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战全球大萧条 理财大拐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8224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迎战全球大萧条 理财大拐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迎战全球大萧条 理财大拐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迎战全球大萧条 理财大拐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迎战全球大萧条 理财大拐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迎战全球大萧条 理财大拐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迎战全球大萧条 理财大拐点.docx

《迎战全球大萧条 理财大拐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迎战全球大萧条 理财大拐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迎战全球大萧条 理财大拐点.docx

迎战全球大萧条理财大拐点

迎战全球大萧条理财大拐点?

来源:

钱经时间:

2012-08-0911:

15作者:

字体:

大中小

没有一条路会永远是直的,也没有一种价格会永远上涨,有高潮必然会有低谷。

  没有一条路会永远是直的,也没有一种价格会永远上涨,有高潮必然会有低谷。

道理虽简单,但多数人从骨子里愿意相信,明天会比今天好。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给国人带来了大量的财富,我们开始享受现代生活的乐趣,也培养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财思路,并已经习惯花明天的钱,做超前的预算……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一个拐点。

  当看到希腊人在街边排队领救济,看到西班牙房价的快速下跌,看到美国人面对养老金缩水时的无奈,乃至看到国内的一些产业开始出现萎缩,我们不禁会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感受到经济寒冬的冰冷。

  我们研究了日本人在经济低迷二十年中的理财,能得到的重要经验就是:

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更多的努力并不能换来更高的回报。

也只有此时,才更会领悟到“小富由人,大富由天”的无奈。

  是时候我们该做一些改变了:

多研究一下全球经济形势,多做一些理财上的调整。

在未来几年,我们很难再像过去三十年一样财富高速增长,但我们至少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财富,安全度过这个席卷全球的大萧条。

  理财大拐点

  有时候,人们喜欢用以诗人般的浪漫情怀憧憬未来,为自己设计出梦幻般的前程;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用经济学者的头脑去理性思考:

明天是否一定会比今天好?

  1980-2007年间,全球经济增长了3.5倍多;全球GDP以实际价格计算增长了2.5倍;全球股票市场价值增长了近14倍;金融资产总价值从人均约2700美元飙升至约28500美元,这是全球经济扩张和财富创造的辉煌时期。

  幸运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启动这轮全球化大发展的几大核心事件之一,同样重要的是,我们30年改革的巨大成果也得益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中国,整整两代人都受益于这30年的变革。

于是,在大多数年轻人的记忆里,父辈们靠自己的努力从贫穷到小康,他们中的佼佼者更是凭借自己的拼搏和智慧真真切切地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所以到今天,他们仍会幸福地回忆自己半生的奋斗,乐观地告诉儿女,只要用心经营,日子总会越来越好……

  可如今,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全球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繁荣,社会乐观情绪达到顶峰,企业大肆举债扩张,消费者过度消费,导致经济体的杠杆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

  杠杆化使借贷与投资活动更加频繁,规模更大,所需资本更少。

但这也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还本付息的难度增大,错误被放大,纠错的机会减少。

于是,美国房地产的过度杠杆化引发了次贷危机,以此为导火索,暴露了金融系统的过度杠杆化,甚至是政府的过度杠杆化,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无可否认,美国两轮的“量化宽松”和中国的“4万亿”就像两剂强心针,让全球经济似乎又“生龙活虎”起来,但没多久就露出“虚假繁荣”的面孔。

从种种迹象来,如今的欧债危机只是同一症结的持续不同反应罢了。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财政政策虽然有助于促使经济自动恢复,但是并不能改善经济状况本身,民间消费和投资才是维系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当两者萎靡不振时,增大政府财政支出仍然无济于事,就好像一个马拉松运动员最好的成绩是2小时30分,有时候可能因为生病或是受伤跑到3小时,这时候要想恢复去看医生就可以,但如果是因为平常训练不够造成体能下降,那么无论看多少医生都无济于事,因为提升体能最根本的方法只能是练习。

  不得不承认,世界经济正处在去杠杆化的趋势中,衰退和停滞很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身在其中的中国面临的问题更加棘手。

即使没有过度杠杆化的问题,全球经济的衰退也必然遏制中国经济赖以依托的外部环境,再加上内部发展诸多矛盾的积累,新一轮改革迫在眉睫也危机重重。

我们已经在经历经济增速的下滑,又怎知衰退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衰退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带着疑问去搜索答案时,对日本经济了解颇多的对外经贸大学亚洲经济共同体研究员副院长夏占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资料。

