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交桥梁说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6244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交桥梁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立交桥梁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立交桥梁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立交桥梁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立交桥梁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立交桥梁说明.docx

《立交桥梁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交桥梁说明.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立交桥梁说明.docx

立交桥梁说明

1.0工程概述

根据苏州市综合交通规划要求,建设“井字加环”的快速路网络:

内环及各自的延伸线构成快速路“井”字形骨架,星华街、春申湖路、大同路、312国道、金枫路、吴中大道、东方大道构成环形的中环快速路。

中环快速路经过苏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和吴中区,服务苏州各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

中环快速路工程吴中区段是苏州市“井字加环”快速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吴中区与相邻组团间的快速沟通、分流疏解内环线交通压力、完善吴中区对外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环快速路吴中区段分为西线段10.861km,东线段2.984km,太湖度假区连接线段6.575km,南段(利用南绕城高速公路)长27.522km。

本项目为苏州市中环快速路工程吴中区段ZHKSLWZD-2标段(下文简称2标),主要包括西线段、东线段、太湖度假区连接线段3个部分,合计全长16.620km,3个部分的工程范围、路线走向、标段划分及桥涵设置情况分别如下:

(1)西线段(胥江南—吴中大道段)

路线起自胥江南(顺接1标),利用现状金枫路,至木东路与金枫路交叉口处拐向西南,沿子胥路布设线位,至子胥路、东山大道交叉口处,转向南沿东山大道往南,终于东山大道与吴中大道平交口处,2标西线段路线全长约7.061km。

近期利用东山互通沟通南绕城高速。

西线为施工标段一。

西线快速主线为全程高架,高架桥分为以下4个段落:

①金枫南路高架(WK3+800.000~WK7+373.950);

②S230枢纽互通式立交(WK7+373.950~WK8+435.500);

③东山大道高架(WK8+435.500~WK9+665.500);

④吴中大道枢纽互通式立交(WK9+665.500~WK10+861.300,近期只实施WK9+665.500~WK10+027.300)。

西线地面辅道既有1座中桥、13座小桥、1道管涵,其中5座桥梁予以拆除重建,其余桥涵予以拼宽或接长。

(2)东线段(吴淞江大桥—车坊互通段)

路线起自吴中区与工业园区分界处(吴淞江),沿现状苏同黎公路往南,终于星塘街交叉口,2标东线段路线全长约2.984km。

近期利用车坊互通沟通南绕城高速。

东线为施工标段二。

东线快速主线由1.167km高架和1.817km路基段组成,高架桥包含以下2个段落:

①东方大道枢纽互通式立交(EK58+715.890~EK59+407.015);

②上跨支路主线高架桥(EK60+204.310~EK60+680.790)。

东线既有4座中小桥(不含东方大道互通远期实施范围内的既有桥梁)、1道箱涵、2道管涵,其中2座桥梁予以拆除重建,1道管涵废除,其余桥涵拼宽或接长。

另外东线于EK59+570.000处设置人行天桥1座。

(3)太湖度假区连接线段

路线起自东山大道与子胥路交叉口处,沿子胥路向西,避开东胥香花园,上跨胥江,沿南绕城高速向西绕避西山互通,折向西南上跨绕城高速,设隧道下穿香山后与孙武路平交,2标太湖度假区连接线段路线全长约6.575km。

连接线快速路部分为施工标段三,地面辅道部分为施工标段四。

连接线快速主线为由5.329km高架、0.412km隧道及0.834km路基段组成,高架桥分为以下2个段落:

①连接线高架(ZK0+500.000~ZK5+294.512);

②寿山路互通式立交(ZK5+294.512~ZK5+828.912)。

连接线快速主线的路基段不设置桥涵;快速主线高架段的地面辅路(施工标段四)属于江苏中设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范围。

以下为东线东方大道枢纽互通式立交(EK58+715.890~EK59+407.015)的设计说明。

东方大道枢纽互通式立交近期实施段共含1座主线桥、3座匝道桥(FR2匝道桥、FL2匝道桥、B匝道桥近期实施段)。

主线桥全长691.125m,FR2匝道桥全长212.470m,FL2匝道桥全长181.470m,B匝道桥近期实施全长60.000m。

 

