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心理游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3378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心理游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六年级心理游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六年级心理游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六年级心理游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六年级心理游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心理游戏.docx

《六年级心理游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心理游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心理游戏.docx

六年级心理游戏

单元二沟通交往篇

愉快、广泛和深刻的心理交往有助于个性发展与健康。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人往往就有明显的性格缺陷。

如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发现,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危机都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

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沟通是第一步。

按照通俗的讲法,好的沟通能力代表着良好的人缘。

只有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你才能了解周围人的性格品德,才能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至于经常碰壁,善于与其他人相处。

曾看过这样的一篇文章:

有一对父子闹矛盾,多年来互不往来。

儿子在其妻子的劝说下去和父亲沟通并对他说一句“我爱你”,多年的隔阂瞬间消除。

第二天父亲心脏病发发而亡,临死前他的嘴角缀着笑容,而儿子也庆幸未让父亲带着遗憾去世。

沟通,让多年的隔阂瞬间消去,让父亲含笑离去,让儿子了却遗憾。

可见沟通的威力有多大。

沟通除了需要真诚、尊重、宽容等品质外,还很讲究沟通技巧。

这些技巧仅仅用语言是很难让人记住的,而游戏却能弥补这个不足。

本篇中的游戏“变形虫”,旨在让学生感悟到人际交往中理解、合作、认同的重要性;“我说你剪”、“我说大家画”则能让人体验到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等有效的信息沟通要素,让人明白了在沟通中信息表达是否清楚与是否有及时反馈的重要性;“最佳配图”让人体会了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每个人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就不同;“盲人之旅”则让人理解了人际交往中自助与他助是同等重要,感受到了信任与被信任的幸福;“风雨同行”让人体验到团队合作中如何扬长避短;“找领袖”则让人体验到不同的角色要求,学会换位思考。

本单元的游戏,文具盒在活动中明白了沟通的重要性,体验到了沟通的技巧,悟出了交往的真谛。

 

第1章变形虫

1、活动目的

1.通过心理游戏“变形虫”,让学生体验沟通的必要性。

2.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感悟人际交往中理解、合作、认同的重要性。

3.在体验和分享中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2、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20分钟

3、活动道具

13米的长绳2—3根、5个眼罩为一套,需要若干套。

4、活动场地

以室外场地为宜。

5、活动程序

1.主持人先把13米长的绳子两头相结结成一个大绳圈,这样的大绳圈准备2—3个。

2.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组5人。

2—3组同时进行游戏比赛。

3.5名同学分别戴上眼罩,主持人把事先准备好的大绳圈分别交给他们。

4.根据主持人发出变形指令。

如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5名参与者通过合作完成,用时最少的组为胜。

5.在合作变形的过程中,不允许用语言交流。

6、注意事项

I.长绳的长度以比5个人伸直双臂的总长度多5米为宜,不要太短,也不能太长,否则都会影响游戏的难度。

2.一般以2~3个小组同时开展竞赛为宜.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3.在“变形”过程中,要求绳子充分展开,不可以收缩部分绳子,减短边长.降低难度。

7、活动扫描

1.活动点评

当五个人之间的角色关系确定后,对主持人提出的变形要求.可做出规律性的变化。

明确一个人可以是一个点,一只手也可以是一个点,一个人也可以代表两个点。

两个点可以形成一条线,所以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一条边。

假如要变出一个正三角形。

五个人中只需要三个点,必然出现两组两人重叠的情况。

假如要变出一个六边形,需要四个人每人一个点,一人出两个点,共六个点构成,调整六条边为等长即可。

由于整个游戏要求参与者不用语言交流,所以一个组要顺利完成变形过程,需要产生“领导者”。

通过自发产生的“领导者”进行统一管理,才能从无序逐步到有序。

在游戏中存在“领导”与“服从”两种角色。

学生之间需要有一个协调、服从、合作的过程,主持人需要有充分的耐心等待“变形”过程的完成。

周边同学也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提醒和暗示,当“变形”成功时、集体鼓掌给予激励。

2.活动案例

五个学生蒙上眼睛开始了艰难的“变形虫”游戏,但在旁观者中常常会听到议论声。

有暗示的。

有提醒的.有指责的.也有嘲笑的.现场比较热闹。

主持人应如何控制好场面?

