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4690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诗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诗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赏析.docx

《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赏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赏析.docx

诗词赏析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主题: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多么的雄伟,苍莽的青色一望无边。

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山南山北,昏晓不同。

远望层山叠起,不禁心胸激荡,极目细观啊,那鸟儿已归巢。

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都会显得那么渺小。

赏析: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从精到细,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感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蕴藏了诗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2.“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大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峻奇险的形象。

3.诗歌语言讲究精炼,请从诗中选择一个你认为使用最传神的词语加以品析。

“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割”,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也可以想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乐亭县毛庄镇初级中学801班高洋)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中心:

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题解: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

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赏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乐亭县毛庄镇初级中学801班张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风格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而且有时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译文: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一同伴随您奔赴迢迢远方。

赏析:

古人论诗有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历的子规的描写塑造了悲伤的气势。

诗中写“杨花”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1.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

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

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答:

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乐亭县毛庄镇初级中学801班刘乐瑶)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主旨:

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

王维,字摩诘,与孟浩然齐名,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后世称其为“诗佛”。

苏轼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能通过无形的语言,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副美丽的图画。

开元二十五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译文: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象蓬草飘出汉塞,象归雁飞入胡天。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

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

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比喻的修辞。

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

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

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

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

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乐亭县毛庄镇初级中学701班刘静瑶)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主旨:

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译文:

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的疯狂,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

为了酬报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猎的盛情,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像三国的孙郎那样。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

鬓间虽已染白霜,那又有何妨!

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遣冯唐?

(到那时,)我定将手中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朝着西北方,射杀犯界的天狼。

背景: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时任密州知州,写下了这首出猎词。

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赏析: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

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下片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要像孙郎(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

“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抒写了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用一个“狂”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豪放派词篇的典范。

上片表现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了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乐亭县毛庄镇初级中学701班张瑶)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背景:

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

中心:

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

这首词把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译文:

酒醉里,我挑亮灯光观赏宝剑,梦醒后只听得军营中号角声声。

军营里,官兵正在分吃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一起奏出边塞雄壮的乐曲,战场上正进行着秋季大阅兵。

骏马像的卢那样飞奔嘶鸣,弓弦紧绷发出霹雳般的响声。

完成君王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得到我生前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自己已经白发丛生!

赏析: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

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

这些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

所以叫做“赋壮词”。

全词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这首词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仍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绪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通过“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乐亭县毛庄镇初级中学802班张欣颖)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

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

主题:

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

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

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凄清衰颓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悲戚的情绪。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昏鸦。

”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

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答案: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乐亭县毛庄镇初级中学802班刘凌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中心:

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刘禹锡从永贞元年贬官朗州司马,至宝历二年冬罢和州刺史,经历约22个年头,估计回到洛阳当跨进第23个年头了。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赏析:

作者是刘禹锡,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闻笛赋”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

“烂柯人”暗示贬谪时间太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惆怅感叹。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乐亭县毛庄镇初级中学701班马小曼)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旨:

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译文:

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

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赏析: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冼认前朝。

”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传统看法,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本诗的以小见大手法。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把他深沉的感慨寄寓在一件“小小”的历史遗物中。

只描写一只小小的断戟和诗人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此时此地的情绪和心态。

拿着那支断戟,引起了读者无限联想。

(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后二句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

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

“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乐亭县毛庄镇初级中学702班程琳)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

龚自珍(1792-1841),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主旨: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译文: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赏析:

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蕴沉著。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诗句的意思是落花不是无情的,就是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

运用比喻,表明了作者的心志,表明作者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写作特色: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乐亭县毛庄镇初级中学702班颜恬静)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主旨:

表达作者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的旷达胸怀和理想抱负。

译文:

金杯里的美酒一斗价值十千,玉盘中的珍贵菜肴足够万钱。

心情烦愁使我撂下杯筷难下咽,拔出宝剑放眼四望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吕尚闲来曾经垂钓碧溪,忽又想到伊尹梦中乘舟经过日边。

行路难呵!

行路难!

这样多的岔路应该走向哪边?

总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渡过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赏析:

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与陶渊明的《饮酒》相比,面对美酒佳肴,陶渊明有着安宁闲适的心态。

李白与陶渊明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诗中“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揭示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不是写实。

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象征手法,象征自己仕途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其中寓含着无限的悲愤。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吕尚、伊尹那样的官运,表达对从政仍有所期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了诗人的高昂乐观思想感情。

(乐亭县毛庄镇初级中学803班尹卉)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主旨: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

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壮丽景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乐亭县毛庄镇初级中学803班朱悦)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主旨: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沉痛和忧伤。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天宝十四载十一月遭遇安史之乱时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念亲的感情,感人至深。

题解: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

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安史之乱历史事件有关。

诗题中的“望”字包含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