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障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4640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障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认知障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认知障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认知障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认知障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障碍.docx

《认知障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障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知障碍.docx

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

精神异常精神类疾病,认知缺陷或异常。

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它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

认知障碍是指上述几项认知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当上述认知域有2项或以上受累,并影响个体的日常或社会能力时,可诊断为痴呆。

简介

认知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涉及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随意、心理和社会行为。

认知障碍(cognitivedisorder)指与上述学习记忆以及思维判断有关的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学习、记忆障碍(1earningandmemoryimpairment),同时伴有失语(aphasia)或失用(apraxia)或失认(agnosia)或失行(disturbanceinexecutivefunctioning)等改变的病理过程。

认知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认知障碍。

由于大脑的功能复杂,且认知障碍的不同类型互相关联,即某一方面的认知问题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认知异常(例如,一个病人若有注意力和记忆方面的缺陷,就会出现解决问题的障碍)。

因此,认知障碍是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主要分类

主要包括

(1)感知障碍,如感觉过敏、感觉迟钝、内感不适、感觉变质、感觉剥夺、病理性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2)记忆障碍,如记忆过强、记忆缺损、记忆错误;

(3)思维障碍,如抽象概括过程障碍、联想过程障碍、思维逻辑障碍、妄想等。

上述各种认知障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器质性疾病原因外,大多精神疾患所致。

如神经衰弱、癔症、疑症、更年期综合症、抑郁症、强迫症、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偏执型精神病、躁狂症、躁郁症等等。

具体分类

感知觉障碍

(一)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disordersofsensation)主要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和内感性不适。

 

(二)知觉障碍  

知觉障碍(distuebanceofperception)主要包括错觉和幻觉。

  

1、错觉(illusion)指对客观事实的歪曲的知觉、生理和病理情况下都可能产生错觉。

    名称

              产生条件

是否能纠正

生理性错觉

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和经期等条件下

经验证后可纠正

病理性错觉

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

不能纠正

2、幻觉(hallucination)  

幻觉是虚幻的知觉指没有外界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

幻觉是临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常与妄想合并存在。

  

(1)根据所涉及的感觉器官,幻觉可以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内脏性幻觉。

  

(2)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3)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可分为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和入睡前幻觉。

  

(三)感知综合障碍  

感知综合障碍(psychosensorydisturbance)是指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感知,但对某些个体如大小,形状。

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痫。

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disorderofthethinkingform)包括思维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两大部分。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delusion)是一种病理的歪曲信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是精神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其特征有:

①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疑;

②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与个人利害有关;

③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

④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2、强迫障碍(obsessiveidea)又称强迫思维,是指某一观念或概念,反复的出现患者的脑海中,自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

但事实上常常视为被患者的意愿,想摆脱,有摆脱不了,患者为此而苦恼。

  

3、超价观念(over-valuedidea)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而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明显的影响到患者的行为。

注意障碍

注意(attention)是指个体的精神活动集中地指向于一定对象的过程。

此时,人们对所注意的食物的感知最为清晰,而对周围其他事物的感知相对不清晰。

记忆障碍

智能障碍

1、精神发育迟缓(mentairetardation)也称智力低下,是指先天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由于多种致病因素,遗传,感染,中毒,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是大脑发育不良或发育受阻,一直智能发育停留在某一阶段。

不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同龄人。

  

2、痴呆(dementia)是一种综合症,是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的明显受损。

自知障碍

自知力(insight)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认知的脑结构基础

认知的结构基础是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由主区(primarycortex)和辅助区(associatedcortex)组成,对事物的观察、分析与判断以及对躯体运动的协调均由主区控制,但主区完成这些功能依赖辅助区对行为和

认知障碍

智能进行高层次整合。

Brodmann根据形态特征将大脑皮层分为52个功能区,并提出不同的皮层形态分区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

①额叶皮层区负责自主运动,书写、记忆、创造性思维、判断、远见、社会责任感等复杂的智力活动,该区损伤将导致中侧性偏瘫(4区)、失写症(6区)及额叶性痴呆(9区和12区)等;脑左半球额叶皮层Broca’s语言区(44区和45区)损伤导致运动性失语症;②顶叶皮层的主要功能是对感觉信息的高级加工和整合。