他提到一位今年已经94岁的日本朋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位朋友在东京都内离市区2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不错的别墅,几年后他把之前价值1亿日元的独栋别墅卖掉,搬到离市区35公里左右的地方,换了一套7000万日元左右的房子,而在他80多岁的时候又一次把房子卖掉,在离市区50公里的地方买了一套价值2000万日圆的两室一厅。

每次换房的差价都成为这个家庭的一项重要收入,用来支付自己的养老和日常消费。

所以对大多数日本人来说,房子是越住越小的。

  这就是所谓的衰退,当两代中国人都根深蒂固地认为房子应该越买越大、车应该越换越好的时候,日本人用现实提醒我们日子并不一定是越过越好。

这甚至与个人能力和付出的努力无关,即使像“工蜂”一样工作,也不一定有真正的改善。

也许日本居高不下的自杀率不仅源于他们骨子里杀身成仁的观念,更多的是源于漫长的经济衰退中对生活的迷茫和绝望。

  在过去30年财富创造的辉煌时期,人们几乎不用做什么就能享受全球财富增长的盛宴,而当萧条来临时,做什么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理财之道,从好榜样到坏榜样

  在全球经济衰退面前,美国人已难独善其身。

从家庭到工作,从保险到投资,美国人的生活正在经历考验。

  19世纪金融投资的热潮在英国,每个英国人都是金融投资者,一个伦敦的金融量是其他地区的2~3倍。

20世纪金融投资的热潮在美国,每一个美国人都是金融投资者,一个华尔街的金融量就可比价全球。

  这个至今傲视全球的金融大国绝对不是仅靠体量取胜,而是靠最丰富的金融工具和众多全球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以及让中国投资者艳羡不已的健康的市场规范和制度。

可是,面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最有优势的美国人也纷纷陷入个人理财的困境。

  次贷危机“清洗”中产阶级财富

  也许你不曾想过,美国这样一个从社会制度到文化背景,再到金融体系和规则都与我们差异巨大的国度,却是与当今中国人的理财习惯最为接近的国家。

他们只不过比我们更早地懂得必须为自己的养老计划做准备,更早地懂得“钱生钱”的意义,更早地开始对投资房产情有独钟。

就连美国人在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时疯狂进入股市,2008年之前又疯狂进入楼市,非理性的追涨杀跌也与中国并无根本区别。

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如出一辙。

所以,当2008年次贷危机席卷美国进而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时,首先倒霉的是那些贷款进行房产投资的人,在股市大跌导致资产缩水,经济下滑的趋势下,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受到了影响。

美国著名民调公司皮尤研究中心专门进行过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状况的民调,得出的结论是“今天美国中产阶级的好日子碰上了坏时候”。

在民调中,有53%的美国人自认为是中产阶级,这与学者的研究结果差不多。

超过一半的中产阶级认为在过去5年他们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中产阶级对生活满意的人数比例下降到40多年来的最低点。

  1999年是美国人在生活上最开心的年代,当时57%的中产阶级称他们的生活远好于过去,认为今不如昔的人数比例仅为16%。

而到了2008年却情形大变,认为生活好于过去的中产阶级人数比例下降到41%,而怀念旧时光、大唱今不如昔的人数比例比1999年几乎翻了一倍,达到31%。

  经济衰退打乱一代人的理财节奏

  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崩塌,股市低迷,职场人士尤其是那些临退休的人,如坐针毡。

  一方面,房屋持续贬值,而贷款却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退休金账户缩水严重。

因此,许多人都希望推迟退休计划,继续在公司里多干几年,直到完全没有经济压力为止。

这听上去的确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在美国,有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在年轻的时候都购买过定期人寿保险,一般都是在20年前。

那时候,低价、灵活是其最大的优点。

他们当年的预期是通胀和低利率。

现在的情况跟他们预料的相似,但是他们没有料到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经济衰退。

现在这些人的处境很尴尬,如果他继续出保费的话,那么一大笔保费是个问题;如果放弃参保,之前所覆盖的一些福利又会丧失。

同样,如果一些人购买了终身寿险,高额的保费也是一个难题,而之前投保累计的现金价值可能是一种“诱惑”,因为将这笔现金取出,他就拥有一笔可观的可支配现金,但同时如果不从长远打算,他依然会陷入财务的困境。

