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口分布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及差异及改进意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5199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人口分布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及差异及改进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州市人口分布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及差异及改进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州市人口分布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及差异及改进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州市人口分布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及差异及改进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州市人口分布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及差异及改进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人口分布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及差异及改进意见.docx

《广州市人口分布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及差异及改进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人口分布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及差异及改进意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人口分布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及差异及改进意见.docx

广州市人口分布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及差异及改进意见

广州市人口分布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及差异及改进意见

广州市人口分布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差异及改进意见

[作者:

赖玉红 方一波 王俊杰]    来源:

本站原创    阅读数:

1736 

赖玉红 方一波 王俊杰:

广州市卫生局 广东广州 510180

THEDISTRIBUTIONDIFFERENCEBETWEENPOPULATIONANDMEDICALRESOURCESINGUANGZHOUMUNICIPALANDTHEPROPOSALTOIMPROVEITLaiYuHong,FangYiBo,WangJunJie

  200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针,其核心是改革现有的卫生服务供给体系,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有关研究表明,区域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口学特征与经济状况。

这里,我们利用广州市最新的人口普查资料及其动态增长情况,结合目前广州市各行政区划的医疗卫生资源及其利用情况和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依据有关资源配置原则与标准,分析广州市人口分布与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存在的差异及改进意见。

1 广州市人口分布与经济收入水平

11 人口的地理分布

  本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州市目前共有常住人口99420万人,其中市区(10个区)人口占8574%,两个县级市占1426%;人口较多的几个区依次为白云区(1759%)、番禺区(1640%)、海珠区(1244%)、天河区(1116%),人口较少的几个区依次为芳村区(326%)、越秀区(343%)、黄埔区(392%)、荔湾区(478%)。

全市土地面积7434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337人/平方公里,其中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等几个老城区人口高度集中,花都区、番禺区及两个县级市人口密度较小。

  近几年,广州大力加强城市建设,围绕“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

大变”的目标,加快了交通、道路、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城市面貌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大量市民迁居郊外,市中心逐渐“空壳化”,天河区、海珠区、白云区的人口迁移增长较快。

  此外,广州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

本次普查显示,广州市目前共有33129万流动人口,较1995年增长约1倍,年均增长1486%。

据广州市公安局统计,流动人口中来自省外的占74%,省内占26%,外来人口以从事生产活动为主。

流动人口多聚集在市郊地区(海珠区占1189%、天河区占1474%、白云区占2391%、番禺区占2161%),而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等老城区以及从化市外来人口较少。

广州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分布及构成情况

区划名称常住人口(个)构成(%)流动人口(人)构成(%)土地面积(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全市9,942,022100.003,312,8871007,434.41337

东山区556,2645.6084,7802.5617.232341

荔湾区474,8304.7865,6741.9811.840240

越秀区341,4223.4347,4101.438.938362

海珠区1,237,27312.44394,03611.8990.413687

天河区1,109,32011.16488,35514.74108.310243

芳村区323,7583.26121,3173.6642.67600

白云区1,748,72217.59792,02023.911,042.71677

黄埔区389,4133.92191,2965.77121.73200

番禺区1,630,46116.40715,91021.611,313.81241

花都区713,3637.18178,9055.40961.1742

增城市899,6449.05182,5405.511,741.4517

从化市517,5225.2150,6441.531,974.5262 注:

常住人口指在广州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流动人口指在广州居住不满半年的人口

12 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

  本次普查显示,常住人口中0~14岁年龄段人口占1643%,15~34岁年龄段占4738%,35~59岁年龄段占2744%,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875%。

其中,东山、荔湾、越秀等老城区人口老化,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较高,且超过15岁以下少年儿童人口,从化、增城、花都等人口结构较年轻,15岁以下人口所占比例超过20%。

分性别比较,广州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2%,女性人口占48%,性比例为109,其中0~5岁和25~44岁年龄段性比例较高为120,15~24岁和65岁以上年龄段性比例较低;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从化市等男女性比例较为均衡,而天河区、芳村区、黄埔区等性比例较高,分年龄显示,25~44岁的青壮年男性人口较女性人口多30%以上。

13 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本次普查资料显示,广州市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

大专及以上者接近10%,而小学及以下者占2889%,初中人口占3942%,高中、中专人口占2178%。

其中,东山区和天河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文化程度达到大专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分别为2527%和2416%,而小学及以下人口的比例仅占18%左右;番禺、花都两个区和增城、从化两个县级市文化程度达到大专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仅为3%左右,小学及以下人口比例高达40%左右。

  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6064%,其次为高中、中专,占1826%,小学及以下占1660%,大专及以上仅占451%。

其中,东山区和天河区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达到大专以上的比例较高,分别为825%和1043%,其他各区均较低。

