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综合应用》知识讲解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6689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经典综合应用》知识讲解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文化经典综合应用》知识讲解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文化经典综合应用》知识讲解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文化经典综合应用》知识讲解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文化经典综合应用》知识讲解精选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经典综合应用》知识讲解精选文档.docx

《《文化经典综合应用》知识讲解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经典综合应用》知识讲解精选文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经典综合应用》知识讲解精选文档.docx

《文化经典综合应用》知识讲解精选文档

“文化经典”综合应用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学习目标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重点语句。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2.熟悉并了解文化经典相关文学常识。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3.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经典。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字静安,号观堂。

我国近代在文学(人间词)、美学(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史学(观堂集林,殷周史)、哲学(受尼采叔本华,较悲观)、古文字、考古学(对甲骨文的研究造诣颇深,提出二重证据法:

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等各方面成就卓著,是公认的国学大师。

但天妒英才,王国维50岁时投湖自杀。

对其自杀的原因有很多解释,归结起来有两个:

一是表层原因:

王国维关心时政,封建忠君思想比较浓郁,对晚清民初的政局心灰意冷,未能承受国民党北伐的心理冲击。

二是深层原因,王国维受叔本华思想影响很重,悲观情绪很深,性格内向,用今天的话说,有一定的心理疾病,所以才不能承受外界的压力而自杀。

人间词话是讨论历代词作的批评著作。

从形式上看,他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残丛小语式点评方式。

所谓残丛小语,意思就是一则一则的点评,前一则和后一则之间没有什么关联,不是首尾贯通长篇大论的论文。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人间词话,就会发现,它与传统的词话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王国维在整个64则点评中有自己的主线,有较为清晰内在的逻辑。

这个逻辑就是:

什么是境界,词作最高的境界的标准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创造最高境界。

当然,他还有一个最有名的三境界说,意思是,人生如词作,也须有三种不同之境界,等等。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成语释义指写文章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层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层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老子》五章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

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早的经典。

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以及它的成书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后学之手,比《论语》晚。

老子即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生活年代大致和孔子同时而略早,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隐居,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

语音

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

餍(yàn)缧绁(léixiè)婉慝(tè)蓦(mò)遽(jù)为(wéi):

被动

通假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通“避”,躲避

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寘”通“置”,放置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溜”通“罶”,屋檐下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通“缺”,过失

宣子田于首山“田”通“畋”,打猎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通“境”,边境

反不讨贼“反”通“返”,回来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通“贻”,遗留

一词多义

(1)莫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没有人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什么

(2)食不食三日矣吃饭

食之,舍其半使动,让……吃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食物

(3)舍舍于翳桑,见灵辄饿住

食之,舍其半留下

(4)贼贼民之主,不忠刺杀

反不讨贼乱臣贼子

(4)过人谁无过错误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误

臣侍君宴,过三爵超过

(5)免倒戟以御公徒,免之使……免除

越境乃免避免

(6)辟而观其辟丸矣通“避”

寝门辟矣打开

古今异义词

(1)宣子骤谏

骤古义:

多次

今义:

突然

(2)书法不隐

书法古义:

记事的原则

今义:

书写艺术

(3)尚早,坐而假寐

假寐古义:

不解衣冠而睡,坐着打瞌睡

今义:

假装睡觉

词类活用

1、名词动用

晋灵公不君君,行君道

从台上弹人弹,用弹丸打人

吾知所过矣过,犯错误

使鉏麑贼之贼,刺杀

盛服将朝盛服,穿好衣服

遂扶以下下,走下去

公嗾夫獒焉嗾,发出唤狗的声音

2、名词作状语

晨往,寝门辟矣晨,在早晨

3、使动用法

食之,舍其半食,让……吃

倒戟以御公徒,免之免,使……免除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尽,使……尽

4、为动用法

提弥明死之死,为……而死

文言虚词

(1)以

厚敛以雕墙(目的连词,来)

使妇人载以过朝/遂扶以下(连词,表修饰)

请以遗之(介词,用)

(2)而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连词,表目的关系,来)

问其故,而患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明搏而杀之(连词,表承接关系)

稽首而对曰/坐而假寐/触槐而死(连词,表修饰)

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连词,表转折)

(3)其

而观其辟丸(代词,他、他们)

其右提弥明知之(代词,他的)

食之,舍其半(代词,其中的)

其我之谓也(语气词,大概)

(4)焉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公嗾夫獒焉(语助词)

(5)诸

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兼词,相当于“之于”)

(6)且

斗且出(一边……一边……)

重点句式

断句难点

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应断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应断为: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判断句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

省略句

使妇人载(之)以过朝

被动句

谏而不入(意念被动)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意念被动)

宾语前置句

则莫之继也

弃人用犬,虽勇何为

谓语后置句

其我之谓也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老子》又被称为《道德经》,其中“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全书五千余字,“道”字就出现了七十余次。

什么是“道”?