顶叶皮层l区至3区的损伤导致对侧感觉障碍;39区的损伤导致感觉性失读症(此时患者无构语障碍,但不能理解书写的文字);40区的损伤引起触觉缺失等;③颞叶接受听觉刺激,其4l区和42区感受声音,而听觉辅助皮层22区帮助对声音的理解,22区损伤将导致感觉性(Wernicke’s)失语症(与Broca’s失语症不同,Wernicke’s失语症者不能正确使用语言和语法,常常言不达意);颞叶的海马和蓝斑结构参与记忆加工。

损伤时分别引起空间或情感记忆障碍;④枕叶含有原始视觉皮层,17区感知和接受视觉刺激,该区损伤引起视野缺陷;视觉联络皮层18区和19区包绕视皮层,诠释视觉信息和内容。

该区损伤将导致个体不能识别物体,不理解物体的用途或生命的形式(如不能区别猫和狗)。

病因及发病机制

认知是大脑皮层复杂高级功能的反映,任何直接或间接导致大脑皮层结构和功能慢性损伤的因素均可通过不同机制引起认知障碍,现将其归纳如下:

慢性脑损伤

1.脑组织调节分子异常

(1)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异常:

大多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及其相应的受体完成的。

这些神经递质或受体异常改变均可导致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认知异常。

1)多巴胺(dopamine):

多巴胺是以酪氨酸为底物,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和多巴脱羧酶(dopaminedecarboxylase)的作用下合成的。

研究发现:

脑中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时可导致动物智能减退、行为情感异常、言语错乱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

例如,在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脱羧酶活性及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含量明显卞降。

此外,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多巴胺过多也可导致动物认知功能的异常改变。

多巴胺受体有D1和D2受体两大家族,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大脑额叶皮层的D1受体功能低下和皮层下结构D2受体功能亢进双重因素有关,因此有人提出用D1激动和D2阻断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概念。

2)去甲肾上腺素(nonepinephrine):

去甲肾上腺素是最早被发现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是多巴胺经β羟化酶作用生成的产物。

在脑内,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α1、α2和β受体发挥调节作用。

在突触前,α2受体通过Gi蛋白介导,减少cAMP的生成和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的活性,减少蛋白激酶对N-型Ca2+通道的磷酸化,以至Ca2+通道关闭,Ca2+内流减少,从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起抑制作甩(负反馈调节);α2受体激动还可抑制在警醒状态下的蓝斑神经元的放电增加;在突触后,α1受体激动可引起K+通道开放,K+外流增加,神经元倾向超极化而产生抑制效应。

而α1受体激活则使K+通道功能降低,K+外流减少,神经元去极化产生兴奋效应。

一般认为,脑中α2受体激动与维持正常的认知功能有关,而α1受体持续、过度激活可致认知异常。

在正常警醒状态时,脑细胞含适量去甲肾上腺素,α2受体功能占优势,维持正常的认知功能。

在应激状态下产生大量去甲肾肾上腺素,α1受体功能占优势;这可能是个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更易出现认知障碍的机制之一。

3)乙酰胆碱(aeetylcholine):

乙酰胆碱由乙酰辅酶A和胆碱在胆碱乙酰转移酶的作用下生成。

神经细胞合成并释放的乙酰胆碱通过M-受体(M-AchR,毒蕈碱受体)和N-受体(N-AchR,烟碱受体)发挥调节作用,M-AchR是G-蛋白耦联受体,N-AchR是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脑内的胆碱能神经元被分为两类,即局部环路神经元和投射神经元,自Meynert基底核发出的胆碱能纤维投射至皮层的额叶、顶叶、颞叶和视皮层,此通路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在早期便有Meynert基底区胆碱能神经元减少,导致皮层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和乙酰胆碱含量显著降低,是AD患者记忆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精神分裂症者认知障碍的程度与皮层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呈负相关;给AD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或M受体激动剂可改善其记忆缺损。

4)谷氨酸(glutamate):

在脑内,氨基酸类递质含量最高,其中,谷氨酸在人大脑皮层中的含量约为9-11μmol/g,比乙酰胆碱或单胺类递质的含量高103数量级,比神经肽的含量高106数量级。

谷氨酸是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的非必需氨基酸,脑内的谷氨酸可分别由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的作用下水解或α-酮戊二酸在其转氨酶的作用下生成。