听听“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心里话就明白。

A学生:

蒙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

对要完成任务心中无底——很茫然。

B学生:

我一直在等待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办?

但一片乱糟糟的.缺乏有效沟通,我真不知怎么办?

——很着急。

C学生:

我很想说话.就首先发问.得到了回应——很高兴。

D学生:

我做r两遍,发现沟通很重要.所以我就不停地与大家交流。

虽然眼看不到,但彼此的合作使我们很快成功。

听到大家给出鼓励的掌声——很兴奋。

E学生:

我在旁边看这些“蒙眼人”瞎走瞎变,各个都在按自已的意图行事,缺乏中心“指挥员”,不知道何时才能成功——干着急。

F学生:

我看他们真笨,不动脑筋。

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只是几个点几条边也不找找规律,全乱套——真无奈。

主持人点评:

看来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但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当你蒙上眼睛.又不能讲话交流,小组成员是谁、他在哪哩、他想干什么都不清楚时,如何才能完成一个集体的任务呢?

一个再聪明的人也难以完成啊!

所以组员之间需要沟通,学会主动;需要交流。

学会真诚;需要合作,学会放弃;需要理解,学会宽容;需要认同,学会赞美;需要思考,学会机智。

相信在探索中可以找到默契和信任,在信任中获得合作和成功。

3.学生感言

·我们在室外做了一个游戏——“变形虫”。

在游戏当中,每位同学必须戴上眼罩,听主持人的口令,把手中的绳子变成一个个不同的形状、大家被蒙上了眼睛,首先要辨别

自己的准确位置,然后将自己的位置告诉同伴,最后通过大家的默契配合完成任务。

游戏告诉我们.在与人的交流时需要正确、清晰、明确的语言。

语言表达是否清晰不仅关系到游戏的胜负。

而且在日常生活也很重要。

同时游戏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大家明白彼此交流需要信任。

我们在欢笑之余学到了很多。

·我们戴上眼罩,5个人一组。

在主持人的指令下变化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其间我们没有了视觉。

只能依靠听觉和触觉来完成每一个任务。

失去了视觉真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

但小组成员还是在组长的指挥下,齐心协力,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任务。

默契、团队精神是完成这个游戏最好的方法。

别小看这游戏,只有真正亲身体验之后,才会有真切的体会——团体是如此的重要。

 

第2章我说你画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学会全局思维、清晰表述、准确回应。

2.学生学会多角度找原因,主动承担责任。

3.体验有效的信息沟通要素包括准确表达、用心聆听、

思考质疑、澄清确定等。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10—15分钟。

三、活动道具

两张样图每人一张16开白纸和笔。

样图1

四、活动场地

室内为易。

样图2

 

五、活动程序

1.第一轮请一名自愿者上台担任“传达者”,其余人员都作为“倾听者”,“传达者”看样图一两分种,背对全体“倾听者”,下达画图指令。

2.“倾听者”们根据“传达者”的指令画出样图上的图形,“倾听者”不许提问。

3.根据“倾听者”的图,“传达者”和“倾听者”谈自己的感受。

4.第二轮再请一位自愿者上台,看着样图二,面对“倾听者”们传达画图指令,其中允许“倾听者”不断提问,看看这一轮的结果如何?

5.请“传达者”和“倾听者”谈自己的感受,并比较两轮过程与结果的差异。

六、注意事项

1.第一轮与第二轮两张样图构成基本图形一致,但位置关系有所区别。

2.两轮中的“传达者”可以为同一个人,也可以为不同得人。

3.邀请“倾听者”谈感受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如画得较准确的和特别离谱的.这样便于分析出造成不同结果的多种因素.从而找到改进的主要原因。

七、活动扫描

I.活动点评

主持人把游戏的大致过程与要求解说完后.就有不少的自愿者要求担任“传达者”。

特别是当“传达者”2分钟看完样图一后.都觉得比较简单。

主持人问:

“你能够准确地

把信息传达给全体‘倾听者’吗?

”“没问题!

