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跨学科文学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4396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节跨学科文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五节跨学科文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五节跨学科文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五节跨学科文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五节跨学科文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节跨学科文学研究.docx

《第五节跨学科文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节跨学科文学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节跨学科文学研究.docx

第五节跨学科文学研究

第五章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际整合”“跨类研究”。

它是从文学的外围人手,并通过对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关系的研究来研讨文学的本身。

一般而言,它包括三大研究范畴,即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在学习跨学科研究时,我们要把握这种研究类型的实质、研究特点,它的三个规限及其具体研究内容。

一.名词解释

1.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中平行研究类型的一种,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际整合”“跨类研究”。

它是从文学的外围人手,并通过对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关系的研究来研讨文学的本身。

一般而言,它包括三大研究范畴,即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它表现为交叉互渗、边缘整合及整体观照三种形态,以此形成了以文学为中心的与其他相关学科连接的多维意义链。

  2.原始思维“互渗律”:

原始部落虽然有简单的自然分工,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关涉文学、哲学、宗教、历史、艺术等活动的社会行为,但作为学科的独立系统远远没有走向自觉,基本上是混生未分类的,相互之间有着原始互渗以及多维意义链的交叉关系,这些关系全都以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包含着那个作为集体表象之一的人和物之间的互渗。

因此,将这种原始思维所特有的支配这些关联和前关联的原则叫“互渗律”。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是支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学术理论?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主张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的比较研究。

当然这种比较研究是立足于比较对象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基础上展开的,但是这些学科之间所涉及的互渗内涵在学科呈现出独立性和系统性之前,已经有着漫长的发展史。

这些浸融在发展史中的互渗内涵与文学有着密切的意义联系,为当下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学术背景,原始思维的互渗律也成为支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学术理论。

2.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1)文学研究的数学化与形式化趋势;

(2)文学研究对其他学科的理论移植;(3)文学与其他学科、艺术作品之间关系的平等比较;(4)文学与科学、艺术间影响与渗透关系的追溯考察。

  3.为什么说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文学与其他门类艺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影视等)之间的关系在它们产生的初期就已经存在,从原始时代起就确实存在着紧密的亲缘关系,这已经为研究艺术起源的大量成果所证实。

  在实际创作中,也有大量的事例可以说明文学与它种艺术交相辉映,相互阐发的情形。

一个极为有趣的例子是许多人兼善多种艺术,在创作中以一门艺术为主旁及他种艺术,或同时进行数种艺术创作,这样,他们就在自己的创作中把不同艺术的创作规律相互补充,相互生发,相互结合在一起。

  此外,能够说明文学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的还有各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如电影、西方的歌剧、寓言诗配画,中国的词曲、题画诗、连环画、京剧等。

  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学与其他艺术在题材意境上的相互借鉴来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歌剧和电影中有许多作品是从文学作品改编的,也就是说,其题材渊源是文学。

  文学与其他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表现在这些不同的艺术类型在结构、技巧上的相互借鉴。

最明显的例子是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这首诗完全是按四重奏的结构构思的。

  总之,文学与艺术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

把文学与艺术做比较,既可总结出文学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规律,也能够通过比较在其他艺术中寻觅文学发展进化的踪迹,同时也可以在文学中找寻其他艺术表现方法的影响。

  4.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应该注意做好哪些方面?

  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就要在各种艺术的相互阐发中研究文学。

所谓相互阐发,就是说既要看到文学与其他艺术相通的特点,又要看到文学与其他艺术各自的特性,因而不能调和的特点。

假如它们之间没有相通、一致的性质,便无以“互相阐发”;假如它们之间完全一致,没有差异,便无所谓“互相阐发”。

这个道理极易理解,因此,学者既要重视它们之间的同,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异,也就是说,要具有辩证的观点,这一点应该成为“阐发研究”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对文学和其他艺术的同与异都给予相同重视的原则指导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影响研究的方法,进行来源、影响、灵感诸方面的研究。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应该特别重视那些包含文学和其他艺术因素的复合(或者说中间)类型。

在研究这些类型时应注意文学与其他艺术是如何相互为用、密切配合的,是如何相互补充、相映生辉的,这中间可能有因二者的不同而相反相成的情况。

同时,还应该研究这些类型的历史,研究这些类型中两种(或数种)艺术合作的规律及美学基础。

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把它们放在共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上加以比较,从而探讨有可能形成文学与其他艺术紧密结合的共同的社会文化基础。

5.文学与宗教有什么关系?

