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练笔在课堂上生成的效果研究结题报告.docx
《小练笔在课堂上生成的效果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练笔在课堂上生成的效果研究结题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练笔在课堂上生成的效果研究结题报告
小练笔在课堂上生成的效果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小练笔在课堂上生成的效果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
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干巴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白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课课通》的翻版,尽是套路套话,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孩子喜读乐写,每个语文教师都在为之不断努力。
然而,如何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来呢?
我们是否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写作的素材?
是否可以让孩子从写一段话开始对写作真正地感兴趣?
是否可以用身边的教育资源为孩子的写作服务呢?
在教材中灵活巧妙地融进“小练笔”训练,加大小练笔的密度,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课题的界定
1、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
2、小练笔:
就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
3、课堂小练笔有效性的研究: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培养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
四、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
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干巴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白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课课通》的翻版,尽是套路套话,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孩子喜读乐写,每个语文教师都在为之不断努力。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力求改变过于追求量化定性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来。
(一)怎样精心选择落笔点,让课堂小练笔独具魅力
(二)探索新课程下“课堂小练笔”的途径和方法
1、在实验中,狠抓了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
2、实验中确定了具有不同难度的随文练笔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3、在实验中将小作文与大作文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
这里的“小作文”指“课堂小练笔”。
课堂上的写话训练作为“大作文”的补充性和完善性训练,注意在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大、小兼顾、详略搭配,尽量使“辅助性”的课堂小练笔训练与单元教材的习作要求相一致。
(三)研究课堂小练笔的训练方式
(四)新课程下课堂小练笔的教学模式
五、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指导性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
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
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
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
语文学习除了语言积累,还必须注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
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观察角度直接影响到他对这一事物的看法和理解程度。
阅读教学中“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
常见的做法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
3、生活是作文之源。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作文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
4、丁有宽先生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
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
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
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促进他们接受知识,进行内化,形成能力是教育的目的,而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
在研究中,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为他们创造自我发展、互相交流,评价的机会,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
2、开放性原则
课堂小练笔的研究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研究中,应强调学生探究文本,深化文本,参与实践,感悟人生。
3、科学性原则
科学的安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都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联系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没有一种教学措施能比让学生多写更有助于改进教学效果。
具有一定的习作理论知识后,形成和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上“小练笔”的反复训练提高习作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
小练笔的思维过程,也是言语意识过程。
学生言语意识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
七、个人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三
(1)班作文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我通过问卷调查、师生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作文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都想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但平时看课外书少,多数学生一学期只看2-3册,在学校订的报纸杂志也就当天翻翻,过后就仍在一旁了;在看书是否对作文有帮助的问题上,只有40%的学生认为有点帮助,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40%的学生不知道作文内容写什么,承认作文中存在虚假内容(自己瞎编的),还有30%的学生抄一篇应付了事;95%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作文困难,20%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作文极为困难,认为根本写不好作文;50%的学生害怕写作文。
分析学生的作文现状,了解他们潜在的学习需要,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采他山之石,海纳百川
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调查后,根据调查情况较系统地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有感而发随机而作》,出自《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社2006年—2007年各期;钟启泉主编《教育方法概论》,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出版;《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中关于小学语文小练笔的文章与著作;经常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形成课题的资料库;求购有关小练笔教学著作,进行系统阅读思考。
最后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的研究目标与方向,增强课题研究意识。
(三)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写随笔
1、行为矫正法——加强积累
(1)制定“小步子”目标。
即将复杂的问题、行为,划分为几个小部分(即
“小步子”),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经过努力可以顺利解决。
(2)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2、认知调整法——相信自己
3、学生中心法——提升自我
学生中心法是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方法。
其主导思想为,每个人
都有能力解决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因此,在指导小练笔过程中,教师并不起主导作用,只起指导和帮助的作用,教师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创设和谐的小练笔研讨氛围。
采取师生共评,同学互评等方法评论小练笔,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中提高作文水平。
(2)指导个别学生写小练笔时,教师多问他小练笔中几个为什么,让他能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小练笔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
这一工作要求教师应有两方面的素质:
(1)真诚、坦率。
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的作品登上“小作家作品栏”。
(2)尊重。
教师要尊重全体学生,相信他们完全有解决问题,提高小练笔水平的能力。
4、创设情景法——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法的主导思想是让学生行动起来。
通过游戏、操作、实验等,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直接感知“说”、“写”的内容,引起思考,同时,一边做,一边通过内部言语,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整理清楚,这就使“说”和“写”有了清晰的条理。
在创设情景时,教师可事先布置观察任务,也可以在活动之后,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创设的情境如果是新颖的,有趣或有意义的,学生很容易激发写作动机,提高小练笔兴趣。
