贰,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再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3)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

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目的?

——兰芝严妆:

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的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如果头发蓬乱,面目枯槁,一看就是一个失败者的表现。

——和婆婆告别:

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有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最有力的搏击)

——与小姑告别:

“泪落连珠子。

”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

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

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同时也说明兰芝并不是一个不好相处的人,她和丈夫、小姑就很有感情,再次说明,问题出在婆婆身上。

(4)提问: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被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

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五、布置作业

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具体研习诗歌的“进一步发展”“高潮”“尾声”部分。

2.分析总结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特点。

3.多角度透视刘兰芝的心路历程。

[教学过程]

一、抽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二、重、难点突破过程1.具体研习诗歌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在我国封建时代,女子被丈夫休回娘家,她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

伴随她的将是屈辱、孤独和凄凉。

那么,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会是这样么?

快速阅读这一部分,进行概括。

——

(1)首先写了兰芝回家后母亲的态度。

“进退无颜仪”五个字把兰芝被遣归家初见母亲时伤心、羞愧、委曲等复杂心理和难以描摹的神态生动而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母亲初见兰芝“大附掌”,把母亲的惊诧心酸之状描画得活灵活现,但听了女儿的陈述,母亲理解了女儿,悲伤不已。

(提问:

兰芝母亲在此处重复兰芝开头的话“十三教汝织”一段有没有必要?

为什么?

——这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

它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当然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2)其次写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家。

兰芝被休,上门求婚的络绎不绝,足以证明兰芝的美丽和修养。

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

其中有质问:

“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

“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

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②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

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

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3)再者写了太守家为婚事的铺排。

诗歌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2.研习“高潮”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至“自挂东南枝”部分,体会焦、刘二人的生死爱情。

(2)讨论:

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

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

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3.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1)起兴和尾声:

相当于序曲和尾声,有民歌说唱文学的色彩。

说书。

(2)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

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3)“戒之慎勿忘”,是要人们戒什么,不要忘记什么?

——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破坏男女青年的爱情幸福。

不要忘记反抗,勇敢追求坚贞不移的爱情。

五、学生讨论分析后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教师巡回点拔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

她勤劳能干: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很有教养,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

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

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

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兰芝:

坚强、持重、善良、忠于爱情,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

仲卿:

懦弱、孝顺、忠于爱情、叛逆者。

六、组织学生探究阅读

1.探究课题一:

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

——婆婆逼归。

诗中的焦母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化身。

这就决定了她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权威,她一意孤行而无人敢阻。

而媳妇刘兰芝又是一个富有反抗精神、性格坚强的女性。

因此婆媳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兰芝被遣也是不可避免的。

——《仪礼?

丧服》中有“出妻”之说,即旧时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做丈夫的可根据其中任何一条而休妻。

从诗句“共事二三年”“贱妾留空房”中可看出,兰芝犯了“无子”的大过。

尽管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也难免遣归。

——我认为焦母有“恋子情结”。

焦母与儿子相依为命。

把自己博大的母爱专注于儿子焦仲卿一人身上。

儿子结婚后,与爱妻兰芝感情甚笃,势必引起焦母的妒忌之心,于是对自己多才多艺、勤劳贤慧的媳妇百般挑剔,这也是兰芝被遣的一个原因。

——我认为兰芝因无爱而自请遣归。

从被遣过程中看,提出“遣事”的不是婆母而是兰芝本人。

兰芝为何自请遣归?

因为她与焦仲卿无感情可言。

封建时代男女的结合多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焦刘二人概莫能外。

再者,加以兰芝婚后的不幸“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因此,向丈夫提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也是情理中的事。

2.探究课题三:

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

——联系时代背景,兰芝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贞操观念——“好女不更二夫”的影响。

她决心以殉情来向封建专制家长抗议,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个性,维护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凛然不可犯的尊严。

——为爱而献身。

让刘兰芝最后选择了殉情的原因是她在即将再嫁前夕与焦仲卿的会面。

当焦仲卿面对即将要嫁给别人的刘兰芝时,道出了“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独”字表达了焦仲卿面对刘兰芝的爱是那么强烈专注而执著忘我。

这种真爱震撼了她,感染了她,激起了她要与他同赴黄泉的决心,最终下定了“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盟誓。

五、课文小结

《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

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

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