2.0设计依据

(1)《苏州市中环快速路工程吴中区段ZHKSLWZD-2标段勘察设计合同协议书》(吴中区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2)《关于苏州市中环快速路吴中区段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苏发改中心〔2012〕216号文)

(3)《关于苏州市中环快速路吴中区段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苏发改中心〔2012〕247号文)

(4)《苏州市中环快速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5)《苏州市中环快速路工程吴中区段ZHKSLWZD-2标段初步设计》(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6)《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7)苏州市各分区详规

(8)《苏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9)《苏州市中环快速路规划》(2011)

(10)《江苏省干线公路网规划》(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11)《苏州市干线公路网规划》(苏州市交通运输局)

(12)《江苏省航道网规划》(江苏省航道局)

(13)《苏州市航道网规划》(苏州市航道处)

(14)《2020年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

(15)《吴中区分区规划图》

(16)《苏州市木渎镇控制性详规》

(17)《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区控制性详规》

(18)《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胥江以北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8年9月)(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9)《木渎胥江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年)(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苏州胥口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21)多次方案会议意见及相关调查资料

3.0主要测设经过

2012年9月14日召开了初步设计专家评审会,会后项目组依据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精神及意见对初步设计各专业进行了优化调整。

项目组在2012年9月中旬进行了现场补充踏勘及调查工作,施工图设计阶段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对接,补充收集了相关资料并协调处理了相关节点问题。

2012年9月底项目组完成了施工图设计方案并进行了院级审查。

(1)2012年9月19日,吴中区交通运输局组织召开设计对接工作会议,统一设计技术标准,明确了设计界面、施工标段划分等。

(2)2012年9月中旬,项目组进行了现场补充踏勘及调查工作。

(3)2012年10月期间,我院进行施工图文件编制工作及与相关单位的对接。

(4)2012年10月底,完成了中环快速路吴中区段施工标段二(东线)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并提交咨询单位审查。

4.0本标段根据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所作的主要调整及施工图优化(桥梁工程)

(1)荷载标准按《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取用。

(2)抗震设计按《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执行。

(3)桥梁外侧护栏防撞等级由初步设计的SA级提高至SS级。

(4)考虑桥梁外形美观,将主线桥跨东方大道处桥跨由(26+45+30)m错孔布置变高度梁调整为(29+43+29)m平行布置等高度梁。

5.0主要技术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3)《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2009)

(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7)《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

(8)《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9)《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

(10)《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D60-01-2004)

(1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

(12)《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

(1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

(14)《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01-2006)

(1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16)《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F81-01-2004)

(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

(18)《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06)

(19)《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

(20)《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

(21)《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B04-2010)

(22)《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23)《公路桥梁盆式支座》(JT/T391-2009)

(24)《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25)《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6.0主要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

汽车荷载等级:

城-A级;

人群荷载:

按《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第10.0.5条取用;

老桥利用部分采用原有荷载标准,老桥拼宽部分采用现有荷载标准。

(2)设计车速

◆中环快速路放射线主路(东线):

80km/h。

◆中环快速路放射线辅路(东线):

40km/h。

◆交通性主干道(东线):

60km/h。

◆上下匝道:

40km/h。

◆立交匝道:

35~50km/h(其中环形匝道采用35km/h)。

(3)桥梁标准横断面布置

主线快速路(EK58+715.890~EK59+014.525):

0.5m(护栏)+12m(行车道)+0.5m(护栏)+4.5m(中央分隔带)+0.5m(护栏)+12m(行车道)+0.5m(护栏)=30.5m;

主线快速路(EK59+180.000~EK59+407.016):

0.5m(护栏)+12m(行车道)+0.5m(护栏)+1m(中央分隔带)+0.5m(护栏)+12m(行车道)+0.5m(护栏)=27m;

上下匝道桥(双车道):

0.5m(护栏)+7.5m(行车道)+0.5m(护栏)=8.5m;

(4)抗震要求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基本烈度6度,抗震措施按7度要求。

高架桥、交通性主干道地面桥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抗震设计方法为B类,E1地震调整系数Ci取0.61;地面辅道桥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抗震设计方法为C类。

