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四中冀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7655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4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四中冀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邯郸四中冀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邯郸四中冀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邯郸四中冀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邯郸四中冀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四中冀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docx

《河北省邯郸四中冀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四中冀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邯郸四中冀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docx

河北省邯郸四中冀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

河北省邯郸四中(冀南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

2016、4

一、选择题(18分)

1、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B.医生开的处方龙飞凤舞,潦草不堪,几乎难以辨认,让许多就诊患者头疼。

曾几何时,人们无奈地戏称这种处方为“天书”处方。

C.日本与中国有绕不开的历史恩怨,又不能从日美同盟中脱身。

他可以羡慕的对象是印度,因为印度能够做到在中美之间左支右绌。

D.殷鉴不远,数往知来。

比照洋务运动的历史教训看如今我国的装备制造,它就不仅是“科技问题”,更是国家和民族的“生存问题”。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来经济政策的微调引发了舆论对放松楼市调控的猜测,中央及相关部委虽然一再强调“限购政策绝不动摇”,但坊间关于调控放松的消息仍铺天盖地。

B.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政治生态的优化和良性发展,是深化改革、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社会良性治理的基础和保障。

C.肯德基、麦当劳在被曝光使用过期变质鸡肉原料后,上海食品监管部门通过明察暗访,终于查明这些过期劣质肉类原料来自上海福喜食品公司。

D.不法分子打着假记者的幌子,四处寻找问题单位,以曝光相威胁,强拉广告,敲诈勒索,聚敛钱财,令人痛恨。

对这些假记者施以重拳,严惩不贷,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3、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

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丰富多彩的大型文艺晚会。

《相约上海》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______;《江河情缘》通过多瑙河与长江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诚祝愿。

A.描写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真实故事

B.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

C.吹响了“潮平浪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号角

D.勾勒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妙景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董其昌,字.元宰,松江华亭人。

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

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

迁授编修。

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

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

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

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并不赴。

光宗立,问:

“旧讲官董先生安在?

”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

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

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

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

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①。

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

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

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

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

赠太子太傅。

福王时,谥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

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

其昌后出,超越诸家。

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

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

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

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

人撅之米芾、赵孟頫云。

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

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选自《明史·董其昌传》)

【注】①党祸酷烈:

此处指明朝东林党人受到宦官的残酷镇压和迫害。

4.下

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B.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C.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D.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

转左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

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

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D.“致仕”在文中意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董其昌为人仗义,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在任上,董其昌为此事请假,奔走数千里路程,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里安葬。

B.董其昌很正直,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不惯宦官把持朝政,对东林党人残酷迫害,就对东林党人加以援手,从而受到牵连被贬。

C.董其昌做事很踏实,修撰《神宗实录》时,朝廷派他搜集神宗朝时大臣的奏章和遗闻逸事,他搜集记录了三百多本,受到皇上褒奖。

D.董其昌有多种才能,擅长书法、绘画、书画鉴赏,还精于禅理,并取得很大成就,人们把他比作米芾、赵孟頫,后又称他为“南董”。

二、古诗文鉴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

,毁其公署。

(5分)

 

(2)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5分)

 

课外诗歌鉴赏

8、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

(1)

(2)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

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

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2)“佳节久仍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6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蝶恋花

赵令畤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只恨清明雨。

尽日沈香烟一缕。

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远信还因归燕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1)本词上片结尾两句和《琵琶行》中的“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都有景物描写,但两者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2)词的下片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情感?

结尾两句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的?

