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会计造假及防范措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6384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会计造假及防范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试论会计造假及防范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试论会计造假及防范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试论会计造假及防范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试论会计造假及防范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会计造假及防范措施.docx

《试论会计造假及防范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会计造假及防范措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会计造假及防范措施.docx

试论会计造假及防范措施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毕业论文

 

 

题目:

浅谈工业企业会计造

假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学生姓名:

丁小敏

学号:

20100190

班级:

10级电算<2>班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

会计电算化

指导教师:

赵玉红

 

2012年10月06日

 

目录

引言…………………………………………………………………………………1

一、工业企业会计造假的方法………………………………………………………6

(一)虚构业务内容、填制虚假凭证………………………………………………6

(二)未按会计准则核算往来帐户…………………………………………………6

(三)隐瞒收入,虚报损失…………………………………………………………7

(四)虚增利润、调整费用…………………………………………………………7

(五)存货收支核算不合理…………………………………………………………7

(六)注册资本名不符实……………………………………………………………8

二、工业企业会计造假产生的原因…………………………………………………8

(一)两权分离………………………………………………………………………8

(二)利益的驱动……………………………………………………………………8

(三)监管力度不够…………………………………………………………………9

(四)社会监督缺乏有效性…………………………………………………………9

(五)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不合理、监督不到位……………………………………10

(六)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10

(七)会计人员素质不高……………………………………………………………11三、工业企业会计造假的不良影响………………………………………………………12

(一)会计造假对社会的危害………………………………………………………………12

(二)会计造假对企业及会计行业的影响………………………………………………12

四、工业企业会计造假的预防措施…………………………………………………12

(一)完善会计准则…………………………………………………………………12

(二)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加强处罚力度………………………………………12

(三)加强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12

(四)建立合理的行政监督管理体制………………………………………………13

(五)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13

(六)会计诚信体系建设……………………………………………………………1

五、打击工业企业会计造假的意义…………………………………………………14

参考文献……………………………………………………………………………14

 

引言

会计信息在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已日益成为企业管理者,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但同时会计造假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造成了严重的会计诚信危机。

会计造假不仅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经营业绩虚假,财务状况不实而且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削弱了国家经济法规的权威,严重破坏了国家的宏观管理,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行贿受贿,权钱交易,挪用贪污打开了方便之门,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危及会计工作的生命。

而这一现象在工业企业中表现得更为严重。

自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舞弊方面的丑闻不断。

会计造假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从1720年英国的南海公司事件,1929年美国的股市大崩溃再到近几年美国安然、世通的造假事件,我国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造假案件,造成了严重的会计诚信危机。

会计造假已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探讨分析会计造假现象、成因,寻求审计对策,对遏制此起彼伏的会计造假案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会计信息越来越被广大决策者、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它成为了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但同时,会计造假越来越严重,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秩序。

本文通过对会计假账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的分析,逐项论述了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解决“造假”问题的对策。

 

一、工业企业会计造假的方法

(一)虚构业务内容、填制虚假凭证

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舞弊方式,通过改动凭证或直接虚列支出,如财务人员利用企业偷逃个人所得税的做法,将工资虚拟名单中多加了名字和金额,以达到贪污的目的。

有时财务人员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故意算错,用转账支票套购商品或擅自提现等。

也有的在银行存款月末试算时乘机制造余额差额,这种方法一般的人非常难以察觉,除非在作假当年核查,否则很难发现。

(二)未按会计准则核算往来帐户

按税法规定一般纳税人的进项税额须在款项付讫后才可抵扣,为了逃避税款,在款项不足付款或不愿付款的情况下,企业领导授意财务人员,用以前年度或以前已下账的付款存根或未用支票存根对日期进行改动,作为抵扣付款凭证,这是企业为了套取税款的一种非法的舞弊行为。

企业赊销商品而产生的应收账款,本应及时收回,但购货单位为了长期占用应付货款,销售企业经销人员和财务人员为了从购货单位谋取私利,而合谋长期拖欠货款,造成企业应收销货款长期挂账。

有些企业将外单位还款不冲销往来账,而是截留并转移他处,再通过坏账损失挤列管理费用。

如企业收到外单位归还的欠款后,直接从银行提出现金转入企业小金库,日后再将应收账款作为坏账处理,通过坏账损失列入管理费用。

按规定,企业的预付款业务必须以有效合法的供应合同为依据,而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的预付款业务根本无对应的合同,而是利用预付款为他人进行非法结算,将所得回扣或佣金据为己有;有的企业将实现的收入暂时存放在预付账款账户中,作为预付款,日后再作相反会计分录,视同退款。

