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4862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版.docx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版.docx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常常涉及的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考查考生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的能力。

综观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考查形式。

以主观表述题为主,仅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

2.考查内容。

主要有:

(1)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辨析,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第14题;

(2)考查辨析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3)考查诗歌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如201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4)考查结构上的谋篇布局。

考生在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审视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其次,从诗歌的结构入手,理清诗歌的思路,辨析其表现手法;最后,纵览全篇,多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即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多方面去综合分析。

预计2020年浙江高考仍会侧重于综合考查表达技巧,因此,考生不可掉以轻心。

考向一抒情方式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花

【明】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感遇

【唐】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两首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但在表达情感时二者的作用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唐诗借景抒情,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

李诗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且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辉”,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题干没有明确指出诗中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因此,考生在解题时,第一步就是要明确两首诗分别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诗歌中的抒情方式一般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两种。

第二步就是要明确两首诗歌抒发的情感,从唐诗“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中可知,本诗抒发的是游子思归之情,而写菊就是借景抒情;李诗主要展现了“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辉”,无人采摘的菊的形象,写菊实则是在写诗人自己,诗人只不过是借菊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志,因而是托物言志。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词,按要求作答。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池口:

地名,今安徽贵池。

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时写下本诗。

②属玉:

水鸟名。

③舂锄:

水鸟名,即白鹭。

本诗颈联运用典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及蕴含的情感。

【答案】颈联诗人由网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原意是不能光有愿望而不去实践,作者却一反其意,以临渊而不羡鱼,表达他对荣利既不动心,更不汲汲以求,自甘贫贱,安于淡泊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明确诗中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手法理解诗句含义,揭示作者的意图。

本诗颈联“我适临渊不羡鱼”化用了《汉书·董仲舒传》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原句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

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结合上句“翁从旁舍来收网”可知,此处作者从生活琐事中激发联想,反用其意,他羡慕的是“临渊”而不是“鱼”,羡慕的是“退隐”而不是“仕进”,表现了黄庭坚甘于淡泊、不求仕进。

名师点睛

四种常见的抒情方式

1.借景抒情。

诗(词)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方法。

2.借事抒情。

借助于事件即人们的行为举止来抒发感情,通常是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场景、片段和事件来抒情达意。

3.托物言志。

诗(词)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词)中的物一般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第1题中,李诗中展现的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的“菊”的形象,就是诗人借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载体。

4.咏史抒怀。

借历史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借古讽今,就是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之事;二是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考向二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简析首联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首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诗人骑快马着轻衫,在群山中一抹而过,以此传达了诗人骑马行进于山中的轻松愉悦之情。

【解析】修辞手法常常与诗歌内容、情感结合在一起考查。

考生首先要明确首联所用的修辞手法,如“三百叠”“来一抹”明显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然后要分析具体的诗句内容,溪水边矗立着无数的青山,主人公穿着轻衫骑着快马,轻轻一抹就过去了。

最后要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如“快”“轻”等体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境。

2.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

古风

(唐)李白

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战国时燕国人,劝说燕昭王求士。

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

③邹衍,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齐国人。

诗歌结尾两句用了什么修辞?

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比喻(也可“用典”),诗人以高飞的黄鹄自比,表达诗人对现实中权贵昏庸、不重视人才现象的不满,意欲远走高飞又不知前途何在的迷茫。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诗句指出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具体赏析诗句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分析诗人运用该修辞手法表达的主旨。

“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大致意思是此刻我才明白,黄鹤为什么要远君而去,千里高飞独自徘徊。

作者在这里以黄鹤自比,来喻指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抒写了他在这种处境中的不尽惆怅,也只有如黄鹤般千里高飞罢了。

名师点睛

1.比喻和比拟。

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了人(或物)或将甲物写出了乙物的行为和情态。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

2.借喻和借代。

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

由于诗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

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

3.夸张如何确定。

夸张主要有夸大夸张、缩小夸张两类。

如第1题中“三百叠”的群山,作者“一抹”而过,此为缩小夸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以在楼上手可摘到星星来说楼之高,此为夸大夸张。

4.设问与反问。

设问通常有问有答,或者无须回答;反问则是无疑而问,一般没有回答。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有问有答;“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用了反问的手法,无疑而问。

考向三表现手法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考生通过分析可知,第一首:

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上设喻,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第二句把未展芭蕉比喻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第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

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的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要“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考生紧扣尾联,联系注解,先理解句意,然后思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等,进一步思考尾联在抒情上的作用。

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名师点睛

第一步,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用一两个词准确地指出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第二步,阐述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即结合相关语句阐释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第三步,分析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有时,可以把第二步和第三步糅合在一起。

如第2题。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

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典型。

2.想象。

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3.衬托。

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如第1题的第二首就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4.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5.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6.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

7.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形成一种情趣。

8.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写的是正面描写。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般情况下,作者会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运用。