(6分) 

名篇名句补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秋景常是古代文人笔下烘托送别气氛的典型环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       ”。

(2)杜甫在《登高》中把眼前秋景和心中重重悲情紧密联系在—起的名句是: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些消极情绪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但她在不同诗人词人那里,却有着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含蕴。

李商隐《锦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凄迷之月,于神秘中饱含感喟。

(5)《行路难》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揭示了李白内心的苦闷抑郁。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0分)

大野地陈毓

现在是夏收之后,麦茬密布的地还没来得及翻。

五月的阳光在大野地流荡,把麦子的焦香四处播撒。

大野地的深处,有一个黑点慢慢移动,慢慢地,越来越近,直至看得分明。

看分明了,是一对拉着板车的老夫妇。

老夫妇确实够老,但你却难判断他们的具体年岁,也许是五十,也许是六十,也许七十。

长途的跋涉与劳累、长期的

营养不良、加上夏天骄阳的暴晒,使他们看上去苍老委顿得犹如两截枯木桩子。

望不到边际的麦田和他们身后的景象比,已是另一片天地,平地使他们的板车走得略显轻松了些,现在,是老妇坐在板车上,老夫拉车。

老妇怀里搂着一个通常被称作蛇皮袋子的大口袋,没人知道,里面装着的是馒头,形状、大小、成色不一的馒头。

看得出,它们来自不同的厨房,出自不同女人的双手。

当然,袋子最底下,有十二个馒头看上去是一样的,那是老妇从家里带出来的,她亲手蒸的馒头,家里旧年的最后一点陈麦子,陈麦子蒸馒头劲道,儿子最爱吃她蒸的馒头,因为面团揉到了家,口感瓷实,劲道,就这点诀窍。

想到儿子,昏昏欲睡的老妇振作了一下。

她眯着眼睛尽量向大野地的远处望,她嘱咐老夫停车,她慢慢地下了车,活动有点麻木的腿脚,走进路边的麦茬地,蹲下去,起来的时候她手上是两个重沉沉的麦穗。

她呼喊老头把车停稳,腾出手和她一起去捡拾麦穗。

他们果真捡拾到了一大把麦穗,他们在一个无风的垄沟点燃了一窝麦茬,用麦茬燃起的火焰烧熟了麦穗,把焦黑的麦穗在手心揉搓后,吹掉麦壳,张大嘴巴,把麦粒投进各自的嘴巴。

慢慢咀嚼,吞咽下去。

这就是他们的午餐了。

他们一路上除了偶尔向人讨要吃的果腹,这是他们最自在的午餐,因为从不动声色的大地那

里讨施舍总比从表情丰富的人那里讨要安心些。

他们从北方来,向南面走,越往南,天气越热,因此这一路,仿佛他们走到哪里哪里的麦子就成熟了,也因此,他们总有麦穗可捡,他们尽量减少去村庄讨要的次数,妇人每次在向人家伸手的时候总要鼓起勇气说,要是有馍馍,就给我一个馍馍,一个就好。

有次她刚刚走到一家的大门边,就迎上一股汹涌而出的麦香气,老妇沉迷住了,她像中了蛊的人似的迷迷瞪瞪地说,我闻见馍馍的香气了,我就要一个馍馍,请给我一个馍馍吧。

那刚好走出来的年轻女人把老妇脸上的沉迷当成了赞赏,当成对她蒸馍手艺的最高赞赏,一高兴,就给了老妇两个刚出笼的大馒头,说,就让您老先我尝尝我家新麦子蒸的馍馍吧。

老妇捧着两个馍馍回到板车边上,她和老夫轮流闻新蒸馒头的香气,仿佛香气也能填充他们的辘辘饥肠,最后,那两个馒头还是躺到了板车上,躺在靠近车前辕的木板上,在那里,被夏天的骄阳迅速暴晒成了两坨馍干。

老妇人闻了闻,麦子的香气大不如前了,但她还是小心翼翼地把两个缩小了的干馒头放进了蛇皮袋子里,她听着袋子的响动,像富翁听见金币响一样感到满足和宽慰。

她想,这些馒头,足以让她儿吃上好几个月的。

老夫老妇的儿子,他们唯一的儿子进监狱快一年了,儿子几次三番地捎信给父母,说,别人都有家里人去探看,却唯独他没有,为此他被同监室的人嘲笑。

这一次,儿子更是说了狠话,要是父母嫌弃孩子了,现在就断交。

断交这话很伤老两口的心,老夫连夜去把放在后窑的板车修理了,他决定和老妇拉着板车去看儿子,板车在白天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他和老妇可以轮流在上面坐着歇息,晚上打开铺盖还可以是他们的栖息之地,这样,能省下来去好几百块钱的盘缠。

