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标准复习辅导资料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8258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59 大小:25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标准复习辅导资料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中考语文标准复习辅导资料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中考语文标准复习辅导资料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中考语文标准复习辅导资料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9页
中考语文标准复习辅导资料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标准复习辅导资料复习指导.docx

《中考语文标准复习辅导资料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标准复习辅导资料复习指导.docx(1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标准复习辅导资料复习指导.docx

中考语文标准复习辅导资料复习指导

中考专题复习目录

复习方法2

答阅读题的技巧3

答题方法训练5

诗歌分析9

修改病句14

记忆性综合题训练19

课外名著阅读21

中考文学常识复习29

语言综合运用训练题汇编35

成语训练题48

文言虚词50

修辞手法及运用53

公益广告词的编拟技巧56

2006年中考开放性试题58

作文六要73

中考作文应试策略79

如何写好考场作文81

解析2006年长沙和益阳中考满分作文83

复习方法

(一)整体把握、抓住重点、攻克难点。

  复习时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胡子眉毛一齐抓,哪儿都想抓几下,结果什么也复习不好,反而会觉得越复习越乱。

翻开笔记,将所学过的知识的重点、难点都整理一下,可以将各章节的知识用图表的形式归纳整理出来,然后根据各册书前面的简介提示找出重点、难点。

对照自己笔记,看看自己记得是否全面,查漏补齐。

看看哪些地方还是最薄弱的地方、自己能不能解决,不能解决就要找老师彻底弄清,绝不能放过去了。

因为课本的编排知识点是系统化的,它不是孤立零散的,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

因此,只要理清重点、难点就可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注意书后例题的复习,理清解题思路。

  不管是哪一科,书后的例题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具有代表性。

换句话说,就是知识点的外在考核形式。

所以每一个例题都不能放过。

搞清了这些题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知识基本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知识的迁移引申能力都会有一定的提高。

(三)注意总结自己以往考试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可以将以往的试卷找出来,将所有的错题分一下类,找出错的原因,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如果自己还不能准确总结症结的所在,可以请教一下老师,看看自己今后应该多注意什么。

要知道“聪明的人不在原地摔跟头”。

(四)注意向课堂要效果。

  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

上课时注意记好复习笔记,多动手解题,既可以提高自己答题的速度,又可以将老师所复习的知识进一步巩固提高。

老师教是一个方面,自己的学习领会多少还是最主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同是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却不同的原因了。

课内打基础,课外长才干。

(五)注重解题能力训练。

  因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是一次具有两种功能的考试,它既是初中毕业的水平考试,又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选拔考试。

水平考试是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选拔考试则是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进行阅读、写作的能力。

因此,复习时应该注意多做一些典型的习题,使解题的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答阅读题的技巧

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

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

2005年陕西省中考题中第13题:

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

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

(3分)

答案是:

3种。

“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

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

“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

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例如:

2005年江苏省中考试题中第18题:

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

三、两步法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

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步:

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

中间?

还是结尾?

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

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第二步:

答题格式可固定为:

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

例如:

《2005年陕西省课改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第13题: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我’帮助程海修改作文一事,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注意,本题只问到结构)答案是:

修改作文一事既是文章的缘起,又对交换饭卡起了铺垫和衬托作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四、  三步走法

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

”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

①不能;②解释该副词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

例如:

《山西省2005年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第13题:

“文中加线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不能,“据说”说明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所引资料是听来的,去掉则变成肯定,与事实不符,也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五、 三析法

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莫过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

其实这类题目也不一定的答题技巧:

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例如:

《河南省2005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学业考试》中第12题“第(11)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怎样理解?

”(3分)

首先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其次,分析其表意为:

所有的期待和自豪都像泡沫一样;最后分析其中的关键词为“期待”和“自豪”、“泡沫”,结合语境,答案为:

①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

②为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孙而自豪;

③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

六、进入角色法

《考试说明》中第六则“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第七则“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概括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做这样的题,我们最好进入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这就好比让你去主演一部电影,只有你感情投入,用心体会,把握文章的角度才会更准确一些。

例如:

《河北省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毕业考试》中第22题:

“西尔维娅对年轻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23题:

“西尔维娅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答这样的题,用此法再合适不过,如果我们以小女孩的身份进入到文章中去,不难发现,小女孩“我”刚见到年轻人时感到很害怕;和年轻人相识后心里产生了爱慕之情;年轻人离去后,西尔维娅时时思念他;我们也不难发现,西尔维娅是一个天真、有主见、热爱大自然的小女孩。

除此之外,阅读文当中还常考的有:

(1)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是在指代词的前面找,找到之后,再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2)某句(某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及有何作用?

找出方法并不难,关键是后一问,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模式:

准确(生动、形象、科学……)地说明(论证)了本句(本段)的说明中心(中心论点、分论点);

(3)评价赏析一句话,先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概括文段事例,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其他要素如:

时间、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当然,现代文阅读,内容包罗万象,题型层出不穷,形式千变万化,但我们答题时只要注意:

(1)认真审题,弄懂题意后作答,不能望文生义,轻易作答;

(2)熟记各种文体的阅读知识,避免知识错误;(3)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的解题技巧。

把握以上几点,相信,我们都会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答题方法训练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

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

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

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

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例如:

《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

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

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

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

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

如:

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

如:

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

(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

(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

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

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

本文(段)的论点是  ,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

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诗歌分析

诗中雄心壮志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2、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4、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5、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诗中哲理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4、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朱熹《论诗》)

诗中夕阳(落日)

1、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晏殊《浣溪沙》)

2、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

3、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5、  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中忧愁

1、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己亥杂诗》)

2、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

4、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5、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诗中树

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东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诗中泪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2、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3、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4、  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

(杜甫《石壕吏》)

诗中塞外风景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2、  塞下风来秋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3、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

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诗中鸟

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

3、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4、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用》)

5、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6、  山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苏轼《浣溪沙》)

诗中山河(江山)

1、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3、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朱熹《论诗》)

4、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

5、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诗中春景

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3、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苏轼《浣溪沙》)

4、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5、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

诗中夏景

1、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2、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4、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诗中秋景

1、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2、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3、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4、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这》

5、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这》

8、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9、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诗中冬景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中山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3、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健《题破山寺后禅院》)

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5、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武判官归京》)

诗中水

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浣溪沙》)

6、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诗中日

1、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汉乐府·陌上桑》)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5、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己亥杂诗》)

6、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