  弗吉尼亚州的丹和苏珊•斯文森现年58岁,他们打算今年开始放弃人寿保险。

丹在1998年从军队退役,到现在一直在国防部担任文职。

在国防部,他拥有一份人寿保险,一直到他退休为止。

另外,他还在军队中享有一笔退休金。

应该说,他有一个不错的退休前景。

但是,经济危机爆发了,他的养老金账户严重缩水,退休后的资金来源也要大打折扣。

这就意味着,如果他现在选择退保,并且遭遇不幸导致离世的话,那么他的妻子苏珊的余生将会面临经济困境。

即使如今的美国人比欧洲许多债务缠身的国家要好得多,只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基本的生活还是可以保障的,但美国人所面临最大的风险在于未来的养老,因为经济形势不明朗,靠长期的金融或房产投资完成养老计划也充满风险。

  2008年之后,美国人对股市和楼市失望至极。

一种固定收益的年金产品开始成为重要的理财方式,这种年金实际上就是一种保险,由保险公司管理和投资,当然,从目前来看,这也并不是绝对安全的选择。

另有一些美国人,在危机后开始投资一些美国国债,但如今美国经济似乎在艰难复苏,投资国债的收益已经越来越低。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债券”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美国,有些地区规定,当地人持有当地政府债券可以减免一些赋税,收益也比国债要高一些,但是像加州政府那样濒临破产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发生,而且这种投资大多只深受富裕阶层喜爱,普通美国家庭并不适合。

  这就是经济衰退的可怕之处,普通美国人长期的理财习惯已经被打乱,选择也越来越少,也许他们最大的愿望是,经济复苏的春天早点来临。

  Tips:

美国普通家庭的理财

  美国最典型的家庭结构是一对夫妇两个孩子(未成年孩子)。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社区调查和统计,这类家庭的年中位收入为80600美元,占比25%的收入最高的家庭年收入起点为122800美元,而收入最低的家庭年收入最高点为50800美元。

这类家庭的贫困线标准为年收入21800美元。

从数据上看,似乎绝大多数双子家庭都具备了中产生活的条件。

  在经济走势平稳的年月里,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关注的理财问题无非就是养老、房产、金融投资还有保险几个方面。

  美国人社保负担约为收入的15%,而且基本的社保并不能真正解决养老问题,根据美联储调查显示,仅有35%的美国家庭可以享受社保以外企业养老金计划,所以美国人的养老主要依靠社保和个人(年金和储蓄)来解决。

和目前中国的状况一样,普通美国人最大的消费仍然是房子,不管收入多少,租房还是买房,一般会把收入的20%~30%用在房子上;在美国,29%的家庭直接持有一只股票,53%的家庭直接持有2~9只股票。

为投资获利而购买个股很容易赔钱,所以还有相当一部分美国人用自己的钱购买各种基金,交给专业人士去打理。

至于保险,名目繁多,包括房屋保险、汽车保险、健康保险、人寿保险等,其中,房屋保险、汽车保险是法律规定必须买的,没有保险汽车根本不能上街,而健康和人寿保险相差极大,4口之家的保费跨度很大,100美元~1000多美元都有可能,这些保险每月是个不小的开支。

 Tips:

美国人的消费观

  1.喜欢透支消费。

美国人的信用卡里其实没有一分钱,银行也鼓励他们先用未来的钱,因此,会给消费者提供至少45天的透支免息期。

美国人拿到工资后,再按照透支的金额把钱转入信用卡,还款给银行,然后又开始继续下一个透支消费的周期。

银行愿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期望有些人在还款到期日时无法还清全部的款项,这时银行就可以收取透支利息了。

但是,银行也担心有些人永远还不清款项,给银行造成损失,所以美国银行对信用卡持卡人的消费和还款情况监控得非常严密。

  2.经常分期付款。

美国人喜欢用有限的金钱尽可能地买更多的东西。

除了房子、车子之外,绝大部分电器、家具,也都是分期付款买回来的。

美国人喜欢尽快地享受到一切可能享受到的生活,决不会等到存够钱再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美国人住别墅、开汽车,家里各种设施齐全,实际上那些很多都不是全款的。