这样的后果是可以偷逃收入、偷逃税款。

(三)隐瞒收入,虚报损失

企业向供货单位购买货物后,取得了蓝字发票,但又因故将货物退回,取得了红字发票,而财务人员用蓝字发票计入应付账款,将红字发票隐瞒,然后寻机转出,贪污此笔款项。

有的保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或勾结车间人员涂改账目、盗窃财物,或者虚报和夸大损失,将报损材料转移或贪污私分;冒领或用假领料单和发料单盗窃物资,转移出售;或将所窃物资成本通过打折等方法打入正常领料、发料业务之中。

企业利用预收账款将尚未实现的销售收入提前作收入处理,虚增商品销售收入,调节利润;或将预收账款长期挂账,不作销售处理,以达到偷逃税金的目的。

(四)虚增利润、调整费用

企业在建工程在试运转过程中所取得的收入扣除税金后应冲减在建工程成本,但企业为了调整利润,便转移收入,在其他应付款中挂账。

或者企业为了控制当年利润实现数额,采用在建工程提前报决算,提前转固定资产,提前计提折旧的方式以虚增费用或减少利润。

利用预提费用科目达到企业所要的目的,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手段。

如:

有些企业为了达到继续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目的,采用虚列预提费用的方式来人为地调节利润,对早已提足的大修理费用支出一直在预提费用中列支,做成真盈假亏的假象;有些企业对已预提完毕的预提费用支付时不转销,支付时又重新计入成本费用账户,以达到增加当期费用的目的;还有些企业因本期的费用支出较大,为了不影响期末预计利润,则采用压缩费用的方法,对应预提的费用不预提,以降低过高的成本费用,虚增或虚保当期利润。

有的公司为了粉饰业绩,人为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对并不存在的销售业务,按正常销售程序进行模拟运转,而不惜多缴纳一些税金;或对有一定销售业绩的客户,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虚构销售业务,人为扩大销售数量,使得公司在该客户名下确认的收入远远超过实际销售收入。

(五)存货收支核算不合理

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分得的收益应作为投资收益入账。

但企业为了职工福利,与联营单位协商后,将从联营单位应分得的利润隐匿在联营单位。

同时授意联营单位将联营利润由应付利润直接转入其他应付款账户。

以后,该投资单位根据需要将应分得的联营利润直接从联营单位提现,放入小金库,以备用于职工福利或超税定额的工资及奖金。

企业为了给职工额外收入,或进行一些非法支出,还利用各种手段巧设账外物资,如:

购进存货时即作生产费用或待摊费用,未使用便计入成本费用;领用的材料不用或少用,而是计入成本费用,采用不作退料或假退料,退库不记账等方式,积少成多,形成大量账外物资;回收的边、角、废料不入账;盘盈、自制材料不入账;委托加工的余料不入账等。

(六)注册资本名不符实

这类舞弊行为主要是在一些新成立的公司中存在较多。

惯用的舞弊手段是:

企业往往在注册会计师验资时将资金打入银行账号,有的可能是通过短期拆借的资金,有的则利用关联企业循环打入验资所需资金,等到注册会计师签署验资报告后就有可能抽逃资金。

像这类问题一旦被工商部门查实,注册会计师则可能掉入被审单位注册资本不实的舞弊陷阱。

二、工业企业会计造假产生的原因

(一)两权分离

“两权分离”是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

“两权分离”是指资本所有权和资本运作权的分离,企业资产的投资者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的权利,也就是说投资者实际上只享有财产收益权和归属权。

企业的经营者虽然是由所有者选择的,但由于投资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都必须通过经营者的汇报才得以了解,并且企业的许多生产经营管理方案,实际也是由经营者提出,但是经营者不拥有企业的全部资产,他们的利益必然会与投资者的利益不一致,并发生冲突。

哈里斯-雷斯夫模型表明,管理者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出发的。

这种投资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对称,必然会导致二者的冲突,使会计造假成为可能。

(二)利益的驱动

利益的驱动是会计造假的直接原因。

造假者的目的是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对政治目标的追逐也使得造假者铤而走险,不顾后果。

造假者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财富的渴望和对权利的期盼。

当这一切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时,就不得不依靠造假来改变衡量其政绩的各项经济指标以达到期的。

例如,一些上市公司和准备上市的公司,故意虚报财务数据,夸大利润,报亏为盈,以欺骗股民,达到顺利筹资的目的;也有一些中小企业瞒报利润,报盈为亏,以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

(三)监管力度不够

监管力度不够是会计造假的间接原因。

审计监督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障经济活动的有序运行,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活动,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有着其他经济监督无可比拟的作用。

随着国家审计重点的改变,企业的审计监督只能依靠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来进行。

但内部审计无论在隶属关系上还是在利益关系上,都始终未能解决其真正的独立性问题,因而这种审计监督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

不仅如此,有些内部审计机构反而对会计造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企业会计造假出谋划策,成了会计造假的帮凶。