谷氨酸藉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和非NMDA受体起作用。

NMDA受体是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型受体;非NMDA受体主要指海人藻酸(kainate,KA)和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α-mino-3-hydroxy-5-methy-4-isoxa-zolep-propionate,AMPA)是Na+-K+通透性离子通道型受体。

纹状体的谷氨酸神经纤维抑制丘脑向大脑皮层发出感觉冲动,当谷氨酸能神经低下时,这种冲动发出增多,大脑皮质单胺活性增强,引起相应的认知功能异常。

由于谷氨酸是哺乳动物脑内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故当谷氨酸含量异常增高时,可引起“兴奋性毒性”损伤。

(5)神经肽异常:

神经肽(neuropeptide)是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多肽,主要分布于神经组织。

在脑内,神经肽与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常常共存于同一神经细胞,但神经肽与经典神经递质有诸多不同:

神经肽比神经递质分子量大,在脑组织中含量低;神经肽由无活性的前体蛋白加工而成,而神经递质可在胞体或神经末梢直接合成;神经肽释放后主要经酶解而失活,神经递质则主要通过神经末梢重吸收反复利用;神经肽的调节缓慢而持久,神经递质的调节快速而精确等。

神经肽的异常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

有人报道PD患者脑苍白球和黑质中P物质水平下降30%-40%,在黑质中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下降30%,在丘脑下部和海马区神经降压肽(neurotensin,NT)含量也下降。

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V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reintestinalpeptide,VIP)及其受体含量减少与记忆力减退相关,给脑外伤、慢性乙醇中毒及AD病人用VP可改善其记忆力减退。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releasinghormone,TRH)是第一个从丘脑下部分离出来的三肽激素,TRH可引起行为改变,如兴奋、精神欣快及情绪暴躁等。

TRH既可以作为一种神经激素通过受体调节其他递质起作用,又可以作为一种神经递质直接起作用。

腺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是一39肽激素,其水平改变影响动物的学习记忆、动机行为等。

ACTH影响动物学习和行为的关键分子区域是其分子中第4~10位氨基酸残基,该片断能提高大鼠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同时减轻动物的焦虑行为。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患者丘脑下部-垂体一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us-pynear-adrenocorticode,HPA)轴功能紊乱与其反应迟钝、智能低下、重复语言等认知功能障碍显著相关。

根据绝经期女性AD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且经绝后接受雌激素替代疗法者的患病率降低,有人提出性激素代谢紊乱也可能参与认知障碍的发病过程。

(6)神经营养因子缺乏: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可合成、分泌大量的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eurogrowthfactor,N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neurotrophicfactor,CNT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等。

这些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元的存活和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已发现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均有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改变,例如,在PD患者黑质NGF、BDNF和GDNF的含量明显降低,离体和在体实验均证明BDNF、GDNF和CNTF对吡啶类衍生物1-甲基4一苯基l,2,3,6一四氢吡啶(MPTP)造成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2.脑组织蛋白质异常聚集脑组织中蛋白质异常聚集可见于一大类脑神经细胞退行性变性疾病中,如AD、PD、亨廷顿病(Huntingtondisease,HD)、海绵状脑病(CreutzfeldtJokobdisease,CJD)等。

蛋白质的异常聚积与基因变异、蛋白质合成后的异常修饰、脑组织慢病毒感染、脑老化和环境毒素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

(1)基因异常:

已发现多种基因异常参与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性。

例如,在PD患者有ot-synuclein,parkin和park3基因突变,a-synuclein基因第209位的核苷酸发生了G-A错义突变,使其蛋白质第53位的丙氨酸(Ala)变成了苏氨酸(Thr),变异的蛋白质是PD患者神经细胞胞浆中特征性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Lewy)小体的重要成分;已发现有30多种不同parkin基因缺失和点突变与早发性PD有关,改变的parkin蛋白可导致依赖泛素的蛋白降解过程异常,促使parkin蛋白聚集。

在AD患者,已发现5个相关基因突变,所编码的蛋白质依次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precursorprotein,APP)、早老蛋白-1(presenilin-1,PS-1)、PS-2、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E,apoE)和α2-巨球蛋白(α2-macro谷氨酸bumin)。

