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1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
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
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
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科学词汇:
生命体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科学方法:
观察(看、闻、摸、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核心价值观:
观察是有目的的,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
准备
教具
学具
图片
校园中的大树、皮尺、放大镜、观察记录纸。
教学流程
导入→看照片上的大树→回忆中的大树→观察真正的大树→总结拓展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个性设计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
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你能发现几点?
)
2.学生汇报:
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
(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
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
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
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
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情况比图片上的发现是多还是少?
为什么会多呢?
4.学生交流:
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
(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会不会也有树瘤?
是不是也有小动物?
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
5.教师总结:
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如果现在去一颗树底下,你想观察树的什么?
怎么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6、小组讨论:
看看你们小组会想出多少种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7、学生小组交流:
哪个组先上来说说,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可行,有没有建议或补充,对他们进行帮助。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
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
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
3.评价:
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
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
(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
4.总结:
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
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
书
设
计
我看到了什么
方法:
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
观察:
有目的,有顺序地看
课外
活动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生成
预见
看照片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回忆看到过的事实,能够丰富我们的信息;实地观察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
因此教师要从观察的目标和观察的方法两个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丰富学生的观察方法。
课堂
评估
学生能否运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四、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
本次课,对于教师来说,简单方便;但对于学生来说,习惯的养成对于今后科学的学习,乃至于今后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次课的教学板块可以分为:
看照片上的大树→回忆中的大树→观察真正的大树→总结拓展。
其中前两个板块与其他科目的课无异,最后两个板块涉及到了实验内容,需要养成习惯,发于形而止于心,且看教学时的状况。
3班是最早上的,在实验前并未有过多要求,强调观察的重点与方法,到操场后如一堆无头的苍蝇,想再集中以已经收不住了,最后分组给予指导,且效果不理想,以致最后没有总结拓展时间。
第二节课1班,我做了小小的改变,在实验前安排好一切:
1. 将观察小组分好
2. 规定观察的范围和内容
3. 责任到位,小组长负责纪律
4. 时间限制:
15分钟观察时间,课结束前5分钟排队集中,给足时间总结
通过以上措施,实验质量明显保证。
经过多次尝试,学生的实验习惯在慢慢养成,自觉性大大加强,课上效率提高。
此后我还采用奖励等方法帮助培养习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我和学生们一起努力!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
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
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
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科学词汇:
树冠、树干、树根
(二)过程和方法
1.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2.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
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3.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科学方法:
观察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难点:
用观察的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
准备
教具
学具
说明与提醒
大树挂图、照片等
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
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观察时老师要做好组织工作,加强引导。
教学流程
明确观察任务指导观察方法学生观整理、交得出结论
和记录方法察记录流观察记录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个性设计
一、引入
师:
我们美丽的校园中有许许多多树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校园里观察树木吧。
二、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任务。
师:
每位学生都要亲身去观察一棵树,那如何来观察呢?
2.学生介绍观察方法。
(先思考后汇报)
师:
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主要的方法有:
画简图、测量、闻气味、看果实、拓印树皮、拾树叶等,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在笔记中。
3.画简图方法:
在远处先观察整棵树的形状,并把它画下来。
观察P5上的“不同形状的树”,并要求学生把树的形状画在P5上的记录夹中。
4.拓印树皮方法:
阅读P6上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5.学写观察笔记:
自学P6上的观察记录,
(1)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
(2)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
(3)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师:
我们所写的观察记录必须是真实的,记录的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
三、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并做好记录
1.每组选择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
2.比一比,哪一组观察到的内容最多,记录的最好?
四、交流观察的内容
1.交流: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评一评,哪一个最好?
2.小组讨论:
你观察了什么树?
它生长在什么地方?
有些什么特征?
3.学生交流:
4.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之处?