据《老子》说,这是“玄之又玄”的东西,是超出人们经验世界的存在,因此,很难加以明确的解释。

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作者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把握重点

何为最高境界?

(一)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把境界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有我之境,特征是,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有很多层次:

看到落红飞去,泪流满面;伤春而泪流满面,前去问花,花却不答;花不但不答,且又乱飞而去,这又是一层含义。

人越是伤心,花越是恼人。

这两句字面意思很浅,可是主人公的哀伤、甚至沉痛的心情,非常鲜明地跳出纸面。

可见,王国维所谓的有我之境,就是作者带着强烈激动的情绪,关照外物,把自己的意志、情感沉浸于外物,使外物中明显带有作者的意志,从而带有我的感情色彩。

简洁说就是“移情入物”,读这样的作品,能明显感受到作者的存在。

另一个是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从后面的判断来看,王国维很明显地对这两种境界做出了高下之分。

有我之境不如无我之境境界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两句诗,“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诗人一面赏菊一面采菊,这已够味了,但无意中又看见青翠高耸的南山,更是—饱眼福。

这些美景,在官场哪能见到!

诗人既以欣慰、宁静的心情描写自然景色,又以这些美丽的景色反映悠闲自得的心境,从而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超然的南山,这些大自然高洁淳朴的美好景致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

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这种人与自然合一的诗情画意、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指的把自己的意志、心态全部融入到外物之中,作品中不带有我的任何主观感情、个性的一种境界,这是浑然的,超脱的一种境界。

很显然,有我之境比较容易做到,无我之境则需要个人的修养达到淳朴自然,淡泊名利,甚至摆脱所有世俗的干扰,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所以王国维才说,只有豪杰之士才能创作出这样的境界。

(二)不隔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

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

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

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至云: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第四十则)

不隔,是王国维认为的写景的最高境界。

不隔: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为什么王国维认为用典就是隔了一层,不能体现最高意境呢?

在王国维看来,用典的负面效果是让读者雾里看花,不能清晰体味作品的韵味。

换句话说,作者因为才华不足,水平不够高,所以很难使用通俗的词汇,来使诗作达到最高境界,所以用替代字、典故来弥补才华的不足。

何以谓之有意境?

曰:

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言情:

抒写真情感人肺腑,使读者激荡不能自已,觉得诗中之言,字字都是我想说的话,可是又不是我自己的水平能说出的话。

写景:

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之鲜明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恍如身临其境。

文辞:

如脱口而出,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浑然天成,不假雕饰。

炼字炼到极点,便如不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总之一句话,王国维要求言情真切,写景鲜明,文辞自然,便是不隔,便是最高境界。

当然,王国维的观点我们要辩证来看。

雅文学成就高,还是俗文学成就高?

这是见仁见智的事。

如果从雅、俗文学中选一个的话,王国维是推崇俗文学的,对雅文学有所排斥。

俗文学当然有很高的成就,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抹杀了写得比较雅致,写得比较工巧的作品的价值。

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解读:

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这章老子首先讲应该去除哪些东西,再从正面讲怎样做。

   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

因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们雕饰言行乃至弄虚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同时,在老子看来,对百姓“仁”也不必要,因为“仁”必然会干涉百姓的生活,国家就不得安宁了。

“绝仁弃义,名复孝慈”,是因为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就能回到上慈下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实际上是强调“无欲”,治国者无欲,不积聚奇巧器物,百姓见不着,就不会产生“欲”了,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在老子看来,是在位者自己的贪欲引来了盗贼。

在这章里,“圣”“智”和“绝学”相对,“巧”、“利”相对的是“少私寡欲”,“仁”“义”相对的是“素”“朴”:

前者是社会的祸害,后者是救世的良方。

   特别强调的是,“素”、“朴”都是指没有搀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无执无为,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这一点和孟子的“不失其他赤子之心”不谋而合。

晋灵公的三宗罪

晋灵公是春秋五霸晋文公的孙子,是历史上有命的暴君。

左传这一段写了他三宗罪。

第一宗:

厚敛以雕墙

第二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第三宗罪: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以上的三宗罪,是对晋灵公不君的具体解说。

经过这三件事,我们可以理解“不君”的意思,行为不符合国君的身份,不像一个国君的样子。

这三件事,一件比一件严重。

作者的排序是罪过由轻到重的。

敛财最轻,无辜杀人最重。

最重的杀人要详细写以突出,并且与后文的勾连。

写完三宗罪后,文章还要继续。

写作特色

《晋灵公不君》

情节曲折,跌宕多姿

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鉏麑行刺一段对鉏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

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

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

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

材料丰富,充分表现主旨

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

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这样的材料将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