  3.同住一屋,账户自立。

在美国,一个家庭中夫妻分立账户的现象十分普遍。

丈夫妻子各开一个账户,家里的一切生活开支一笔一笔地记录在案,通常情况下,夫妻双方每个季度或者半年会对共同的生活开支结一次账,如果丈夫为家庭开支花费的数额较大,那么妻子就会主动将自己少支出的那一笔钱划到丈夫的账户中去。

现在的美国家庭,不仅一家两个账户十分普遍,而且一个家庭三个账户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除夫妻双方各自拥有一个,另一个则是家庭共有的。

夫妻双方每次领到薪金后,都会主动地将事先商量好的等量的款项存到共有的账户上,其余的则各自存入自己的户头。

  4.礼金分担,感情共享。

对大多数美国家庭而言,虽然夫妻双方在经济上相对独立,但感情却是共享的。

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

夫妻之间不管是谁的朋友,都可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朋友,而每个人的朋友给家庭所带来的益处,又是这个家庭所有成员所共同拥有的。

所以,夫妻双方用在朋友身上的礼品或者费用是由夫妻二人共同分担的。

  美国买楼,要懂这些

国内楼市限购、股市不景气、信托买不着,大量的闲余资金被动走出国门,在美国掀起了一股抄底房产的浪潮。

虽然之前抄底希腊、西班牙房产的国人已经亏得一塌糊涂,但毕竟美国经济的基本面远比他们要好。

不管是巴菲特还是美国的金融高管,都在高喊投资美国房产的时机到了。

  现在去抄底美国房产是否合适,还很难下定论,但我们可以先对美国楼市买卖格局作一个系统了解。

  谁在买美国的房子?

  在美国买楼的外国人,除了占有绝对比例的大陆和香港华人以外,主要是来自新加坡和韩国的海外投资者。

  他们中很多人是通过投资移民的方式来到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这些移民经常被称作中国的新一代富豪,他们在国内往往有自己的公司,或是属于金领阶层,年纪从30到50岁不等,普遍受过高等教育。

  子女教育、财产转移、资产保值、对抗通胀和分散风险是华人买房的主要动机,也有人买房是为了到环境好的地方去养老。

有媒体报道,一位41岁的上海居民去年斥资20万美元,在之前鲜有中国买家问津的佛罗里达州迈尔斯堡的一个大型高尔夫社区,购买了一处住房。

他说,“佛罗里达州确实是‘阳光州’,气候真的很舒适,空气质量非常好。

还有,食品也很安全。

”美国人讲究“花钱买舒适”,与此不谋而合。

  买房者中甚至包括留学生。

有的留学生到美国时会在学校周围买一栋房子,自住一间,其他出租,租金可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上完学后再把房子卖掉回国,如此这般,甚至能达到“免费上学”的目的。

  来自中国大陆的非移民投资者也同样存在。

外国人在美国买房,不受任何限制,税法和美国人完全一样。

外国人凭借旅游签证即可到美国买房。

有人甚至由于信任当地的朋友或经纪人,连房子都不看,就直接在中国下订单。

  哪些地区交易火热?

  华人更喜欢在旧金山、洛杉矶、波士顿、纽约乃至迈阿密等大城市买房,这些城市也十分适合房产投资。

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大城市也是移民的优先选择。

中部地区的房屋价格,依然要靠美国整体的经济状况来决定。

西海岸的洛杉矶已成为中国大陆移民最为青睐的地区之一。

地处加利福尼亚州,这里无论是地理、物产、地貌、气候,还是人口结构上都十分多样化。

四季如春的气候和多种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对华人移民群体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当地还有包括名校加州理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内的近100所高校。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学区房”概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房屋的具体地理位置对房价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美国的移民者相信,宁愿在好社区买最便宜的房子,也不在不好的社区买最贵的房子,因为社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房子未来的价位。

和任何地方一样,决定社区和城市档次的关键在于学区、城市规划、市民的职业以及平均收入、犯罪率和社会福利等。

  买什么类型的房子合适?

