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明代诗文 500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6690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明代诗文 5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7明代诗文 5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7明代诗文 5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7明代诗文 5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7明代诗文 5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明代诗文 500字.docx

《7明代诗文 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明代诗文 500字.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明代诗文 500字.docx

7明代诗文500字

第七章明代诗文

一、概述

㈠明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学思潮:

公元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在政治上极力巩固皇权统治,废除在历史上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设立内阁大学士,使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与此同时,他在文化思想上实行严酷专制,一面积极地提倡程朱理学和八股文,以此为标准,从知识分子中招揽人才(科举制);一面又大兴文字狱,对有进步思想或越轨行为的文人予以迫害残杀,采取笼络加高压的政策。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文学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风逐渐形成,这也决定了明前期文学发展进入低谷,成就不当。

明朝中期,(即孝宗、武宗年间),土地大量兼并产生许多流民,这些自由劳动力涌入城市,促进了城镇手工业发展,形成资本主义萌芽,昌盛了新的思想意识。

著名哲学思想家王守仁提倡“心学”,要求发展个性,对程朱理学中束缚人性的东西给予批判。

王艮将王守仁的哲学进一步发挥。

李贽:

被封建统治者称为异端,其哲学思潮主要在《焚书》、《续焚书》中,他在思想政治上反对儒学,尤其痛恨伪道学,对程朱理学进行尖锐的批判,在他看来,道就是日常生活、穿衣吃饭,道并不是束缚人们的欲望,而是要说,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说:

“天下之圣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文章既然是表现“童心”的,那么一切模拟剽窃的东西,便都是“假”言。

所以,他反对复古派的拟古主义。

李贽的政治思想,文学思想虽然是建立在唯心注意哲学思想之上,但他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思想和要求,带有叛逆性和战斗性。

㈡明代诗文发展概况

明代诗文总成就不能与唐宋诗文相比。

但他们继承了前代作家的成同,仍然创作出了许多名篇佳作。

明代诗文流派众多,情况复杂,这是本章一难点。

1、前期:

明前期文坛,除明初宋濂、刘基、高启等几个由元入明的作家,写了一些较有现实内容的诗文外,整个文坛被形式主义文风多垄断。

以“三”

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充斥文坛百年之久,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2、中期:

反对台阁体的“茶陵诗派”,为后老提倡复古的“前七子”、“后七子”两大流派开辟先河;李贽,开反复古的“唐宋派”,给拟古主义文风以有力打击。

3、后期:

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更加猛烈地反对模拟、剽窃的复古主义文风。

发展“公安派”的“竟陵派”。

4、末期:

受“公安派”、“竟陵派”影响,产生了短小精湛不以载道为主的小品文,作家有王思任、祁彪佳、张岱(成就最多);明末国文社:

“复社”、“几社”。

第一节明代前期的诗文

有着明初作家由于亲身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动乱,亲眼目睹了元末政治的黑暗与人民的痛苦,因此他们的作品多蕴涵着充实的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

其中宋濂、刘基、高启是最有成就的作家。

一、宋濂(1310-1381)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

著有《宋学士文集》。

入明后,受到朱元璋的器重。

政治地位很高。

宋濂能诗善文,相比之下,散文成就更高,尤其擅长人物传记。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刘基称他为“当今文章第一”。

他的文章有墓志铭、赠序、记传、序跋等多种形式。

他主张文章必须“静达而道明”显出雍容温润、闲雅醇正的艺术风格。

《送东阳马生序》是他的代表作

《秦士录》是一篇优秀的记传文,他抓住几个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刻画了邓弼的英雄形象,把邓弼雄壮过人的体力,放荡不羁的性格,能文能武的才艺,与英雄报复无法实现的悲愤,描绘的栩栩如生。

在行文之间常常流露出一种“奇”气,和邓这个人的才情气概很适应,显示了作者多变的风格和驾驭语言的接触才能。

(选讲)

作者擅长用精练传神的笔墨进行人物描写:

在《王冕传》中,只寥寥数笔,就勾画了一个在艰难的环境中好学不倦的少年形象。

在《记李歌》中则

表现了李歌这少女刚烈的性情及追求自由生活的真诚。

此外他的记传文还有《杜环小传》、《李疑传》、《王冕传》等。

宋濂的写景散文清雅秀丽,别造一种境界。

在《环翠亭记》中,以一般写景文字:

“其居之后,有地数角余?