”“传达者”总是自信地回答。

当“传达者”一个个指令发出后.教室里渐渐地开始不安起来.可以听到越来越多的议论声、抱怨声、责备声。

甚至有人说:

“自己都搞不清楚,还说什么。

越说越糊涂了。

”也有的人干脆放下笔拒绝接受指令了。

“传达者”自己也明白为什么会如此表达不清楚,很少有人能够画出与样图一完全相同的图形。

通过“传达者”与“倾听者”的交流,发现理解、表述、质疑、回应都是有效沟通的基本要素。

第二轮中“传达者”与“倾听者”尝试和体验了有效沟通,“倾听者”们画出的图形与样图二基本相同,结果令双方满意。

2.活动案例

高一(6)班的钱为民同学,上学期自荐要求当班干部,结果当了班长。

他积极性很高,想了不少点子.想在班上一展身手,但不知为什么工作没有实效。

同学们对他也有意见。

前段时间班级改选班长。

他落选了。

在“我说你画”游戏中,他主动要求担任“传达者”,结果出现了表达不清.“倾听者”无法理解其指令的意图,没有完成“传达者”的工作。

在与“倾听者”的交流中。

钱为民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

第一,传达意图不明确,对样图一中几个几何图形的比例关系、位置关系没有搞清楚.表述时语言不精练,指令不明。

由于背对“倾听者”无法进行对话沟通.所以自以为说清楚,其实根本是一片糊涂。

第二,过于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所以不但工作没有成效,而且同学关系也不理想。

在第二轮推选自愿者时钱为民又主动要求当“传达者”,在主持人的同意下,他努力地思考和积极尝试着有效沟通的要素,看到“倾听者”们在自己的引导下准确地画出与样图二相同的图形时,高兴地说:

“谢谢同学们,我找到落选的原因,我还会竞选班长的。

3.学生感言

·看到大家都画得“离题万里”.我很惊讶。

感觉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为什么他们都不明白呢?

原因究竟在哪里?

在不准交流和沟通的情况下,对我发出的指令,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图,当然就“千差万别”了。

看来.除了自己表述不够清楚.没有沟通是关键。

·我是做第二位“传达者”的,因为主持人允许我与大家沟通,所以我一边讲、一边示范,不时询问:

“大家听清楚了吗?

有问题要澄清吗?

”在大家的一次次提问中.发现自己讲得不够准确,不断改进自己的表述。

由于我与大家及时沟通.他们自然明白了我的意图.画得越来越准确。

我除了用语言交流外,还运用眼神交流,发现他们有疑惑及时解答。

我还不停地在他们中间巡视,观察指导,及时纠正。

当我把所有指令宣布完毕,大家交出的“画图”准确无误。

“倾听者”与“传达者”都开心地笑了。

 

第3章“盲人”旅行

一、活动目的

1.通过“盲人”与“拐棍”角色的体验,让学生理解自助与他助同等重要。

2.让学生感受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40分钟

三、活动道具

眼罩每人一只,复杂的盲道设计。

四、活动场地

室内与室外结合。

五、活动程序

大干世界充满着精彩.诱惑着每个人去索取、去享受、去追求……大干世界也充满着艰难,迫使每个人去面对、去承受、去改变……

在茫茫人海之中.有谁能与你同行、与你分担忧愁、与你分享快乐?

不妨去找一找,不妨去试一试.体验一下自助与他助、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

1.在背景音乐声中,每个人戴上眼罩扮演一个盲人。

先在室内独自一人穿越障碍旅程,体验盲人的无助、艰辛、甚至恐惧。

2.所有学生中一半人继续扮演盲人,另一半人扮演帮助盲人的“拐棍”,由“拐棍”帮助盲人完成室外有障碍的

旅行。

完成后交换角色重新体验。

3.所有学生均扮演盲人,并两个盲人相互帮助到室外走过一段障碍旅程。

4.学生们交流:

在不同情况下,扮演不同角色的感受。

六、注意事项

1.本方案设计了三种情况的“盲人”之旅,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只做其中的一种。

2.障碍旅程的设计,应该有跨越、钻圈、下蹲、上攀、独木桥、上下楼梯等多种障碍。

3.“盲人”旅行过程中不允许用语言交流,最好配置适当的背景音乐。

4.在角色互换的旅行中“盲人”与“拐棍”最好不要选择同一人,以陌生的对象为好。

七、活动扫描

1.活动点评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角色体验,许多人掀开眼罩的第一:

句话是:

“谢谢你!

