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动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2565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动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动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动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动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动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动态.docx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动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动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动态.docx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动态

高教信息参考

第17期

主办:

西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出版日期:

2010.8.30

本期目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

一、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教育部副部长:

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三、十年培养中国卓越工程师

四、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

五、同济大学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六、天大设立“求是学部”开辟卓越工程师培养“试验田”

七、浙江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如何炼成

 

内部参考

注意保存

主编:

谢鸿全地址:

绵阳市涪城区青龙大道中段59号邮编:

621010

电话:

0816-6089988(注:

文中未署名者,均为本刊撰写、编辑、摘编、选编)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并讲话。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主持会议。

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等22个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的部分院士、20多家企业的代表和60多所高校的院校长参加了会议。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

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部在五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二是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三是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

高校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四是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

国家留学基金优先支持师生开展国际交流和海外企业实习。

五是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

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制订通用标准,与行业部门联合制订行业专业标准,高校按标准培养人才。

参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

陈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三是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

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

陈希强调,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陈希指出,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为此,高等工程教育要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明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是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二是要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三是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四是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

陈希指出,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面向工业界,就是要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面向世界,就是要服务“走出去”战略,为工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面向未来,就是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

陈希指出,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政策支持。

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共同采取措施,破解难题。

他要求,教育界要加强与工业企业界的合作,高等学校要精心组织计划的实施。

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本地区企业参与“卓越计划”,并对本地区参与计划的高校予以重点支持。

教育部将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安排,主动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支持工程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有关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政策、实习安全与保险政策、联合培养企业的财税政策等,为实施“卓越计划”,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委托左铁镛院士到会讲话。

他指出,启动“卓越计划”,加紧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高度重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积极支持和配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改革,并围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组织开展了相关的咨询研究。

实施“卓越计划”,需要科技界、教育界和企业界携手合作。

为支持计划的实施,工程院推荐了十多位院士,与教育部联合组建“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指导“卓越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目的就是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将各方面专家的智慧凝聚到“卓越计划”的具体实施之中,确保科学推进“卓越计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巡视员赵琦介绍了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支持高校土建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经验。

赵琦表示,住建部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卓越计划”给予支持:

一是与教育部门、行业学协会、企业、高校共同构建土建类专业“卓越计划”组织管理体系。

二是研究制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标准,为“卓越计划”培养提供依据。

三是选择部分通过土建类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参加“卓越计划”的试点。

四是鼓励建筑企业、勘察设计机构及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卓越计划”。

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分别介绍了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计划”实施方案制定的情况。

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分别介绍了与高校开展合作,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经验。

(摘编自教育部2010年6月23日)

教育部副部长:

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教育部副部长:

陈希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摆脱当前危机。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对我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

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我们应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准确把握我国工业界的需求和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

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教育部和行业部门将认定一批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合作培养单位,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

在校内学习阶段,高校要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为此,应大力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评聘和考核办法,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制定教师培训和轮训的制度,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师作为重要内容。

既要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又要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在多种语言环境下培养熟悉当地国家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

按照标准进行培养是国际工程教育通行的做法。

教育界将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工业界共同制定培养标准,满足工业界的基本要求。

同时按照国际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来评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0年7月9日)

十年培养中国卓越工程师

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这项旨在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改革,成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破冰之举。

而其中,学校与企业、行业的亲密合作,则是这项改革中的极重要一环。

十年培养“卓越工程师”

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并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将适度超前培养人才。

“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的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的比例。

企业参与是核心内容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部在五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二是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三是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

高校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四是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

国家留学基金优先支持师生开展国际交流和海外企业实习。

五是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

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制订通用标准,与行业部门联合制订行业专业标准,高校按标准培养人才。

参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

卓越计划・释疑

1问:

“卓越计划”是否只是重点校学生的特权?

“卓越计划”鼓励学生来源的多样性。

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可从校内各专业、各年级中遴选,举办普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的参与高校也可少量招收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职学生。

2问:

“卓越计划”的师资从哪里来?

参与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参与高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作1至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3问:

教育部有何支持政策?

对具有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的参与高校,教育部增加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名额。

参与高校可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可以先到企业就业,工作1-3年,再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同时,教育部支持参与高校按照实施“卓越计划”的需求,改革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入职标准及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的相关办法。

设立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企业,可择优推荐一定名额的符合条件的在职工程师,参加高校组织的单独考试招收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研究生考试,以支持参与企业的工程师继续教育。

卓越计划・专访

高层次创新型设计人才紧缺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主管部门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的工作机制不健全,积极性下降,企业受生产、安全压力和市场化导向影响,没有认识到也不愿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高校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毕业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弱化,就业适应期延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巡视员赵琦在启动会现场指出,对建设行业来说,目前最迫切需要高校提供的是两类人才:

一类是从事研究设计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一类是从事施工现场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近几年,教育部在高职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现场高中级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开始有所缓解,但高层次创新型设计人才紧缺问题依旧突出。

