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3746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docx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docx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什么是面积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下册

课时

1

教师

执教:

金宇(翠北小学)

点评:

盛伟

一、教材分析

“什么是面积”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认识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了解了平面图形的特征,认识了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但“什么是面积”,学生对它也很陌生,面积这个概念很抽象,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感知材料(两片大小悬殊的树叶、数学书的封面、课桌面、黑板面、手掌面等),让他们在观察、触摸、比较中,直接感受物体“表面”的存在及在各种图形的“平面”,形成关于“面”的表象,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从而理解面积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理解什么是面积。

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面积。

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五、教学方式

1、游戏情景引入课题;

2、“先学后教”,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

3、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比一比”等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理解感悟“什么是面积”以及探索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使学生参与自主探索、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树叶,学具袋(正方形和长方形每个学生各一个,透明的方格纸、硬币若干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激趣导入

1、找礼物(事先藏好两片树叶)。

 

2、比较两片树叶的大小。

 

引出课题:

“什么是面积”(板书课题)

(1)今天金老师带来了两份神秘的礼物,就藏在某两个小朋友的课桌里,找一找。

(2)原来老师带来的礼物是两片树叶。

请这两位同学把树叶拿过来给全班同学欣赏欣赏。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能完整地说一句话吗?

(4)师(对生1):

具体指的是哪里比哪里大,你上来摸给大家看。

(5)这两片树叶比大小,谁还会说?

(5)(对全班)你们听到了什么?

他用了一个什么新的数学名称?

(板书;面积)

(6)什么是面积?

(完善课题的板书:

什么是)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①学生找礼物;

②两学生展示礼物。

③生1:

1号树叶比2号树叶大。

④学生摸叶面。

生2:

1号树叶的面积比2号树叶的面积大。

 

设计寻找“神秘礼物”的游戏,使课堂“活”起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比较“神秘礼物”的大小,自然地引出课题“什么是面积”。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

1、自学课本:

“什么是面积”。

出示学习要求:

(1)看书读一读,划一划“什么是面积”;

(2)举例说一说,摸一摸(比如: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

2、同桌交流。

 

(二)理解感悟“什么是面积”

1、理解“物体表面的面积”。

学生通过摸各种物体的表面感悟“物体的表面看得见摸得着,它们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其中渗透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____2、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

(1)学生画一个封闭图形。

与错误的非封闭图形对比,感悟“首尾相连的才是封闭图形”。

(2)封闭图形的判断练习。

3、什么是面积?

 

4、感知生活中的“面积”

(1)老师图文并茂的介绍生活中面积的例子;

(2)学生找找生活中的“面积”,用面积说一句话。

 

(三)比较图形的面积

1、1、抢答比赛:

1①先快速出示四组一红一绿两种不同颜色的图形,学生说出哪种颜色的图形面积大。

 

②出示大小差异不大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引发争议。

 

3、

 

3、学生操作活动,探探索比较的方法。

 

4、交流反馈。

5、老师小结。

(1)师:

“什么是面积”?

其实课本里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今天我们改变一下学习的方式,老师不讲,你们看书自己学,然后大家来讲。

怎么样?

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要求。

(2)师:

请打开课本第47页看书学习“什么是面积”。

然后同桌交流:

你知道了什么?

(3)师:

请一个同学大声地把你刚才找的答案读给全班同学听。

 

(1)师:

读懂了吗?

谁有问题?

(都懂了?

都没有问题?

)那我考你们了:

_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指的是哪一部分?

请全班全班同学摸一摸。

①教师巡视,发现:

大多数学生摸对了,但有学生摸数学书封面的四周。

②请不同摸法的学生面向全班一一展示他们的方法。

师:

他认为这样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你们同意吗?

有不同意见吗?

摸四周的学生展示后,老师就请同学们思考:

他这样摸,摸的是不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呢?

师:

他这样摸的是我们以前我们学的----周长。

(对出错的孩子)你现在知道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

③全班同学按老师口令摸: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__________

④那你们还能不能摸出其它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谁来摸一摸、说一说:

手掌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黑板面的面积(摸不着,那我们闭着眼睛想想、感觉一下,黑板面的面积比我们的课桌面的面积----大得多)

(2)引导学生概括:

叶面、数学书的封面、课桌面、黑板面等等都是物体的表面,看得见,摸得着,有大有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什么是封闭图形?