”。

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在障碍面前的无助、无奈、甚至恐惧,内心特别希望得到帮助与支持。

“拐棍”的出现是“盲人”期待的。

但做好“拐棍”也不是简单的事,因为许多“拐棍”自己能看到前面的障碍,就以为“没什么,我肯定可以顺利通过”,带着一份自信和勇气,领着“盲人”快速前进,无法体会“盲人”,为什么如此犹豫不前。

仔细想想,还不是没有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吗?

“盲人”对眼前的一切一无所知,心存戒备,对“拐棍”的引导还不是十分信任,所以步履不可能轻松,心底无法坦然。

通过“盲人”与“拐棍”角色互换的体验,反思自己在帮助他人与信任他人中的不足,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了信任与被信任的欣慰与快乐,所以“谢谢你!

”是由衷的表达。

2.活动案例

“盲人之旅”开始了,燕子与阿云成了一对.燕子是“盲人”.阿云做“拐棍”。

一路上。

阿云非常精心地帮助着燕子.前面要下楼梯了,阿云走在燕子的前面.让燕子的一只手搭在自己的肩上.另一只手放在楼梯的扶手上,慢慢地。

但也非常顺利地前进着。

当走到楼梯拐弯处难度突然加大了,楼梯中央挡着一个呼拉圈。

圈后又横着一根木棍。

阿云好不容易让燕子钻过了呼拉圈,但那根不高不低的木棍怎么办?

跨过去太高、钻过去又太低,阿云一咬牙,把燕子抱了起来,当燕子的双脚再一次落地时,已经越过了木棍。

燕子心里非常感激阿云.虽然不能用语言交流,但彼此的信任感深深地建立起来。

阿云与燕子是穿越障碍最快的一对。

在分享时.燕子拉着阿云的手说:

“当你把我抱起来的时候,我真的很感动。

多少年了,没人这样抱过我.何况是一个与我年龄、体力相仿的女孩,我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你把我抱了起来。

”阿云笑着说:

“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这么大的劲。

但当时眼看着挡在前面的木棍,我想一定要帮助你通过.也许是责任心吧。

·主持人问阿云一个问题:

“我看你一路上对燕子照顾得特别好.不是搂着她的腰前进,就是走在她的前方引路,凡是有可以扶手的地方,你总是让燕子的手自己去感受和把握。

你是怎样学会这一点的?

”燕子说:

“是妈妈教给我的。

记碍在小学二年级.我的眼睛出了问题,在治疗期间医生把我的眼睛包了起来,我做了十天的‘盲人’,当时情绪低落,非常烦躁不安.是妈妈精心的照顾,使我感受到温暖与信心,妈妈不仅细心照顾我、安慰我。

而且尽可能让我独立、自信。

所以今天做这个游戏时.我就想到了妈妈,也想到曾是‘盲人’的我。

3.学生感言

·当我看到一个同学被蒙住了双眼,看她措手不及。

一副很无助的样子的时候,我觉得她好可怜,十分同情她,想着平日里能睁着眼睛走路是多么的幸福。

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去搀扶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尽可能地帮助她走路,做好她的“拐杖”。

随后遇到了很多突如其来的阻碍,我就想:

如何让她安全度过?

看她胆小害怕的样子,我简直就想抱着她走.心想我能替她完成多好。

·我扮演的是“盲人”的角色.当时心想不就是走楼梯吗.不要人扶我自己也能走得很好。

但真的走起来,心里还是充满了恐惧,每下一节台阶都颤颤巍巍。

旁边的“拐杖”不是很用力地拉着我.而是轻轻捏捏我的右手暗示我右转,或轻轻拍拍我的头让我低下头.或揽着我的腰让我转弯。

在慌乱无助的旅途中.同伴点滴的指点.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当眼罩摘下时,我深情地拥抱了我的“拐杖”.感慨万千.内心充满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

·蒙上眼睛后,眼前是一片黑暗。

仿佛世界成了浮影,一切都是空白。

脑海中即刻掠过一个念头:

假如我真是一位盲人.是否有勇气在这黑暗的世界中生存。

就在彷徨的时候.一双温暖的手搀扶着我。

顿时,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和勇气在心中涌动,鼓励自己去尝试做盲人的感受。

·第一轮的游戏我作为“拐杖”,还是进行得比较顺利的。

每过一个障碍物.我都会提醒我的同伴。

看到别组的“拐杖”有好的引导方法,我也会进行模仿。

在第一轮的游戏中,我自认为我完成得很好。

然而,在第二轮中,当我做“盲人”以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这个游戏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特别是作为一个“盲人”,当你不知道你的“拐杖”究竟是谁的情况下.在两者间没有丝毫交流的情况下,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相信他(她),并按照他(她)的指引前进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回过头来再想想当时被我牵引的“盲人”,发现原来她也非常不容易,如果没有她的十分的信任,我们的任务是绝对不可能完成得这么好的。

 

第4章最佳配图

1、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不妨听听别人的意见”,在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完善自己。

2.学会逐渐明确许多事情的答案是多元的,只是理解的角度不同而已。

2、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20分钟

3、活动道具

印发“最佳配图”,每人一张。

(十幅图,两行,上下两两相对)

4、活动场地

以室内为宜。

5、活动程序

1.主持人将“最佳配图”资料发给大家,每人一张。

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2分钟内把10个图案作两两配对。

3.全班交流“最佳配图”,说出各自的理由。

6、注意事项

1.要求学生之间先不讨论,独立完成“最桂配图”。

2.在全班交流中,充分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并将所有不同答案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汇总在一张图上,点评时一目了然。

7、活动扫描

1.活动点评

面对10个小图案,每个人心里都有较为肯定答案。

所以很快大家做好了“最佳搭配”等待交流,这种主动性的气氛很好。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答案。

通过不断地补充,发现每个图案几乎可以与任何一个图案搭配,并且还都有道理。

开始认为只有自己的答案才是最佳的学生,慢慢地感觉到,别人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

其实是没有最佳答案的。

在搭配中主持人发现,有的人习惯按类别形状搭配,如1与7、4与9;有的人按功能搭配,如2与8、4与5;有的人按联想搭配,如2与6、9与10。

这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文化修养进行理解与分析。

交流的过程不是强调自己而是学习他人,交流的目的不是找出最佳答案而是丰富和完善最佳答案。

2.活动案例

今天我们做“最佳配图”游戏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班主任。

当主持人把“最佳配图”资料发给大家,说明要求后,大家非常肯定地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最先交流的是一位男班主任,他十分自信地说:

“我认为最佳的搭配应该是这样的,1与7配,形状相似;2与8、4与9配,类别相似;3与5配,因为信中包含着未知;6与10配,中世纪的人与建筑。

”他的话刚讲完,许多班主任都要求交流。

第二位女班主任站起来就说:

“我的答案与他完全不同,我认为最佳的配图应该是1与10配,2与6配,7与9配,4与5配。

3与8配。

理由么,1是10房子围栏上的部分,6是历史人物,我们只能在影片中看到;9中的儿童亲近大自然,4中的人打电话询问信中的问题,电脑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许多为什么。

”主持人及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

他们两位的答案完全不同,都说自己的是最佳答案,大家认为究竟谁是最佳呢?

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

没有最佳答案。

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不同,做出答案不同。

主持人请所有想发表意见的老师交流了自己的答案,并把两两相连的线绘制在一张图上。

密密麻麻不同颜色的连线中,大家发现同一个图案几乎可以与其他所有图案连接。

如小孩子与1连是玩具,与2连是成长中录像记录,与3连是孩子心中充满十万个为什么,与4连是他爸爸找儿子回家,与5连是孩子滑着滑板为邻居送信,与6连是阅读伟人传记,与7连是在公园玩耍,与8连电脑游戏是孩子的最爱,与10连这是孩子的家。

这仅仅是一种说法,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

活动结束时,第一位发言的男教师说:

“兜了一大圈,原来想让我们知道,其实没有正确答案。

作为一个老师,常常会以为只有自己的说法是最佳的,其实不妨听听学生的意见,有许多问题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答案与老师完全不同,但是没错的。