(5)净空高度

高架道路下地面道路及高架之间≥5.0m;

横向道路主、次干路、支路≥5.0m;

行人及非机动车净高≥3.5m。

(6)桥梁设计基准期

桥梁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7)桥梁设计使用年限

高架桥、交通性主干道地面桥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地面辅道桥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8)桥梁设计安全等级

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为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γo=1.1。

(9)环境类别

本工程环境类别为I类。

(10)高程系统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11)坐标系统

采用苏州独立坐标系。

7.0桥梁结构计算参数

(1)结构类型

22m<跨径<45m的箱梁纵向按照部分预应力砼A类构件设计;

设横向预应力的横梁按部分预应力砼A类构件设计。

(2)恒载

预应力混凝土容重:

26kN/m3;

桥面钢筋混凝土铺装容重:

25kN/m3;

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容重:

24kN/m3;

外侧防撞护栏、中央隔离墩钢筋混凝土容重:

26kN/m3;

声屏障:

单侧3.5kN/m。

(3)汽车活载

设计车道数:

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表4.3.1-3取用;

多车道折减系数:

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表4.3.1-4取用;

汽车冲击力:

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第4.3.2条计算;

汽车离心力:

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第4.3.3条计算;

汽车制动力:

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第4.3.6条计算。

纵向平面计算偏载系数:

1.15。

(4)混凝土收缩徐变

年平均相对湿度:

80%;

计算天数:

3650d。

(5)基础不均匀沉降

基础不均匀沉降按跨径的1/4000考虑。

(6)预应力

预应力钢绞线均采用塑料波纹管成孔,μ=0.17,K=0.0015;

预应力松驰损失终极值:

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第6.2.6条计算;

一端锚具变形及钢束回缩值:

(7)整体温差

最高有效温度取34℃,最低有效温度取-3℃。

(8)梯度温差

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第4.3.10条取用,正温差T1=14℃、T2=5.5℃,负温差T1=-7℃、T2=-2.75℃。

8.0自然条件

8.1地形、地貌

沿线场地大部分为现状道路及绿化带,地势较平坦。

地面标高一般为1.92~3.88m。

地貌类型属古泄湖堆积平原区。

8.2水文

拟建线路沿线内水系发达,呈网状分布,西南临太湖,属太湖水系,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由于地面平坦低洼,地表径流缓慢,排水不畅,河流水位明显受太湖水位变化及人工控制影响,汛期河湖水位升高。

项目区内地表水系主要为吴淞江。

据资料统计,区内历史最高洪水位为2.49m(1954年),最低河水位为0.01m,常年平均水位为0.88m。

历史最高潜水位为2.63m,近3~5年最高潜水位为2.50m,潜水位年变幅为1~2m。

历史最高微承压水水位为1.74m,近3~5年最高微承压水水位为1.60m,年变幅0.80m左右。

根据含水层分布项目地下水分为潜水层和承压水层。

潜水层为全新统古泻湖堆积,岩性以填土、淤泥质土及粘性土为主,该层透水性较差。

承压水含水层为晚更新统,沉积成因类型为湖泊沉积,岩性以粉砂、粉土为主。

上覆隔水层为同时代沉积的粘土或粉质粘土层,局部地段该隔水层缺失,承压水与潜水有直接水力联系。

地下水又与地表水存在紧密的水力联系,受大气降水补给及河流的补给。

排泄方式主要为地面蒸发、植物蒸腾。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对拟建工程建设有影响的地下水主要为孔隙型潜水、微承压水、第Ⅰ承压水及第Ⅱ承压水。

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浅部填土、淤泥质土及粘性土层中,富水性差;主要受大气降水入渗及地表水的侧向补给,以地面蒸发为主要排泄方式。

勘察期间测得潜水稳定水位埋深为0.20~5.90m,标高为-1.63~2.56m。

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2-1-c、2-3层粉土中,2-1-c层顶板标高为-7.51~-7.38m,厚度为1.50~2.50m,呈透镜状分布,其富水性一般,透水性较好;2-3层顶板标高为-13.07~-9.51m,厚度为0.70~4.70m,局部分布,其富水性一般,透水性较好主要补给来源为浅部地下水的垂直入渗及地下水的侧向迳流,以民井抽取及地下水侧向迳流为主要排泄方式。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其水位埋深一般在1.50~3.00m之间,比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的潜水位埋深要低0.50~1.50m。