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总结、课后延伸
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
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板书
设计
校园的树木
相同不同
长在泥土里树的形状不同
需要阳光、水树干有粗细
都有根、茎、叶节叶片形状不一样
…………
课外
活动
选定一棵自己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并把自己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
生成
预见
学生对大树的观察方法可能会提出“用眼看、耳听、手摸“等方法,在此基础上老师样引导学生我们还可以用工具来帮助我们观察。
对于记录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懂得可以用文字、实物绘画等方法进行记录。
课堂
评估
1.对学生说出的观察树木的方法做出合理的评价,并适当加以指导。
学生能否根据观察到不同大树的特点得出树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教学反思:
教材简要说明:
从教学目标来看,学生能用语言和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一棵树进行描述,并比较所有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教材的活动安排上看,不难看出这节课的活动是不多,但是每一块教学的难度是很大的,而且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其中一个活动,就比如拓印树皮,这在美术课里可能需要用几节课的时间来学习拓印的技巧,而在科学里要求学生用一节课里的其中一个活动来完成,几乎不太可能。
另外写观察一棵树木的日记,它的难度也偏大,学生还不会写作文呢,所以,写这样的一篇观察日记是需要花费比较大的时间,因为要求教师做指导之后,学生才会写观察日记。
我对教材的处理:
首先拓印这一活动完全删除,留给学生的回家作业完成,要求在家长的指导小完成拓印树皮的活动。
其次主要活动放在写观察日记,原本要求学生在校园里观察一棵大树之后把观察到的信息写下来,并整理成一篇类似与书本第7页的日记。
在前两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是让学生按照上节课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校园里的其中一棵树,然后回到教室写观察日记,结果出现了一节课20分钟时间是学生在校园观察,有几个组甚至在浪费时间。
所以,大大影响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最后导致课堂时间不够,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甚至是最后比较大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来不及教学。
好在大部分学生早就已知大树的相同点是有根茎叶(树根、树干、树冠),需要阳光、水、空气等。
不同点是树叶、树干等不同特点。
后面两个班级上课时我调整了教学过程,其中让学生到校园观察这一环节删除,改为回忆第一节课同学们观察的大树的特点,参照第一课的一张表格直接整理观察过的香樟树的一些特点,并写成观察日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观察日记的质量是比较高的,而且还有一些时间正好来说说大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的话教学目标只能说基本完成。
课外作业是拓印树皮,有必要请学生在课外到校园或公园观察一些树,并写出树的特点。
学生完成活动和作业情况来看。
学在这一课要求学生书写的部分比较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书写成这样的语言表达,应该还是不错的了。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
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
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
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
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梳理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的显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学背景:
学生一般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旁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一种小草的名字。
其次,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所以师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的观察、比较、逻辑思考进行探究活动。
当然还需要教师的特别方法,如用表格归纳法、画维恩图法等,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科学词汇:
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根、木质茎、草质茎、叶、开花结果、水分、阳光、空气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科学方法:
观察比较、记录整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养成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习惯。
核心价值观:
生命体的共同特征认识。
教学重难点
学重点:
找小草与大树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
准备
教具
学具
说明与提醒
课件、小黑板3块、录音机、歌曲《小草》
采集工具、放大镜、小刀、科学观察记录表
1、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
教学流程
描述看到过的探究小草的探究大树和小草的
小草特点异同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个性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出问题
1、谈话:
同学们,老师今天有个问题向大家请教,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吗?
你们见过树吗?
学生:
见过
2、播放课件:
谁能帮老师描述一下这几棵大树?
(古松、五叶枫、银杏树)
3、你们发现这几棵古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小黑板1)适时板书:
根、茎、叶等
4、师:
同学们描述得非常准确,看来大家都是观察事物行家,对吗?
那么,大家注意过我们上学的路边、操场的边上、教室后面的山坡上,除了树还有什么?
学生:
有草
5、师:
谁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草?
学生交流
6、师:
我们要想全面、准确地描述小草的特点,需要怎么办?
学生:
仔细观察
二、观察探究草的特点(户外)
1、师:
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到室外去观察你喜欢的小草,在观察之前需要做什么准备、需要哪些材料?
小组讨论、制定活动计划
2、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和工具。
(学生领取材料)
温馨提示:
a、注意安全
b、观察有序小组互助
c、保护好花草树木
d、采集样本
3、教师到各观察点巡视:
参与活动作必要指导。
10分钟后,将学生集中到有树有草的阴凉处。
4、展示探究成果。
生出示观察标本、展示科学记录表,汇报观察结果。
5、教师有选性的板书(小黑板3):
创建不同小草特征的维恩图。
总结归纳小草的主要特征:
根、茎、叶、果实
三、探究大树和小草的异同
1、师:
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一首歌。
有一个小的要求:
歌中都唱到了什么?
好吗?
播放歌曲《小草》
2、组织汇报:
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
学生汇报
3、师:
小草除了没有树高以外,小草和大树还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学生交流
4、教师板书交流的要点,根据讨论结果,回顾不同小草特征的维恩图,师生共同完成有关小草与大树特征的维恩图。
(边总结边将1、3号小黑板上大树与小草的共同特征移到2号小黑板上)
四、拓展应用
1、师:
同学们,除了我们已经研究了的树和草以外,你还想研究哪些植物?