叙事“详而博”,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

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

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派遣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

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胡僧祐,字愿果,南阳冠军人。

少勇决,有武干。

仕魏至银青光禄大夫,以大通二年归国,频上封事,高祖器之,拜假节、超武将军、文德主帅,使戍项城。

城陷,复没于魏。

中大通元年,陈庆之送魏北海王元颢入洛阳,僧祐又得还国,除南天水、天门二郡太守,有善政。

性好读书,不解缉缀,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

侯景乱,西沮蛮反,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僧祐谏。

忤旨下狱。

大宝二年,侯景寇荆陕,围王僧辩于巴陵,世祖乃引僧秸于狱,拜为假节、武猛将军,封新市县侯,令赴援。

僧祐将发,谓其子曰:

“汝可开两门,一门拟朱,一门拟白。

吉则由朱门,凶则由白门,吾不捷不归也。

”世祖闻而壮之。

至杨浦,景遣其将任约率锐卒五千,据白塉,遥以待之。

僧祐由别路西上,约谓畏己而退,急追之,及于南安芊口,呼僧祐曰:

“吴儿,何为不早降?

走何处去。

”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至赤砂亭,会陆法和至,乃与并军击约,大破之,擒约送于江陵,侯景闻之遂遁。

世祖以僧祐为侍中、领军将军,征还荆州。

承圣二年,进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余悉如故。

西魏寇至,以僧祜为都督城东诸军事。

魏军四面起攻,百道齐举,僧祐亲当矢石,昼夜督战,奖励将士,明于赏罚,众皆感之,咸为致死,所向摧殄,贼莫敢前。

俄而中流矢卒,时年六十三。

世祖闻之,驰往临哭。

于是内外惶骇,城遂陷。

(节选自《梁书·胡僧祐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勇决决:

果断B.城陷,复没于魏没:

埋没

C.必强赋诗强:

尽力D.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引:

率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擒约送于江陵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世祖闻而壮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世祖乃引僧祐于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侯景闻之遂遁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胡僧祐“有武干”的一项是()

①频上封事,高祖器之②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

③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④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

⑤僧祐由别路西上⑥奖励将士,明于赏罚

A.①②③B.②③⑥C.④⑤⑥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僧祐一开始在魏国做官,第二次回到梁时担任两个郡的太守,取得了好的政绩。

他虽然喜欢读书,但写出的诗文鄙俗,常常被人调笑,但他仍以自己的诗文自夸。

B.胡僧祐把西沮蛮的首领全部诛杀了,违背了世祖的旨意而被关入狱中,后又被起用救援王僧辩,临行时嘱咐儿子把两扇门准备成红白两色,感动了世祖。

C.胡僧祐率军来到杨浦后,任约早已布好兵马等候,他不硬拼,率兵悄悄退到赤砂亭,和陆法和的军队会合后一起攻击任约,活捉了任约,后又被世祖征召回荆州。

D.西魏敌寇从四面发起进攻,许多股军队同时出击,胡僧祐冒着危险昼夜督战指挥,尽职守城不久被乱箭射中而死,朝廷内外都惶恐惊骇,城最终被攻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2)会陆法和至,乃与并军击约,大破之

(3)众皆感之,咸为致死,所向摧殄,贼莫敢前。

参考答案:

1.B(没:

陷身于……之中。

2.B(两个“而”均为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

A项,前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为“到”:

后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为“时,对于”。

C项,前一个“乃”是连词,表顺接,可译为“就、使、于是”:

后一个“乃”是副词,可译为“却、竟然”。

D项,前一个“之”是指示代词,代“这件事”;后一个“之”是人称代词,代“我”。

3.C(①表明胡僧佑有治国兴邦之才:

②是世祖想让他诛杀西沮蛮的首领;③是晚年侍奉世祖的情况。

4.B(胡僧祜未诛杀西沮蛮的首领,原文是“世祖……使尽诛……”)

5.

(1)胡僧欣然自若,认为自己的诗确实精巧,夸耀得更加厉害。

(3分。

“工”“矜伐”各l分,大意1分)

(2)恰逢陆法和率军来到,于是和陆法和合军一处攻击任约,大败任约的军队(3分。

“会”1分,“并军”1分,大意1分)

(3)士卒都被他感动,都愿意替他拼死(杀敌).(胡僧佑)所到之处(敌寇)被摧毁消灭,敌寇没有敢向前进攻的。

(4分。

“为”“摧殄”各1分,被动句式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胡僧祐,字愿果,南阳冠军人。

年少时就勇敢、果断,有军事才干。

在魏国出仕,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他在大通二年回归京城,频频上呈密奏,高祖器重他,封他为假节、超武将军、文德主帅,派他去戍守项城。

项城被攻陷,胡僧祐又沦落到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