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全的申请总结 本 材料 斯坦福硕士.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5132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常全的申请总结 本 材料 斯坦福硕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非常全的申请总结 本 材料 斯坦福硕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非常全的申请总结 本 材料 斯坦福硕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非常全的申请总结 本 材料 斯坦福硕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非常全的申请总结 本 材料 斯坦福硕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常全的申请总结 本 材料 斯坦福硕士.docx

《非常全的申请总结 本 材料 斯坦福硕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常全的申请总结 本 材料 斯坦福硕士.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非常全的申请总结 本 材料 斯坦福硕士.docx

非常全的申请总结本材料斯坦福硕士

自我介绍&个人申请综述

首先还是简单介绍下自己的背景和相关经历,总体来说除了研究经历比较特别意外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学位:

本科学士

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MaterialsScience&Engineering,MSE),GPA:

88.2/100.00

二专:

应用数学(AppliedMathematics),            GPA:

87.0/100.00

本专业排名:

5/132

本科期间所获奖励:

3次人民奖学金+2次专项奖学金+1次三好学生

GRE&TOEFL:

G:

500(Verbal)+800(Quantitative)+4.5(AnalyticalWriting);

T:

28(Reading)+22(Listening)+23(Speaking)+27(Writing)

Publication:

一篇Nanotechnology,纳米材料合成领域(SCI,EI,IF3.3),已发表

        一篇ScriptaMaterialia,材料计算模拟方向(EI,SCIE,IF2.4),已确认接收,即将发表,两篇论文均为第二作者

申请方向:

Simulation&ComputationalMechanics&AtomisticSimulation

所申请学校及所申请学位类型:

PhD(MSE):

MIT,UCBerkeley,UCDavis,UCSantaBarbara,UIUC,NorthwesternUn

iversity,Cornell,JHU,CMU,PSU,Gatech,Purdue,OSU,UFL,MSU

PhD(ME):

BrownUniversity

M.S(ME):

Stanford,(本来申请的PhD,被强制转成Master)

申请结果

Offer:

MSU,(TA&RA&Fellowship,20130$/year)

UIUC,(RA,20625$/year)

NorthwesternU,(Fellowship&RA,26400$/year)

Admission:

Master,ME@Stanford,nofinancialsupport.

UFL,MasterProgram+50%tuitionwaive

ApplicationWithdrawal

PSU(有两个教授主动联系我,不过那个时候我已经拿到了比较满意的Offer,只好婉言拒绝)

Gatech(有一个教授主动给我发邮件,情况与PSU相同)

OSU

Refusal&AdmissionDenied

BrownU,CMU,Cornell,MIT,Berkeley,Upenn,UCSB,Purdue,Umich,JHU,UCDavis

个人的一些情况大概就是这些,接下来稍微讲点自己的申请经历以供大家参考:

大一的时间没有好好的利用,也没有决定出国,GPA大概85左右,排名也不考前,18名。

大二下决心

出国深造,首先的任务是提高GPA,其实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无非是自己多努力一点多

上心一点,考试之前多去问问老师问题,多去请教下牛人。

大二结束的暑假没有回家,在这边准备GRE考试,用3个月来准备GRE时间还是紧了些,对我这种英语完全没有天赋的人来说,考G没有什么窍门,老老实实的写作文,老老实实的背单词,老老实实的做题目,就是这样。

所以我的Verbal500分应该也算是一个下限可以供大家参考,只要你扎扎实实的学习了,考得最差也就是这个分数。

曾经一度为这个分数郁闷,觉得这个分数去申请会没戏。

不过我在申请过程中发现,V500也绝对够用。

到了大二下开始意识到要进实验室,刚开始的时候报了2个PRP,完全是浪费时间,这也给我的信心带来了不小的打击,曾经一度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做一些研究的工作了。

一个机缘巧合,由于上课的时候回答了一个问题而引起了现在的老板的注意,通过一些简单的交流发现我比较适合做一些他感兴趣的工作,这才踏出了自己研究经历的第一步。

大三下学期又加入了另外一个组,同样没有什么PRP或者项目的头衔或是身份,两边的研究内容大相径庭,一边是搞理论的,一边是以实验为主。

通过在两边实验室的比较也让我自己确定了未来的方向,投入的精力也开始有所侧重。

希望能够发表文章固然是一个非常大的源动力,可是要想真正发表又谈何容易。

通过将近一年的努力工作,在两边的实验室都做出了一定的成果,那个时候已经是大四的9月份了,不过我一直坚信只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至于文章什么时候能够正式发表这不是自己所能够控制的,一般来说,美国大学开始操作录取工作大概从1月中旬到四4月中旬,在这期间如果文章被接收,随时可以与小秘联系更新自己的信息。