你能画一个封闭图形吗?

①我们请板演同学解释一下他们这样画的理由。

 

②师指着错图让同学们辨别:

这是封闭图形吗?

为什么?

③封闭图形的判断练习(出示幻灯片)。

师:

那么“什么是面积”,谁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全班叙述一遍。

教师完善面积的含义的板书。

师:

面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②深圳市土地总面积是1953平方千米;

③锦田小学的占地面积是13057平方米。

师:

“什么是面积”我们弄懂了,那我们接下来做几组抢答比赛,看谁的反应快。

请听要求:

每次老师出示一红一绿两种不同颜色的图形,判断哪种图形的面积大?

为了方便快捷,大家只说红或绿就可以了。

图片出示:

(1)

(2)

(3)

(4)

 

(5)慢慢出示(两个大小差异不大的图形):

师:

那么这两个呢?

2师:

结果到底是什么?

3咱们光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怎么办?

为了帮助同学们比较,老师为每个同学都准备了和老师一样大小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各一个,还有一些学具,你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学具,也可以用别的方法,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向同桌介绍你的方法。

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就在每个同学桌面上的信封里。

①老师巡视;

②请不同方法的学生到展台介绍自己的方法。

③师:

刚才同学们用摆硬币或数方格等方法比较出了(老师手举正方形和长方形)谁的面积大?

摆硬币、数方格,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老师追问:

你们为什么觉得摆硬币的方法好?

(生:

有趣。

那你们又为什么觉得数方格的方法好呢?

(生:

比较方便。

师:

的确,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学生自学、交流。

 

1摸数学

书封面的面积。

 

2两个不

同方法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

 

3摸数学

书封面的面积;摸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④摸手掌面的面积。

摸黑板面的面积?

 

①几人板演(有一学生画错),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②板演的学生解释自己的理由。

3出错的

学生自己改错。

4口答。

 

一学生先叙述再全班叙述。

 

学生举例。

 

 

1学生用

自己喜欢的方法操作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

2不同方

法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做法。

 

学生争议:

摆硬币的方法好!

数方格的方法好!

 

如何有效地在中低段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

我想尝试“先学后教”,教会孩子们怎样“读”书:

学生在“学习要求”的指引下,先自己看书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让孩子们主动地学习。

 

在学生看书自学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的基础上,“动手读”——学生通过谈自己的理解、摸一摸等理解感悟“什么是面积”。

以人为本,让孩子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捕捉住课堂的生成,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区别面积与周长两个不同概念。

__________

 

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找一找等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得以层层深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通过辨识、改错,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

 

生活中的“面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更体现了这一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精心的游戏设计,不仅再次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学生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画一画、数一数等操作的亲身体验,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且又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体会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

 

三、实践运用

1、“练一练”第2题。

 

2、课本第48页“画一画”。

 

1、分层出示“练一练”第2题:

(没有方格)这两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

真一样大?

确定?

那我们加上方格纸,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一下。

为什么一样大?

你们真厉害!

2、“创意大比拼”,完成第48页“画一画”

师:

刚才我们借助方格纸准确地比较了两个图形的面积。

如果给了你方格纸,你能不能在上面画出指定了面积的图形呢?

请打开数学书第48页,全班读题,完成这里的画一画。

(1)老师巡视。

(2)展示几个学生的作品。

(3)刚才我们欣赏了两个同学的作品,老师也画了3个,看看,尽管它们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什么是一样的?

为什么?

 

因为它们所包含的方格数都是10,所以面积相等。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反馈,互相欣赏作品。

 

面积。

因为它们所包含的方格数相同,所以面积相等。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创意大比拼”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场景。

此时,课堂表面是平静的,但学生思维却在剧烈涌动。

也让学生体验了创作后的愉悦。

四、拓展思维

游戏“猜一猜”

1、老师报红、绿两个图形的方格数,学生猜它们的面积是否一样。

(1)方格数不同,方格的大小相同。

 

(2)图形大小一样,但方格数不同。

 

2、引发思考。

3、总结延伸:

用数格子的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必须统一。

有关面积的知识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究。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真棒。

喜欢玩游戏吗?

好,游戏规则是:

我每次报绿色图形和红色图形两个图形的方格数,大家一起猜它们的面积是否一样。

开始了:

(1)绿色图形有12个方格,

红色图形有20个方格。

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吗?

