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案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2610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伯牙鼓琴》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伯牙鼓琴》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伯牙鼓琴》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伯牙鼓琴》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伯牙鼓琴》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伯牙鼓琴》教案1.docx

《《伯牙鼓琴》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牙鼓琴》教案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伯牙鼓琴》教案1.docx

《伯牙鼓琴》教案1

伯牙鼓琴(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

“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已学内容,读顺本文、读对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通过拍电影的方法,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通过小练笔能掌握固定格式的一句文言文的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2.懂得“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

通过拍电影的方法,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小练笔能掌握固定格式的一句文言文的写作。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道具,小演员。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题,让学生读对节奏停顿。

二、复习课文内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重点感悟学习:

通过拍电影的方法,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

1.让学生思考:

在认识锺子期之前,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他一定得到了周围的人的称赞,想一想,他得到的都是怎样的称赞?

2.拍电影:

第一场戏:

“遇到锺子期之前”

(1)通过学生的反应,引导出当时的人的称赞:

琴技高超、琴艺炉火纯青(只看到技巧)琴音余音绕梁、荡气回肠(只能感受音乐好听但听不出曲中蕴含的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

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

(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

3.让学生思考:

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4.拍电影:

第二场戏:

“伯牙、子期相遇”

(1)引导学生思考:

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2)引导出答案:

(他想:

锺子期才是真正懂我音乐的人,他才是我的知音!

(他会对子期说:

你是真正懂我的人,你才是我的知音呀!

以后我们常在一起探讨音乐吧。

5.再读课文1──3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6.让学生思考: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7.拍电影:

第三场戏:

“子期去世”

(1)引导学生思考: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2)引导出答案: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四、小拓展: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

(感受一下伯牙失去知音的痛苦)

五、再读,配乐朗诵。

六、小练笔。

1.引导学生思考:

伯牙琴艺绝伦,他肯定不止志在高山流水,想象:

他还会志在哪里?

2.学会掌握固定格式的写作:

请用:

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乎若()的格式来写一下文言句。

七、归纳总结。

(课文主要选取伯牙弹的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合起来称作高山流水,把真正理解伯牙的锺子期叫作知音,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知音难觅。

伯牙鼓琴(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

“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已学内容,读顺本文、读对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通过拍电影的方法,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4.通过小练笔能掌握固定格式的一句文言文的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4.懂得“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

通过拍电影的方法,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小练笔能掌握固定格式的一句文言文的写作。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道具,小演员。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题,让学生读对节奏停顿。

二、复习课文内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重点感悟学习:

通过拍电影的方法,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

1.让学生思考:

在认识锺子期之前,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他一定得到了周围的人的称赞,想一想,他得到的都是怎样的称赞?

2.拍电影:

第一场戏:

“遇到锺子期之前”

(1)通过学生的反应,引导出当时的人的称赞:

琴技高超、琴艺炉火纯青(只看到技巧)琴音余音绕梁、荡气回肠(只能感受音乐好听但听不出曲中蕴含的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

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

(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

3.让学生思考:

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4.拍电影:

第二场戏:

“伯牙、子期相遇”

(1)引导学生思考:

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2)引导出答案:

(他想:

锺子期才是真正懂我音乐的人,他才是我的知音!

(他会对子期说:

你是真正懂我的人,你才是我的知音呀!

以后我们常在一起探讨音乐吧。

5.再读课文1──3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6.让学生思考: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7.拍电影:

第三场戏:

“子期去世”

(1)引导学生思考: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2)引导出答案: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四、小拓展: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

(感受一下伯牙失去知音的痛苦)

五、再读,配乐朗诵。

六、小练笔。

1.引导学生思考:

伯牙琴艺绝伦,他肯定不止志在高山流水,想象:

他还会志在哪里?

2.学会掌握固定格式的写作:

请用:

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乎若()的格式来写一下文言句。

七、归纳总结。

(课文主要选取伯牙弹的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合起来称作高山流水,把真正理解伯牙的锺子期叫作知音,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知音难觅。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们常说:

“千金易得,知音难遇。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可见知音是何等的珍贵。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关于知音的动人故事,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伯牙鼓琴》。

二、解释题目

1、《伯牙鼓琴》的“鼓”是什么意思?

学生:

“弹”的意思。

2、“琴”是一种乐器,位于“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古籍记载,伏羲制造琴,又有神农、黄帝、尧帝造琴等传说。

3、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呢?