文学和宗教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但是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文学和宗教都产生于上古时代,二者虽然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但在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宗教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某些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宗教更有着直接的联系;宗教还是文学交流的先导和相当活跃的媒介,如佛教在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基督教对西欧中古时期各国文化关系的影响;宗教对于文学的利用,宗教对于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影响以及文学运动中反宗教的倾向,文学作品中的反宗教主题,又是文学与宗教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文学史上,文学与宗教之间这种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的事实,构成了其中颇具特色的一个侧面;另外,有些重要的宗教经典,本身就取自文学作品,《圣经·旧约》和《古兰经》相当一部分就是如此。

随着宗教的传播,它们成为最畅销的作品,它们对于人们(包括作家)思想影响之深广是无法估量的。

其中~些人物和故事,还成为许多作家进行创作的题材来源,这些作品不仅是宗教文学,而且是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典范,如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等。

6.简述中西文学作品中文学与宗教的互渗关系

文学与宗教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悖立,呈现为差异中的混生状态。

在西方文学中,一方面,许多作品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以其故事及教义为内容;另一方面,许多作品的主题又是宗教之外的内容甚至是反宗教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西方文学发展上文学对宗教无论是接受还是拒斥,这种交互的关系一直延续到现代。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除了释放它们的哲学思想外,作为三种宗教文化形态已经在最大的外延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两个方面。

反思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程,许多文学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批评家及所操用的术语都深受儒、道、释在哲学宗教层面上的影响。

从整体的视阈来分析,儒、道、释不仅具有哲学因素、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三大宗教形态。

  7.简述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关系

  文学与心理学在20世纪被认为是最有血缘关系的学科。

文学家与心理学家都注意观察人的内心世界,心理学的进展总是给文学和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变化。

  弗洛伊德的心理论学说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面都引起了不小的变化。

在文学创作方面,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特别是他的无意识理论,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中的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运用精神分析学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是十分有意义的事。

  8.文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研究应该从何处人手?

作品和读者心理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文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研究应该从对作家的个性和心理的研究、对创作过程的研究、对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心理学类型和法则的研究、对读者心理的研究四个方面人手。

  对文学作品心理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探索作品本身的心理学因素,而不考虑它们和作品产生的历史和背景的关系;第二是研究作品中的典型和原型。

  对读者的心理的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审美心理研究,这个问题包含着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作者如何迎合读者的心理,以便紧紧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读者产生怎样的反应,这种反应对作家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反作用等。

  9.简述哲学对文学的影响

  在文学发展史上,某种新的哲学思潮往往率先对固有的文学观念和传统给予冲击,自然科学也大都通过哲学思潮这个中介影响文学,由此促进了以某种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流派的形成。

  哲学对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演变上。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以文学为对象的哲学思考,它们也是旨在探究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20世纪纷繁复杂的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和更替的背后,都有一种或几种哲学思潮、观点在推波助澜。

  lO.简述系统论与结构主义和文学的关系

  系统论要求把事物作为其全系统的要素来研究。

任何事物必属于某一系统,脱离这一系统必然落入另一系统。

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科学也可以引进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特别是系统论的普遍联系和有机整体的观念、结构的观念和动态的观念。

把丈学作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来研究,不但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而且得出一些很有意思的新结论。

  结构主义者着力探讨一个系统内诸因素的关系,提倡对人文科学作总体研究,故有“关系学”“人的科学”之称。

结构主义注重文学作品的分析比较,强调对一个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的研究,寻找隐藏在各个系统中的密码,找出其深层结构来。

系统论所提供的这种结构的观念为文学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

三.论述题

1.论述电影和文学的关系

  电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

在它与文学的关系方面,首先,电影和文学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电影是以戏剧为出发点,但由于使用主观描写、回忆镜头、内心独白等独特的表现手段,它逐渐脱离开了戏剧的结构,接近了叙事文学(如小说、叙事诗等)的结构,当然,如果从一切剧情要通过剧中人物的行动来表达这一点来看,电影不可能不是一种戏剧艺术,不可能和戏剧完全无关,但因为戏剧结构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物理限制,因此和电影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叙事性的文学则不然,它可以不受物理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只受思维规律的制约。

因此,它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自由驰骋,随心所欲地表现过去、现在、未来以及任何地点和空间。