14 经济水平

  2000年,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75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0002亿元,农业总产值163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7%和20%;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13967元,比上年增长162%,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6086元,比上年增长43%(“九五”期间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2%和70%)。

2 广州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及人群的健康情况(不含军队医疗卫生机构)

21 广州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

211 医疗卫生机构分类及其分布 2001年末,广州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18间。

其中医院253间(部属医院11间,省属医院5间,市属医院17间,区属医院38间,县

属医院7间,集体所有制医院12间,工业及其它部门医院69间,卫生院94间)、门诊部、所1865间。

其分布特点:

区(县)属医院和卫生院在各区分布较均衡,市属及以上医院分布集中,多集中在东山、越秀、海珠等老城区,番禺区、花都区及增城、从化两个县级市除区(县)医院外,还没有一所层次较高的大医院。

212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分类及其分布 2001年,广州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39662张,其中:

医院病床34558张,占总床数据的8713%;门诊部、所病床367张,占总床数的105%。

其中医院病床在各类医院的分布情况是:

部属医院5802张(占1679%)、省属医院1695张(占490%)、市属医院7621张(占2205%)、区属医院5224张(占1512%)、县属医院1314张(占380%)、集体所有制医院635张(占184%)、工业及其它部门医院7936张(占2296%)、其它医院1296张(占375%)、卫生院3035张(占878%)。

医院病床在各区的地理分布与医疗机构分布相对应。

213 卫生技术人员分类及其分布 2001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56244人,其中:

医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2251人,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512%;门诊部所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570人,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524%。

其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在各类医院的分布情况是:

部属医院6996人(占1656%)、省属医院2246人(占532%)、市属医院9750人(占2308%)、区属医院7280人(占1723%)、县属医院1663人(占394%)、集体所有制医院1022人(占242%)、工业及其它部门医院6336人(占1500%)、其它医院921人(占218%)、卫生院6037人(占1429%)。

卫生技术人员在各区划的地理分布与医疗机构分布相对应。

214 医疗设备分类及其分布 2001年末,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大型医疗设备2528台,包括800MA及以上X光机61台,CT79台,ECT16台,模拟定位机11台,钴60治疗机8台,心脏监护仪1383台,肾透析仪264台,超速离心机169台,医用直线加速器10台,核磁共振仪14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16台,自动生化分析仪287台,超声心动图机22台,r相机5台。

其中:

医院占了大型医疗设备总量的94%,门诊部、所占3%。

在医院中,部属、省属、市属医院占了1314台(占55%)、区属医院341台(占1437%)、县属医院88台(占37%)、集体所有制医院37台(占155%)、工业及其它部门医院365台(占1534%)、其它医院57台(占239%)、卫生院177台(占744%)。

大型医疗设备在各区的地理分布与医疗机构分布相应。

22 广州市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221 广州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卫生服务 2001年,广州医疗卫生机构共完成总诊疗人次578520万,收治住院病人7638万人次。

其中,医院承担了8586%的门诊人次和8534%的入院病人次。

平均每医生每年负担诊疗人次、平均每医生每年承担住院床日数及床位使用率与医院级别相应,级别高的医院三项指标就高,反之则低。

222 医疗业务收入的流向 2001年,广州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共实现医疗业务收入9762亿元,不同级别医院占医疗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部属医院占3104%、省属医院占1198%、市属医院占225%、区属医院占1416%、县属医院占199%、集体所有制医院

占168%、工业及其它部门医院占883%、卫生院占782%;各医院医疗业务收入按行政区划分所占比例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为:

东山区占2574%、越秀区占1931%、天河区占1341%、海珠区占986%、番禺区占726%、白云区占675%、荔湾区占610%、芳

村区占272%、黄埔区占267%、增城市占239%、花都区占231%、从化市占148%。

23 广州市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

23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市中老年人口的常见病、多发病 2001年我市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显示,前五位系统疾病依次为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1454%)、呼吸系统疾病(1228%)、肿瘤(1080%)、循环系统疾病(1032%)和消化系统疾病(904%)。

分年龄段显示,40~59岁的中年人口的前三位系统疾病分别为肿瘤(2177%)、循环系统疾病(1182%)和消化系统疾病(1064%),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前三位系统疾病分别

为循环系统疾病(2628%)、肿瘤(1306%)、呼吸系统疾病(1251%)。

232 损伤与中毒是我市青壮年人口的主要疾病 2001年住院疾病分类显示,15~39岁的青壮年人口除了育龄妇女的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外,损伤和中毒所占比重最高(1177%),即损伤和中毒已成为影响我市青壮年人口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

第三位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18%)。

233 呼吸道疾病依然是我市青少年的首发疾病 2001年住院疾病分类显示,呼吸系统疾病依然是我市青少年的首发疾病,所占比例高达3541%,其次为起源于围产期情况1240%和消化系统疾病1097%。

