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1875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

《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

为政篇虽“为政”,然其中之理非只涉为政也,凡管理、修身、识人、行孝、为学等亦可于其中见道,学者宜合自身以明窥圣人之理也。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范氏曰:

‘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出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务众。

”--《四书章句集注》

政者,正也,谓正人之不正。

“正”字上面的“一”意为持中守一,下面是”足”的象形,意为行、做,所以正的意思就是在前行做事的过程中要保持平衡守一。

“政”右边是反文,其象形是执条鞭。

所以为政最重要的就是“拨乱反正”,即把不正的扭转到正道上去。

怎么做到这点呢?

用冷冰冰的刑法,还是以德服人?

“政”字小篆

答案显然是后者。

那什么是德呢?

德者,得也,谓心之所得。

“德”字左边为双人,意为行走,右边是上“直”下“心”,正直之心,所以德就是保持正直之心行为,这样心也能有所得(德)。

“德”字小篆

把德比作北极星,有以下几点根据。

一是在于北极星的指向作用,德也一样,对人民具有导向教化之用;二是北极星是众星的核心所在,是他们的中心,德亦是为政之核心;三是北极星终年泰然不动,而众星动之,德也要保持静安,治国具体的政策、方案等围绕着德可随机应变,但不能超乎德之边际。

再把“为政以德”这件事或这个人比作北辰,那众星就是群众了,“为政以德”必然光辉照见群星,他们也因此拥戴你(共之)。

所以有范氏曰:

“‘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出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务众。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极星和北斗七星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

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事无所守矣。

天命,即天道之流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固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

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

“--《四书章句集注》

此为先师孔子对自己一生境界提升的概括,且夫圣人之境界甚高,则当顺时而次进之,能至何即为何,盖其相上远,非我等凡俗易参悟体会也。

“志”金文上为“之”下为“心”,“之”是“足”的变形,所以“志”就是心之所往的意思。

十五志于学,即心向于学(觉),学有见道,是为觉悟。

“志”字金文

见道后当立身于道,三十而立是为固守正道,非今之肤浅意也。

不惑则心上无或,明万物当然之理,遂有道充于心而不必守。

事物之理皆天赋之,天命,是天赋万物之使命所在,既知天道,则有天道固万物之理,又胜于不惑矣。

“听”繁体如下,耳下面是“壬”,其象形是人立在土中,寓意德扎根之深(亦有善之意),耳右边是德的右边,是为正直之心。

“听”字繁体

耳顺即听之也顺,知天命后还要脚踏实地去践行地德,孔子就是五十才周游列国去实践,花了十年乃修成耳顺。

欲而当于理,天理也;欲而不当理,人欲也。

欲之上天理也,欲之下人欲也,孔子之欲为上,心已通天理,岂会逾矩乎?

圣人的境界是愈来愈超凡开阔的,欲穷其道,则既不可骄恃自满,亦不能妄自菲薄,当潜心虔意体悟修炼之,至于何般地界,皆为己之福也,岂非圣人之恩德乎?

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以,为也。

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

由,从也。

事虽为善,有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

安,所乐也。

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此,则亦伪耳,岂能久不变哉?

”——《四书章句集注》

此为圣人辨识人之三层根据,一层胜于一层也。

“视”甲骨文写法上为“示”下为“目”,意为眼睛看见天地日月星,这是较为概括的象,故而视人之所为善恶较为容易。

“视”字甲骨文

“视”外之善恶还不足,还要“观”内心之所由。

“观”的象形是猫头鹰,猫头鹰在晚上视力特别好,观比视而言需要聚焦,所以更为细致,或许是观人心太难,需要从更多更细致的地方去观。

如表面虽行善事,然内心本源非善(如为私欲所累),此伪善也。

“观”字甲骨文和金文

心有善且行善事而心有不安,盖未能融会善于身心也,尚有不足。

“察”是在屋子里祭祀的意思,面对列祖列宗之灵位,需要虔诚静安去与先祖感通,方能有所察觉,“察”就比“观”更深入,沉静地去“察”人是否安心于善,能安才是真善。

心安泰则善不能移,身安乐则善充其体。

由此可见,识人(是否善)也不易,真善亦有难,学者当见善思齐焉见不善而内自省,以求尽善。

论语读书笔记2

论语,就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

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就是当今很少人有的。

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我,以行动来做出表率。

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就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

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就是《学而篇第一》了。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就是: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

就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

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

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

但就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

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就是不可能吧。

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就是强人所难吗?

人不就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就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就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但就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理解?

