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农村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展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5149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农村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九章农村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九章农村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九章农村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九章农村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农村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展望.docx

《第九章农村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农村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展望.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农村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展望.docx

第九章农村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展望

第九章农村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展望

第一节农村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农业信息化浪潮正蓬勃兴起,由此带来的不仅仅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尤其是便利的网络信息和及时的资讯信息为农村摆脱贫穷落后的帽子带来了新的希望。

信息化日益成为目前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变革之一。

根据“信息化”的定义,农村信息化可以理解为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广泛、有效地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整合农村资源,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资源利用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农村信息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

涉及到整个农村、农业系统。

我国的农村信息化较发达国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势头良好,在未来的国家发展规划中也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农村信息化发展多元化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远发展战略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相应地,不同地区对通信和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农村信息化发展也应当是多元化的,不能是一个模式,一刀切,应该进行分类、分阶段地发展推进农村信息化。

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模式应当是不一样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因地制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多元化的信息应用,符合广大农村的生产需求、消费需求,有助于帮助农村经济发展得更好。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交通便利,相对来说,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也相对较高。

农民需要从现代信息网络获取的信息日趋综合多元化,既要语音、文字信息,同时也需要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内容。

综合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需要综合化的信息网络进行支撑,农村信息化建设应当以逐步推行计算机网络化为主,优化网络结构,“一网多用”、“三网(通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合一”,拓宽信息提供的范围与提高信息的质量,信息传播媒体也可以多样化,声像结合,信息服务多种多样。

通过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和开发相应的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农业产品价格体系、生产资料市场、专家咨询系统等,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服务,以及提供国家的农业政策、农业法规、政府部门的办事与审批程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等信息。

同时,整合行业现有资源和成果,集中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比如,浙江省开发了全省公用数据库,集中建立了“一站式”双向服务,达到一站登录、各站共享的效果,使一个个孤岛信息得到了有效整合,从而有效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地区竞争力的增强。

对于交通不便,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但是有可以开发的资源的地区,应该进行小范围的“局域开发”,开发特色信息的平台并形成相应的特色信息集散点。

对于虽然交通方便,但是没有什么资源的地区,要勇于创新、打造特色项目。

一方面,通过农村信息化教育培训工程,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开发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产品交易信息等服务,努力发展成为某些生产要素和产品交易的集散地。

对于交通不便,而且资源相对贫乏,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消费支付能力也比较低的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应以较低层次的信息媒体传播为主,农业信息通过计算机网传送到乡镇,再通过电视、电话,以及有线广播、小报、黑板报等渠道将信息传送到农户,构建多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二、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建设普及化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网络信息化程度却很低。

有数据显示,中国能上网查看信息的农民不到10%。

农民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程度很低,严重制约了有效信息的传播,直接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互联网具备信息量大、内容全面、查询方便等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更快、更有效地让农民应用起来,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正是传输信息的大动脉。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首先就必须拓宽、加固这个信息通道,使各种深受农民欢迎的信息能够在上面快捷高效地流动。

目前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主要有通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

信息产业部在“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我国农村通信发展目标为“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农村通信网方面,到2005年8月,我国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在每百人16.4部左右,截至2005年底,全国97.33%的行政村可以借助通信网和世界联络。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自1998年启动以来,截至2005年底,基本解决了全国11.7万个行政村和8.6万个自然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4.05%和95.29%。

计算机网方面,目前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的地级市、40%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全国41%的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拥有上网计算机总数达17000多台。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的成本急剧下降,给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广大农村实现信息化不用走先建电话村,再建信息村的老路,甚至可以一步到位,综合接入。

同时可以有效避免“信息化陷阱”——在偏远的乡村同时建几套信息网络不仅代价极其高昂而且不可能分别聚集起足够的用户。

在信息终端系统方面,为农村、农民开发设计更多更好的实用信息终端,提供更加简便的信息应用解决方案,是推进农村信息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农民对信息终端的需求具有两大特点:

功能强大,有声有色;价格便宜,容易操作。

在农民还不能熟练应用电脑和互联网时,“宽带+电视+机顶盒”的IPTV网络点播业务在农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农民可以通过宽带网在电视机上点播收看农业科普片、专家讲座,还能上互联网。

这种崭新的模式已经在一些农村得到应用,以其实用、投入低得到当地农民的喜爱。

三、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

我国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但是资源的利用率很低。

从客观上讲大多数信息化不畅、交通闭塞,限制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想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变化,并取得实时性资料。

农村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全面采集和整合农村各类资源,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建立严格的农村信息资源档案制度,实施国家农业基础数据工程,将涉农部门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确保信息资源数据的有效共享,可以建立综合性共享数据库,以及价格行情、实时气象、农技专利、科技成果、科技专家等专业数据库。

整合农村龙头企业资源,资金、技术、管理、人员培训、仓储、配送等方面资源信息化。

农村人口变化,教育、科技普及程度,农民收入水平,农村道路、能源、卫生等情况都应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并进行有效整合,以便全面了解农村社会情况,为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使农民在工作、消费、教育、医疗、家庭生活、文化娱乐等社会活动领域实现信息化,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水平。

农村劳动力信息化使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为实现劳动力转移提供有效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社会信息资源的生产,不仅是农业信息化的要求,同时也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结果。

农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把农村社会卷入到现代信息社会之中,使农民能够享受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等方面的方便与快捷,同时也促进社会各群体之间的交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农村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自身具有其独特的生产生活特点,也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因此农村信息资源的产生还可以提高农村社会的凝聚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同时,农村信息资源的生产也要激励农民参与,使信息化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信息化新农村的应有之举。

四、农村生产过程信息化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农艺管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这需要信息技术的指导,并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之中。

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必须合理、高效地利用农业资源。

通过传统的现代化技术和方法,的确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总成本高,效率低;而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农业资源时,就可以大幅度、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使得植物栽培、动物养殖管理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确度,降低资源消耗,达到农业生产的高效益。

开发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便携式农业信息系统等,可以随时随地为生产者提供技术指导,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收益。

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引导信息技术企业开发、生产适应农业需求的电子产品和应用软件,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发展数字农业,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强计算机自动控制、模拟等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逐步实现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田间管理和精准收获等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

用信息技术重点改造传统农业,合理使用各种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农业。

大力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以重点龙头农业企业为示范,推动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的广泛应用,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步伐。

美国有一个农田灌溉自动决策系统,据报道可以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投资与效益比率高达1:

250。

如果我们中国建立一个类似的系统,据估算,仅北方冬小麦灌溉就可以节约用水约100亿立方米,节约资金2亿元。

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后,会比人工管理更为科学、高效。

目前我国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而当农场应用了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和网络系统以后,不但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还可以通过网络,广泛获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获得最佳的生产效益。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农场管理中的应用正在逐步扩大,举例如下:

(1)温室自动化控制系统。

由传感器、数模转换器、计算机和控制器组成,它能够根据温室内外气象条件,利用计算机控制温室的光、温、气,自动形成适合温室内作物生长的微环境。

(2)农场生产自然环境信息系统。

由一系列环境信息数据库和相应的管理系统组成,主要包括农业气候信息数据库和服务系统、实时气象信息数据库和服务系统。

从长远看,农业生产必须走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农民信息弱势的根本出路。

因此,必须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来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引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订单种植,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架起信息的桥梁,通过信息渠道,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

随着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务公开、民主监督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在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其中信息技术的现代化,进一步推进了农村政府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进程。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以及国家对电子政务的大力推广,农村经营管理以及村务公开也开始走上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信息化时代的农村经营管理与村务公开不仅具有民主价值,同时还具有了信息资源共享、降低获得信息成本的经济价值。

乡镇和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的最低层,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样,假如不牢固,就可能影响整个建筑的稳定性。