  美国的房子大体可以分成独立别墅、康斗别墅和多户投资房。

  独立别墅是最普通的家庭住宅,也就是所谓的大House,一般为独栋,有一层或两层,以及花园和车库。

房主拥有房屋的建筑和完整的土地产权。

业主可以自行维护修理、扩建和改装,没有物业管理费。

但要自行支付不低的维修费用。

  康斗别墅相当于楼房公寓,业主拥有自己的房屋产权。

业主不用自己维护,而是缴纳物业管理费,包括火灾保险、园丁费、公用水电费、垃圾费等。

具体与房屋的豪华程度和公共设施的多少有关,每月300到1000美元不等。

  多户投资房更像是连栋别墅,由更多的房子单位组成,一栋多户房通常只有一个物主,因为所有单位的房子只能整体出售。

不过由于可以单独出租,如果要在美国做房东,收租金,这是最佳选择。

房客通常是学生或者年轻的上班族。

一般来说,物主付公用设施的维护费用,比如管理费和水费,而房客付电费和煤气费等。

  费用、收益与风险

  在美国无论是独立别墅,还是康斗别墅,除了购房费用外,购房人每年必须交房地产税。

洛杉矶的地税是购房价格的1.25%左右,具体因城市而稍有差异。

如果房主连续五年不交地税,政府就有权利拍卖该房屋。

除了地税之外,房主一般都会买火灾保险,价格是房屋价格的0.35%左右。

  一般来说,独立别墅和康斗别墅是自用的,而多户投资房是用来投资的。

也有人买第二套独立别墅或康斗别墅作为投资房。

单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说,多户投资房是更好的选择,专业的投资家会买多户投资房,自己做房东,直接或间接地管理物业,收取租金来获取利润,随着物价的上涨,房价以及房租会相应地增加。

赚取差价是另一种获利方式。

在美国买房一般要请专业的估价师来评估房价,房价取决于地价、建房成本和一些其他因素。

由于近年来美国经济不景气,房价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甚至有些地区的房价低于地价加上建房的成本。

在美国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如果房价跌破地价与建房成本的总和,就是投资客入市的最佳时机。

  在美国买卖房产时,无论是买方或卖方都会雇佣自己的房产经纪人来进行交易。

这是因为在房屋交易过程中金额庞大,并且涉及许多法律规定,还要签署诸多文件,过程非常复杂。

大部分房屋有几十年的历史,并牵扯到银行贷款。

房地产经纪人也会帮助客户来作房屋检验,提出建议,协商价格,监督顺利过户。

  有关房产的信息都是公开的,投资者通过房产经纪人能查到房子的具体资料,比如房屋大小、改装日期、房屋有无缺陷等。

一个忠诚负责的房产经纪人可以帮你阅读这些材料,并充分了解该房屋的优点和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投资者对新房十分偏爱,甚至形成偏见。

事实上,除了老旧房屋的维修费用会略高外,在美国,房龄对房价影响十分有限,尤其是高档住宅。

圣玛丽诺的独立豪宅几乎都是1920-1940年代建成的,其房价不但比阿罕布拉市的新独立别墅高出很多,而且非常保值。

  卖房的时候,如果有资本收益,就要交相关的资本收益税。

美国从2013年开始,资本收益税根据物主的家庭收入以及物业持有时间的长短,从8%-39.6%不等。

  相对而言,若以房产作为投资,投资者更偏向于购买多户投资房出租的方式,扣除所有费用,其回报率能达到4~6%。

通过以租养房得到正现金流,并积累资产净值,等候时机出售房产。

考虑到风险,则要注意物价指数、房租涨跌等各种因素。

  随着海外资金涌入到洛杉矶地区,华人聚集的几个城市,比如圣玛丽诺、雅凯迪亚、帕萨迪纳、圣盖博、阿罕布拉、蒙特利公园市的房价有回升的趋势。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在这些地方买房被套住或者投资失败的几率并不高。

  诚然,投资房地产和投机房地产应当区分开来。

如果盲目地购买房产,希望未来房价上涨赚取差价恐怕是非常被动的,尤其是房产泡沫破灭没多久的时候。

主动的房地产投资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选好房产的类型。

仔细考虑回报率,分析对抗通货膨胀、货币保值以及分散资产的可行性才是理性的选择。

(本文特别顾问:

美国科威不动产——圣马力诺公司的房产经纪人任鲜英,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曾先后留学日本、美国,并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