234 消耗资源较多的住院疾病 2001年住院疾病分类显示,占用床日最多的前五位系统疾病依次为肿瘤(1657%)、循环系统疾病(1308%)、损伤与中毒(928%)、呼吸系统疾病(901%)和精神病(819%);耗费医疗费用最多的前五位系统疾病依次为肿瘤(2216%)、循环系统疾病(1672%)、损伤与中毒(786%)、呼吸系统疾病(742%)和消化系统疾病(709%)。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肿瘤术后的放疗、化疗、康复治疗等归于“其它”,故其实际耗用资源比例比以上数据还要高。

3 广州市人口分布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差异

广州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占有基本卫生资源情况

区划名称常住人口(个)每千人口机构数据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口医生数每千人口护师(士)数每千人口医师数每千人口护师数

合计9,942,0220.233.485.662.412.112.211.20

市区8,524,8260.243.776.062.592.262.431.31

两县1,417,1960.121.713.231.311.230.950.51

东山556,2640.389.3116.987.106.246.874.33

荔湾474,8300.274.219.173.603.533.331.94

越秀341,4220.4712.6221.308.678.248.384.53

海珠1,237,2730.263.285.562.382.092.281.25

天河1,109,3200.315.346.973.092.613.951.55

芳村323,7580.263.915.022.021.981.791.19

白云1,748,7220.272.393.551.661.231.490.55

黄埔389,4130.373.254.902.301.702.131.16

番禺1,630,4610.071.632.451.060.910.940.51

花都713,3630.131.823.131.281.241.090.56

增城899,6440.101.892.961.171.160.810.42

从化517,5220.171.403.691.561.351.180.66

31 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与人口分布不相适应,资源配置呈“倒三角”

  在现有的卫生管理体制下,全行业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卫生行政部门对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不足。

现有的医疗机构布局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过去的广州市人口分布格局设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和市政建设的快速发展,已与现在的人口分布不相适应,从区域分布上看,东山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等集中了大多数的大型综合医院,黄埔区、芳村区、花都区、番禺区和增城市、从化市没有一所大型综合医院。

与广州市2005年区域卫生规划目标(每千人口床位454张,每千人口医师307人)相比,床位:

越秀区、东山区、天河区已超标,荔湾区、黄埔区基本达标,其他各区均未达标;医师:

越秀区、东山区、荔湾区已超标,天河区已达标,其他各区均未达标。

卫生资源配置呈“倒三角”状态,即高层次医疗机构的资源多于中层次,中层次又多于基层的资源配置状态。

2001年,区(县)属以上医疗机构占有8843%的床位、7187%医技人员、8030%的常规医疗设备和8859%的大型医疗设备,集体所有制医院、卫生院占有1051%的床位、1322%医技人员、1140%的常规医疗设备和875%的大型医疗设备,而门诊部、所所占份额分别为床位105%、医技人员1490%、常规医疗设备851%、大型医疗设备266%。

32 各级医疗机构功能错位,病人流向大医院

  资源配置结构的倒置,使高层次医院在同低层次医院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导致病人流向的“倒三角”分布。

据2001年广州市医院统计年度报表显示,门诊病人的6880%在区(县)属以上医院、1987%在集体所有制医院和卫生院、1132%在门诊部、所就医;住院病人的8006%在区(县)属以上医院、1916%在集体所有制医院和卫生院治疗,门

诊部、所仅承担了其中的079%;由此造成医疗费用的8786%流向区(县)属以上医院、922%流向集体所有制医院和卫生院,仅有292%流向门诊部、所。

费用分析表明,高级医疗机构的平均每一门诊人次费用和平均每一出院人次费用明显高于低级医疗机构,依次为:

部属医院(136元,11309元)、省属医院(146元,14360元)、市属医院(111元,8869元)、区属医院(76元,4136元)、县属医院(78元,2991元)、集体所有制医院(67元,6714元)、工业及其他部门医院(62元,5289元)、卫生院(52元,1978元)、门诊部、所(40元,609元)。

病人的流向决定了医疗费用的消耗量和费用的流向。

33 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加剧了卫生资源的消耗

  本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广州市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规模已达87万,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和海珠区老龄人口比例较高,均已超过10%,且5年内芳村区、花都区以及增城市和从化市这一人口比例也将超过10%;同时花都区和增城市,从化市的15岁以下人口比例较高,均超过20%。

本次人口普查还显示,无论是流动人口还是常住人口,我市居民接受的教育依然较少,文化程度达到大专以上的不足10%,而仅接受过初中或以下教育的人口比例高达70%左右。

国家卫生服务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低文化程度还是高比例的高龄或低龄人口,都将导致两周患病和慢性病患病人数的增加,加剧卫生资源的消耗。