由于该层次数量多、地域广、差别大,其组织管理和服务难度较大。

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上传下达,实现政务公开和管理民主,对提高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基层管理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信息化村级电子政务系统主要由组织机构、网上办公、村务公开和管理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该系统把村级干部从农村繁杂的办公事务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乡镇电子政务系统由内网、外网和专网组成,有效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对规范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提高办公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改善干群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办公自动化系统(OA)利用订制工具自行定义业务流程,迅速搭建无纸化办公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推进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提高农村科学决策水平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开展农村管理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研制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村经济管理系统、税费征收管理系统等农村管理应用软件,组织开发具有特色的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等;采集、整理农村财务、土地、水资源、劳动力等基础信息,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数据库,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建成省级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中心、县(市、区)级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分中心和乡(镇)数据处理站,逐步实现省、县(市、区)、乡(镇)、村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促进农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六、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

生活消费包括市场信息,因为市场信息对生活消费起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生活消费改善很快的地区对市场信息非常重视,人们可以依靠获取市场信息来确定自己的生活消费;另外,网上的电子商务信息和交易又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促进了商品的交易;另外,多种信息媒体的信息服务也提高了生活消费服务的水平,年轻人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化建设的时代,可以享受多种信息媒体的信息服务。

这些多种信息媒体的信息服务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的素质水平。

信息化带动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这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发达地区的一些县级的文化娱乐媒体实现电视网、广播网和计算机互联网三网合一,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农民可以利用这些媒体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动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村生活发展的动态,还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为农村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

具有指导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活动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建设,广播网已经普及到农户,电视网现在也基本都普及到农户,但是互联网现在还仍然没有普及,只有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少部分农民家庭用到计算机和互联网。

这得需要一个过程,现在正在加快高速宽带互联网的建设,但是信息进村入户还有一个相当的时期,目前可以利用三网合一,利用其他多种媒体来传达三者之间得到的信息,包括互联网上得到的信息。

计算机在丰富人们的学习、生活、娱乐的同时,也给农民了解生产、技术、政策、信息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现在国家正在建设“金农工程”,其重要的长远目标是使信息进村人户,“金农工程”前期的工作主要是进入到乡镇这一级,然后到村一级,最后才能到农户。

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这个进程大大加快,比过去预测的时间要提前很多。

目前我国农村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

以卫生系统为例,如果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农村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救治、医药配送、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和卫生监督信息系统,是现阶段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的重要环节,能极大地方便广大农民。

七、农村市场流通信息化

农村市场信息,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和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就必须在种养之前基本掌握未来收获季节时的供需情况,对于农业生产的这个特点,对信息的需求程度要高于其他行业。

而实际上,由于城乡间存在着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面向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加上我国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导致农业生产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由此产生的浪费也十分惊人。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流通信息化是将种子、种苗、种畜、化肥、农药、饲料、兽药、农业机械、农用薄膜等生产资料的供求信息建立数据库上网运行,并逐步开展农资电子商务,加快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的传输和交流,降低经营成本,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资生产和经营企业效益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有利于加强政府的指导和跟踪监管,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农民的利益。

要推进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化,首先,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上网运行,以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为依托,大力建设农业电子商务系统。

其次,搞好农产品现代物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积极推动农产品网上交易。

第三,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供求与市场监测预警。

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化为达到保证农产品的供应充足和销路畅通,保证合理稳定的市场价格,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较高的市场透明度等目标提供了条件和手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美国农业市场服务局,每天要使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大约近l亿字符的市场信息,通过卫星传送到遍布全国的地面接收站,也可以提供电话语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农产品价格信息,大大提高农业市场的流通效率。

中国农业部也在建设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络系统,采集、加工、传播农产品市场经济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

中国联通于2006年7月开展的农业信息化项目,将通过在乡镇或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信息站的方式,由信息站的信息员及时准确地收集当地农业信息,为当地用户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农产品价格分析等贴近农村的信息服务。

这个项目的推广对建立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传播机制,建设成熟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将起到促进作用。

八、普及农村远程教育培训

如何快速、有效、全面地提高农业基层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经营和管理能力、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等是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方面。