师(出示幻灯片):

请看图。

师:

大家答对了。

(2)红色图形有9个方格,

绿色图形有16个方格。

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吗?

师(出示幻灯片):

请看图。

电脑播放:

将两个图重合。

师:

为什么会这样?

师:

看来,用数格子的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必须统一。

有关面积的知识还有很多(比如刚才那个同学提到的面积单位,面积的计算等等)这都是我们后边要学习的知识,今天就学到这里。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都明白了吗?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谁还有问题?

老师请全班同学思考这个问题,然后释疑。

 

红色图形的面积大。

 

绿色图形的面积大。

 

啊?

 

生齐声:

一样大。

学生小声议论。

部分学生:

格子的大小要一致。

有个学生大声说:

单位,面积单位。

 

一学生提问:

有生命的物体是否有面积?

借游戏的形式,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让学生体会了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方格的大小必须统一,也就是面积单位必须统一。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是从现实生活的需要中产生、发展的。

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流程图)

一、激趣导入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

2、理解感悟“什么是面积”

3、比较图形的面积

三、实践运用

四、拓展思维

五、课堂小结

八、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面积”这个概念很抽象,学生对它也很陌生。

我希望这节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有新意、更有趣、课堂能够“活”起来、有浓浓的“数学味”,为此,这节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寻找“神秘礼物”这个游戏引入课题,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结合实例和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比一比等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从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到理解感悟“什么是面积”以及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引领学生参与自主探索、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张弛有度,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勤于思考问题,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调控到位,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可圈可点之处:

1、寻找“神秘礼物”,激趣引入

课的开始,我告诉孩子们“今天金老师带来了两份神秘的礼物,就藏在某两个小朋友的课桌里面,找一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静的课堂一下子“炸锅”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在两片大小悬殊的树叶比大小中,我抓住学生的表述中出现的“面积”一词,自然的引出了课题“什么是面积”。

2、采用“先学后教”,主动求知

什么是面积?

课本上有明确的描述。

怎样让学生理解?

层层解析,“端”给学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尝试着把“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用在没有课前见学生、没有任何准备的三年级孩子们的课堂上,事实证明,这样处理是正确的:

孩子们自己看书、“动手读”,主动地探索新知,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到渠成”。

1、抓住生成资源,发挥巧用

课堂上的______生成,尤其是有错的生成,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概念的理解环节,“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请你指一指、摸一摸”,有学生沿数学书封面的四周指一圈,我请他和不同方法的学生面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方法,让同学们判断“他们摸的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这样的对比,学生正确的区分了周长与面积。

哪是周长、哪是面积,正是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面积时常常混淆的知识。

这节课我抓住了课堂上错误的生成,轻松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4、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深化课堂

古人云: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

在课堂总结回顾阶段,很多学生回答说明白了什么是面积,我继续问:

“你们真的明白了吗?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有一个同学提出了“有生命的物体是否有面积”,我请全班思考这个问题,并给了解释。

课后,我和我的同事们讨论这节课时,都赞叹这个孩子——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她真正在深度思考所学的知识:

叶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铅笔盒盖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那“有生命的物体呢”?

这个问题的出现、释疑,这个孩子,让这节课更加深化。

【课堂点评】(盛伟):

本节课从寻找“神秘礼物”——树叶的游戏引入新课,学生在欣喜和兴奋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而“面积”一词也是由学生自己说出来的,老师只是顺势引出课题。

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巧妙,看得出老师设计的匠心独运

“什么是面积”,金老师大胆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

面对三年级的孩子,金老师不是简单地只给一句话“同学们自学课本”,而是给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认真阅读教材,一边读一边划,并示范如何举例。

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效果更佳。

____有不少学生在初学面积的概念时,常常不能正确区分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

而这节课,金老师及时地捕捉住课堂的生成,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有效地引导学生区分了面积与周长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本节课比较面积的大小分两个层面展开:

一用眼睛观察就可以辨别出大小,二是在无法用眼睛观察比较出大小的时候,引导学生借助工具比较大小。

学生自主探索多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由易到难,贴近学生知识发展的最近区域。

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现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分析、比较能力。

__________

纵观整节课,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地在参与一个个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这节课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

我想:

我们的课堂要像这节课一样,要致力于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

数学学习是一种智力活动,更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努力把新课标的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中,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不懈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