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备课概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4400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备课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一章 备课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一章 备课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一章 备课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一章 备课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备课概论.docx

《第一章 备课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备课概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备课概论.docx

第一章备课概论

第一章备课概论

【问题导入】

什么是备课?

现代意义下的备课有哪些新的含义?

备课有哪些作用和价值?

当前的中小学备课包含哪些内容?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

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质量,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研究备课的实务与新技能,首先要正确理解备课的含义、作用与基本流程。

第一节 备课的含义

古人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正所谓“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

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事前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否则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备课的基本含义

所谓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

一般地,备课有狭义的备课与广义的备课之分。

狭义的备课,是指针对当次课程的备课。

一位有准备并且胸有成竹的教师,必能信心十足地在课堂上点拨和指导学生。

他应当在上次课程结束后,就着手准备这次的课程,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考察有关资料,并且预备适当教具(实物教材)。

广义的备课,是指教师的自我装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

这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这些持续的成长和发展能使教师更胜任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所谓教学,其实是两件事:

教师从“教”的过程中,从学生身上学习功课;同样,教师从“学”的过程中,成为更优秀的教师。

二、与备课相关的概念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备课与预设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但是,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

过度的设计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和干预。

课堂上教师也要按预先的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效率展开,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

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课堂必然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致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

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静与视界的敞亮。

三、备课的新含义

当前,广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

一方面,备课就是写教案;另一方面,备课是不得已要完成的任务。

在某种程度上,备课已沦落为中小学教师工作中的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产生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小学教师不甚了解备课的多种含义。

深刻了解备课的新含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教学系统〖JP+1〗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要使这个系统产生整体系统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简单相加的系统,即要使教学的整体作用大于其构成要素的作用之和,就务必要在备课上下足工夫。

备课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计划,从而预设教学的系统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把他们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深刻的思考。

每一节课都应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的认识。

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达到融会贯通、如同己出的程度,教学才可以娓娓道来,左右逢源。

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让学习者惊喜,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

在经过多次重复同一课的教学之后,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备课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基于此,备课的政策也有所不同,年轻教师要“备详案”,经验丰富的教师便可以“备简案”或可以是“零教案”。

很显然,这是对备课的误解。

事实上,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

提到内化,人们更多强调的是让学生来内化,教师是否内化了教学内容或者能不能内化教学内容没有受到重视。

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只能是知识的奴隶,只能是“传声筒”。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首先是教师对客观的教学内容进行内化,使其成为不断促进自己发展的支点,紧接着是学生对客观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传授内容的内化。

如果没有教师很好地内化了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做到内化知识。

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自身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教师对知识的活化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知识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僵硬的,没有感情的。

具体化就是让静止的、僵硬的和没有感情的知识变得动态、鲜活和充满感情。

知识的具体化、活化是教师想象力充分释放,创造力充分展现的过程。

每一节课的内容,首先对老师来说应是丰满的灵动的富有丰富情感的,然后,才会对学生构成新奇的富有情感成分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再创造,才能实现师生的生成。

(三)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当前,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直指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和谐发展的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传统意义上只注重“写教案”的备课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对课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整合与有效利用,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

提到教学资源,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教科书、教参等文本资料,其实,这些只是教学资源中的一部分。

教学资源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可供教学利用的一切事物,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均可说是教学资源。

特别地,师生的经历、经验和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人力资源、条件性资源,都是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和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四)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除完成教学的进度外,同时还得不断地进行课堂观察和研究。

但是,这种观察和研究只能把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到大脑中,只能作为课后反思和系统研究的材料。

因此,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

人类的学习到底是怎样发生的?

学习到底有哪些共通的地方?

学生有哪些需要特别引导和关注的地方?

到底有哪些差异性?

通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在看到学生的共性的同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

”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知识的传递不是教学目的,只是手段,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与此相适应,一生只备一个教案的备课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了。

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世界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世界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书本知识之中;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备课要关注学生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境;备课要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要求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要终生学习。

教师更应如此。

然而,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往往形成一种错觉——教师对知识越来越熟练了,但课堂教学不论从内容上、方法上还是从课堂气氛上,并未发生多少质的变化,因而,一切一如既往。

“越教越熟”是否就是进步呢?

一方面,这是一种假象——“对于内容几十年不变的传统课程体系来说,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今天的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越来越体现出国际课程的普遍趋势,即“三五年一小改,八九年一大改”。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职业的持续发展表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能力恰恰是基于教学经验和经历基础上的反思、回味而形成的,而主要不是在职前(大学读书期间)形成的。

专家指出,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教师原地不动的表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年复一年反复研究同一本教材、课本的内容,以至于表面上看能够倒背如流,运用得得心应手,实质上却是“井底之蛙眼中的那片天空”。

不论是雨过天晴,还是风雷激荡,它眼中的那片天空永远是狭小而又宁静的。

针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培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从外部推动、提高教师水平的一股力量,师资培训确实是很好的选择。

但是,唤醒教师的自我反省意识却显得更加重要。

当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各种途径再学习时,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因此,当教师能够在备课过程中进行再学习时,便有可能从“书本的井底”跳出来,从而看到广阔多变的天空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才能吸收到新鲜的血液和营养。

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本教案教一年,教案十年都不变一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教师再学习,要时刻关注理论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要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

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局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换角度,更新内容,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第一章备课概论

【问题导入】

什么是备课?

现代意义下的备课有哪些新的含义?

备课有哪些作用和价值?