第Ⅰ承压水主要赋存于3-2-a层粉土、3-3层粉土中,3-2-a层顶板标高在-36.64~-22.54m,厚度2.50~13.70m,3-3层顶板标高在-53.37~-38.62m,厚度0.60~7.50m。

第Ⅰ承压水含水层富水性及透水性中等。

主要补给来源为地下水侧向迳流,以地下水侧向迳流为主要排泄方式。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其水位埋深一般在3.00~6.00m之间,比微承压水位低2.00~4.00m。

第Ⅱ承压水主要赋存于4-3层粉砂夹粉土中,顶板标高在-73.62~-54.10m,厚度1.50~6.80m。

富水性及透水性中等。

主要补给来源为地下水侧向迳流,以地下水侧向迳流为主要排泄方式。

据现场调查,场区附近无地下水污染源,地表水及地下水均未受环境污染,根据初勘阶段对本场地地下水水质分析资料,沿线场地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

地下水位以上土体对混凝土具有微腐蚀性。

8.3气象

拟建线路沿线区域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夏季长,春秋季短,雨量充沛。

吴中区全年平均温度15.7℃,年平均降水量1088.5mm(最多1782.9mm,最少600mm);常年6月16日入梅,7月9日出梅,梅雨量194mm;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时数1940.3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5%。

8.4地震

苏州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不强烈,据近二千多年的历史记载,共发生大于4级的地震49次,大于5级地震9次,其中较大的地震有1974年4月22日溧阳市上沛5.5级地震和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沙溪5.1级地震。

苏州地区地震活动,无论从强度和频度上来看,地震活动水平属中等偏下,属基本稳定地区。

(1)场地土及场地类别

根据行标《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线路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根据测试,沿线场地里程桩号EK58+650~EK59+800段20m以浅等效剪切波速平均值<150m/s,属Ⅳ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65s,为软弱土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里程桩号EK59+800~EK60+700段等效剪切波速平均值范围值为250m/s≥Vse≥150m/s之间,属Ⅲ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45s,为中软土场地,由于该段场地地下水位较高,局部含有淤泥质土,因此属抗震不利地段;里程桩号EK60+700~EK61+700段20m以浅等效剪切波速平均值<150m/s,属Ⅳ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65s,为软弱土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

(2)饱和粉土及粉砂的液化判别

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线路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拟建线路属城市快速路,属重点工程,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中表3.1.2规定,本工程桥梁抗震设防分类为B类。

对于抗震重点工程可比基本烈度提高一度采取抗震设防措施。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拟建线路20m以浅局部存在饱和粉(砂)土层,主要分布有2-1-c层、2-3层粉土,根据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表3.1)显示,2-1-c层、2-3层粉土粘粒含量均大于10%,经过初步判别,本场地0~20m范围内局部分布的饱和粉土为不液化土层,可不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

8.5工程地质

8.5.1场地地基土构成及特征

据钻探揭露,在地表下80.20m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构成除表层填土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滨海、河口海湾、河泛、河床相沉积物(Qal),主要由一般粘性土及粉(砂)性土组成。

本次地层划分以《苏州中环快速路工程吴中区段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为依据,由于沿线孔间距相对较大,土层划分不尽详细,地层划分以控制主要地层为原则。

根据本次钻探资料,结合各土层室内物理力学试验成果,按土的成因、性质和特征从上到下分为18个工程地质层。

各土层分布及结构特征简述如下:

1-a杂填土(Q4):

杂色,松散,含大量碎石、砖块等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其余为粘性土组成,沿线局部分布,层厚为0.50~6.50m。

1-b素填土(Q4):

灰黄色,松散,含植物根茎,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局部夹少量碎石,沿线大部分布,层厚为0.80~5.20m。

1-c淤泥质粉质粘土(Q4):