?

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

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

浮光闪影,晶莹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也。

”文辞之中,既有画的景象,又有诗的意趣,非常美。

宋濂的作品流传很广。

当时日本,多丽使者来到中国,都以重金购买他的文集,其影响可据而知。

但宋濂的文中有不少歌功颂德的东西,如神道碑文之类,内容空虚,是明初“台阁体”的先驱。

讲解《送东阳马生序》(作品选p163):

㈠(1—2)叙述“余”青年求学的勤苦经历。

1、“余”求学的勤苦时得书之难和求师之不易。

2、“余”从师求学的艰辛和困苦生活。

㈡(3)写太学生的优越条件。

㈢(4)交代写作本文的目的,勉励诸生专心求学。

这是一篇劝学的文章,全文虽重在说理,作者不是板起面孔教训后辈,也没有进行抽象干枯的说理、议论,而是通过会议自己少时尊师重道、刻苦学习的情况,说明学习要勤奋专心的道理。

文中先用自己当年求学的艰苦的同舍生的富贵奢华作一番对比,又将太学生的学习条件与自己的过去加以对照,来勉励马生刻苦向上、争取有所成就。

全文有事实的分析,有形象的描绘,又有精辟的论述,寓道理于事实的描绘和分析中,语言质朴、平易、亲切感人。

二、刘基(1311-1375)

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

入明后,辅助朱元璋平定天下,为开国功臣,被封为诚意伯,后因谗被害,著有《诚意伯父集》。

刘基诗文兼长,相比之下,散文尤工。

他的散文风格古朴雄故,锋利遒劲,而又幽深秀丽,富有形象性。

《郁离子》是刘基的一部寓言体著作,共18章,195篇。

写于明前隐居期间。

作者意在通过形式,揭露元末社会的各种弊端,提出他改革社会的政治主张。

在《养狙者》一章,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狙公养了一群猴,每天让他们上山采果,所得果实由狙公分配。

群猴仅得十分之一。

于是群猴乃“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作者借此警告统治者,对人民不要压榨过分。

此外,刘基的名篇《卖柑者言》(作品选p168),假卖柑者的一席话,以形象的比喻揭露了那些身佩虎符、峨冠博带、坐高堂、骑大马、不可一世的封建官僚们外貌堂皇而内里腐败的实质。

作者放设疑辞,有问有答,从一个“欺”字发起,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文笔犀利,说服力强,在生动形象的对比中,包含着发人深思的道理。

刘基诗:

沈德潜在《明诗别裁》中称刘基的诗为“一代之冠”。

他的诗注重反映现实,同情人民疾苦,或对时事表示忧虑,或讥讽政令繁奇,都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如反映元末战乱的《古戎》:

古戎连山火,新域殷地笳。

九州这首诗表现了连年战火,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农民生活极不安定的社会现实。

(以“野梅”衬出荒凉的景象,此外,他的《买马词》、《北风行》、《筑城词》、《畦桑词》都反映了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

其长诗《二鬼》用变幻离奇的神话故事来寄托自己的抱负和情怀,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他的《吴歌》、《采莲歌》、《江南曲》又都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江南秀丽的风光。

刘基诗以古朴雄厚见称,古体诗成就最多。

他学习民歌的作品,有清新朴素的特色,有时还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有很多生活气息。

入明后,他的诗歌多是个人叹老伤怀的内容,成就逊于前期。

三、高启

在明初诗坛上,高启是一个富于才华的诗人。

他是江苏长洲人,号青豆子。

有《青豆高季迪诗文集》,他与同时代的杨基、张羽、徐贲称为四杰,他为四人之首。

高启出身贫寒,年少多才,元末隐居不仕,入明后奉昭修元史,任翰林院编修。

由于他性格疏放,不拘礼法,曾拒绝当朝给他的多位,被朱元璋借故杀害,时年39岁。

高启主张诗歌创作应广泛吸取前代名家的长处,做到“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得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

他很善于模拟古风诗,神貌酷肖。

这对转变元代纤丽诗风产生过积极作用,但也为明诗的拟古风气开了先河。

高启诗

歌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不运用自如。

虽死于壮年,未能自成一家,但就明代诗歌而言,仍是成就最多的诗人之一。

最能表现高启诗风的代表作,是那些抒情写景的七言歌行、七言律诗。

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七言歌行体代表作)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分析:

1、本诗一反前人俗套,虽也是由写景—怀古—现实人生,但他未感叹人生的短暂,而是满怀热情,歌颂了朱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

对朱元璋的重新统一国家表示由衷的赞扬。

2、本诗从江山相雄写起,境界壮观、颇有气势。

然后用切合金陵这一特定的典故,回数往事,历述英雄。

诗人感慨反对分割的感情尤为明显。

3、高启诗风豪迈、笔力雄健,既波澜起伏又一气呵成。

《明皇秉烛夜游图》借历史上唐玄宗酒色祸国的故事,表示了对于时事的讽刺;《青豆子歌》、《醉歌赠宋仲温》,则从诗人狂放不羁的抒情中,表达了“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壮志胸怀。

这些诗,都通过个人抒怀的形式反映了时代的某些侧面。

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疾苦的诗歌。

如:

《养蚕词》、《牧牛词》、《天家行》、《筑城词》等。

这些诗多用乐府形式,朴素真实,充满乡土气息。

四、“台阁体”

“台阁体”诗派。

三杨都是台阁重臣,他们为维护封建同志,点缀升平,多是应别颂圣或酬答奉和之作。

这类诗看来词气安闲,雍容典雅,但是内容空虚,毫无社会价值,不过是一种高级的文字游戏。

“台阁体”是诗歌发展的一股逆流,在这种形式主义极度泛滥之时,能独于时风之外,并表现出自己创作特色的,要算于谦了。

五、于谦(1398—1457)

字廷益,钱塘人(今杭州)。

他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有《于肃愍公集》。

“土木之战”中,英宗被俘,敌人以此要挟,并进攻北京,于谦带兵英勇作战,击退了蒙古瓦剌军。

英宗复位后,以通外罪名,将其杀害。

于谦最好的诗是咏物述怀诗。

其诗风与当时“台阁体”形成鲜明对比。

《石灰吟》《咏煤炭》即自喻,表明了他的崇高气节。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诗中作者借物言志,表达了报效国家、造福苍生的志愿和理想,历来脍炙人口。

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田舍翁》、六、方孝儒:

(1357—1402)

浙江宁海人,明初著名散文家。

著有《逊志斋集》。

是宋濂的学生。

因忠于建文帝,不肯为朱棣起草登基的诏书被杀。

他早年就有文名,就学于宋濂后,继承了宋濂的文统与道统,按又有自己的风格。

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

如《蚊对》用蚊子来比喻剥削者。

《吴士》、《越巫》是两篇寓意深刻的杂文。

前者讽刺那些夸夸其谈的人。

后者则鞭挞那些迷信虚妄的人。

其中《越巫》对驱鬼术的自信:

“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再写“恶少年”装鬼,“下沙石击之”的恶作剧,当越巫被吓得“胆裂死”的情状,造成“即旋其角(镇鬼的号角),且角且走。

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

后来号角罢了,铃铛丢了,“惟大叫以行”,勾画得绘声绘色,

第二节明代中期诗文

一、“茶陵派”

明初“台阁体”诗文笼罩文坛,文风萎弱,空气沉闷。

至明中叶,一些有识之士便想拓清这种局面,于是出现了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

李东阳(1447—1556),字宾之,号西崖,湖南茶陵人,有《怀麓堂集》。

他官至少师、大学士,在朝中地位很高。

曾以宰相地位领袖文坛,形成一大派别,因他是茶陵人,所以称“茶陵诗派”。

“茶陵派”在诗歌方面主张学习杜甫,取法唐人;同时开了前、后七子拟古主义先河。

“茶陵派”除李东阳外,还有谢铎、陆釴、邵宝、何孟春。

二、前后“七子”

“茶陵派”之后,随着自由劳动力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程朱理学、八股严重束缚文人思想,出现了前、后“七子”他们前后相继,高举复古主义的旗帜,驰骋文坛,终于破了“台阁体”和八股文的一统天下。

1、前“七子”