4、学生:

伯牙弹琴的意思

5、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言文,走进这个关于知音的动人故事。

三、出示课件: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加点的字:

看谁读的准

1、善哉()乎鼓琴

2、巍巍()乎若()太山

3、少()选之间

4、汤汤()乎若流水

5、伯牙破琴绝弦()

四、指一名学生读课文(老师点评)

五、再读课文,读准停顿

1、出示课文停顿。

2、指一名学生按照停顿提示朗读课文(老师进行点评)。

六、我们不但要读得好,还要写得漂亮。

1、现在我们学习写生字“善哉乎鼓琴”中的“哉”,同学们观察这个“哉”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

2、学生:

“哉”是半包围结构,“十”居上偏左,“口”居左下格,“戈”的横要长,短撇从横中线起笔,收笔于竖中线。

3.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一遍(老师进行点评)。

七、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下面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边用自己话翻译课文。

翻译课文的方法有哪些呢?

(1)借助注释

(2)查古汉语字(词)典

(3)结合上下文理解

2、出示课件:

参考译文。

同学们对自己翻译的意思和参考译文的意思不一样的地方,进行修改。

3、指四名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句,老师纠正。

4、出示课件:

思考:

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1)老师:

什么是知音呢?

知音就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也就是知心朋友。

(2)提问学生回答

(3)出示课件

(4)锺子期通过琴声读懂了伯牙的心声,说明他们是什么样的朋友?

老师:

他们是酒肉朋友吗?

他们是“塑料”朋友吗?

(5)学生:

不是。

他们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好朋友,真可谓:

“知伯牙者,子期也。

(6)同学们,人生在世,这样的朋友多不多?

(7)学生:

“不多。

(8)可是伯牙却得到了这样一个朋友,同学们你们能够想象出伯牙得到这样一个朋友时的心情是怎么样吗?

(9)学生:

“高兴”、“激动”、“兴奋”、“喜悦”……

(10)到这里是课文的第一层,第一层写得是伯牙“得知音之喜”(板书)。

5、

(1)过渡:

朋友之间的欢聚时光总是让人感觉是短暂的,转眼之间,他们到了分别的时候了,他们恋恋不舍、难舍难分,“执手相看泪眼”,他们含泪握手言别的时候互相约定:

第二年的中秋,再在此地相会,再奏《高山流水》。

时光飞逝,很快就到了第二年的中秋,伯牙带着他的琴,千里迢迢、兴致勃勃地来到江边和子期相会,让伯牙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子期死了,出现在他面前的,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和一座长满杂草的坟墓,伯牙悲痛欲绝,于是他用“破琴断弦”的方式来祭奠子期,还在子期墓前写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心朋友子期:

(2)出示课件,《短歌》的内容是:

忆夕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意,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谈,三尺瑶琴为君死。

(3)指一名学生读这首《短歌》。

(4)老师点评:

这首歌表现了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不已之情,读来让人泪目。

6、说一说: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

(1)指一名同学说意思。

(2)这里是课文的第二层,课文的第二层写得是什么呢?

学生:

伯牙“失知音之悲”(板书)。

(3)不管是得知音之“喜”,还是失知音之“悲”,都是表现:

“知音难觅、知己难求”这一主题。

(4)“知音难觅、知己难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友谊呢?

学生:

珍惜友谊(老师评价:

同学们说得非常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珍惜友谊,珍惜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5)课文内容我们学习了,现在我再来读课文,因为“读”是语文的“命脉”。

八、出示课件:

四读课文。

要求:

读出韵味。

1、怎么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呢?

老师这里有两个法宝:

一个是文言文中的语气词要读的轻一些,音调拖的长一些,比如课文中的“哉乎”和“乎”;第二个法宝是要想象着文中描绘的画面来读课文,比如读到“善哉乎鼓琴”的时候,闭上眼,想象着有两个老者:

一个在弹琴,一个听琴,听琴的老者笑着夸赞弹琴的老者“琴弹得好”的画面来读;读到“巍巍乎若太山”的时候,想象着“高耸入云、直插云霄的、巍峨的高山”来读,读到“汤汤乎若流水”的时候,要想象着一望无际、“浩浩荡荡”的流水来读。

这样就能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了。

2、找一个同学试着读一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老师进行点评)。

九、现在我们试着背诵这篇课文。

1、同学们,下面老师要和你们完成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试着背诵这篇课文,同学们,你们敢不敢啊?

怕不怕?

2、学生:

敢!

不怕!

3、同学们真勇敢!

老师起个头,我们一起背诵。

注意背上题目!

注意背上题目!

重要的话说两遍。

伯牙鼓琴,开始!