其中,APP、PS基因突变和ApoE基因多态性可导致APP异常降解,产生大量B淀粉样多肽(AB),过量产生的Ap不断在神经细胞间聚集形成老年斑,同时可导致过氧化损伤(损伤生物膜、破坏细胞内钙离子稳态、抑制星形胶质细胞、使一些关键酶失活)、炎症反应和神经细胞死亡。

(2)蛋白质合成后的异常修饰:

正常时,蛋白质合成后的不同加工修饰赋予蛋白质不同的结构和功能,是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基础。

蛋白质的异常修饰导致其结构异常、功能降低或丧失。

在AD患者,发现细胞骨架蛋白tau被异常磷酸化(phosphorylation)、异常糖基化(glycosylmion,酶促反应)、异常糖化(glycmion,非酶促反应)和异常泛素化(ubiquitilation)修饰,异常修饰的tau蛋白沉积在神经细胞中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

关于tau蛋白异常糖基化、异常糖化和异常泛素化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AD患者tau蛋白被异常磷酸化可能与蛋白磷酸酯酶(proteinphosphatase)和蛋白激酶(proteinkinase)调节失衡有关。

蛋白磷酸酯酶催化蛋白质去磷酸化,AD患者脑中蛋白磷酸酯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使tau蛋白去磷酸化减弱,导致AD患者脑中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

蛋白激酶催化蛋白质磷酸化,在AD患者,大脑颞叶皮层多种蛋白激酶的表达量或活性比对照者显著增强。

上述磷酸化系统失衡导致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异常修饰的tau在神经细胞内聚集是AD患者神经细胞退化的重要机制。

(3)脑组织慢病毒感染:

最常见的由慢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类中枢性疾病为CJD,是由一种具传染性的朊蛋白(prionprotein,PrP)所致。

这种PrP类似于病毒可传播疾病,但与已知病毒不同是,它没有任何可检测到的核酸序列。

人类PrP蛋白有两种异构体,分别是存在于正常细胞的PrP(PrPc)和引起朊蛋白病的PrPsc(PrPscrapie)。

两种异构体的序列并无差别,但蛋白质的空间构型不同。

PrPc是一种细胞内膜结合蛋白,PrPsc不仅存在于细胞内膜,还存在于朊蛋白病患者神经细胞外的淀粉样蛋白纤丝和斑块中;prpsc可促进PrPc转化为PrPsc。

在人体内,PrPsc的增殖是通过一分子PrPc与一分子PrPsc结合形成杂二聚体,此二聚体再转化成两分子PrPsc,PrPsc便依此呈指数增殖。

有朊蛋白基因突变时,细胞中的PrPc。

更易从α-螺旋转变成β-片层,此时更容易与PrPsc结合,导致PrPsc增殖和聚集。

3.慢性脑缺血性损伤

神经元能量储备极少,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完全缺血5分钟即可导致神经元死亡。

脑缺血造成大脑皮层损伤是引起不同类型认知障碍的常见原因。

统计资料表明: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出现痴呆的危险性较同龄对照组明显增高;有脑卒中史的老年群体的认知水平亦低于无卒中史的同龄老人。

脑细胞缺血引起认知异常的机制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能量耗竭和酸中毒:

在缺血、缺氧状态下,细胞的能量代谢转为无氧酵解。

无氧酵解生成ATP的效率低,使细胞出现能量耗竭。

无氧酵解引起脑组织缺血性乳酸酸中毒,细胞Na+-K+泵功能损伤,K+大量外溢,同时Na+、Cl-及Ca2+大量流人细胞内引起细胞损伤;缺血区乳酸堆积还可引起神经胶质和内皮细胞的水肿和坏死,加重缺血性损害。

(2)细胞内Ca2+超载:

脑缺血时,神经细胞膜去极化,引起大量神经递质释放,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的释放激活NMDA受体,使钙通道开放,Ca2+内流增加;如激活非NMDA受体,使Ca2+从内质网释放至细胞浆内;膜去极化本身也启动了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加重Ca2+内流。

神经细胞Ca2+超载可通过下述机制导致细胞死亡:

①Ca2+超载时,大量Ca2+沉积于线粒体,干扰氧化磷酸化,使能量产生障碍;②激活细胞内Ca2+依赖性酶类,其中Ca2+依赖的中性蛋白水解酶过度激活可使神经细胞骨架破坏;③激活磷脂酶A和磷脂酶C,使膜磷脂降解;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特别是花生四烯酸,后者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血栓素、白三烯,一方面通过生成大量自由基加重细胞损害;另一方面可激活血小板,促进微血栓形成,在缺血区增加梗死范围,加重脑损害;④脑缺血时,脑血管平滑肌,内皮细胞均有明显Ca2+超载,前者可致血管收缩、痉挛,血管阻力增加,延迟再灌流,使缺血半暗带内侧支循环不能形成,从而脑梗死灶扩大;后者可致内皮细胞收缩,内皮间隙扩大,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产生血管源性脑水肿。

(3)自由基损伤:

在急性脑缺血时,自由基产生和清除平衡状态受到破坏而引起脑损伤。

其机制为:

①缺血脑细胞能量衰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Asp)增多,此时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和NM.DA受体操纵的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大量内流,使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后者催化次黄嘌呤氧化为黄嘌呤并同时产生氧自由基;钙离子大量内流还可激活磷脂酶A,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和脑细胞的膜磷脂降解,花生四烯酸产生增加,后者代谢产生自由基;②缺血区脑细胞线粒体内钙离子增多,三羧酸循环发生障碍,不能为电子传递链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提供足够的电子将O2还原成H2O,从而生成氧自由基,并漏出线粒体;③急性脑缺血时,NO增多,NO能与氧自由基相互作用形成过氧亚硝基阴离子,后者又分解成羟自由基(OH-)和二氧化氮自由基(NO2-);④梗死灶内游离血红蛋白和铁离子与存在于细胞内的H202发生反应,产生OH-和氧自由基。

儿茶酚胺等物质亦可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自由基。

⑤缺血灶由于趋化因子增加,在血管内皮表面吸附大量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前者通过细胞色素系统和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产生O氧自由基和H202,后者通过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促进自由基生成。

(4)兴奋性毒性:

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部分神经递质是氨基酸类,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

其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对神经元有极强的兴奋作用,故称为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aminoacid,EAA),GABA和甘氨酸对神经元行使抑制作用,故称为抑制性氨基酸(inhibitoryaminoacid,IAA)。

“兴奋性毒性(excitatorytoxicity)”指脑缺血缺氧造成的能量代谢障碍直接抑制细胞质膜上Na+-K+-ATP酶活性,使胞外K+浓度显著增高,神经元去极化,EAA在突触间隙大量释放,因而过度激活EAA受体,使突触后神经元过度兴奋并最终死亡的病理过程。

EAA通过下述两种机制引起“兴奋性毒性”:

一是AMPA受体和KA受体过度兴奋引起神经细胞急性渗透性肿胀,可在数小时内发生,以Na+内流,以及Cl-和H2O被动内流为特征;另一种是NMDA受体过度兴奋所介导的神经细胞迟发性损伤,可在数小时至数日发生,以持续的Ca2+内流为特征。

认知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炎症细胞因子损害:

在脑缺血损害发生后,产生多种多效性细胞因子。

在致炎细胞因子占主导地位时,加重脑缺血损害,在抗炎因子占主导时,对脑缺血产生保护作用。

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加重脑缺血损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此外,在缺血损伤的神经元释放的细胞因子激发下,缺血区吞噬细胞明显增加,吞噬细胞既能释放细胞因子刺激修复过程,又可释放神经毒素杀伤存活神经元。

4.环境、代谢毒素对脑的损害

对绝大多数50岁以后发病的典型散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而言,环境和代谢毒素对脑的损害起主要作用,这些风险因素包括毒品、药物、酒精或重金属中毒等。

各种慢性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病时,如心肺衰竭、慢性肝性脑病、慢性尿毒症性脑病、贫血、慢性电解质紊乱、维生素B:

缺乏、叶酸缺乏等,其主要表现为认知异常。

5.脑外伤

脑外伤对学习记忆和智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轻度外伤者可不出现症状;中度外伤者可失去知觉;重度者可导致学习记忆严重障碍,乃至智力丧失。

例如,一些“被打得昏头转向”的拳击手,脑反复损伤可出现构语障碍(口吃),心不在焉,好争辩,注意力涣散,近期记忆减退,步态僵硬、痉挛等。

6.脑老化

认知功能一般随年龄增高(约60岁以后)而下降。

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