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2247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2.docx

《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2.docx

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2

2019上半年初中历史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

(2)

一、初中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题目来源:

5月18日江苏省淮安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第一年秋,农业获得大丰收,产量比上年增产六倍多。

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教学过程中利用视频材料进行讲解。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谈一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简述在历史课堂中使用直观教具的作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纪录片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由于受到十年文革的影响,政治和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破坏。

视频观看完后,教师提问学生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国情?

学生回答贫穷落后,教师再次播放视频,展示新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后提问学生:

那么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究竟原因在哪里呢?

又是从哪里突破的呢?

以此进入本课的新课讲授环节。

环节二:

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介绍: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共在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出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等违背客观规律的政策路线。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农民的生产情况。

图一: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图二: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教师提问: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见过这么大的猪和萝卜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提问:

这样的错误指导思想对我们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危害呢?

(违背自然规律,粮食歉收,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教师总结:

当时的农业生产不遵循自然生产规律的发展,同时当时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家同吃大锅饭,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

农民缺少自主生产权,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过渡语:

那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党和政府又出台了什么样的政策呢?

(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教师介绍:

1978年安徽一些地区遭受大旱,粮食歉收。

农民没有存粮,导致许多农民成群结队的出门讨饭。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的制度。

那么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看一下通过包产到户的政策有没有解决当时严重的饥荒问题呢?

视频播放完后,组织学生讨论:

实行包产到户有没有解决当时的饥荒问题?

为什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大大发展了?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后,师生总结:

包产到户的政策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生存温饱问题,同时还交够了国家要求的公粮。

同时这种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使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教师介绍:

当时中共正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人民将重心放到经济建设当中来,安徽小岗村的这一成功的实践得到了中央的重视,这一做法也在全国推广开来,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教师提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民达到富裕的水平呢?

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

师生总结:

除了实行包产到户之外在农村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环节三:

小结作业

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本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

作业:

观看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纪录片。

[板书设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背景

(二)内容

1.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乡镇企业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2.简述在历史课堂中使用直观教具的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第二、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表象,理解历史概念。

第三、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二、初中历史《武昌起义》

题目来源:

5月18日广西省桂林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武昌起义

2.内容:

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10月9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紧迫。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

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

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

(2)讲清楚辛亥革命的意义。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答辩题目

1.武昌起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简述课堂小结的作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之前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武昌起义》的浮雕照片,请学生观看图片并引导:

作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

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呢?

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

新课讲授

(一)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

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革命先烈都掀起了哪些起义?

这些起义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顾知识,回答问题:

有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广州起义等。

这些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了。

教师引导:

革命志士掀起的一次又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革命先辈们不畏挫折,继续发动起义,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说一说接下来他们策划的起义是什么?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问题:

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武昌起义。

(二)战争经过

教师展示南昌起义的视频,请学生观看视频,思考:

武昌起义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内容,回答问题:

10月9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紧迫。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

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教师展示《湖北军政府》《黎元洪》的图像,同时展示史料——《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并引导: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并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根据史料可以看出,黎元洪是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由他来担任革命政府的都督,说明革命潜伏着危机。

教师继续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的革命形势是如何发展的?

学生结合示意图,进行回答: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

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武昌起义的意义

教师引导: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它具有怎样伟大的历史意义呢?

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及课文内容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

材料一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

“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

材料二

清帝退位诏书

材料三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

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环节三:

小结作业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主要知识。

作业:

课下搜集孙中山的相关故事,制作孙中山大事年表,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武昌起义

(一)原因

(二)经过

(三)意义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答辩题目解析]

1.武昌起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2)武汉地区人民反帝斗争高涨。

(3)清政府已空前孤立,革命时机成熟。

(4)革命党人尤其是文学社和兴进会的宣传组织。

(5)四川保路运动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2.请你简述课堂小结的作用。

[参考答案]

(1)重申主要内容,增强学生记忆。

(2)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系统。

(3)及时反馈新知,检查教学效果。

(4)能够承上启下,埋下新的伏笔。

(5)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三、初中历史《达・芬奇》

题目来源:

5月18日河北省石家庄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达·芬奇

2.内容:

达·芬奇因出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而得名。

他15岁开始接受绘画和雕塑训练,同时学习机械工艺,后来又学习解剖学,25岁时已名满天下。

他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兼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于一身,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有人说:

“达·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

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极负盛名。

前者取材于《圣经》故事。

耶稣在受难前夜,与12个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穌突然说他们中有人出卖了他。

画面描述了耶稣说此话时诸门徒的各种反应:

或惊愕,或愤慨,或悲叹,或相互议论,或急于表白。

犹大惊慌失措的神情与耶稣的镇定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肖像画。

画中少妇目光神奇而专注,面颊柔润而微红,似有若无的笑容,让人琢磨不透。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介绍达·芬奇的人文思想。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说明欧洲人文主义发展的脉络线索。

2.作为历史老师,要如何选择有效史料展开教学?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教师为学生讲解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达·芬奇身上。

教师介绍:

达·芬奇十四岁那年,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

他让达·芬奇从画鸡蛋开始不断练习。

有一次,达·芬奇问老师:

“为什么老是让我画鸡蛋?

”老师告诉他:

“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

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熟练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

教师过渡:

经过不懈的努力练习,达·芬奇最终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家,今天我们便一起走进达·芬奇看看他拥有怎样传奇的人生和瑰丽的作品。

环节二:

新课讲授

(一)达·芬奇的一生

过渡:

与我们学习过的但丁一样,达·芬奇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位艺术家。

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

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我们上节课的所学知识说说达·芬奇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4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工商业得到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而当时罗马教廷却束缚人性,最终引发了新兴资产阶级旨在解放人性,倡导享受现世生活的文艺复兴运动。

教师播放关于达·芬奇生平的纪录片并提问:

达·芬奇除了画家之外还要哪些身份?

学生根据视频并结合教材可知回答:

达·芬奇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当中,接受了很好的艺术熏陶,年少成名的达·芬奇不满足仅仅做一名画家,同时还是优秀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

同时他也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二)达·芬奇代表作赏析

过渡:

关于达·芬奇最为著名的便是他留下的不朽画作,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最著名《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教师提问:

结合教材及所学思考,这两幅作品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有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自由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最后的晚餐》呈现的是耶稣受难前与12门徒共进晚餐的画面,画面上一共13个人物,每个都栩栩如生,生动表现了每个人的内心活动。

《蒙娜丽莎》中描绘了一个微笑着的夫人,悠闲恬静的表情可以看出达·芬奇笔法的细腻。

(三)达·芬奇作品中的人文内涵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并提问: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刚刚我们欣赏的作品讨论一下达·芬奇作品中展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呢?

5分钟时间讨论。

材料一作为哲学家,他非常注重思想自由,能够撇开一切传统偏见,坚持特立独行……只要他觉得对他的技艺发展有必要,就会毫不犹豫地去从事各种实验。

正是这种坚持观察和实验的治学方法,使他卓然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首屈一指的科学巨匠。

材料二达·芬奇曾说过:

“我是画家,但我还是工程师、机械师。

我终生与自然作长期搏斗,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谜,征服不驯的自然之力,为人类服务。

.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在达·芬奇的作品和其言论中,渗透出的是人文之光。

强调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注重实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

因此我们才称其为文艺复兴巨匠。

环节三:

小结作业

1.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

关于达·芬奇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还有一部文学作品叫做《达·芬奇密码》,同学们可以回去阅读交流。

[板书设计]

达·芬奇

(一)达·芬奇生活的时代

(二)《最后的晚餐》与《蒙娜丽莎》

(三)达·芬奇的人文主义

1.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

2.张扬人的理性

[答辩题目解析]

1.说明欧洲人文主义发展的脉络线索。

[参考答案]

欧洲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要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

古希腊从智者学派到希腊三哲都突出强调了人的作用,罗马法中渗透着自由、平等的自然法思想也成为其滥觞。

进入近代后,欧洲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步步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出,不断解放思想,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强调人的理性价值,进一步突出了人的中心地位。

而经过思想解放后的欧洲大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进而反促了思想解放,人文主义成为欧洲的思想共识。

2.作为历史老师,要如何选择有效史料展开教学?

[参考答案]

史料运用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教师课堂上的史料选择至少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1)注意史料的适当性。

要考虑到学情特点和教学实际,不能过难过繁。

(2)注意史料的趣味性。

历史史料选择不可过于学术化,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意史料的针对性。

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而引入。

(4)注意史料的多样性。

注重不同形式、不同史观的史料运用,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