主持人归纳说:

“多角度看问题,会得到多元化的结果;多角度欣赏学生,能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正确理念。

3.学生感言

主持人发了一张纸给我们,上面有几个不同的图案,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将它们两两搭配。

结果,没有两个学生的搭配是相同的,而每个学生的搭配都有自己的理由。

正如老师说的:

自己心里最佳答案,别人心里也有奇妙想法,不妨听他人把话讲完。

听听别人的意见,反思一下,对自己很有启发。

“最佳配图”游戏让我学会了去理解他人。

看到十个图案,主持人说:

“将它们两两配对。

”我心想太简单了,所以不出2分钟就配好了。

主持人要我们说出自己的配法,我立刻自告奋勇要求第一个讲。

讲完了自己的想法,我还比较得意,因为我觉得自己的答案是最佳配对。

没想到的是,同学们也纷纷举手,要求谈自己的配法。

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配法,发现都很有道理。

越来越多的配法产生了,老师问:

“大家想一想,究竟谁的配法是最佳呢?

”这时大家才明白,其实没有正确答案。

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这样搭配的理由都很精彩。

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不妨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这对自己绝对是有利无害的。

 

第5章我说你剪

1、活动目的

1.让学生体会沟通过程中单向与双向、封闭与开放、盲目与探索的区别。

2.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确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双向沟通。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20分钟

三、活动道具

16开大小的彩纸若张、剪刀若干把。

四、活动场地

室内、室外均可。

五、活动程序

1.游戏参与者,每人向主持人领取彩纸一张,剪刀一把,背朝圆心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坐好。

2.按照主持人指令:

(1)把纸向上折、向下折,剪去一个等腰三角形。

(2)向左折、向右折,剪去一个等腰三角形。

(3)展开剪剩的纸,互相交流。

3.剪纸过程不允许提问、不允许讨论,独立完成。

4.第二批参与者,每人向主持人领取彩纸一张,剪刀一把,面朝圆心背朝外围成一个圆圈坐好。

5.按照主持人指令:

(1)将长方形纸横向拿好,由左向右折1/3,再由右向左折1/4,在左下角剪去一个腰长为2cm的等腰三角形。

(2)将剪剩的纸上下对折,由左向右折1/4,再由右向左折1/3,在右下角剪去一个腰长为lcm的等腰三角形。

(3)展开剪剩的纸,互相交流。

6.剪纸过程允许提问和讨论。

7.讨论交流,两次剪纸过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六、注意事项

1.主持人准备的长方形彩纸,长与宽的差距不宜过大,以接近正方形为好。

2.第一轮结束,可以让参与者谈感受后再进行第二轮。

两轮的参与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3.第一轮一定强调不讨论、不提问,第二轮启发参与者互相参考、讨论及向主持人提问。

4.在比较各人的“作品”时,注意捕捉与众不同,有创新意识的理解和做法。

七、活动扫描

1.活动点评

第一轮结束时学生们惊讶,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指令,彼此的作品怎么会如此的“千差万别”,有人对自己的“作品”满意,但不是主观控制下的成果。

有人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但也不是自己主观的愿望。

总之,自己是盲目地“跟着感觉走”,因为没有提问、没有交流、没有比较。

第二轮结束时,学生看到大家的“作品”如此接近,是预料之中的事。

因为讨论、交流和提问让大家形成共识,是集体的智慧与成果。

比较两轮过程本质区别不是“作品”的异同,而是态度与理念的差异。

前者单一、封闭、盲目、后者多元、开放、探索。

游戏带来得启示:

在学习、工作、交往、生活中都需要后者的态度与精神。

2.活动案例

第一轮有10位学生主动参与游戏,主持人发给每人一张颜色不同,16开大小的纸。

大家背朝圆心面朝外围坐一圈。

当主持人发出“把纸向上折、向下折,剪去一个等腰三角形后”,有人把纸横向拿,对边折,也有折部分。

有人把纸纵向拿,对边折,也有折部分。

剪去的等腰三角形有大有小,因为指令中没有大小的规定。

其实做完第一步,已经差异很大了。

在此基础上,再继续完成“把纸向左折、向右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