考向四谋篇布局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金错刀行

(南宋)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说明这首诗的第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托物起兴(“比兴手法”亦可),通过对宝刀的描绘和赞美,引出下面的提刀人形象。

(2)以“刀”的不凡衬托主人公的身份和气质。

(3)以宝刀无用武之地暗示了英雄无报国之门的遭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从结构、手法和内容的角度分析,此题要求分析诗的第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从结构看,诗句处于诗歌的开头,写“黄金错刀白玉装”,诗歌后面写“丈夫”,是提刀人,由刀及人,此句从结构上引起下文,从手法看属于起兴;由刀“黄金”“白玉装”,再结合后文“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千年史册”“一片丹心”交代的人物的品质,可见是以刀喻人;再结合“错”和后文“功未立”“耻无名”可见暗示了英雄无报国之门的遭遇。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具体说明。

【答案】承上启下。

“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极言意绪的迷乱繁杂,“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从而在我与物、物与境之间起到了结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谋篇布局的技巧的能力。

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知道中间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多是承上启下、照应、领起下文等;其次,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判断。

“宦情”“羁思”“共凄凄”,说明意绪的迷乱,因此第二句中的“意转迷”紧承上文;另外,第二句中的“春半如秋”四字又引出了后两句对柳州春景的描写。

由此,考生不难判断第二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名师点睛

谋篇布局的常见类型

1.开门见山。

开端即直截了当地切入本题,不拐弯抹角。

2.卒章显志。

在诗歌结尾处,才点明中心主题。

也叫“篇末点题”。

3.承上启下。

在描写、叙述的过程中,承接上面的,同时又引起下面的。

如上题中的“春半如秋意转迷”一句。

4.情景分写。

情与景分别咏写,贵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如杜甫的《登高》,该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

5.情景合写。

即情景交融,或景中含情,或情中有景。

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该诗前两联可谓景中含情,后两联可谓情中有景。

6.小中见大。

即通过描写小事物,写出大境界,表现大主题。

7.画龙点睛。

即在文章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8.起承转合。

所谓“起”即开头,“承”即紧承上文,“转”即意思的转折,“合”即全文的结束。

3.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卒章显志,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却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谋篇布局的技巧。

就全诗而言,诗歌的前三联都是在写诗人渡百里湖所见的干旱的情景,最后一句则是抒情,因而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是先景后情,考生需注意题干不是要求回答全诗谋篇布局的特点,而是要求回答最后一联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点。

最后一联是诗歌主旨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最后一联在谋篇布局方面的技巧是卒章显志。

4.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

汤式

问西湖昔日如何?

朝也笙歌,暮也笙歌。

问西湖今日如何?

朝也干戈①,暮也干戈。

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

光景蹉跎,人物消磨。

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注】①干戈:

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领杭州,和朱元璋领导的反元军形成对立之局。

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失败,朱元璋胜利,杭州陷于战乱之中达十年之久。

有人评价这首元曲在谋篇布局方面极具特色,请结合整首曲子简要分析。

【答案】一是首尾照应,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实收束全篇,前后照应;二是巧用对比,通过昔日杭州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对比,描写了战乱导致杭州西湖的剧变,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含蓄地反映了作者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谋篇布局的技巧。

首先,在结构方面,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实收束全篇,前后照应;其次,在内容方面,整首曲子巧妙地把今日西湖与昔日西湖对照来写,突出了杭州昔盛今衰的情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

误区警示

1.不明概念内涵,把诗歌谋篇布局与表现手法等同起来。

如第3题,有的考生在分析最后一句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色时,从“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而没有理解最后一句其实就是诗歌的主旨句,因而不知道是卒章显志,这就是没有明确表现手法与谋篇布局的概念所致。

2.不立足于全篇,只从局部来分析谋篇布局特色,这样的分析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谋篇布局特点。

如第4题,有的考生在分析其谋篇布局方面的特点时,从“问西湖昔日如何?

”“问西湖今日如何?

”两个问句中得出了“设问”这一特征,这就是不从全篇的角度把握的结果,如果立足于全篇,就很容易概括出“巧用对比”和“首尾照应”这两个谋篇布局的特色。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除夜

(唐)来鹄①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

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

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

药酒名。

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

此生长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

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

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

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

《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①接淅:

行色匆忙。

②挂席:

挂起船帆,准备启程。

③莫徭:

部分瑶族的古称,隋时分布于今湖南大部、广东北部和广西东北一带,包括词中写到的武陵、澧阳在内。

“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作简要说明。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定风波

苏轼①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

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

先生落笔胜萧郎③。

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

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

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

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

请结合上阕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萤火

萧绎

著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咏萤

虞世南

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这两首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有什么不同?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

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有人说这首词的下阕妙在“虚境实写,化虚为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简要说明。

一、【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

首联中“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二、【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三、【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

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四、【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

【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

官服。

【3】相如檄:

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

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五、【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