  那些年,我们在美国炒楼炒股

  ——投机泛滥之时,也是市场崩溃前夜

  当中国股民在抱怨中石油股价已跌到当初的零头时,其实应该庆幸,A股的环境远没有达到美国股市的大涨大跌。

君不见,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尚德电力,股价已从最高处的80多美元,跌到如今的不到2美元,当当网、人人网的股价也都跌到了当初的零头。

可能只有在充分市场化、充满巨大风险的市场,投资者才能真正领悟到投资中的诱惑与邪恶。

  炒作美股:

从即将财务自由到倾家荡产

  我周围的留美同学朋友中,大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毕业的,找到工作后在美国定居下来。

当时正好赶上“点COM”的科技股热潮,于是有些朋友便涌入炒股的浪潮中。

  我的朋友俞芳是网络设计师,丈夫是银行的业务员,夫妇俩有房有车,生活得轻松自在。

然而,互联网的疯狂扰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媒体所渲染的一夜暴富的故事,令俞芳动了心,也开始炒股票了。

就像打麻将,初学者往往总能赢钱,她每笔交易少则赚进上百块,多则赚个三五百。

  俞芳的丈夫任职银行金融分析师,初时挺警觉的,知道股票这东西不是那么好玩的,但太太的屡屡得手,使他渐渐丧失了原有的警惕。

心想,几千块能赚几百,要是投入几万,不就能赚几千了吗?

要搏何不来大的?

他们没多少现钞,在北美是不兴向朋友借钱的,于是就将自己的房产在银行抵押套现,将十多万块钱投入了股市。

  因此每次大家聚会聊天,都听到俞芳夫妇兴高采烈地大谈炒股经:

“看我们赚钱多快呀,再过几年就可以退休了。

到了9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分析出互联网公司的股票有泡沫,一而再地警告泡沫马上就要破了。

但那时的人可真倔啊,谁的劝告都不听,大量的散户涌进纳斯达克,主要炒作QQQ股(纳斯达克中100家典型公司的指数,类似于“上证50”)。

他们将纳斯达克从2500点一路推高到4500点。

从2000年开始,很少有人再谈股票泡沫,大概是“狼来了”喊过太多次,没人信了。

但纳斯达克将超过道琼斯的“叫嚣”声,是一浪高过一浪(当时道琼斯指数已超过1万点)。

不到一个月,纳斯达克果然冲上了5000点!

 也就在那两年,我也禁不起诱惑,拿出了2万美元“闲钱”,投入了纳斯达克,开始自然连连得手,不久2万美元的本钱就炒成了10万,和所有炒家一样,真后悔当初投得太少,心想要是投入10万块的话,这会儿不就有50万了吗?

眼看股市还在升,感觉这次不像有泡沫,于是又投入10万,和俞芳夫妇想法一样,企盼着再翻两番,就可以退休周游世界了。

  可就在全民兴高采烈之际,纳斯达克突然下滑。

刚开始大家都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只是短期的小幅调整,依然在所谓的“低位”不断买进。

在一派欣欣向荣中孕育的危险,往往是最易被人忽视和丧失警惕的。

  纳斯达克从2000年3月创历史峰值的5000多点,不断地下跌至2400点上下,再聚会时,我们几个“炒家”早已没了股市高位时的得意,不敢再加码了,只求着2400点是底部,能止跌回升,把亏损的钱找回来就知足了。

而俞芳那时更像输红了眼的赌徒,待房产套现的钱也陷入了股市后,她把手伸向了信用卡公司,借的是高息,决定最后赌一把。

  最后,纳斯达克跌到了1100点,下跌幅度超过80%。

损失惨重的股民面对如此暴戾的市场,真是欲哭无泪。

谁能想到纳斯达克疯狂过后的报复会来得如此惨烈。

我前后投入的12万本钱,从最高点20万一路跌到7万,实际亏损5万美金。

幸亏我在2000多点时逃了出来,是朋友中亏得最少的一个。

周围的朋友中亏10万美金都是小意思,而俞芳则最惨,房子被银行收去,还欠下大笔信用卡债,最后不得不宣布破产,可谓倾家荡产。

  一直到12年后的今天,纳斯达克指数也只是回到3000点左右,元气大伤。

  美国“炒楼花”:

楼市多军的惨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你方唱罢我登场。

2001年的“点COM”热潮刚过不久,美国房地产又开始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