必须打牢人才综合素质基础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集合天大经验指出,培养“卓越工程师”,首先,必须明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要使今天的大学生成为将来的“卓越工程师”,必须打牢综合素质基础。

所谓“卓越”就是素质高,要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中结合工程人才的特殊要求来确定“培养要求”;其次,必须形成开放的培养体系,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

2008年以来,天津大学破格聘用来自企业的教师11人,逐步建立起开放的师资队伍;最后,必须突破评价瓶颈。

评价是引导师生的指挥棒,要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必须超越目前以掌握“知识点”为本的评价体系,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整个培养过程。

(摘编自《城市快报》2010年6月24日)

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用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时间在校内学习,另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学习。

要求在本科阶段四年学习中必须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工作,企业阶段的学习与以往学生到企业实习不同,在企业的学习是联合培养而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实习,其实质是以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培养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如何做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借鉴国外著名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的概况

产学合作教育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交替在学校学习和在相应领域内工作一段时间,通过在工作场所的实际经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使课堂学习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

即从理论到实践多次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合作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工学院院长赫尔曼·施奈德(Her-manSchneider)首次提出了产学合作教育,他设想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即组织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然后再回到课堂学习。

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出发点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雇主需要的人才,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能直接进入工作市场。

施奈德将合作教育理论付诸实践,获得成功并被学校认可。

随后,其他一些高校也相继实施了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迄今为止,美国实行产学合作教育的高校已有900多所,约占全美高校的1/3。

近百年来的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教育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是世界上本科阶段实行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典范。

滑铁卢大学是加拿大发展最快的一所大学,它始建于1957年,仅数十年便跻身于加拿大最好的大学行列。

在加拿大最权威的教育杂志《麦克林》杂志的排行榜上,它连续15年被评为加拿大最有创造性和总体评价最好的大学。

根据2006年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讨论的“国家大学创新力客观评价”指标,滑铁卢大学排名178名。

在加拿大近年来的大学综合排名中,滑铁卢大学一直稳居前三名。

它在短短的时间里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与其办学特色———合作教育体系分不开。

有人甚至说:

“滑铁卢大学真正的王牌不是任何院系,而是它半工半读的合作教育体系。

滑铁卢大学在创办之初就从美国引入“合作教育”模式,并将其作为办学特色,经过50多年的不断探索、建设、改革与总结,滑铁卢大学在合作教育办学方面,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合作教育体制。

建立了遍布世界各地的3000多个合作教育用人单位网络,既有中小企业,也有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爱立信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既有加拿大本国的企业,也有国外的企业。

学校的6个学院均构建合作教育与非合作教育并存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建立了100多个合作教育项目;2006—2007年,全校全日制本科生21900人,其中12000人参加了合作教育项目。

滑铁卢大学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最强的合作教育项目,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产学合作教育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导者。

二、滑铁卢大学产学合作教育体系的特征

(一)交替式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滑铁卢大学本科阶段的学制共四年零八个月,每学年分为3个学期,每个学期时间为四个月,分别为秋季学期(9~12月)、冬季学期(1~4月)和春季学期(5~8月)。

在学校上课,称为学习学期,在商业、工厂或政府、企业等部门工作,称为工作学期。

滑铁卢大学采用交替式合作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和在商业、工厂或政府、企业等部门的工作期交替着进行。

滑铁卢大学合作教育项目分为三种模式(见表1)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教学需要、企业工作岗位及自愿情况从以上三种模式中任选一种。

除了第三种模式在第一学年可以休学一个学期之外,其他方式在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安排上一般都很紧凑,没有寒暑假。

学习与工作在时间上比较平均,两者都有学分要求,同样重要,不可偏废。

合作教育工作是全职工作,每天8小时,每周5天,学生可以用赚得的工资补贴学费、生活费等,完全不需要家庭承担其经济。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勤工俭学,也是学习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表1三种典型的学习(Study)/工作(Work)计划

时间

模式

第一学年各学期

第二学年各学期

第三学年各学期

第四学年各学期

第五学年各学期

1

2

3

(二)良好的合作教育运行机制

滑铁卢大学规定,会计、建筑、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必须参加合作教育,其他专业的学生是否参加合作教育完全由学生自愿。

实习工作必须与本专业相关。

学生的工作岗位大多数是由学校开发,要经过学生申请和企业面试,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双方满意后学生到企业工作。

学生亦可自己寻找工作岗位,但需要有学校认可。

学生的工作除了工资和保险上的差别外,其他方面与长期雇员一样。

学校并不参与雇主对学生的使用和管理,对学生在工作中的行为不负法律上的责任。

雇主对学校也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承诺,对学生按正式雇员要求,但也考虑到学生背景。

对参加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来说,到企业的工作学习是一门课程,考核合格,方能取得产学合作教育学分。

每个工作学期结束后,学生要完成一份报告,报告通不过学校或者教授的审核不能拿学分。

一个完成了合作教育的本科生毕业时差不多拥有两年的工作经验,而且这个经验多数学生是在6个学期4~6个不同岗位上获得的。

(三)健全的合作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