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历史二模剖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5911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历史二模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4历史二模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4历史二模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4历史二模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4历史二模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历史二模剖析.docx

《4历史二模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历史二模剖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历史二模剖析.docx

4历史二模剖析

虹口区2016年历史学科高考练习题

2016.4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我们的历史书写中,有些仅仅是罗列史料,有些是对史料的解读,有些是史实的叙述,有些是对史事的评价。

①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有石铲、石镰、蚌铲、骨铲和蚌镰等;②发现了粟、黍之类颗粒;③当时的居民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④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资料。

以上属于对史料的解读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赞美你,你从大地诞生并来到我们跟前,带来了营养。

灌溉了田地,并使牲畜得以生存。

你给远离水源的沙漠解了干渴。

让大麦和小麦成活。

使梁仓盈满,使库房扩张,你给穷人以恩赐。

我们为你而演奏竖琴,为你而高唱赞歌。

”这条世界著名的长河,非洲主河流之父,孕育了

A.中华文明   B.埃及文明C.印度文明 D.希腊文明

3.“不是因为房屋最终在这里建起,或是坚固的城墙在这里伫立,不是运河或码头让城邦成为城邦,而是这里的人们能使用他们的机会。

”古希腊诗人所言与城邦相关,可以说明该城邦的一大特点是

A.城邦林立   B.独立自治C.民主政治 D.小国寡民

4.商朝的农业生产已有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为提高,下列资料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状况的是

A.《史记·殷本纪》B.《封神演义》C.《尚书》D.甲骨文

5.贾谊说: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郡,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

”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6.“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杀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这句话叙述的是下列哪个时期的社会状况

A.西周B.东周

C.五代十国D.三国两晋南北朝

7.“礼教始行,源溯春秋,谁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靡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

”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

8.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A.

司礼监、会馆、铜活字、“三言”“二拍”

B.

政事堂、内作使绫匠、《金刚经》、高转筒车

C.

中朝、素纱褝衣、水排、太学

D.

三司使、《武经总要》、四书集注、交子

9.下列一组王朝迁都图,原都城之自然条件恶劣,保守势力强大,不易推行改革。

为了学习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

10.唐代某一书生妻子面对丈夫回家,拿出一首诗“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

如今妾面羞君面,君到来时近夜来。

”丈夫看了,二话没说又朝京城方向走去。

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触及社会各方面的

A.察举制B.征辟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1.“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材料中的记录最早可能出现于

A.隋朝长安城B.唐朝长安城C.北宋汴京D.明朝苏州

12.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说”。

支持第三种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B.资产阶级革命首次成功

C.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13.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就苏格兰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之事,建议女王应该介入。

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

英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公投问题上“保持中立”是因为

A.英王只是国家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B.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

C.根据法律,女王在公投上不偏袒任何一方

D.即便独立,女王仍然是苏格兰的国家元首

14.“一切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每个人和其他人一样有权享受充分的自由,不受限制地享受自然法则所赋予的一切权力和优势,具有自然赋予的权利保障自己的所有,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不受他人的侵害。

政府的功能是保障人权,如果政府起不到这种作用,人民就有权改变政府。

”持以上观点的思想家是

A.霍布斯B.洛克C.卢梭D.孟德斯鸠

15.1774年,日本著名医者杉田玄白翻译了荷兰人J.Kulmus所著的《解体新书》。

这是日本第一部译自外文的人体解剖学书籍,以此为契机,在江户时代日本的学术文化中心,形成了一个后来成为兰学核心的群体。

这说明

A.日本近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紧密结合B.近代医学体系在日本开始形成

C.日本“脱亚入欧”采用荷兰模式D.日本闭关锁国未能阻挡西方文明的传入

16.“显而易见,战争给美国经济结构带来了重要的变化。

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利坚贸易一直依赖不列颠帝国体制,战后人们突然发现一切必须依靠自己,经济活动也不再有大不列颠海军保护。

”该“战争”是

A.美国独立战争B.美墨战争

C.美国南北战争D.美西战争

17.为了证明一位或许过分敏感的德国人所说“每年都有几近荒诞不经的新颖事物出现”,一位外国人考察了乔治四世(1820年即位)统治下的英国,以下属于“荒诞不经的新颖事物”的是

A.蒸汽机车B.内燃机C.电梯D.奔驰汽车

 

18.“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上述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哪项主权

A.司法主权B.关贸主权C.军事主权D.领土主权

19.19世纪末之后的半个世纪,“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

导致从“盛世”到“救亡”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不及。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的淡薄

C.经济发展促进了市场繁荣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

21.“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李慈铭:

《越缦堂日记》)这种言论出自

A.洋务派B.顽固派C.维新派D.革命派

22.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下表显示了某人于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某人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23.下图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了西方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三个时期的关系,它反映了

A.西方国家对外政策变化无常B.西方国家侵略手段日趋隐蔽

C.世界市场逐渐形成D.工业革命逐步深入

24.慈禧曾说:

“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

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

……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

”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太平军B.洋务派C.八国联军D.义和团

25.“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

”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

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26.“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

”以上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土地革命时期

27.下图为近代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其中完成首次转移的是

A.由英国到法国B.由意大利到法国

C.由意大利到英国D.由德国到美国

28.观察下图,体会寓意。

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美苏争霸B.苏联解体C.德国统一D.东欧剧变

29.“干不干,照吃饭——好坏不分;多劳不能多得——大小不分;社员占用公家东西——公私不分。

”之所以出现20世纪50年代末这种现象是因为

A.一五计划B.人民公社制度

C.大炼钢铁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0.欧盟委员会曾在21世纪初公布了一项最新民意调查结果,在欧盟15个成员国7515名被访者中,近三分之二的公民赞成全球化。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

A.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全球化促进了欧盟的发展

C.欧洲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D.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一次全球扩张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文中说:

“史学家治史重在恰如其分地解读史料,适得其所地呈现史事,从各种层面角度显现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以及相互联系,并且表明依据什么说是如此这般,所用论据是否经过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反复验证。

”这说明治史

A.重在揭示历史的规律B.应经过反复验证

C.贵在还原历史的真相D.应充分解读史料

32.明太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后妃宫人都从良家选取的后妃制度。

规定“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使预政事。

观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有不为祸乱者也。

”“天子亲王后妃宫嫔等,必慎选良家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进,恐其夤奸,不利于国也”。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专制皇权B.后宫不得干政

C.实行仁政怀柔天下D.防止外戚后宫勾结

33.下面是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两幅漫画,比较两图得出的认识是

图一美国漫画(图中人物上有“欧洲”字样图二苏联漫画(图中中文由俄文译成)悬崖下面反映欧洲一片荒凉景象)

A.真实反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C.出于各自宣传目的,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只有多角度观察,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真相

34.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2014年我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示意图,对此图正确的解读是

A.八年抗战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5.《大蜕变:

美国资本主义的腐败》中说道:

在凯恩斯主义的强力刺激下,美联储承担了管理国家经济繁荣的重任,结果财政赤字、货币超发成为近百年来美国经济刺激的主要手段,这导致美国政府和国会被权贵资本主义“捕获”,蜕变成为权贵利益集团进行游说和相互博弈的“纸牌屋”,自由市场和民主价值观受到极大伤害。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危机此起彼伏有力冲击了自由市场

B.后期凯恩斯主义的过度刺激导致权贵资本主义

C.后期凯恩斯主义的过度刺激导致民主的不协调

D.美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体,国会被权贵控制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城市的影响

城市的诞生标志着西部欧洲内部历史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在此以前,社会只有两个积极的等级:

教士和贵族。

市民阶级在他们旁边取得了自己的位置……

城市的形成立即动摇了农村的经济组织。

……于是一种新型的农民出现了,完全不同于旧式的农民。

后者以农奴身份为其特征;而前者享有自由。

但是随着市民阶级的出现,有一类人跃踞显要位置。

……11世纪起,在许多城市中已经存在着名副其实的资本家。

商业闯进社会生活所造成的经济骤变,使得不能适应这种情况的领主破产或拮据。

这是因为经济骤变加速了货币流通,结果使得币值降低,从而提高了所有物品的价格。

王侯们与市民阶级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也产生了意义极为重大的政治后果。

……王侯们逐渐地养成一种习惯,将市民召来参加高级教士和贵族会议,同他们共商大事。

召开这种会议的例子在12世纪时还是很少的。

在13世纪时例子增多。

可以很快发现城市生活确实对于丰富中世纪的精神财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城市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专门的世俗文化的特性。

……因而他们为在将来的两个伟大思想运动中所要起的作用做好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这两个运动是:

作为世俗精神产物的文艺复兴和宗教神秘主义所导致的宗教改革。

--------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

问题:

(12分)

(1)上述材料从哪些角度叙述了中世纪城市的诞生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4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些领域的变化。

(不能抄原文)(8分)

37.东亚的记忆(14分)

在近现代的历史叙述中战争的视角成为回忆东亚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维度,下表作出了示范,东亚的历史也有着其它重要的主题,填表提供其他主题并举出相应的2个史实。

(视角每一项2分,支持史实每一项2分)