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最著名。

李梦阳(1472—1537)字献吉,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

著有《空同集》。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復,河南信阳人。

著有《大復集》倡导“文必秦汉,诗必胜唐”。

他们是由复古而拟古的,因当时“台阁体”他们为使读书人知道在“台阁体”他们提倡读古书,增长学问。

以打击“台”为主,但是路子错了,结果走上了盲目尊古的道路。

在创作上主张拟古,而摹拟又是以形式为主。

他们认为,秦汉的文,胜唐的诗,虽然各家风格不同,但他们都有一定的法式,后人应遵循此方法,好象学字,临贴一般要一字一句地摹拟下去,李梦阳《艳歌行》:

晨日出扶桑,照我结绮窗。

绮窗不开时,日光但徘徊。

通阡对广陌,柳树夹楼重。

上有织素女,叹息为谁思。

步出廓东门⑵,望见陌上柳。

叶叶自相当,枝枝自相纠。

⑴曹操《七光》:

流光正徘徊

⑵古诗:

步出城东门

⑶宋子侯:

《董娇饶》“花花自相对,叶叶有相扶”。

就是这种创作对当时影响还很大,李梦阳、何景明在晚年有所醒悟,认识到自己理论中的错误。

因李梦阳、何景明为人正派,关心人民疾苦,所以其部分作品有现实意义,取得一成就。

他们都写过《玄明宫行》对当权宦官刘瑾的奢侈生活予以无情揭露;李梦阳《朝饮马送陈子出塞》对官吏捉壮丁修长城有所揭示。

外,李还有《艮狱》、《秋望》、《朱迁镇》。

何景明有《岁晏行》、《鲥鱼》。

2、后“七子”

李梦阳、何景明领导的诗文复古运动风行了一阵,就走向了衰落。

嘉靖年间又出现以李樊龙、王世贞为领袖,及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称后“七子”。

复古运动再度高涨,声势更盛。

李樊龙(1514-1570):

字鱼鳞,号沧浪。

历域(今山东济南)人。

他推崇前七子中的李梦阳,持论也与之相同。

认为文自西汉,诗自天宝之后,都不足为观。

在当朝他特别看重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

字院美,号凤洲。

弇洲山人,太仓人。

李樊龙去世后,他独主文坛二十年。

王世贞在晚年做过自我批评,说:

“自己当年写作《艺苑卮言》时,年未四十,与李樊龙等人是古非今,说长论短,不能算是定论。

但这本书在社会上流传已久,不能再收回,所以只有:

随事改正,勿另多误后人而已!

同样,后“七子”由于文学思想的限制,成就不高,但其中还有不少作品值得一提:

李樊龙的诗《挽王中丞》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王世贞《袁江流钤山冈当序江小吏行》揭露严嵩的专权;宗臣的散文《报刘一丈书》,讽刺世人追求功名利禄的种种丑态。

此外,徐祯卿《谈艺录》、谢榛的《四溟诗话》在论诗时,也都有些好的见解。

三、“唐宋派”

在多数附和前后“七子”时,也有一部分作家别出心裁,独辟蹊径。

如唐寅、沈周、文征明、祝允明等,但他们没有系统的理论,所以未形成强大的反对派。

当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风靡文坛时,出现一批作家公然与之对抗。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提倡平易流畅的唐宋散文,这就是“唐宋派”。

其代表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

“唐宋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代不如一代,而是随着道统的发展而发展。

现在看来,认为文章的盛衰与时代没关系,也不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提出“直据胸臆”、“自为其言”的主张。

唐顺之“学为文章,但直据胸臆,

信手写出,如写家书,随或粗疏,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

”(答茅鹿门知县)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复古派有本质上的不同,他们也主张师法古人,认为“文字法度自不敢背古”,但他们强调在师法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反对字剽句窃,模拟抄袭。

这一点,在当时打击了拟古主义文风给后来的“公安派”以启迪,对清代“桐城派”也有很大影响。

“唐宋派”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

他们的文章大都文从字顺,曲折流畅,平易近人,不像复古派的仕曲聱牙,装腔作势。

其中归有光的成就最高(归有光的散文在明代当属第一)。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

但到六十岁才中进士。

他坚决反对前、后七子的文风,在未中进士前,以乡村读书人身份与王世贞对抗,毫不屈服。

将王世贞斥为“妄庸巨子”,王世贞听到后说:

“妄诚有之,庸则未敬闻命。

①归有光在散文发展上有一席之地

②他把日常生活琐事引入到“载道”的散文中来,抒情性大大推进了一步:

过去散文,一般为历史散文、政治散文,抒情散文大多是山水游记,只有归有光之后,才将日常琐事引如到散文中,开拓了散文题材的范围。

描写自己家庭生活琐事的作品:

《先妣事略》、《项脊轩志》《见村楼记》、《杏花书屋记》。

《项脊轩志》讲解:

1、感情真挚委婉,作者将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托付于对亲人生前一些平凡小事的深切回忆中,逼真地再现出祖母、母亲、旗子的音容举止及与作者的亲密关系。

言尽旨远。

2作者围绕对亲人的思念这一中心以项脊轩周围的环境变迁为经,以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为纬,将所取材料交汇编织,尽管全篇无一人一事作为主干贯穿全篇,但结果十分严谨,无散乱之感。

3

第三节明代后期诗文

明代后期,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思潮以直接影响的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李贽。

一、李贽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全州人。

李贽的思想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反对神化孔子,认为圣人和凡人生来是平等的。

他说:

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如果一切都依赖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人乎?

“针对有人说: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他嘲笑说:

“怪不得羲皇以上时,人们白天要点灯笼走路呢!

”他还反对盲目崇拜经典,说:

“六经、《论语》《孟子》,有但是史官的夸饰之词,有的是臣子的赞美只雨,有的是弟子们有头无尾的记忆,未必出自圣人之口,即使出自圣人之口,也只是因病发药,有为而作,未必是“万世之圣论”。

他的这种打破一切思想桎梏,寻求解放的精神,对于当时进步的文学家是一种有力鼓舞。

李贽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童心说”。

他说:

“天下之圣文,未有不出童心焉者也。

”(即有了童心,就能写出天下真正的好文章。

何为童心呢?

童心本来指与生俱来的赤子之心,李贽借用它代指不为世俗所污染的人的自由精神和真情实感。

他解释说,童心本是人人都有的,可是到后来,所见所闻的道理愈多,所知所闻的事件渐广,童心反而被遮掩了。

童心一失,人就要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

“童心说”的提出有着现实的战斗意义。

封建社会的文人爱讲“文以载道”,讲“代圣贤立言”李提出“童心说”,就是要用真性情去对抗假道学,用活泼的精神与风格去打破固定的旧格局。

他讲“童心说”与反复古联系起来,认为不能加以时事先后论诗文,“诗何必古选?

文何必先秦?

“他打破了文体的限制,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认为只要表达了人类的真情,不论是传奇、戏剧、小说,都是天下之圣文。

李的文艺观对于公安派有着直接影响。

二、公安派

是以公安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弟兄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是公安县人(今湖北)

影响最大。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深受李贽的影响:

1、他们认为文学是时代生活的反映,应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必模拟古人。

”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今之不必模拟古者,亦势也。

2、他们认为文章要书写性灵。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基本学说(性即性情,重在真;灵即真实又别致的感受,体现着个体精神的独创性),既要求作家自由抒发个人思想感情,不依傍古人,不受传统圣道伦常和文章法度的束缚,任性而发。

是从胸中自然流出的真情,是一种既真实又别致的感受,体现着个体精神的独创性。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袁宏道《小修诗叙》此为“心灵无崖,搜之愈出”,就又显示了此观点的唯心主义的缺憾。

三、竟陵派

继“公安派”之后,出现了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因他们是湖北竟陵人)。

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

他们反对前、后的形式主义与拟古主义,又试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来矫正“公安派”作品的纤巧轻浮。

他们主张书写性灵,用古人的“幽情单绪”来写自己的“孤怀”“孤诣”,致使文章隐晦、艰涩,把诗文创作更加引上了歧途流弊更严重)。

第四节明末诗文

一、小品文

明末文坛,受“公安派”、“竟陵派”的影响,产生了短小精悍不以载道为主的教文,即小品文。

明末小品文摆脱了古代散文的种种束缚,体裁不限,叙事抒情,谈情说理,信笔直抒,毫无窒碍,有幽默也有讽刺,文字优美,像盛唐的短诗。

小品文作家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祁彪佳、张岱等人。

其中,王思任、张岱成就较突出,张岱成就最高。

王思任(1574—1646)字季重,小品文以诙谐见长,有《王季重十种》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是一代风流才子,性格与关汉卿

近似。

其小品文兼容各家之长,现流传其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西湖七月平》。

二、明末爱国文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