在这一点上,电影的构成、进行形式和理论,与叙事文学十分相近。

它可以极度自由地表现不同的时间,在刹那间跨越(向前或向后)数千年,可以在同时表现若干个空间。

电影可以把一部叙事结构的文学作品最忠实地表现出来。

电影的特点是以活动的图像为表现手段,通过外在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感官,然后形成观念,因此它是一种直观的、外在性的艺术;而文学作品的特点却是通过形象描写作用于人的心灵,因此它是一种思考的、内在的艺术。

正因为如此,以形象为媒介的电影在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深刻的思想的时候,就不如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作品来得自如灵活,然而,从艺术的角度看,电影并不是不能成为表现内在情绪和深层思维的内在艺术。

随着电影技术的日益先进,综合能力的加强以及理论上的进步,电影在表现人物内在世界的能力方面表现出惊人的进步,与文学在这方面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2.在《拉奥孔》中,莱辛是怎样对诗画艺术的不同点进行论述的?

莱辛以前的批评家只注意到文学与一般造型艺术的一致,而没有看到二者之间的区别,因此,他特别要强调二者之间的区别,以矫正过去“诗画一致说”的偏颇。

  他提出诗(代表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与画(代表一般意义上的造型艺术)在许多方面有不同:

第一,绘画描摹在空间中的物体,而诗则描写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画的题材局限于“可以眼见的事物”,而诗的题材却没有这种局限;画适宜描绘“美的物体”,而诗既可以写美,也可以写丑,既可以写喜剧,也可以写悲剧,既可以写卑微,也可以写崇高;画只宜写没有个性的一般典型,而诗却可以做到一般与个性的结合。

第二,绘画一般采用点、线、面、颜色等“自然符号”为媒介,因而适宜描绘空间的景物,而诗采用语言这种“人为符号”为媒介,因而适宜描写时间上动作的承续。

第三,从感官的心理功能来看,画诉诸视觉,可以一览无余,不必过多借助想象,而诗用观念性的语言叙述情节动作,主要诉诸听觉,因此要较多地依赖记忆和想象。

第四,就艺术理想而言,画的最高境界是美,而诗的最高境界是突出表现个性。

  同时,他也不否认二者有相通的地方,认为二者都是在模仿自然,在一定的条件下,画可以通过物体去暗示情节动作,而诗也可以通过动作情节来描绘物体。

  3.以词为例说明诗与乐的关系

  从发生学看,我国古代诗歌与音乐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上古至汉,以乐从诗,与之对应的文类是古歌诗;自汉至六朝,采诗人乐,与之对应的文类是“古乐府”;隋唐以来,倚声填词,与之对应的文类是“今曲子”,即词曲。

词的产生与发展变化始终是在诗与音乐紧密相关的传统中进行的,而且它是这种关系高度发展和复杂化的产物。

事实上词与音乐的关系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表现出更为复杂和紧密的面貌。

首先,由于当时的音乐(燕乐)有众多的、变化的曲调,因此,要求词在外在与内在的形式上做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不同曲调各自的音乐结构与运动形式。

音乐的核心是节奏,由于曲调繁多,就必然产生各种不同的节奏类型,因此就要求歌词“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这样,就打破了律绝的齐言形式;此外,由于音乐很可能由数个乐段组成,词还可能由一段发展为数段,形成若干片。

为了与乐曲的节奏和旋律相应和,词的句式除五、七言外,还有许多变化的形式,特别是在起句、结句和换头等处更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从内在的形式看,为了适应乐曲律吕五音的声调,词还须在韵律即内在的音乐性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的变化,即要求每个字的声音与曲调的疾徐高下相配合,因此词的韵也必须和音乐的“律”“调”相一致,因此,也较律绝等体复杂。

其次,由于歌词入乐,对于乐曲的创新和发展也起了促进的作用。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合乐歌词的发展使从域外传人的音乐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民族音乐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的民族音乐;第二,歌词合乐,激发了乐曲创作的发展与竞争,无疑是对当时传统音乐的极大丰富。

由此可见,词与乐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生发的关系。

  从艺术规律及美学原理看,词与乐在使用媒介、摹写对象,反映现实等方面各有特点。

词用语言符号作为媒介,具有一定的内涵,长于表达概念、思想;而音乐用声音做媒介,长于表达感情。

当然,词也可以描写主观情绪,特别是抒情诗词,更是以抒写感情为主旨,但在表达瞬间复杂、细腻的感情时就往往难以言传,须借助于音乐来补充;而音乐在表达主题思想和观念方面则缺乏文学语言所具有的明晰性,因此,歌词人乐又可以弥补音乐在达意方面的不足,二者紧密配合显然可以造成更加完美的艺术形象,具有更大的艺术感染力。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新型的艺术形式出现之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人才士,多以填词,乐工歌伎,竞相传唱,成为一时的风气。