4、师生齐背

5、同学们,我们已经胜利的完成了任务,你们真厉害!

6、今天的课就上的这里,今天的作业是:

十、布置作业:

欣赏《高山流水遇知音》这首乐曲。

用心聆听,发挥想象,深刻感受音乐之美。

伯牙鼓琴(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

“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已学内容,读顺本文、读对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通过拍电影的方法,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

5.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6.通过小练笔能掌握固定格式的一句文言文的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6.懂得“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

通过拍电影的方法,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小练笔能掌握固定格式的一句文言文的写作。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道具,小演员。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题,让学生读对节奏停顿。

二、复习课文内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重点感悟学习:

通过拍电影的方法,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

1.让学生思考:

在认识锺子期之前,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他一定得到了周围的人的称赞,想一想,他得到的都是怎样的称赞?

2.拍电影:

第一场戏:

“遇到锺子期之前”

(1)通过学生的反应,引导出当时的人的称赞:

琴技高超、琴艺炉火纯青(只看到技巧)琴音余音绕梁、荡气回肠(只能感受音乐好听但听不出曲中蕴含的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

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

(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

3.让学生思考:

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4.拍电影:

第二场戏:

“伯牙、子期相遇”

(1)引导学生思考:

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2)引导出答案:

(他想:

锺子期才是真正懂我音乐的人,他才是我的知音!

(他会对子期说:

你是真正懂我的人,你才是我的知音呀!

以后我们常在一起探讨音乐吧。

5.再读课文1──3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6.让学生思考: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7.拍电影:

第三场戏:

“子期去世”

(1)引导学生思考: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2)引导出答案: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四、小拓展: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

(感受一下伯牙失去知音的痛苦)

五、再读,配乐朗诵。

六、小练笔。

1.引导学生思考:

伯牙琴艺绝伦,他肯定不止志在高山流水,想象:

他还会志在哪里?

2.学会掌握固定格式的写作:

请用:

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乎若()的格式来写一下文言句。

七、归纳总结。

(课文主要选取伯牙弹的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合起来称作高山流水,把真正理解伯牙的锺子期叫作知音,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知音难觅。

伯牙鼓琴(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

“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已学内容,读顺本文、读对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通过拍电影的方法,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

7.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8.通过小练笔能掌握固定格式的一句文言文的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8.懂得“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

通过拍电影的方法,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小练笔能掌握固定格式的一句文言文的写作。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道具,小演员。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题,让学生读对节奏停顿。

二、复习课文内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重点感悟学习:

通过拍电影的方法,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

1.让学生思考:

在认识锺子期之前,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他一定得到了周围的人的称赞,想一想,他得到的都是怎样的称赞?

2.拍电影:

第一场戏:

“遇到锺子期之前”

(1)通过学生的反应,引导出当时的人的称赞:

琴技高超、琴艺炉火纯青(只看到技巧)琴音余音绕梁、荡气回肠(只能感受音乐好听但听不出曲中蕴含的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

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

(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

3.让学生思考:

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4.拍电影:

第二场戏:

“伯牙、子期相遇”

(1)引导学生思考:

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2)引导出答案:

(他想:

锺子期才是真正懂我音乐的人,他才是我的知音!

(他会对子期说:

你是真正懂我的人,你才是我的知音呀!

以后我们常在一起探讨音乐吧。

5.再读课文1──3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6.让学生思考: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7.拍电影:

第三场戏:

“子期去世”

(1)引导学生思考: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2)引导出答案: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四、小拓展: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

(感受一下伯牙失去知音的痛苦)

五、再读,配乐朗诵。

六、小练笔。

1.引导学生思考:

伯牙琴艺绝伦,他肯定不止志在高山流水,想象:

他还会志在哪里?

2.学会掌握固定格式的写作:

请用:

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乎若()的格式来写一下文言句。

七、归纳总结。

(课文主要选取伯牙弹的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合起来称作高山流水,把真正理解伯牙的锺子期叫作知音,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知音难觅。

伯牙鼓琴(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

“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已学内容,读顺本文、读对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通过拍电影的方法,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

9.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10.通过小练笔能掌握固定格式的一句文言文的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10.懂得“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

通过拍电影的方法,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小练笔能掌握固定格式的一句文言文的写作。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道具,小演员。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题,让学生读对节奏停顿。

二、复习课文内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重点感悟学习:

通过拍电影的方法,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

1.让学生思考:

在认识锺子期之前,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他一定得到了周围的人的称赞,想一想,他得到的都是怎样的称赞?

2.拍电影:

第一场戏:

“遇到锺子期之前”

(1)通过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