学生交流
2、你能按照我今天的研究方法,试着去研究你喜欢的植物吗?
(教师不强行指定研究项目,研究水生植物更好)
板
书
设
计
大树 和 小草
粗、硬、高大 茎 细、软、矮小
大、少 果实 小、多
木本植物 叶、种子、 草本植物
都需要土壤阳光
水、有生命
课外活动
研究1-2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生成预见
学生可能在观察活动和记录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教师要加强巡视并作必要指导。
课堂评估
1、学生能否运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描述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
2、学生能否认识到大树和小草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四、教学反思:
课中过程一:
接触了两节课的大树,这节课要接触小草了。
书本准备了四种小草,我只找到了两种小草,一种是非常常见的狗尾草,另一种是三叶草。
在课堂上我一开始就叫学生认认这两种草,如果不认识就按照小草的特点给它们取个名字。
结果有一小部分同学认识三叶草,狗尾草由于比较常见,大多学生都能认识。
借住取名让学生说了说这两种草的特点。
学生说得非常形象,很到位地说出了特点。
课中过程二:
由于今天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在实验桌上摆好实验观察对象,学生的兴奋程度很高,过了一会儿,学生开始意识到不能随便动实验材料,所以大部分学生还是很自觉地坐在位置上等待老师上课。
课中过程三:
重点观察的是狗尾草的特点,学生在说狗尾草的特点的时候说得比较好,但课堂作业本上有一个练习要求学生写出狗尾草的特点的时候,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知该怎么表达,很大一部分孩子非常聪明地参照黑板上的板书,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出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狗尾草和香樟树的特点比较也很全面,最后引导所有大树和小草的特点。
在教师耐心的引导下,本节的目标完成得非常好,学生能在课堂中掌握应该学习的知识。
思考一:
板书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板书有一幅大树的图、大树与小草的特点比较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还有草质茎和木质茎的概念描述。
学生记录笔记的习惯还不是很好,要教师讲了之后才开始记录,这难怪他们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记笔记了,什么时候不用记笔记。
所以,只有在老师的提醒下才能记笔记。
⒋观察水生植物
一、教材简析:
本课安排的水生植物与前面所学的陆生植物相对应,从植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展示不同的植物个体,体现植物的多样性。
现存的各种水生显花植物,是由陆生植物再度退回水域的次生现象。
水生植物分成三个类型,如金鱼藻全株沉没于水中,叫做沉水植物;水葫芦、浮萍的植株的叶片漂浮于水面,叫浮水植物;水花生植株的一部分挺出水面,称之为挺水植物。
水花生还可以在陆地上生长。
教科书第10页安排了四种常见的水生植物:
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
每一种水生植物由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特写组成。
其中水葫芦、水花生和浮萍采用的是自然环境的照片,金鱼藻采用的是水族箱的环境,右上圆圈里两株水生植物中,左边一株就是金鱼藻。
本课主要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因此教科书中用“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来表述,而画面中间有一句话“我还认识水花生、浮萍”,意思是学生仅仅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不够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认识更多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认识这些水生植物,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的,并不是在课堂上一次完成,应该在课外请父母帮助继续认识水生植物。
教科书第11页的上半部分是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二是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结构,仍然采用画简图的方式进行描述,这是一项观察描述的要求,贯穿在本单元之中。
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是在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当学生把水葫芦和金鱼藻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形态时,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
水葫芦能浮在水面的秘密在哪里?
教科书提供了剖开叶柄的水葫芦的照片,叶柄中部有膨大如葫芦状的海绵体气囊,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这个问题。
教科书第11页下半部分是总结本课的观察研究结果。
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指向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和生长需要,也是生命体特征的总结;水葫芦和狗尾草的比较,代表了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总结出的结论,为建立植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实际上也指向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的植物形态是不同的,植物都会适应生存的环境。
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是两种非常典型的生存环境。
对植物来说,水生环境下的生存需要有相应的形态结构,这也就显示了植物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植物的个体独特面貌的体现,多样性背后仍然蕴涵植物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本课的设计仍然围绕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展开。
相比较陆生植物而言,学生对水生植物的认识更少,因此需要认识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然后对其中的一两种水生植物进行细致观察,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探索水生植物能够浮在水面的秘密,这对学生认识水生植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很有好处。
教科书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二是观察两种水生植物并用简图画下来;三是探究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的秘密;最后是总结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这些总结的共同特点都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生命体的特征。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1、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科学词汇:
水生陆生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科学方法:
观察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核心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难点:
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具
学具
说明与提醒
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