科研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多,但也确实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收获很多快乐,现在回头想想才觉得最后能够发表文章正是由于自己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思考,最后自然得到了不错的结果。

可是从有好的结果到发表文章也有一个过程,和导师一起撰写,修改论文都是很大的工作量。

而且那个时候申请已经开始了,为了把这些事情都摆平(还有变态的大四上我们要修10门课……)不得不经常4点钟睡觉。

即便这样两篇文章在一开始投出去的时候都被reject了,也曾经沮丧过,彷徨过,不过在大四上这种申请关键的时候实在是没有什么时间让自己难过,很多事情,咬咬牙,也就这么过去了,挺一挺也就好了。

在申请的时候也联系了一些相关的教授,可不幸的是由于今年的经济形势不好,几位比较合适的教授(包括Brown的HuajianGao和Upenn的JuLi)都表示没有funding不招人。

在当时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整个申请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基本上是什么样的状况都遇到过了(见附录),OSU网申填错

学校,UCSB网申弄错院系,陶瓷把教授的名字弄错,Purdue的网申提交晚了3天,到后来每次寄Checklist都非常紧张,被同学笑称强迫症。

可是没办法,如果你在乎这件事情,你就必须小心翼翼争取做到万无一失(尽管我离这个词很远)。

万幸的是这些错误都还不算太严

重,尽管出问题的这些学校都没要我,不过这些错误倒是都及时得到了弥补,在这里也提

醒下后来人,尽量少犯错,这样节省时间和精力,使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

2月份似乎是幸运的一个月,先是Nano的那篇文章正式通过评审,接着就来了MSU和UIUC的Offer,我是很幸运的,因为UIUC的Offer让我很早就吃了定心丸。

再后来就是来了一个Northwestern的电面,电面的内容就是随便聊聊,看看你的口语交流能力怎么样,讨论一下选择导师的问题,没有问任何专业问题而且时间也很短,大概15分钟。

后来回想了下,这种情况的电面其实基本就是已经确定发Offer了,另外提醒一下MSE的同学西北大学材料系的委员会似乎比较喜欢招本科有发表文章的同学,这是我从电面中和那边的教授聊天的个人判断。

最后就是Stanford的Admission了,尽管没有要到钱还是决定去Stanford。

其实对我来说原因也很简单,只是觉得在目前经济上能承受的前提下如果拿着个Stanford的MasterAD去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尽管同实验室的Pladinalex要去Northwestern,不过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自己,看看自己能不能通过Stanford的PhDQualification考试,看看自己需要多久才能拿到它的PhD学位。

其他的基本上就是据信了,一开始很报希望的Brown,CMU,甚至Upenn都没去成,来的也是自己没想到的呵呵,权当是命运的安排。

申请总论

每个人对申请的概念和过程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何看待申请的过程,我个人比较推崇《太傻十日谈》对于这一概念的诠释——用营销的观念来看待出国申请的过程;讲的通俗点就是如何把自己推销出去,如何将自己卖个“好价钱”。

只有比较好的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回答在申请过程中哪一些模块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地方时不需要担心太多的。

就我个人来看,将我们自己推销出去的模式无非只有两种:

1.我非常优秀,录取我

2.我虽然现在还看起来不够优秀,但是我具有能够成为非常优秀的研究人员的潜质,请录取我

我想我们申请出国的人中的大部分应该属于第二种情况,毕竟像第一种申请人那样能够直接拿出自己简历然后不加太多的描述和解释就能让美国的招生委员会信服的人是凤毛麟角。

即是推销自己,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应该是国外的教授需要什么样的人,招生委员会更加倾向于招收怎样的学生。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申请下来发现不同的学校,不同领域的教授有着各异的偏好(譬如据说CMU的材料系就喜欢招女生,又比如Cornell的录取时严格按照他们的最低标准进行,如果有硬性的指标达不到要求就会被拒;这些也是我们在申请过程中的道听途说,欢迎指正),不过总体来说在申请理工科PhD这一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

1)首先,教授是一定会喜欢有着高GPA和G&T成绩的学生,这样优秀的硬件条件将很容易使得一位申请者从数以千计的申请人中脱颖而出,至少好的GPA能够更加容易的引起教授的注意。

对于本科生而言,GPA的重要性可以说是第一性的,因为本科生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太多实质性的研究经历和项目经历,在这种情况下GPA将成为最直接体现自己的学术水平以及学术潜质的一个指标。