(四)怎样精心选择落笔点,让课堂小练笔独具魅力
进行“课堂小练笔”,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
“写”要有生长点,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1、拨动情弦,以情促思
文本中能拨动学生心弦,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地方,往往是学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点”。
我们可加以引导,让学生与文本生发“高端对话”。
既达到内化文本语言之目的,又能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2、补充空白,释放精彩
教材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
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标点等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
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空白,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把“空白”补出来。
这样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既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更能提高练笔的效率。
(1)填补语言
我们的课文中有好多人物对话的设计,作者匠心独运,有的写得很详细,有的却寥寥数语含义包含其中。
(2)想象拓展
有些课文由于表达的需要,有些部分省略了一些内容。
因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
(3)续写结尾,深化感悟
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
3、拓展文本,促进共鸣
4、技能迁移,体情悟道
练笔的点要选在技能迁移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习写作知识。
5、还原意象,精彩纷呈
6、品读精彩,升华情感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并学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也相当丰富,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记,进行低层次的语言积累,还要充分发掘教材进行拓展。
《三亚落日》一课,句式优美,词汇丰富,把三亚落日写得引人入胜,叹为观止。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景色描写,对课文进行二次创作:
或写三亚的美景,诗情画意;或写三亚落日的美妙绝伦。
(五)怎样让课堂小练笔根深叶茂,探索新课程下“课堂小练笔”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认识,让教师爱上写作
(1)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习作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对写作教学的认识,确立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
高尔基说: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频繁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只有多读书,才能造就自己的美好人格;只有多读书,才能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语文教师要勤写教学笔记。
这里的教学笔记包括教学一得、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教育故事等。
苏教版语文教材张庆主编说:
“只要我们勤于动笔,善于思考,勤于修改,就能不断地增强我们的语感,使我们的语言越来越缜密,越来越熟练。
”语文教师坚持练笔,文章会越写越精彩,写作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下,何愁不会喜欢写作呢?
2、落实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
叶圣陶说过:
“语文只不过是个例子”。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是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学习迁移说中“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理论也都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借助别人的经验,我在班级尝试做了以下工作:
多读书
(1)班级建立“读书活动专栏”。
充分利用好后黑板,开辟出“每周两诗专栏”和“每日格言佳句专栏”,大力营造出浓浓的读书氛围。
(2)班级建立图书角。
大力挖掘图书资源,发挥学生个人藏书的可利用价值,倡导每生至少捐献一本好书,建起班级图书角。
(3)积累词汇。
积累词汇的具体做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来确定自己的做法。
常见的做法有:
①建立“词语本”,随时随地从书刊、报纸、杂志上搜集好词好句,并分门别类整理。
②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今优秀诗文,运用到自己的练笔中去。
不管用哪一种方法,只要长期积累。
学生作文就不怕“没词。
”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把这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提高。
读好书
(1)读书的内容可以是预习性的课外阅读。
这种阅读通常在课前进行,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性的阅读。
这样既可以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了阅读实践。
如上《西湖》一课前,由于课文内容远离学生的身边。
我就让学生在上课前选读介绍西湖的名胜古迹有关文字。
那么学生上起课来就容易懂了,而且印象更深刻。
(2)读书的内容可以是课后结合课文内容的课外阅读。
这种阅读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
比如学习了《黄山奇石》后,学生被黄山的美丽风景深深地吸引着。
教师抓住时机布置学生阅读语文有关介绍旅游风景的课外书,让学生更了解我国的壮丽河山,吸取更美的语言文字。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将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需求,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共生的目的。
(3)读书的内容可以是积累丰富的材料。
现在,有不少同学词汇贫乏,说话和写作往往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更谈不上生动了。
要写好作文,就是要下功夫去积累词汇。
认真阅读文学作品,从中汲取语言营养。
读透书
(1)班级上好阅览课。
(2)班级利用好每周一节的读书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充分为学生搭建读书交流、展示的平台,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培养主动读书的兴趣,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
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读书情况,有创造性、有导向性地开展读书活动。
如:
故事会、主题演讲会、名言佳句竞背、古诗词竞背、介绍读书收获、谈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开展优秀习作、手抄报展览、读书笔记展、名言佳句展。
3、多层次、多角度练笔,让学生情趣盎然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练笔。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着丰富思想的积极主动的创造者。
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有能力成为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能以自己独特而丰富的阅读体验来不断构建、丰富甚至提升作品的内涵。
进行“课堂小练笔”,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
“写”要有生长点,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2)新教材中每个专题都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和课后练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我们要认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尝试,去体验,学会观察事物,搜集材料,说话写话,从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小练笔的内容。
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体验情境,捕捉精彩镜头,抒写精彩片段,不拘一格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真正尝到了活动的快乐和小练笔的乐趣,从而变“苦作”为“乐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练笔兴趣。
(3)读书笔记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应用文体,是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思想认识的重要手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一般地说,读书笔记有几种写法:
即摘录好的词句,编写阅读提纲,写读后的感受和体会。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大多注重对读后感的指导,而往往忽视对读书笔记其他几种写法的指导,造成读书笔记的写作难度大,效率低,学生不感兴趣。
本学期除课堂上随时让学生注旁注,如好的词句勾画下来,读懂了什么写下来,感兴趣的地方,令人感动的地方把自己的想法、认识、看法写下来外,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也做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摘录,还要写写我想对文中的人物或想对作者说的话,最后还要写写自己的体会或感受,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养成认真思考,解读文本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达到积累。
(4)在生活中练笔。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习作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以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把习作练笔放入生活的大课堂中,在生活实践中提高习作水平。
(5)在学科整合中练笔。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科学学科中有趣的实验,也成为语文习作的好材料。
英语课上,同学在会话中没有听懂而答非所问哄堂大笑,数学课上解答出难题的兴奋,体育课中激烈的小组对抗,音乐课上“小豆芽”跳跃、律动,美术课上会动的线条……都给同学带来习作的灵感,成为同学们习作的好材料。
习作还会因为没有什么可写而为难吗?