必须走“科教兴农”之路,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我国农村地广人稀以及70%的人力资源在农村的现实决定了农村教育要突出抓好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成本低、见效快、辐射面广,不受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个性化学习要求的现代教育形式,应用远程教育来发展农村教育是缩小我国城市与农村数字鸿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农村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之—。

农村远程教育体系的建设包括4个方面:

改革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加强农村远程教师教育培训,包括本校培训和网络远程培训,以及培训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人才培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开展农村干部培养与培训,全面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做好远程教育,拓展远程教育空间,提高远程教育的效果,可以考虑建设以地网(地面计算机互联网)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试行“政府+学校(高校)或培训机构+企业”的模式。

政府负责制定远程教育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加强远程教育的管理和宏观调控;高校或培训机构负责远程教育资源库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企业负责远程教育的平台、技术支撑及商业化运营。

三方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各得其所,就有可能推动和促进现代化农业远程教育的更快发展。

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异大,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必须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逐步推进。

建设以天网(卫星电视和数据通信网)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

具体有3种模式:

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

九、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个性化、多元化

农业信息服务是农村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涵盖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广义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基础没施、网络通信系统、数据处理技术和本地化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基地建设、信息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对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的全面渗透。

狭义的农村信息服务指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括地说,应该是指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在农村经济工作的决策与管理中和农村市场主体(即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农村信息服务为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农业科技成果和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同时建立高效的信息应用示范体系和灵活的推广机制,加强基层农村科技人才和信息队伍的培养建设,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最后一公里”问题,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在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调动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性,发挥信息技术、产品、网络和服务的综合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在信息传输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网、适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将信息及时发布到农民手中。

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既要注重本地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整理,又要整合中央各部委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涉农信息资源。

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支撑和服务。

积极鼓励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软件供应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和信息服务商参与平台建设。

通过提供技术支撑、咨询、培训等公共服务,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鼓励运营企业开发农村特色信息内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倡导农村健康文明新风尚。

引导各类网站、短信服务商等增值电信企业加强各方协作,整合可用信息源,建立起一批专门网站和短信业务,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向广大农民提供经济实用的信息服务。

以市场为导向,改变过去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单一、服务内容面狭窄、服务手段落后的现状,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元化,服务载体多样化。

我国目前已经发展了多种性质、不同规模、不同专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主体。

从横向角度看,这些主体是多元化的。

它们包括相关的中央机构、政府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相关的科研、教学单位,相关的社会团体、经济实体,相关传媒,有政府的服务也有民间的服务,有农业系统内的服务,也有农业系统外的服务。

在农村信息服务内容方面以农业生产和市场供求信息为主,充分考虑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管理等内容。

由于受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氛围等条件的制约,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农业信息服务载体将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以及传统媒体和无线网络,多种方式相结合。

十、农村信息化产品快速转化和广泛应用

在现有制度安排和资源条件下,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信息化产品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

农村信息化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过程,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农村信息化产品本身的质量高低、品质优劣和转化环境条件的好坏,譬如政策体制、管理水平、农业经济状况、农民喜好程度、市场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以及它们之间能否协同配套的问题。

因此要求政府、科研、推广、农民之间都要积极工作、团结协作、寻求对策、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形成内外结合、对症下药态势,加快农村信息化产品转化。

农村信息化产品转化的先决条件是其本身是优质的,必须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生产上的可行性等明显优势。

为此,必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研管理,促进农业科研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村信息化产品质量。

农民是农村信息化产品转化的实施主体,其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村信息化产品能否被农民接受和应用的程度。

实现农村信息化产品转化,农民是内因、是关键。

因此,要加快农村信息化产品转化,提高成果转化率,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科技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

推进农村信息化产品转化,必须要有健全的推广体系、完善的运行机制、良好的推广方法,因此,必须在现存的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改革和完善,尽快地建立起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多功能的农业推广体系,并完善各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增强推广活力。

搞好农业推广,促进农村信息化产品广泛、迅速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实践,建立一支既有一定数量又有较高素质的农业推广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要稳定队伍,充实人员,确保农业推广人员有足够数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培养和继续教育,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

第二节农村信息化技术展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是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及使用基础上发展新型农业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