2)教授一定会注意高GPA和G&T成绩的同学决不代表委员会就一定会录取这样的同学,因为教授招收PhD的目的不是需要他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而是希望这名学生能够对他的项目,对他的研究课题带来实质的并且是积极的帮助;换言之,如果以“老板”的概念来代指教授,那么他想要招收的无疑是一个能够替他“干活”的学生,而之前所说的GPA,G&T成绩都只不过一个学生所具备的学术潜质的一方面体现罢了,因此即便它们十分重要,我们也绝对不能迷信只要有高的GPA和G&T成绩我们就一定能够申请到很好的学校,事实上很多前人的例子已经证明了这种观点是有所偏差的。

不是所有的教授都会招高GPA的人,但是他们一定会招能够令他们相信可以为他们的实验室,为他的项目还有他的研究带来好处的人。

所以如果我们想将自己卖一个好价钱,去一个好去处,就应该围绕着如何让教授相

信你是能够胜任他的所委派的研究工作的,即便你的申请材料并不是完美。

3)那么如何做到以上这一点呢?

方法大概有几种,第一种就是我有无数的牛paper,有非常丰富的科研项目经历(譬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等),我想这样的牛人在申请中多半不需要多费唇舌,直接摆出自己的经历和成果就行,他们也属于刚才所说的第一种人。

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本科生来说,在申请开始的时候(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就算是进入了实质性的研究工作阶段也是很少有发表论文的(我个人就是这样,在申请开始的时候我的两篇文章或刚刚开始写,或没有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将自己的研究工作囊括到自己的申请材料以及文书当中,并且在申请的同时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直到有具体的论文得到发表,关于研究经历的问题将在后面具体介绍。

4)最后一点是不得不提及的,那就是如果教授在申请材料中发现了有自己特别熟悉的教授推荐人的推荐信,那么无疑他将优先考虑此申请人。

这种情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牛推”,将它放在最后一点并不代表它不重要,而是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发生的相对较少并且

不具有太高的参考性。

在看过无数人的申请经验总结以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有有

人把你往他的海外关系或者熟人那里引荐的话,被录取的可能性会大很多而且申请过程会

变得非常简单而容易。

说来说去,我想如何取得申请的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怎样通过自己的申请材料(包括自己的GPA,G&T成绩,研究经历&发表论文,推荐人)使得美国的招生委员会相信你与其他申请人相比是足够优秀并且能够在将来的学习和研究中胜任自己的角色。

要把握好自己的申请,就需要理解这一点,因为毕竟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我们的申请材料是不可能完美的,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

接下来谈一些对于出国申请的具体准备。

申请前期准备

GPA

如前所述,对于本科生来说GPA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便你有在本科期间做过很多很有价值的研究,即便有发过很高档次的文章,没有比较好的GPA都是会对申请有所影响的(当然极端一点说你要是发了Science&Nature这类型的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对于GPA到底需要多高我个人觉得要视专甚至年份业而定,在交大有一种普遍的观念就是交大给分低GPA会受较大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个人并不是特别赞同,因为事实上每年都有相当数目的同学在GPA并

不是特别突出的条件下申请到了比较好或者特别好的学校(至少或许我可以算一个)。

不过无论哪个专业我想GPA>85或者3.3以上(北美/4.0算法)属于比较理想成绩,在我申请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理工类比较好的学校对于GPA的明确要求最高是3.3/4.0,也有3.0的,大概是这个状况。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就是GPA的趋势,GPA不一定需要在一开始就非常非高,但最好是有一个比较好的上升趋势(至少不要下降或者波动的太厉害),这也与之前提到的potential相一致。

拿我作例子,我大一的时候成绩大概就85分平均下来,排名在18/132的位置,大二开始才决定好好努力,后来的成绩每个学期都在上升(属于稳定上升,因为我至始至终没有那个学期的平均成绩高于过90),最终总的GPA88.2,3.5/4.0,这个成绩客观上来说在交大还可以但是如果和全国其他高校的所有申请者比起来也不能说有多少优势。

事实上有不少GPA与我在同一档次的同学都申请到了不错的学校,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总是悲观的认为交大的GPA就是劣势,其实有暑期去过UIUC的同学回来跟我说那里的教授告诉他,SJTU就是他申请的一个很大的优势,事实上和THU还有PKU一样,我们的学校的牌子也是我们很强的优势之一。

关于如何提高GPA,我想我个人并没有办法给出太多太好的办法,除了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门课,把握每门课程的特点以及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当然,事实上和老师比较良好的关系也是有好处的,不过我个人不推崇完全以考试成绩为目的的功利的接近老师),我也给不出太好的办法。