(6)“小”、“大”作文结合,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
这里的“小作文”指“课堂小练笔”。
课堂上的写话训练作为“大作文”的补充性和完善性训练,注意在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大、小兼顾、详略搭配,尽量使“辅助性”的课堂小练笔训练与单元教材的习作要求相一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河。
都说大作文是“成品”,小练笔是“组件”,“组件”做精良了,“成品”质量就高。
根据新课程实验教材的编排特点,融合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和课后练习等多个教材版块,深入挖掘写作素材,巧妙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小练笔,树立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实学生的写作内容,为学生创设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使课堂积极,活泼,开放,使写作成为学生愉快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作文便不再是一件苦差事了。
如果说大作文是正式的“舞台演出”的话,那么,小练笔就是每日的“基本功练习”。
基本功扎实了,上台时才能赢得观众的喝彩。
4、随文练笔,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在小练笔训练中,要抱着这样的认识: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每一片叶子都是美的。
在小练笔训练中,我们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进行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盼望下次更进一步。
练笔中要体现对学生的亲切感,注重交流,重在鼓励。
所以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小练笔中的优点,对好的段落、好的句子、好的词语以及立意、布局的优点加以赞赏。
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降低要求,更应沙里淘金,劣中寻优,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表扬,提高其练笔的兴趣和信心。
让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喜上眉梢,笑在心里,急于写好下次小练笔。
只要我们活用新教材,巧作小练笔,长期训练,就能在“小练笔”这块“小田地”里创出一番“大天地”,使学生的练笔能力快速稳步提高,打下扎实的语言表达基础,让课堂小练笔根深叶茂。
(六)研究课堂小练笔的训练方式
1、读写迁移、尝试运用——仿写
“模仿就是学习,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是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模仿可以使儿童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
”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文难,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老师说的要写得生动具体。
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并引导学生仿照他们的写法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章可循,才会逐步掌握写作的门路与规律,渐渐激发写作的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自然也会写出生动具体的好文章来。
(1)单项模仿式。
心理学家德纳认为人有七种智能,“语言能力”被列为第一种。
而培养“语言能力”也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
文本中的关键词、特殊句承载了丰富的语言训练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赏析、借鉴,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实例证明:
置身文本言语背景中进行仿写是训练语言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片断模仿式。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
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生动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习作的范本。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课堂练笔,有利于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获取习作成功的体验。
(3)全文模仿式。
着眼于整篇文章,进行随文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
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
2、增添情节、填补空白——扩写
扩写就是紧扣中心,抓课文“空白”,把原有句、段或篇中不够具体的地方写具体。
语文教材中,有的地方写得含蓄,有的地方写得简练,有的地方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扩展、延伸的空间。
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写明确,把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填补扩充。
3、依据材料、重新构思——改写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言近旨远。
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的练笔方式也是提高读写能力的好方法。
(1)体裁改变式。
同一个题材,转换一种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词语联珠式。
课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教学,可以把它集中在一块,一线串珠,能运用即是理解。
(3)移花接木式。
对于语言基本功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可利用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或片段,让他们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加强了他们对所学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拓展文章内容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这就是“移花接木”法。
4、弄清图意、再现形象——补写
教材中省略号意蕴深远,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空白。
如结构上的分段换行,情节的跳跃跌宕,意味的隐藏,视点的转换……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空白,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把“空白”补出来。
这样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既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更能提高练笔的效率。
5、设置悬念、拓展想象——续写
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
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空白”,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
(七)课堂小练笔的教学模式
课堂小练笔教学模式,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按照系统、有效教学的原则,建构起来的有利于读写沟通、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具有操作性、引领性的教学基本框架或结构;当然还包括以基本的小练笔教学模式为蓝本,根据不同的阅读课型、不同的阅读课文,并考虑到不同年段学生的学力水平,而建构起来的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变式。
经过理论联系实践,对课堂小练笔教学模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