他们算好一定要在出门的第十天赶到儿子所在的监狱,因为倘使错过了那天,就得等下一个探视日了。

不难想象,当他们的儿子见到老夫老妇的时候他所看到的情状。

一袋似乎和他的父母一样苍老的馒头干被小心翼翼地推到年轻人面前时候的情状。

我的一个做管教的朋友是那天的当事人之一,他是带着痛心疾首的样子愤然诉说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父母心。

那简直是两个叫花子了,自己一路挨

饿,却省下馒头晾干给狱中的儿子疗饥,殊不知监狱已不是旧社会,他们的儿子在监狱吃的饭菜,比他们那一路上,不知道要强要好几多倍。

唉!

你说为什么爱总是向下流淌的呢?

末了,我这个管教朋友问了我一句。

向下流淌?

我一时没听明白。

朋友解释说,若把那个年轻犯人和他的父母的位置打个颠倒?

你觉得还会这样么?

我沉吟良久,没说话,心中却肯定说,或许会是不一样的。

(选自《延河》2011年10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

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

A.老夫妇之所以拉着板车千里迢迢赶去监狱探望儿子,是因为他们想省下来回的路费。

由此也体现出他们探望儿子的急切心情。

B.小说语言老练而又轻快,让人读来心情不觉压抑,在不动声色的白描中涌动着浓浓的亲子之爱。

真切传神,颇具感染力。

C.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

老夫妇沿路乞讨更多的馒头,他们怕儿子在监狱挨饿,想尽办法给儿子更多的吃食。

D.作者笔下的老夫妇不过是普通百姓,所叙之事也选自日常生活,但从中能令读者感到作者对底层人物的深切悯怀。

E.小说耐人寻味,结尾部分设想如果入狱的是父母,他们的儿子未必像文中的父母一样历尽艰辛去探望,催人警醒。

(2)请概括老夫妇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5分)

(3)小说中多次提到“馒头”,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

(4)老夫妇开始不去探望儿子,后来因为儿子要和他们断交而决定去探望儿子,路上找人讨要饭食、捡拾麦穗,最后终于见到儿子,请结合文本探究他们在这些过程中的真实心理分别是怎样的。

(6分)

四、语言文字应用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

古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①,一旦毁坏则不可能复原。

古建筑能激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认同感,每个民族的人民都会为拥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而感到无比自豪。

然而,②,比如,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古建筑常常受到惊人的破坏,因此,③。

13、练字题。

(7分)

 

5、写作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60分)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

农人们都在准备收割。

有位割麦人突然发现,他的麦田里还有一穗麦子泛着青色。

于是他决定等着这一穗麦子黄了再来割麦。

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

等这一穗麦子黄了的时候,其他所有的麦子却都已经落地。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自主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论点的提出与表述较为得当,论据的转述简练自然。

卷面清楚。

字数不少于800字。

20160405语文月考

(二)参考答案:

1、D数往知来,数:

计算;往:

过去;来:

未来。

明了过去,可以推知未来。

殷鉴不远:

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戒。

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符合语境。

A.求田问舍,语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

本意是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房价。

用来比喻没有远大志向。

亦作:

问舍求田。

误用为隐逸山林之意。

B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这里误用为字迹潦草。

C.左支右绌,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

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

不符语境。

2、B解析A.关联词位置不当,“虽然”应调至“中央”前面。

C.暗换主语,把“在”调到“肯德基”之前。

D.不合逻辑。

应为“打着记者的幌子”。

3、B)【解析】本题考查了语言的衔接。

对本题的解答要紧扣上下文。

因为前文《相约上海》是欢快的歌舞,所以不能用“描写”可以排除A项,也不能用“吹响”或“勾勒”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