在现行的客观条件下,要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最好是注重平时的表现并且考试以前集中复习(我个人就曾经因为一专和二专堆在一起而连续通宵10天……囧)。

对于如何拿高分还有考试我一向不是天赋型选手,所以我只能推崇扎实的努力以及合理的分配时间。

GRE&TOEFL

关于G&T的问题一直都有同学在问,我个人认为对于旨在申请理工科PhD的同学来说G&T的重要性是非常有限的,可能对于少数专业来说sub会有有所帮助,不过我个人对与G&T的观点应该是”取得一个合理的,或者说够用的,能够反映我们英语水平是够用(adequate)的成绩即可”。

当然,借用一句学长的话,G&T的成绩”thehigherthebetter”,但是如果我们所取得的G&T成绩不十分理想,也没有必要认为自己的申请一定会失败。

具体的来说对于理工科的同学GRE成绩最好在(V500~550+Q780~800+AW>3.0),T的成绩我个人觉得最好在100左右,口语22左右比较合适,当然如果略有偏差应该问题不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Cornell的PhDProgram是明确要求GRE作文5.0,这一点在以上才可以录取的,其他的学校并无太严格和太苛刻的要求,所以大家如果作文的成绩不理想大可不必太过担心。

至于G&T具体怎么准备各位可以参见Englishtest版中的内容,我想就不再这里啰嗦了。

总之,如果连GRE这道坎都跨不过去的话,那就别想克服在以后申请学校,甚至今后在国外的生活中所要面对的困难了。

研究经历&论文发表&专利

应该说研究经历是本科生最为缺乏的一方面,所以我想如果我们本科生可以在这一方面有

所突破的话,想在申请上有所突破并非难事。

我想对于大多数本科同学来说对于做研究这方面的工作的感觉应该是困惑,就我自己而言,曾经参加过两个完全没有意义的PRP,申请过一次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失败告终。

我想很多同学都应该有类似的感觉,联系好了老师,可是大牛们一般没时间带本科生,通常会让你和博士一起干活,还有一种情况则是科研的进展会受到试验设备和客观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

就本科的同学而言,在选择科研的导师还有方向这个问题上,我的主张是:

如果你没有找到你感兴趣的导师,那最好找一个真正愿意带你,信任你,愿意和你做出好的成果并发表文章的导师。

每个人在选择的时候或许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考虑,包括导师的头衔,名气,项目,经费。

但其实我个人觉得对于咱们本科生来说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在科研的过程中真正有所得,我觉得在选择导师和项目时,不一定要去跟一个很大名气的教授,长江学者,甚至院士,在选择导师的时候,我个人推荐大家选择30~40岁之间的副教授,因为这个时候其实是他们事业的上升期,也是他们学术上的高产期。

处于这个阶段的科研工作者是最有上进心的,他们对于做出成绩有着很强的渴望。

就拿我自己为例子,我的两位老板都属于这一类型,而且在他们的组里面我都是直接接受导师的指导,不经过其他硕士生或者博士生师兄。

其实本科生科研做什么不一定很重要,关键是能够对科研有一定的系统认识,培养一些基础的能力,为将来的PhD学习打基础。

所以大家未必需要太关注导师的方向,首先要保证自己在这个地方真正有所得,否则的话就不要浪费时间了。

关于发表论文,我认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在我刚开始自己的研究工作的时候,发表论文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刺激自己向前的动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用过于功利的眼光看待论文,因为这样想的人多半做不出属于自己的并且是优秀的科研作品,最多不过是在文章上挂个名字罢了。

这样也许短期来说对你的申请有利,可是长期来说没什么好处。

论文只是自己的科研成果的一个浓缩体现罢了,真正有价值的是这个过程。

当我真正进入自己的核心工作以后,我已经不再苛求自己一定要有多好多好的论文发表,换言之,我更愿意享受研究的过程,体验那种每天都能够解决至少一个小的问题,每天都感到自己在进步的感觉,每天都去克服这种各样的困难,其实这种经验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要知道本科生要想在申请的一开始(大四上)就有文章已经发表了是非常困难的(只是挂名字在文章尾巴上的情况除外),到我申请结束所有材料全部寄出网申填好的时候我的两篇文章都没有着落,与我申请的研究方向相符合的那篇文章是4月底才正式接受的。

所以大家也不要迷信论文在申请中的作用,只能说论文是一个十分简单并且具有较强说服力来证明你科研成绩和潜力的部分,除了论文我们还可以在材料中以其他的形式来体现自己的研究能力(AcademicPurposeofStatement,陶瓷等)。