灰色,流塑,局部夹有淤泥,含腐植物,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工程性质差。

厚度为0.80~10.40m,层顶埋深为0.50~5.70m,层顶标高为-3.24~1.71m,全线大部分布,局部缺失。

2-1粘土(Q4):

灰黄色,可塑-硬塑,中等压缩性,含铁锰质氧化物,无摇振反应,切面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高,工程性质较好。

厚度为1.40~7.00m,层顶埋深为2.00~8.37m,层顶标高为-5.81~2.22m,全线局部分布。

2-1-a粉质粘土(Q4):

灰黄色,可塑,局部软塑,中等压缩性,含铁锰质氧化物,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工程性质较好。

厚度为2.30~8.80m,层顶埋深为4.20~10.99m,层顶标高为-8.43~-0.53m,全线局部分布。

2-1-c粉土(Q4):

青灰色,往下渐变为灰色,湿(饱和),呈稍密状,含云母碎片,摇振反应迅速,切面粗糙,干强度和韧性低,工程性质一般偏差。

厚度为1.50~2.50m,层顶埋深为10.50~12.70m,层顶标高为-7.51~-7.38m,局部分布。

2-2淤泥质粉质粘土(Q4):

灰色,流塑状态,高压缩性,含腐植物,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工程性质较差。

厚度为1.50~19.00m,层顶埋深为8.10~14.40m,层顶标高为-11.40~-4.99m,仅部分孔缺失。

2-3粉土(Q4):

灰色,湿(饱和),稍密状态,含云母碎片,摇振反应迅速,切面粗糙,干强度和韧性低,工程性质一般偏差。

厚度为0.70~4.70m,层顶埋深为12.90~17.80m,层顶标高为-13.07~-9.51m,仅部分孔分布。

2-4粉质粘土(Q4):

灰色,软塑,局部呈流塑,中等~高压缩性,含少量腐植物,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工程性质一般偏差。

厚度为4.30~18.10m,层顶埋深为15.70~28.00m,层顶标高为-25.91~-12.31m。

全线分布。

3-1粉质粘土(Q3):

灰黄色、黄褐色,可塑,中等压缩性,含铁锰质氧化物,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土质较均匀,工程性质较好。

厚度为4.20~5.20m,层顶埋深为28.80~36.50m,层顶标高为-34.46~-27.63m,局部分布。

3-2-a粉土(Q3):

褐黄色,灰黄色,湿(饱和),中密~密实状态,含云母碎片,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和韧性低,工程性能一般。

厚度为2.50~13.70m,层顶埋深为25.50~38.90m,层顶标高为-36.64~-22.54m,局部分布。

3-2-b粉质粘土(Q3):

灰色,软塑,中等~高压缩性,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工程性能一般偏差。

厚度为1.80~16.60m,层顶埋深为27.50~48.90m,层顶标高为-45.25~-25.01m,局部缺失。

3-2-c粉质粘土(Q3):

灰色、青灰色,可塑,中等压缩性,局部夹有粘土,含铁锰质氧化物,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工程性能较好。

厚度为0.90~12.00m,层顶埋深为42.10~52.50m,层顶标高为-51.26~-38.55m,局部分布。

3-3粉土(Q3):

灰黄色、灰色,局部为粉砂,湿(饱和),密实状态,摇振反应迅速,切面粗糙,干强度和韧性低,工程性质较好。

该层少部分勘探点未揭穿,最大揭穿厚度为8.30m,层顶埋深为42.00~55.80m,层顶标高为-53.37~-38.62m,局部分布。

3-3-c粉质粘土与粉土互层(Q3):

灰色,软塑为主,局部呈可塑,中等压缩性,粉土呈中密状,摇振反应缓慢,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偏低,工程性质一般。

厚度为2.40~12.30m,层顶埋深为51.00~60.00m,层顶标高为-56.58~-46.68m,局部分布。

3-4粉质粘土(Q3):

灰色,软塑,中等压缩性,土质较均匀,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工程性质一般。

厚度为2.40~8.50m,层顶埋深为50.40~58.80m,层顶标高为-56.85~-48.35m,沿线场地大部分布。

4-2粉质粘土(Q3):

灰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