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就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

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

他们最初不被理解,就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就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

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

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我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我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我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

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就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就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就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就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

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

于就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我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

不再努力改造自我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却只就是追求理解。

理解不就是牵强的,就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

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

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读书笔记3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

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

心的人生哲学。

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论语读书笔记4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

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

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

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最让我刻苦铭心。

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

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

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

”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

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

其实不然。

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

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

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

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

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

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

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

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

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

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

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

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

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

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论语读书笔记5

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这段话中,谈到了看待他人的标准。

这里的“缧绁”原来意思是捆绑犯人的绳子,在此代指监狱。

传说公冶长虽然家庭并不富裕,却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鸟语。

这样一个身负奇才的能人,却不知为什么锒铛入狱。

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了解他的为人,认为这黑锅并不应该由他来背,“非其罪也”。

但别说是古代,就算是现在,人们只要一得知某某蹲过监狱,上过劳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里还记得去想一想:

这人真的有罪吗?

因此,不难想见公冶长出狱后遭世人冷遇的凄凉境况了。

但是,孔子却不以世俗的眼光来打量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长曾坐过牢而疏远、羞辱他。

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自古以来,世人一提到谈婚论嫁之事,莫不是讲究门当户对,攀龙附凤。

孔子当时名满天下,想攀这高枝的人想来也不会少了。

但是孔子却选中了公冶长这个当过囚犯的穷小伙儿,只因为他从公冶长身处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气息。

这就说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财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谓南容曰:

“帮有道,不废;帮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更奇的是,孔子继而又为自己哥哥的女儿相中了一位乘龙快婿——南容。

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过人之处。

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个很有才具的人。

他无论在盛世还是乱世,都可以进退自如。

这样的人,确实是凤毛麟角。

从公冶长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见,孔子的相人之术实在是高超。

不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实学。

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论语读书笔记6

本书讲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这告诉我们现在的老师应该学习孔子这一点。

对于学习,我们要做到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到的知识,按时去温习它,不也是很开心吗?

因为在温习的同时,我们把学过的知识不断的巩固,也许还能获得新的东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复习完所学过的知识,就再也不用惧怕考试了,更别提说挂科了。

从《论语》中,我还知道了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的好坏,主要不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这好比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并不是看学历,也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他的言谈举止与品质修养。

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没有学习过什么,但他能做到孝,忠,信等传统伦理,这也不能说他没有文化知识,没有道德修养。

殊不知她所拥有的这些道德修养结石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论语》共20篇,其言语精练,内容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我感受到了《论语》拥有强大的文化底蕴。

每一位学子都应对其进行品读

感悟及求索。

书中有着丰富的知识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有爱心,要以贤德的人为榜样。

把这些作为人的立身原则。

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

论语读书笔记7

《论语》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和“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

”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

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

“”告诉了我们:

“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

“”告诉了我们:

“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读书笔记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后一则告诉我们:

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这两句话虽是说:

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

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

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孔子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

《论语》引孔子的话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

”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

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

他说:

“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

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

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又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论语读书笔记9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仅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这说明仅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仅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仅有克制自我,让言行贴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贴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

“恭、宽、信、敏、惠”(《阳货》)。

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到达仁是极不容易的。

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

”(《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我的行为,这样就能够不背离正道了。

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忙培养仁德。

而仁德的人应当是自我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我期望到达也帮忙别人到达,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即:

我每一天都要再三反省自我:

帮忙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

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

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

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即:

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仅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

那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

“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即:

诗歌能够振奋人的精神,礼节能够坚定人的情操,音乐能够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

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读书笔记10

小时候,我们大家都学过《论语》十则。

虽然叫十则,但是《论语》可不光十则。

他总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伟大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

这一篇主要是阐述读书与做人的关系,强调严于利己,仁爱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论语》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两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孔子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而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

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千万不能空谈浮言,心中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而《论语》的第二篇主要是讲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这一篇里,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孔子还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篇里面提到一句,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论语让我知道了每天都能学习到新的知识,这些新知识能扩大我的知识面,如果每天都能做到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并且用心体会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

那么,我就能不断进步了。

知识积累丰富了,那么学习就能进步了。

论语读书笔记11

感谢学校开了读经典这门课程,我们语文谢老师带领着我们早晚吟诵。

在幼儿园的时候背诵过《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国学经典,我对古文化很好奇,虽然很多不太理解其中的涵义,但是谢老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慢慢就能体会书本中的道理,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老师告诉我们,《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核心著作,记载着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古人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多么有用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