归纳主题

相关史实

近代战争视角

(例)

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南京大屠杀(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与崛起、中国改革开放

38.教士与学人

神利用火车、汽船、电讯等交通工具来拆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围墙,使能四海一家和平共处。

清政府却从起头就顽固地闭关自守,此举不但触怒各国,更是违背天意。

因此招致天罚,屡遭羞辱。

——李提摩太(近代中国重要西方传教士,写于1894年)

光绪十八年(1892),我指导弟子们实习《仪礼》十八章。

我为他们预备了各式各样的古代乐器……结果发现古笛太长,我们无法用手指按吹。

突然间,我领悟到古代的人必定是巨大的伟人。

因为那时候刚为盘古初开,气温高热。

两千年后,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日远,气温降低,人的体积也随之缩小。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再过两千年,人的体积必比我们更小,今日的笛对他们也无法适用。

——康有为

问题:

(11分)

(1)李提摩太以其为神学辩护,康有为以其解释古今差异,回答此其为何?

(2分)

(2)对上述两段材料作出评价。

(9分)

 

39.现代世界的诞生

材料一英格兰曾是世界上惟一“逃离”了农耕桎梏(agrarianconstraints)的国家,而且它将自己的独家纪录保持了数十年之久,……在那个时代,它是“英格兰的奇迹”(Englishmiracle),……及至19世纪初……一个新世界正在喷薄而出,……它醒目地表现在美国,同时也正在将整个世界逐步引向一个新的方向。

……神奇的是,新结构的许多元素竟然开始扩散。

首先是在19世纪中叶扩散到欧洲大陆的部分地区,不过看上去仍非全世界的普遍现象,故被称为“欧洲的奇迹”(Europeanmiracle)。

……在1860年代,福泽谕吉从世界的另一端看见了同样的情况。

……1870—1910年间,日本终于加入了工业世界,……于是这个奇迹变成了一个“欧—美—日现象”(Euro-American-Japanesephenomenon)。

材料二贡德·弗兰克等人主张……东方从来不是真正的落后,所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西方奇迹”(westernmiracle)可供研究。

……彭慕兰在其《大分流》(TheGreatDivergence)中提出,1800年以前尚无大分流,中国、远东、欧亚大陆(Eurasia)、欧洲腹地,当时一概是大同小异。

……他们认为,“现代世界”绝不是某地的特产,从一种意义上说,它历来是无处不在,……在他们看来,现代性是一个工具箱(toolkit),里面装满了发明物,其中很多是中国的原创,然后被偷走或借走,并被改良,到了19—20世纪,又被重新出口到亚洲。

------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

问题:

(13分)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现代世界诞生在哪里?

(2分)

(2)材料二中,作者对现代世界诞生的看法与材料一有什么不同?

(4分)

(3)对现代世界的诞生你同意哪个观点?

谈谈你的理由。

(7分)

 

40.学术思想之变革

……

文学革命运动之后,一般文学革命的领袖人物,不是努力于创作和翻译新文学,就是回头向所谓“国学”方面去努力。

……在国故整理上有最大的贡献的,仍要推梁启超氏。

梁氏在史学方面的贡献更大……

每逢一个新的思潮的抬头,必先与旧的思想相冲突,形成各种学术上的论战。

……

文体的论战,是“新青年”派和林琴南,章士钊之流的辩驳,其主要的争论是语体和文言……

人生观的论战,对垒者是唯心论者和唯物论者,其主要的争论是科学能否解决人生的问题……

文化问题的讨论,是胡适和其他西方文化论者与梁漱溟等的论辩,其主要的争点是中国究竟应否抛开了自己根本的精神而迷信西洋文化的“德”,“赛”两先生……

政治问题的讨论,是正在争论着的笔战。

今日中国应走那一条路以自救?

甚么是中国的出路?

……胡适等西洋文化论者提出个人本位的民主政治,以为这是中国问题的解答。

而梁漱溟等则认民族自救的唯一途径在本着我们东方文化的优点,以改造我们的文化。

社会史的论战是唯物辩证论者的论战,它的争点是今日中国社会是资本主义的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它代表了主张国民革命者和主张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笔战。

……

把这十余年来中国学术思想的蜕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大阶段:

(一)直觉主义的阶段,这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张君劢等;

(二)实验主义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胡适等;(三)唯物的辨证论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郭沫若等;(四)东方文化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等。

------《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伍启元1934年

问题(25分)

(1)梁启超先生在史学方面的贡献有哪些?

(2分)

(2)据材料与所学说明“这十余年来中国学术思想的蜕变”的主要内容。

(不能摘抄原文)(8分)

(3)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1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