因为是世博会,所以B项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最合适的。

4.D“例”为名词,作“仿”的宾语,不应与前面断开;“笔断”是笔写的断语,即文字结论,附在每篇之后,故应与前面合在一起;“褒美”为皇帝“召”意,应为“有诏褒美”。

5.A“入学”误,“字”是古人成年时取。

6.B“对东林党人加以援手,从而受到牵连被贬”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他遇事则远远躲开,并请假回乡,并没有受到牵连被贬。

归纳反思:

知识性错误;

理解性错误;

表述性错误。

(归纳这一板块的错误类型并简要分析,表述性错误需写上正确表述)

7.

(1)他不谋求私情(宴请嘱托),受到有权势人的怨恨,他们唆使数百个生儒闹事,捣毁了他的衙门。

(“徇”“为……所”“嗾”“鼓噪”各1分,句意1分。

(2)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求书画,(他的)一小幅画或一封短信,流传到社会上,人们竞相购买珍藏他的书画和书信(把他的书画和书信当作宝贝)。

(“造请”“尺素短札”、省略、“宝”各1分,句意1分。

8、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

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

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4分) 

9、

(1)《琵琶行》的这两句主要是从听觉角度来描写,用了拟声词来描述(2分);儿2本词这两句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描写,用了拟人手法,赋

予带雨的红杏残花以人的情感,实际是以花暗比伤春的思妇。

(3分)

(2)词的下片表现了女主人公因为思念远方的亲人而带来的寂寞哀怨之情。

(2分)她盼望春燕能带来远方亲人的消息,然而燕归人不归的对比,让她只能对燕产生埋怨。

(2分)远人无信,她只能对着花屏想象远人的行程,通过虚写表现其深深地相思之苦。

(2分)

10、默写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5、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归纳反思:

知识性错误;

理解性错误;

表述性错误。

(归纳这一板块的错误类型并简要分析,表述性错误需写上正确表述)

11.

(1)选D给3分,选E给2分,选C给1分。

(A项“体现出他们探望儿子的急切心情”错误,应该是“看出他们家境不好”。

B项“小说语言老练而又轻快,让人读来心情不觉压抑”错误,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是节制而压抑的,给人沉重之感。

C项“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有误,“使故事更真实”应该是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

(2)①生活艰辛:

家境贫穷,为了节省路费(住宿费),拉板车徒步去远地探视儿子;②深爱儿子:

他们想把自己所有讨来的馒头都留给儿子,而宁愿自己挨饿;③保守而闭塞:

他们不知道现在监狱的生活已经与在旧社会有了天壤之别。

④苍老。

(3)①线索:

老夫妇去探望儿子,自己准备了馒头,一路上又讨要并攒下了许多馒头,最终将这些馒头送到儿子手里,串起了小说的情节。

②烘托人物形象:

烘托出生活艰辛却深爱儿子的老夫妇形象。

③凸显主题:

馒头寄托了老夫妇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寄托了作者对以老夫妇为代表的底层父母的同情。

(每点2分)

(4)①自责担忧:

老夫妇未去探望儿子,是因为生活贫穷,舍不得花路费,心中充满自责,又担忧儿子在监狱中的生活。

②伤心痛苦:

儿子要和他们断交,老夫妇感到无比的伤心和痛苦,于是决定前往探望。

③难为情:

一路上找人讨要饭食,看人脸色,老夫妇感到难堪,所以他们尽量少找人讨要,宁愿捡拾麦穗,过得安心些。

④满足、宽慰。

见到儿子,把一袋精心攒下的馒头干小心翼翼地推到儿子面前,体现了老夫妇深切的爱,也为自己给儿子带来丰富的吃食而感到满足和宽慰。

(每点2分)

归纳反思:

知识性错误;

理解性错误;

表述性错误。

(归纳这一板块的错误类型并简要分析,表述性错误需写上正确表述)

12.参考答案:

它具有不可再生性

人类创造辉煌也毁坏辉煌

要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

13、略

14、【审题指导】

分析材料可以抓几个关键点:

“一片金黄”——“一穗泛青”,“准备收割”——“已经落地”,“一贯风格”——“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

1.农夫“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最后一粒麦穗黄了再收割,并且这是他的一贯风格。

他的一贯风格是什么呢?

