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8265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是在河北省电教馆的组织下,各地、市电教馆及全省27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325所“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参加了这一课题的研究。

课题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实践效益。

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意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就成为当今社会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

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在“十五”期间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有两条基本途径:

其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与学中的问题;其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

河北省从2001年起,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这样,探讨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形式、方法就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为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促进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许多学校都购置了计算机,装备了多媒体教室、电于图书阅览室、开通了校园网等,初步构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就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热点课题,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是,这些成果大都是局部的,分散的和经验性的,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立足河北省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旨在研究发现能够指导全省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形式和方法,促进河北省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三)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和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两个基本方面。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

其中包括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校园网环境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主要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文字教材的设计与开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现代教与学的理论为依据,以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文献法、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各个课题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

(六)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时间:

2001年9月—2001年12月)

(1)制订课题研究的计划,组织课题立项

(2)组织课题(三级)申报,共立项380个课题

(3)课题开题

(4)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

省课题组共举办三期培训班,培训研究人员共1000人次,市级培训4000多人次。

2、课题研究方案的实施阶段(时间:

2002年1月—2005年)

(1)中期检查(时间:

2003年5月)

采取了省课题组与市课题组分工负责的督导方法,对380个课题研究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督导评估。

(2)中期成果与经验交流

2004年4月在石家庄召开了“中期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会”

3、结题阶段(时间:

2005年4月—7月)

(1)2005年4月召开了结题工作会议,部署结题工作

(2)采取了结题申报与专家评议的方式,首批170个课题结题。

该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学校的类别有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学科的种类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语文、政治等。

归纳已经结题成果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内容当中,作为架构学科知识新体系的技术支撑,服务于学科教与学,同时在学科学习中培养信息素养和能力;第二种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就集中于这两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改革的社会需求所决定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课程整合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因此,课题组着重对此进行了研究。

通过研究,课题组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在于借助信息技术构架学科学习的新模式,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同时,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态的过程中,课题组从多媒体环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和流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

①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设计。

倡导基于资源、任务、课题、问题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在处理信息、研究信息中发现真理,发展认知,培养和提高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

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媒体的特性,合理地选择技术,合理安排使用的时机与方式,充分挖掘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作用,如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

③强调协作学习和情感交流,把技术的工具性和教学的人文性统一起来。

其中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④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能采用多种方式、多种工具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中普遍采用如下教学设计流程。

1、多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成果

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交互性,可以让教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以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互动和交流。

经过研究和探索,课题组设计了教学设计流程,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十分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1)多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参与这种整合习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与传统课堂(主要指没有信息技术参与)不同的学习模式。

他们能够感受到学科的内容与他们生活是如此贴近,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学习的过程改变了。

这种学习过程的改变首先在于他们在面对学科的时候感受到自己是主动参与者,同时,这种学习过程的改变还在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拥有自己的理解。

模式一:

多媒体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该模式是秦皇岛市建设路小学、新一路小学、张家口市下东营小学、斜街小学等十几所学校研究成果。

该成果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激情,引思、拓展等教学功能,有力的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发展,在小学各科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模式二:

多媒体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资源都能充分发挥作用,是学习活动中观察、思考、知识构建、促进能力发展的源泉。

教学步骤:

①科学趣谈开阔视野:

由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确立生物趣谈的主题,学生查阅互联网或翻阅其他资料而获得趣谈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②创设情境引观促思:

运用媒体展示图片或生理活动等学习材料,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③点拨导议合作释疑:

根据媒体展示内容,在教师引导下,就有关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加工,促使学生在协作讨论的氛围中自己整理学习成果。

④巩固应用拓展创新:

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用所学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开拓创新的机会。

 

模式三:

多媒体环境下发展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特点:

在教学目标引领下,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教学功能,通过“粗读(导疑)→细读(议疑)→品读(释疑)”三步读书活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适于语文等社会学科的教学学科。

模式四:

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以上是邯郸市峰峰实验小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特点:

①以教师、媒体、学生、教材四元多向立体结构,取代师生二元主从线型结构,生为主体,学为中心。

②把课堂,“讲问一听答”的注入过程,改变为学生在外因激励下,实现自主探究和愉快发展过程。

③以多媒体组合的互动式教学法代替讲述法、谈话法。

④教师以高层次的主导代替“讲深讲透”的直接主导,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主持者,担负设计,主持、评价与示范的新职能。

模式五:

多媒体环境下的作文课教学

这是涉县实验小学在课堂作文教学中构建的教学模式:

 