而民间审计也同样面临着一个独立性问题,特别是由资本经营管理者委托民间审计而不是由股东大会委托民间审计,由资本经营管理者委托或聘请注册会计师监督资本经营,其监督的力度、监督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再加上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对民间审计业务的不正当干预,强制注册会计师做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审计报告,大大削弱了审计报告的公证作用。

除此之外,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能够招揽更多业务,对企业的审计也不是十分严格,这也是民间审计的缺陷。

(四)社会监督缺乏有效性

从社会监督来看,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等方面不足,使独立审计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一是审计的独立性不足。

独立性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审计结果得到社会公众信任的基础。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实际由内部人决定,股东大会的批准只是一种形式,由内部人委托事务所审查自身,这无疑易使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削弱。

二是收费制度不科学。

在审计工作中,一般而言,所费时间与执业质量呈正相关性。

因此,为保证执业质量,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按审计时间收取审计费用,但我国目前盛行的收费制度是与公司资产或净资产总额相联系的,而与审计时间脱钩。

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为了平衡自身的成本效益,往往有不合理缩短审计时间的倾向,有时还会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以牺牲执业质量为代价换取自身经济利益的增加。

三是审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欠佳。

目前国内确实有一些业务素质过硬的注册会计师,构成了审计职业界的中坚力量,但从审计执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则不容乐观。

另外,各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重视不够,从而使得不少审计执业人员理论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单一,职业胜任能力不足。

(五)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不合理、监督不到位

我国目前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财政、审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而这些监督部门又按一定的权限分别划定监管范围。

财政部门按《会计法》的规定对所有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监督。

审计部门按有关法规规定也只是对涉及国有资产的单位进行审计监督,同时又按国有资产和资金的隶属关系划分了管辖范围,国家审计署对于中央级企业所属的二、三级企业和中央垂直单位在财务会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监督不到位、纠正不及时,许多违法违纪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

证监会在负责股票上市过程中,承担了一个全能的角色,既负责新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也负责日常上市管理,包括对上市公司各种违规行为的查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也不希望上市公司的虚假财务会计信息引发资本市场危机。

银监会、保监会对其监管对象也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实现事事调查,也不应该细管到不会有任何违规发生的程度。

(六)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

有相当一部分单位的内部控制基础十分薄弱,有的甚至并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有内部控制制度,但脱离本单位实际,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偏重于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导致内控成本升高,使内部控制失去效力;有的虽有较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运作机制,因而也不能发挥其作用。

(七)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造假分为两种人:

一种是被领导强迫做假帐;第二种是自愿帮领导作假账。

企业经营者往往是追求单位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在利益的驱使下,利用自己的身份来向会计人员施压,强令会计人员作假账,来躲避相关管理机构的检查与监督,以实现单位利益最大化。

老实踏实从事会计工作的人,也许一生都只能过着普通的生活,有一部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低,当在利益的诱惑下,就无法坚持自己的原则,自愿帮老板作假账,不顾后果,铤而走险,为的只是顺从老板,因为这样可以讨好老板、可以在经济上得到正常情况下不可能的好处、可以升官发财以至于平步青云、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等等。

一般而言,会计人员是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如果会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就能够自觉抵制来自于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拒绝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但是目前我国会计人员中业务素质普遍较低、法制观念较弱,缺少作为职业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独立能力。

三、工业企业会计造假的不良影响

四川长虹始创于1958年,其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然而从数年前开始,长虹就陆续爆出财务丑闻。

2003年3月5日《深圳商报》披露了长虹在美国遭遇巨额诈骗的消息:

长虹2002年出口彩电近400万台,其中有300多万台是由美国APEX公司代理出口的,这家公司拖欠了长虹的货款,使长虹彩电数亿美元可能无法追回。

四川长虹立即给予否认,称“传长虹在美国遭巨额诈骗”纯属捏造,当时有人质疑长虹外销急剧增长和应收账款急剧增长的背后存在“提前确认收入”可能。

2003年3月25日,四川长虹公布2002年报显示,长虹实现收入125.9亿元,实现净利1.76亿元,但经营性现金流为-29.7亿元,这是自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以来(1998年),长虹经营性现金流首次出现负数。

长虹的这份年报披露了这样的一个事实:

截止2002年底,长虹应收账款仍高达42.2亿元,其中APEX公司欠38.3亿元(4.6亿美元)。

事实上,审计意见及会计报表附注都没有完全揭示APEX风险,长虹巨亏预告后,股价几度跌停,投资者损失惨重。

长虹2008年年报披露存在漏洞,披露的成本、费用存在差异约155亿元,长虹2008年可能存在同时虚增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上百亿元。