关于投稿,我个人推荐大家去投英文期刊(当然了,中文的话如果是《中国科学》这个级别的另当别论),最好是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投烂杂志影响自己的reputation),当然有人会说英文期刊时间比较长而且比较严格,这是一定的。

我的两篇文章一开始都被最初的杂志社拒掉了,改投不仅花时间,对人的耐心也是种考验。

而且写文章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繁琐的事情,改上个20遍是家常便饭,为了修改一张图可以弄上一天。

我一向认为有挑战有难度的事情才值得去做,在投稿这个问题上也是一样,如果你的文章很容易就被接受了,那么要么你的工作和文章都非常优秀,要么就是这个杂志的水平和要求本身不高。

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大家也要自己掂量一点。

而且,在与国外教授联系的时候,中文的论文基本是没有用的,在出去之后,撰写英文论文也是一项最基础的能力。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论文第几作者的问题,如果是研究生的话肯定要有一作的,本科生二作三作其实都可以,但个人觉得三作以后意义就不大了。

其实关于做研究的体会和感触还有很多,由于篇幅和主题的原因就不再这里说太多了,总之一句话,如果你真的想做出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么就要耐得住寂寞,就要愿意付出代价。

关于专利,我觉得和论文的作用差不多,都是个人研究经历的一种体现,我在申请时没有获得专利,所以也没多少发言权。

实习经历&交换,交流经历

在这一点上我基本属于三无,没有什么好的实习经历(轻合金国家精密成型重点实验室),没有任何交换和交流经历。

不过一个好的实习经历,还有交换,学术交流等经历对于申请是绝对有帮助的。

这种帮助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多样化的经历能够让你认识更多的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子(其实在国内也好国外也好,大多数人出来混就是混圈子),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引荐的话对于申请肯定是事半功倍。

另外一方面是国外大学招生委员会在审材料的时候也会十分看重交换交流的经历。

至于这种帮助具体有多大,由于我没有切身的体会,所以不敢妄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参加较多的学术活动(国际会议,去其他的研究所交流访问等)对申请PhD有很大帮助。

选校

关于选校,一般都在申请那个暑假开始进行。

我曾经有看到过有的申请者花费大量时间将全美前100名的学校都仔细研究的例子。

个人认为这样不可取也没必要。

我自己的选校原则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选择要有梯度。

这一点十分重要,即便你觉得自己有十足的把握,也应该采取一个相对比较理性的选校策略来保证自己一定能够拿到Offer。

关于保底学校,就是假设其他所有的学校都不要你只有保底给你Offer的话你愿意去,不然这学校就没必要申请了。

我自己的选校也比较简单,专业前20的选了部分+加上几所自己比较喜欢的学校+系里有一些教授方向比较match+一两个保底(OSU,MSU)。

如果你对自己的申请十分有把握的话选最多12个左右学校申请就够了,今年因为考虑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总共申请了19所学校,个人不建议申请25所以上,感觉根本找不出这么多愿意去的地方而且申请的流程是比较繁琐的,增加一所学校就代表增加你的成本,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经历上的。

总的来说15所差不多了(有听说科大有同学申40~50个学校,我自己的观点是这样完全没必要,劳神伤财)。

此外在选校的时候可以适当关注一下学校对于申请者的最低要求(MinimumRequirement),包括GPA,G&T成绩等,一般来说这些看似硬性的标准在审材料的时候是有弹性的,如果自己某项略低可以问下小秘,虽然一般都会收到比较官话的回复不过也有些学校会回复说不可以低于最低要求。

PS:

由于之前一直在实验室里所以我开始选校很晚的大概9月份,只是想告诉大家这个没必要花太多时间。

在申请之前尝试联系下感兴趣的教授

如果在选校的时候看到了一些有兴趣的老师,建议早点开始联系(虽然我自己没这么做),可以问问包括他目前从事的具体方向,今年是否有招人的计划等等,这也算是陶瓷的初期,有时间的同学不妨一试。

根据我的经验看来可能得到的模板式回复比较居多,不过就算不能通过这个方法抓住机会,那提前排除一些次年没有招收学生计划的教授也是有好处的。

以上这些工作全部完成以后,大概应该是9~10月份了(秋季入学),接下来就要进入正式的申请阶段了。

正式申请

正式的申请流程主要包括留学文书的准备(PS,推荐信),网申(填写个人信息,提交简历,推荐人提交推荐信),申请材料的寄送(成绩单,纸推的推荐信推荐表等),G&T成绩寄送,套磁(Optional)。

留学文书的准备

关于PS

一般对于留学不了解的人很可能将留学申请等同的视作写PS,这可能是一种十分普遍存在的误区。

其实PS在申请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