而且,人们对于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都能做到悉心体会,表现了不寻常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

4.论述《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圣经》对西方文学影响之大是难以估量的,千百年来,它不仅为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与诗人提供了大量的人物原型和素材,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法典,还是一部价值很高的文学作品。

《旧约》包括了古代希伯莱人的神话传说、英雄故事、历史散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希伯莱人的生活斗争和社会面貌。

《创世记》和各种《先知书》无疑是上好的叙事文学,而《诗篇》《耶米利哀歌》则不啻是优美的抒情篇章。

后来编定的《新约》记录耶稣及其门徒的言行,《四福音书》《启示录》等也都是很有文学性的作品。

《圣经》传人欧洲后被译成了各种语言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这不仅造成了宗教思想的传播,而且对发展各民族文化,丰富各民族语言也起了积极作用。

  《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巨大影响可以从它为后世文学提供大量的题材和思想上看出。

中世纪文学除民间流传的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以及一部分市民文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宗教文学,那些奇迹剧、神秘剧、道德剧几乎完全是以《圣经》的内容为题材的,即便是民间创作的诗歌、小说、戏剧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宗教的熏染,很难说没有一点宗教气息。

  中世纪之后,大作家采用《圣经》故事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情况极为普遍,但丁的《神曲》宗教色彩十分明显,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都取材于《圣经》故事。

其他作家借用圣经题材的创作还很多,倘若检索西方文学作品采用《圣经》中的典故,借用《圣经》中的词句,或者在人物、结构中暗含着《圣经》中的某一情节、某种观点、某种气氛,我们则可以说绝大部分西方作家都受过这部经典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几乎是没有人不受其影响。

  《圣经》和西方文学的关系是说不尽的,因此,有人说一部《圣经》就是理解西方文学乃至西方文化的“巨大的密码”。

  5.论述佛教和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佛教和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生发是中国文学史不能忽视的特点。

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之后,不仅给中国古代文学输入了新内容,也给它带来了新形式;另外,佛教思想也借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得以发扬。

可以说,没有佛教,便没有中国古代文学后来的形式与风貌;反之,没有中国古代文学,佛教也不会像后来那样深入人心。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巨大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佛教传人中国之前,中国古代的诗文主要受儒道两家的影响,自魏晋之际,儒学衰微,玄风日盛,士大夫阶层崇尚清议,以庄老之学相矜夸,以谈玄说理为能事,这种风气自然影响文学。

佛教传人之后,迅速与玄学合流,形成释道混杂的局面,并在文学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从对作家影响方面看,佛教影响文学的一个显著方面是一些著名的僧人(支道林、释道安、慧远等)所起的作用,他们对佛经的翻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以佛理阐发中国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由于以中国哲学典籍为“连类”,就不仅充实了佛理,也阐发了外典,起到了相互参证的作用;他们不少人从事文学创作,用中国古典文学的形式表达佛理,他们这类纯佛理诗开创了后世诗人以佛理入诗的先声。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一些文学家身兼二事,不仅从事文学创作,而且对佛学有着精湛的研究,写出了不少具有文学性的佛学文章或具有佛理的诗篇,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文人是谢灵运和王维。

  从思想内容上看,佛学的一些基本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学中。

佛教对世人影响最大的是它的四大皆空、人生无常的观点。

中国传统的儒教是讲常的,道家虽然不像儒家那么积极,但也没有说客观的东西是靠不住的。

佛教传人后带来的第一个新观点就是“无常”,这种看法很快被人接受,诗人们接受这种人生虚幻、诸法皆空的思想,于是产生隐逸出世的想法。

在他们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的诗作中,往往或明或暗地包含着这类虚幻的思想。

就是小说、戏曲中,这样的描写也随处可见。

因果轮回的观念是佛教的一个核心思想。

在佛教传人中国之前,国人也有报应的观念,但这种报应观念与佛家的报应说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的观念中,善恶之报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并不清楚,在人们的想象中很难感知这种报应。