律师提供的一份材料中指出,长虹2008年年报(合并)中披露的营业成本(2304652.63万元)、销售费用(298553.91万元)、管理费用(114800.62万元),计算得出三项合计为2718007.16万元,但通过年报披露的采购金额等信息分析计算,上述三项费用合计金额约为1166326.47万元,中间存在大约155亿元的差距。

两位律师指出,这一是可能长虹2008年隐瞒约155亿元的利润,但可能性较小,另一种可能则是四川长虹2008年可能存在同时虚增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上百亿元。

2010年2月25日,媒体刊出《被指虚增销售收入50亿四川长虹10年财务迷踪》一文,所谓的长虹“财务门”事件由此开始闹得沸沸扬扬。

长虹前员工范德均实名举报长虹公司虚报销售收入50亿,而在其之前,亦有多位专家对四川长虹财务报表真实性提出质疑

四川长虹“财务门”事件告诉我们:

公司财务治理需要更完善的监督和保障,造假带来的是一时的暴利,但却会损害大众的利益。

而这些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造假对社会的危害

(1)政府管理机关,会计造假对我国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政府管理机关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操作者,有权也有职责了解个单位的经济发展“实况”,这样才能准确的调控我国的经济发展,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

而一些单位的会计造假无疑给政府的管理机关极大的困扰,更加大了政府执法力度的压力。

会计造假不仅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秩序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因为会计造假也属于犯罪活动,所以也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隐患。

(2)其它会计信息使用者,影响他们对自己投资决策的判断。

(二)、会计造假对企业及会计行业的影响

(1)企业,企业会计造假者对企业的信誉造成严重影响,企业的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合伙伙伴等,是因为相信企业的实力,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信心。

造假的发生无疑会使他们对企业丧失信心,从而使他们撤销对企业的支持,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及经营状况,进而影响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生存规则下,就会使企业失去竞争能力。

(2)会计行业,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当中就包括“诚实守信”,它是维护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前提和基础,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石。

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要求会计人员以诚待人,实事求是,不搞虚假。

会计造假就严重违反了诚实守信的原则,会计人员的违法行为造成了会计行业的信誉危机,给会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

四、工业企业会计造假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会计准则

财政部新制订或修订了38个会计准则,新准则从以下几方面使企业进行利润调节受到限制:

第一,存货管理办法变革。

新存货准则下,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将产生一定影响。

第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革。

针对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资产减值准备准则明确,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第三,债务重组方法变革。

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

按照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每股收益水平。

(二)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加强处罚力度

公司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完善现行的财务核算制度、会计准则及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防止财务造假与舞弊,从而保证财产资料的合法、真实、完整;其次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应建立起公司内部有效的制衡、约束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严格的会计核算制度,内部正规管理;最后应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企业内部需建立起合理、科学、有序的财务约束机制,同时,外部各主管财政机关、各审计机关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违规行为严惩不贷。

建立有效的企业内外监管机制和制度,这对一个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与执行需要单位内外部形成合力予以监督方能奏效,外部由财政部门、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上级主管单位及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检查;内部由单位审计部门负责监管,只有建立了内外结合的监管机制,并通过审查和评价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全面性及有效性,才能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以保障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加强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

在证券市场中,外部审计师在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增强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较重,事务所的聘任、续聘、解聘一般是由经理人员决定,使得外部审计师缺乏独立性。

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必须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改变公司“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一言堂”的现象。

我国《公司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已赋予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选聘外部审计师的职权。

笔者认为,只有独立董事会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联手,才能对抗“内部人控制和”一言堂“。

具体来讲,可暂时终止由上市公司自行聘任注册会计师的做法,改由监管部门或证券交易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

实行上市公司审计轮换制,每隔几年强制性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免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过于亲密而丧失独立性;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注册会计师因串通舞弊或重大过失而不能发现上市公司重大会计造假,致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成本。

此外,外部审计师不仅要关注会计准则的可接受性,而且还要审查会计准则运用的质量,并就此问题同审计委员会交流,这样才会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四)建立合理的行政监督管理体制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财务信息系统,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在银行、税务、工商等各部门的资源共享,从而有效减少企业因不同目的向不同部门报送不同财务资料的现象。

我国目前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财政、审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而这些监督部门又按一定的权限分别划定监管范围。

各个监督部门所遵循的法律法规的不同,单一的监管部门容易被利益诱导而造成会计舞弊问题,信息共享的监管方式可以避免监管部门的徇私舞弊,会计信息失真。

多头监管,多个上级,使会计信息更加明朗化,才使得监管更加有力。

(五)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为此,可采取以下三种措施:

(1)要加速建立和完善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上市公司经营者的使命,真正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

(2)要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职责,并互相有效制衡。

(3)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上市公司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同时要通过外部审计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公司的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核实评价,并披露相关信息。

通过自查和外部审计,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堵塞漏洞,有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六)会计诚信体系建设

1、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