34 流动人口增长迅速,损伤与中毒情况严重,计免工作存在盲区

  广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

但由于缺乏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工伤、交通事故和中毒事件频发;其次是管理工作不到位,外来人口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免疫接种存在漏洞,成为影响外来妇女和儿童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外来人口由于缺乏医疗保障,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由此形成的医院欠费问题也成了我市政府必须面对的一道社会难题。

35 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超过居民收入增长

  2001年,广州市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年业务收入为9762亿元,同1996年相比,年均增长145%,超过全市GDP和居民年人均收入的同期增长速度。

虽然,广州市卫生主管部门通过对医疗服务价格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费用,推行药品招标采购,降低药品在医疗费用中的比例等措施,近年已成功遏止了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势头。

但是,控制医疗费用上涨、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一总目标的关键,还是要通过卫生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病人的合理分流来完成。

4 改进意见

  通过上文的论述与分析可以看出,我市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分布体系,未能很好地满足由于城市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和人口老化、疾病谱改变以及流动人口增长等因素对卫生服务行业提出的新问题、新需求,必须加以调整和改革。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意见。

41 组建大型医疗集团

  组建大型医疗集团,首先要对现行的卫生行政体系进行改革,实现医疗机构的全行业管理。

理顺医疗机构的行政管理体制,彻底打破现有按行政区划和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逐步将各部委、厂矿企业和军队所属医疗机构纳入市统一管理行列,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

其次,在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合并重组功能重叠、地理位置接近的医疗机构;关、停、并、转、迁经营管理效益不当、运转效率低下的医疗机构。

以规模效应来实现资源共享,着重在纵向上进行卫生资源的再分配,把高层次医院做精,把中层次医院做大、做强,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医疗质量,满足各层次居民的医疗需求,增强医院综合竞争力。

42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引导病人合理分流

  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是通过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来体现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关键是推进经济、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监督、信息等功能于一体,可以承担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已明确诊断疾病的防治工作。

目前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本应在社区解决的医疗卫生问题,被吸引到了城市大医院,使大医院承担了许多应由小医院或社区来完成的事情,技术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同时也造成了消费者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增加,降低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调查研究表明,60%以上的门诊病人可以在社区或基层医疗机构解决,70%以上的住院病人可以在社区解决或接受家庭卫生服务照顾,如能实现病人的合理分流,则可以节省大约40%左右的医疗费用。

  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地段医院或卫生院改组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门诊部、所等改组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弱化其医疗功能;同时拉开各级医院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增加到大中型医院就诊时的个人支付比例,并在社保条例中予以明确和保障,引导病人在大中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序流动。

43 完善老年保健服务

  2001年住院疾病分类显示,广州市8%的老年人口却占了26%的住院比例,同时由于老年人体质弱、恢复慢,故耗用的医疗卫生资源多。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除了潜在经济

压力、老年照顾之外,还有医疗服务负担和医疗费用的大幅增加。

本次人口普查显示广州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87万(875%),未来几年,人口老化现象还将日益加剧,老年卫生问题将日益突出,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的相关措施:

①完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

实现老年人服务和老年人保健问题社会化,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②协调卫生、社保、民政等部门,明确各方职责,针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各种需求,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老年卫生服务;③加强社区服务功能,为老年人提供适宜、质优价廉、方便的家庭医疗服务;④通过部分低层次医疗机构的功能转移,组建新型的老年护理院。

44 加强外来人口卫生管理

  外来人口日益增多,增强了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难度。

首先是要解决相关卫生费用问题;第二是加强外资和私营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做好外来人口的劳动保护;第三是加强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免疫接种及传染病控制。

45 适应疾病谱、死因谱的改变,努力做好预防工作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环境污染的增加,一些不是靠高层次医疗机构和高精尖的技术和高精尖的设备能解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危害日益加重。

2001年住院疾病分类显示,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等已占全部住院病人的34%,而这三类疾病的住院死亡人数比例更是高达72%。

慢性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难治愈、费用高等特点,随着慢性病患病人数的增加,卫生费用将急剧上升。

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是实施预防为主的干预措施,通过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来承担区域人群慢性病的防治任务。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卫生防疫的财政投资力度,下决心做好慢性病的预防工作。

在构筑以疾病控制中心为核心,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共同参与的疾病控制体系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卫生防疫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针对全市所有居民,推行减少主要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开发成本效益好的二级预防,真正将慢性病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

同时,还应建立一个鼓励医院开展预防保健服务的激励机制,即在社会医疗保险中强调的“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基本用药、基本检查)中,增加一些预防性福利,如健康检查等,从政策上加以诱导,使各级医疗机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慢性病的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