当前的中小学备课包含哪些内容?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

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质量,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研究备课的实务与新技能,首先要正确理解备课的含义、作用与基本流程。

第一节 备课的含义

古人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正所谓“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

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事前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否则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备课的基本含义

所谓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

一般地,备课有狭义的备课与广义的备课之分。

狭义的备课,是指针对当次课程的备课。

一位有准备并且胸有成竹的教师,必能信心十足地在课堂上点拨和指导学生。

他应当在上次课程结束后,就着手准备这次的课程,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考察有关资料,并且预备适当教具(实物教材)。

广义的备课,是指教师的自我装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

这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这些持续的成长和发展能使教师更胜任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所谓教学,其实是两件事:

教师从“教”的过程中,从学生身上学习功课;同样,教师从“学”的过程中,成为更优秀的教师。

二、与备课相关的概念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备课与预设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但是,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

过度的设计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和干预。

课堂上教师也要按预先的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效率展开,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

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课堂必然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致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

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静与视界的敞亮。

三、备课的新含义

当前,广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

一方面,备课就是写教案;另一方面,备课是不得已要完成的任务。

在某种程度上,备课已沦落为中小学教师工作中的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产生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小学教师不甚了解备课的多种含义。

深刻了解备课的新含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教学系统〖JP+1〗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要使这个系统产生整体系统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简单相加的系统,即要使教学的整体作用大于其构成要素的作用之和,就务必要在备课上下足工夫。

备课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计划,从而预设教学的系统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把他们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深刻的思考。

每一节课都应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的认识。

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达到融会贯通、如同己出的程度,教学才可以娓娓道来,左右逢源。

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让学习者惊喜,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

在经过多次重复同一课的教学之后,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备课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基于此,备课的政策也有所不同,年轻教师要“备详案”,经验丰富的教师便可以“备简案”或可以是“零教案”。

很显然,这是对备课的误解。

事实上,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

提到内化,人们更多强调的是让学生来内化,教师是否内化了教学内容或者能不能内化教学内容没有受到重视。

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只能是知识的奴隶,只能是“传声筒”。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首先是教师对客观的教学内容进行内化,使其成为不断促进自己发展的支点,紧接着是学生对客观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传授内容的内化。

如果没有教师很好地内化了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做到内化知识。

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自身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教师对知识的活化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知识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僵硬的,没有感情的。

具体化就是让静止的、僵硬的和没有感情的知识变得动态、鲜活和充满感情。

知识的具体化、活化是教师想象力充分释放,创造力充分展现的过程。

每一节课的内容,首先对老师来说应是丰满的灵动的富有丰富情感的,然后,才会对学生构成新奇的富有情感成分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再创造,才能实现师生的生成。

(三)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当前,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直指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和谐发展的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传统意义上只注重“写教案”的备课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对课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整合与有效利用,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

提到教学资源,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教科书、教参等文本资料,其实,这些只是教学资源中的一部分。

教学资源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可供教学利用的一切事物,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均可说是教学资源。

特别地,师生的经历、经验和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人力资源、条件性资源,都是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和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四)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除完成教学的进度外,同时还得不断地进行课堂观察和研究。

但是,这种观察和研究只能把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到大脑中,只能作为课后反思和系统研究的材料。

因此,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

人类的学习到底是怎样发生的?

学习到底有哪些共通的地方?

学生有哪些需要特别引导和关注的地方?

到底有哪些差异性?

通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在看到学生的共性的同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

”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知识的传递不是教学目的,只是手段,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与此相适应,一生只备一个教案的备课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了。

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世界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世界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书本知识之中;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备课要关注学生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境;备课要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要求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要终生学习。

教师更应如此。

然而,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往往形成一种错觉——教师对知识越来越熟练了,但课堂教学不论从内容上、方法上还是从课堂气氛上,并未发生多少质的变化,因而,一切一如既往。

“越教越熟”是否就是进步呢?

一方面,这是一种假象——“对于内容几十年不变的传统课程体系来说,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今天的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越来越体现出国际课程的普遍趋势,即“三五年一小改,八九年一大改”。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职业的持续发展表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能力恰恰是基于教学经验和经历基础上的反思、回味而形成的,而主要不是在职前(大学读书期间)形成的。

专家指出,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教师原地不动的表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年复一年反复研究同一本教材、课本的内容,以至于表面上看能够倒背如流,运用得得心应手,实质上却是“井底之蛙眼中的那片天空”。

不论是雨过天晴,还是风雷激荡,它眼中的那片天空永远是狭小而又宁静的。

针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培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从外部推动、提高教师水平的一股力量,师资培训确实是很好的选择。

但是,唤醒教师的自我反省意识却显得更加重要。

当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各种途径再学习时,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因此,当教师能够在备课过程中进行再学习时,便有可能从“书本的井底”跳出来,从而看到广阔多变的天空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才能吸收到新鲜的血液和营养。

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本教案教一年,教案十年都不变一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教师再学习,要时刻关注理论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要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

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局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换角度,更新内容,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第二节 备课的作用与基本内容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备课的作用

教案是教师备课形成的成果。

科学、合理的教案是有序、高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

具体来说,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如下五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指导性,即教案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教案中。

其次,是统整性,即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教案就是对这诸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

再次是操作性,即良好的教案设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

这一系列的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

第四是预演性,即教师备课、写教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

它能使教师如临真实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活动的每一细节都要周密考虑,仔细策划,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最后是突显性,即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一种或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

二、备课的内容

作为教学实施过程的基础工作——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但怎样备课才是有效的,值得认真探讨。

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研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在上课之前,总是要研究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或教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