(2)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方法

将多媒体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主要采用了如下应用方法:

①观察法:

提出问题→观察资料→回答问题;

②聆听法:

提出问题→听录音资料→回答问题;

③导视法:

在学生观察资料的同时,教师针对资料进行讲解;

④示范法:

观察示范资料→模仿→形成技能;

⑤习作法:

提供习作资料→习作→作品展播、评价等。

(3)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

多媒体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要素。

设计开发与文字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省参加课题研究的学校都在做这项工作,几年来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几点共识。

①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以素材为主,课件为辅,如,图片、动画、视频、音频、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文本等。

②组织专家、教师和制作人员的三结合研制小组进行研制,能多出精品,少出赝品。

②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应具备下列特征:

A.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B.为学生提供间接经验

C.展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D.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E.激发学生的积极地思考问题

F.给学生以美学知识和审美享受

G.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H.凸现科学创新精神

运用多媒体,可以像教育家陶行知所设想的那样:

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说一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这对我们进行生物创新教育十分有益。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创新。

比如,将课本中的结论性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质的资料和信息,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将获得的信息加工组织,使学生亲身体验人类取得的成果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多媒体课件,从植物开花到传粉,再到受精子房开始发育到形成果实和种子,这一系列的变化先向学生分别展示开花、传粉、受精、种子的形成、果实的形成的动态变化(电脑动画模拟),然后要求学生填写出各个过程的变化特点,自己从中总结出过程中的特点。

接着将整个形成过程连续地、完整地放一遍,同时配有解说词。

最后要求学生用鼠标器拖动各部分结构到适当位置以完成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图,该课件要求学生手、眼、耳、脑并用。

这样学生既亲身体会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又开拓了自己的思维,并且培养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成果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指导思想是:

在现代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教学功能,优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学习过程,实施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教学功能分析

①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②利用信息处理工具进行教与学

③利用交流平台进行网上交流与合作

④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指导

⑤削弱了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

(2)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组织形式

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组织形式可采取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两种形式,其中小组学习形式经常使用。

依据教学内容,对于一般性的学习内容采取个别学习方式,对于内容复杂或难度较大适合选择小组的学习形式。

(3)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①课件引领下的半开放式自主学习方式

教师将学习方案设计制作成专题网页形式放到网上,引领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学习,除教师组织的学习资源外,还提供相关网站扩展和延伸学习资源。

②问题引领下的开放式自主学习方式

由教师或者学生确定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运用网上学习资源,采取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学习形式,进行学习。

③课件引领下的探究式学习

课件提供了研究的问题、方法、资源、让学生尝试找出问题答案。

④对较复杂问题的合作式学习

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分别由各个小组进行探究,各小组通过网上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获得问题的答案,最后将各小组汇报的探究结果综合归纳,使问题获得解决。

(4)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模式一: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峰峰春华中学课题组研究成果。

它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协作交流、课堂检测、课堂小结等环节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逐步掌握自主的技巧、规律,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模式二:

教学目标引领下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秦皇岛市昌黎四中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其特点是:

在教学目标引领下的教学活动过程;每个教学环节都充分体现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功能;每个教学环节都清晰地表达了师生双边的活动;阐明了在师与生、生与生合作学习的环节和内容。

该模式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更重要的是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能够自觉地钻研、学习、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模式三:

中学物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张家口市第二中学研究组的研究成果。

其特点是:

以问题引入调动学习探索欲望;学生通过网络、电子图书和纸介图书查找资料、筛选内容、提出解决思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论坛、BBS,QQ群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各自由结合的兴趣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展示小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建立思维模式、学习方法等。

 

模式四: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邯郸市峰峰实验小学第二课题组研究成果。

该模式下的教学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建构实用的、最优化的信息技术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科学的整合,能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积极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能促进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升;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进程,是实现新课题标准的必要要素。

信息技术具有多方面强大的教育教学功能,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的。

只有恰当的适用才能事半功倍,盲目的运用就会画蛇添足。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研究

设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题组围绕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关键问题——信息技术教材的设计与开发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设计与开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是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主要承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编制开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是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自然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技术教材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学到受益终生的东西。

根据这一理念和河北省信息技术教育实际,我们研究并开发了河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包括小学2册、初中2册和高中2册,河北教育出版社)。

这套教材具有以下显著特色:

(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材增加了亲和力,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

教材融入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模式。

 

(2)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动态性。

教材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同时,教材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而不是禁锢、规范而不是限制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