就是要求事物尽善尽美。

众所周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没有缺点就不是人了,而成了神。

由此可以立意为:

不要苛求完美,要能包容别人的缺点、瑕疵。

2.从“等这穗麦子黄了再割”,“等这穗麦子黄了的时候”“所有的麦子都已落地”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农夫一味的等待,没有抓住收割成熟麦子的大好时机,导致本该有的收获却化为泡影。

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等到你准备好了,要靠自己去争取,尽自己的力量去做。

否则,后悔莫及。

由此可立意为:

一定要把握机遇,抓住机遇,时不我待。

3.“一穗泛青的麦子”是小,“一片金黄的麦子”是大,农夫因为一穗麦子影响了所有麦子的收割,只顾局部不顾整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由此可立意为:

不要因小

失大,做事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获得最大的利益。

归纳反思:

知识性错误;

理解性错误;

表述性错误。

(归纳这一板块的错误类型并简要分析,表述性错误需写上正确表述)

 

参考译文:

董其昌,字元宰,是松江府华亭县人。

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

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于任所,董其昌请假,奔走数千里路,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安葬。

回来以后,被任为编修官。

皇帝的长子就学读书,董其昌充任讲官,他在讲书中根据史事随时对他进行启发诱导,皇长子不时报以会心的一瞥。

由于董其昌未按执政大臣的意志行事,被外任为湖广副使,董其昌称病回乡。

后来起用,官得原职,提督湖广学政。

因他不谋求私情(宴请嘱托),受到有权势人的怨恨,他们唆使数百个生儒闹事,捣毁了他的衙门。

董其昌当即上奏朝廷,请求离职,皇帝不允许,下令有关部门对闹事的书生审查处治,董其昌最终辞职回乡。

朝廷起用他为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他都不去上任。

光宗即位后,问道:

“原来的讲官董其昌先生现在在哪里?

”于是朝廷征召他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提升为本寺卿,兼侍读学士。

当时修撰《神宗实录》,派他去南方搜集神宗朝时大臣的奏章和遗闻逸事。

董其昌广泛搜集征召,记录有三百本之多。

他又选择没有批复的奏章中有关太子、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的论述,分门别类,录成四十卷。

他仿效史书论赞的体例,每篇之后都附以自己的论断。

书编成后,上表进呈,皇帝下旨,加以褒奖,命交给史馆备用。

第二年秋天,提升他为礼部右侍郎,协助管理詹事府事务,不久转为礼部左侍郎。

天启五年正月,被授予南京礼部尚书。

当时朝政被宦官把持,对东林党人残酷迫害,董其昌遇事则远远躲开,过了一年即请假回乡。

崇祯四年,起用为原官,掌管詹事府事务。

过了三年,多次上奏请求退休,皇帝下旨给他加太子太保衔准予退休。

又过了二年就去世了,终年八十三岁,追赠太子太傅。

福王在位时,赠谥号为“文敏”。

董其昌天资过人,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声望。

当初,华亭地方的人物,从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使莫如忠及其儿子莫是龙,都以擅长书法著称。

董其昌后起,超越各家。

他起初学习米芾,后自成一体,名闻外国。

他的绘画,汇集宋、元各家的长处,按照自己的意愿作画,形成潇洒生动的画风,这不是人力可以达到的。

四面八方的金石刻词,如果能得到他的撰文和书丹,被认为是“二绝”。

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求书画,(他的)一小幅画或一封短信,流传到社会上,人们竞相购买珍藏他的书画和书信(把他的书画和书信当作宝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