而与此不同的是,佛教把报应观念具体化了,按照佛教的观点,报应自有因果,三世轮回,一切均来自宿业。

这种因果业报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甚大,在文学中的反映也是十分明显的。

佛教传人后,它关于地狱的观念也渐渐被人接受,同时也给中国古典文学和艺术提供了题材。

佛教传人以后,唯有一心向佛、持斋诵经才能使芸芸众生超脱苦海的思想,也在文学中逐渐反映出来。

文人在自己的创作中时而流露出对禅宗的向往和对佛门的留恋。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影响也很大。

首先,随着佛教一起传人的印度古时的声明论,导致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巨大变革,由于梵文有声之高下三种区别,佛教徒在转读佛经时,必须将这三声的分别传人,这就启示了中国音韵学中四声的发明与诗歌“八病”的制定,由于声律论的发明,不仅在古体诗中运用了平仄相协的理论,还产生了骈文、律诗等新体裁,诗人在创作中竞相追求音韵之美,严格遵循韵律,达到了十分高的境界,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的词、曲之中。

其次,变文是佛教传人之后给中国文学带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变文是佛经“俗讲”的文本,起初,“俗讲”的内容仅限于佛教故事,后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也逐渐加了进去,于是变文成了一种民间讲唱的文学形式。

它不仅是宝卷、弹词、鼓词诸民间文学体裁的渊源,而且对古代戏曲、小说也不无影响。

  佛教的传人还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综观自《文心雕龙》以来的中国文论,一些对后世诗文创作颇具影响的观点,如妙悟说,神韵说,性灵说等均与佛家的某些理论(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言语道断、顿悟成佛)紧密相关,另外,借佛教术语以论诗论文,自唐宋以来也蔚成风气,如“境”或“境界”即佛家语。

  佛教传人以后,大量的佛经故事为中国古代小说提供了题材的来源,如阳羡鹅笼故事出自《旧杂譬喻经》,哪吒太子来自佛书,孙悟空的形象来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韦行规、昆仑奴、聂隐娘、红线等剑侠故事也与密宗经典的传人有一定关系;佛经故事中大量奇幻的描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构思也不无启发,如《西游记》中的八十一二难,《封神演义》中的三十六路伐西岐,大都受到了佛经故事中的上天入地离奇想象的感发。

  6.文学创作和文学运动与语言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

  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以语言为媒介,记载着人类审美活动的成果,而且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形式的种种因素及其变化,都深深地植根于人类语言特性之中。

因此,人类的文学活动,从它的创造到发展,都与语言紧密相连。

离开了语言,文学将无以产生、无以存在、无以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广义上说文学也是~种语言现象,文学作品应该成为语言的研究对象。

事实上,许多作家和关心文学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对文学语言的研究。

语言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也成为文学生产与发展的推动力。

传统音韵研究推动诗歌创作和诗歌发展的事实就是这方面十分明显也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不仅如此,语言研究的成果还可以导致文学的巨变。

在中国诗歌史上,诗歌形式有从古体诗到近体诗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转变中,贯穿着声律研究的影响;文学史上经常发生革新与传统裂变的现象,而一场大的文学革新运动兴起的时候,又常常伴随着一次语言文字的革新。

因为新的文学不仅需要新的观念、新的内容,而且需要新的形式、新的语言。

有时语文改革可以成为新文学运动的突破口、新文学的生长点,我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就是以提倡白话文作为先导的。

文学的创新,往往伴随着语言创新的研究和探索,而语言探索的成功又成为文学创新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文学的进步需要语言学,同样,语言学的进步也需要文学。

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也就是语言艺术家的提炼、加工的语言,与普通的日常语言相比,它是一种规范化、艺术化的语言,是一种鲜明、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文学作品是语言运用的典范,可以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极好的素材和丰富的原料,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应该成为语言科学的组成部分。

再说,文学总是不断在为丰富和发展人类语言做作贡献,文学界不时发生的语言革新运动也一次次地对语言研究发出挑战,提出新课题,这就迫使语言学作出回答,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

  总之,由于文学和语言的密切联系,使文学创作和文学运动与语言学有了天然的联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甚至互为因果的关系,处于一种双向的运动之中。

它们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互动的关系。

  7.论述文学研究与语言学的关系

  文学研究和语言学都是科学研究,它们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两门不同的学科。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学科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文学创作与语言研究之间的关系,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同,研究的思路、研究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学要研究一切语言现象,在这个共同点上,这两门不同的学科产生了交叉关系。

人类的语言本是一种极其广泛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具有各种功能,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思维活动和社会活动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