(3)强调了整合性和实践性。

教材贯彻了整合理念,把握了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了知识的局部和知识的整体之间的关系,切实增强教材的综合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

同时,突出了实践性,安排了大量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内容,使学生在信息活动中,理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教材投入使用后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教育部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对教材有较高的评价。

高中部分已通过教育部信息技术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手段,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核心,是对教材、网络信息资源以及技术等要素的二次创造,《信息技术》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强调以练为主,以用为目的,使学生在练习中、实践中或“玩”中掌握信息技术。

鉴于此,搞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

课题组立足河北省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特征与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特征分析

①鲜明的学生中心论。

信息技术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任务驱动。

同时,网络为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技术支持。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个体学习,从而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确保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并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地运用自己潜能的平等机会”。

②多维动态生成性。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完善的动态生成过程。

教师和学生是设计参与者。

教室因网络而拓展了时空,社会成为具有丰富资源和研究价值的课堂或实验场,课堂比以往更具活力。

随着设计节奏的展开,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不断调整与修改教学设计策略的状态,即在过程中产生新的设计方案,在过程中逐步趋向完美,最后达成教学的最优化。

③活动、实践与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过程隐含在所组织的教学过程或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它最外显的部分是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因此,活动设计的水平是衡量教学设计水平的一大标志,我们完全可以说,活动设计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核心。

加上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达成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创新是教学设计永恒的主题,那就要求设计者主动自觉地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洞察能力,这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最根本的出发点。

另外,熟练操作技术本身离不开实践,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实践,同样,教师的设计工作相应地也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完善和发展,才能真正产生指导意义,才能真正产出当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生命价值。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的模式

在三级子课题研究报告和河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的基础上,课题组概括出了三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的模式。

 

模式一:

多媒体环境下自主学习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根据张家口下东营小学《给图画上颜色》优质课(刘学慧老师主讲,获河北省2003年优质课一等奖)概括出来的。

该模式的特点:

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室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自主学习操作技能,完成创作。

模式二: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根据邯郸峰峰实验小学的《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题和河北省2002年优质课《梦在网上飞》(王静老师主讲,获一等奖)概括出来的。

该模式的特点:

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学习工具,学习信息知识和技能,有利于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模式三: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根据沧州运河区南陈中心校《画小树林》优质课(张艳老师主讲,获河北省2003年优质课一等奖)概括出来的。

该模式的特点:

各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利用网络资源,共同对同一主题进行探讨,适合综合问题的学习。

 

(三)其他研究成果

围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组成员在出版著作、发表论文,以及各种优质课与课件的评选活动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如下表所示。

研究成果统计表

类别

获奖等级

统计

省级以上

省级

市级

著作

2

3

6

11

论文

375

675

1380

2430

优质课

32

165

205

402

课件

352

465

1650

2467

综上所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材与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不仅开发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模式,记录了大量优秀教学课例,而且编写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开发了几百套课程整合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有利地促进了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三、特色与创新

1、课题研究具有广泛性。

全省各地市都参与了该课题研究,研究选题密切结合本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2、根据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学校普遍重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将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注重对检测工具的研发,把内在的特性表征化,心理品质行为化,制成量表进行测量,提高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可信度。

如张家口下东营小学开发了自主学习能力量表,用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4、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从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出发,运用教学理论与经验改进原有教学方式,通过不断反思与评价,不断地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形成了该校教学改革的校本特色。

如峰峰实验小学、昌黎四中等学校。

5、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重视课题研究与多媒体教材的开发工作相结合,产生了双重效益。

如卢龙县三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主开发了100多课时的与文字教材相配套的电子教材。

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丰富的、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四、价值与社会影响

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原则、方法、规律和发展趋势,促进了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它不仅有利于指导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而且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和实施素质教育。

1、本课题研究有利地促进了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截止到2004年底,已有100多个县(区)建立了信息(网络)中心,近万所学校接入河北远程教育网和因特网,30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建成了校园网,同时还装备了1万多个多媒体教室和2万多个计算机网络教室。

2、指导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提高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教学效益。

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设施和设备的教学效益是教育信息化重大课题,用不好就是浪费,浪费就是犯罪。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办培训班、召开经验交流会、优秀课例观摩会和河北省远程教育网、河北省教育网站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极大的提高了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推动了信息技术教育健康深入的发展。

3、培养了近5000多名能教、善研、有较高信息技术素养的师资队伍,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为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榜样,也为构建信息化学校的师资队伍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与今后设想

(一)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1、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教师、教育主管观念和应用能力的滞后性相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