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1677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docx

《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docx

心理学

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感觉、直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倾向性:

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兴趣、自我意识。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性格、气质

2、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4、有助于教师运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选择判断填空

大脑左右半球功能差异:

左半球:

言语表达,数学运算,抽象逻辑思维

右半球:

艺术活动,空间、方位感知。

高度,形象思维。

脑:

脑干(活命中枢)、大脑、小脑、间脑

大脑功能区: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额叶:

目的性、方向性,复杂的心理活动

枕叶:

视觉中枢。

颞叶:

听觉中枢。

顶叶:

机体感觉。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心理系统的活动方式)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

先天的本能活动。

见风流泪、眨眼。

条件反射:

后天习得。

巴甫洛夫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

由具体事物引起。

人和动物共有。

望梅止渴。

2、第二信号系统:

由语言符号引起。

并没有看到具体事物。

人特有。

谈虎色变,画饼充饥。

人特有(意识、思维、情感、有意注意、意志行动)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和抑制。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心理活动的内同来源于客观现实。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实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社会实践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决定性作用。

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2.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实验内省法

2.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士、杜威强调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有选择的、连续的。

3.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给我一打婴儿),斯金纳。

第一势力。

反内省,研究行为,环境决定论。

4.格式塔心理学:

韦特海默.苟勒。

整体。

5.精神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无意识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

罗杰斯第三势力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7.现代认知心理学:

奈赛尔《认知心理学》皮亚杰信息加工观点

二、认知过程

一、注意

(一)注意

不属于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独立进行,是一种心理状态。

不属于认知过程。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选择性)。

集中性:

抑制各种活动。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注意的分类:

1、无意主意(不随意注意)无目的,无意志努力。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客观: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抑扬顿挫的声调,新事物。

主观:

需要、情绪、直接兴趣。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目的,有意志努力。

复杂重要的活动。

维持有意主义的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有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完成长期的、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

培养有意后注意的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二)注意的品质选择、判断

1、注意的广度范围7+—2个单位,5—9

2、注意的稳定性保持在某一对象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成为注意的起伏。

A、注意的起伏:

起跑运动员对信号的反映,预备信号响起后,如果相隔时间太长后再发出信号,则影响成绩。

B、分心:

离开当前活动,消极表现,表现为注意的分散。

3、注意的分配教师上课。

同一时间内注意多个不同事物或活动。

边听边写。

4、注意的转移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根据新的任务。

(三)中小学注意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

无意占主导。

小学高年级:

有意开始形成。

中学:

有意占主导。

论述(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使用注意规律来解决教学问题?

2.教师在教学中怎样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1、运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如保持教师安静。

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轻松的听课。

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困难和干扰,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

另一方面要合理的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课堂提问。

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如在课开始时,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

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

当讲重、难点时。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维持有意注意。

期间,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由有意注意变成无意注意。

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此外,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选择判断

个别属性的反映开端、最低级。

最基础。

认识的基础,开端。

1、分类:

外部感觉:

视、听、味、嗅、肤

内部感觉:

内脏器官和身体组织内

2、感受性(感受能力)与感受阈限(数值、量)反比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

能感觉刺激物的存在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

察觉刺激物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3、感受性的发展因为时间活动而变化

4、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a、暗适应亮—暗,视觉感受性提高。

b、明适应暗—明。

视觉感受性下降。

(2)、感觉对比(3)感觉后效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联觉:

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

(二)知觉

1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看见红旗,马上认出它知觉。

种类:

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2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刺激物的绝对强度、需要

2.理解性用过去的只是经验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

3.整体性4.恒长性外表不变

3观察: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

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判断:

观察就是用眼睛看。

错误眼睛是视觉,视觉是感觉。

简答: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4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观察标本。

演示实验。

2、模像直观图片、电影、幻灯片

3、言语直观

最不容易突出教学重点的是实物直观。

论述:

根据知觉规律,如何进行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动各种直观方式。

(1)言语在前,形象在后。

起动员和提示的作用。

(2)言语与形象交叉或同时进行。

(3)言语在形象的后面。

起总结的作用。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1)在制作与使用直观教具时,图像刺激大小,音调高低,光线强弱都应适当。

(2)教师的讲述音量要适中。

(3)板书字迹,直观教具和图表大小要适当,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使学生能够看清楚。

(4)在绘制图表。

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时,应使对象与背景在色调,线条粗细,大小上有明显的差别,使对象重点突出。

(5)演示直观教具时应注意背景与方位的选择,使直观形象鲜明,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看清楚。

(6)教师的教材,板书都应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7)尽量多采用活动性的教具,使静态教具变成动态的更为理想。

(8)运用直观教具目的明确,间距得当,保持直观映像的整体性。

(9)应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变换直观方式,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性。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前:

明确目的,准备,计划,确实方法。

观察中:

个别知道,培养习惯。

观察后:

整理结果,交流讨论。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从而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三、记忆

(一)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分类:

1、提取时间: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编码方式:

图像记忆、声像记忆。

图像记忆为主。

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编码:

听觉编码,视觉编码。

听觉编码为主。

长时记忆:

(永久性记忆)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分为表象编码,语义编码,、。

语义编码为主。

由短时记忆过度长时记忆的条件是复述。

2、内容: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动作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内容的不同:

陈述性记忆(需要意识参与),程序性记忆(不需要意识参与,多次尝试才能获得)。

俩都属于长时记忆。

4、根据意识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二)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识记:

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分类:

(1)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2)识记方法:

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

简答、多选。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

(2)、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3)、活动任务的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识记的方法。

2、遗忘及其规律

(1)遗忘规律:

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速度:

先快后慢,不均衡,负加速。

数量:

先多后少,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

学习程度:

100%,过度学习50%150%是完成的学习过程,150%—100%=50%(过度学习)。

(2)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2、干扰说a、前摄抑制:

先学的对后学的干扰

b、后摄抑制:

后学的对先学的干扰

3、压抑说4、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

简答:

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重点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回忆或再认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再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再认是指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而认出来。

4、A瞬时记忆的特点:

时间极短2秒钟、容量极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

B短时记忆的特点:

时间很短,一分钟之内。

容量有限,7正负2。

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扩大短时记忆容量最重要的方法是组块记忆。

C长时记忆的特点:

容量无限,一分钟以后。

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5、中小学记忆的发展

(1)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

无占优势。

小高:

有大于无,但仍是被动。

(2)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

小低:

形占优势。

小高:

抽大于形,但仍以具体事物为基础。

中:

抽占主要。

6、论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如何进行有效的记忆?

(1)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要有长久的记忆目标,学习记忆应有计划。

其次,记忆的时间应准确与明确,以便提高记忆效果。

再次,要培养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机械记忆的特点是基本上不去理解材料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机械的按顺序记忆。

如果将机械记忆的内同,人为的赋予其意义,就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发挥两种记忆各自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记忆的效果。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人们既可以对学习材料作表面加工,也可以作精细加工,即理解材料的意义,理解越深,保持越好。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对材料组块化实际上就是把若干的组块组合成数量更少的,体积更大的组块的心智操作,它能使输入信息有效的储入长时记忆。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在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可采取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的质量,加深对识记材料的理解,不易遗忘。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复习,是不可能长久的,完全保持在记忆中的。

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复习。

四、表象与想象

1、表象的特征多选填空: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2、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种类:

(1)有无目的:

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2)与现实的关系:

幻想、理想、空想。

幻想—可实现—理想

幻想—不可实现—空想

(3)是否新颖:

创造想象,再造想象

想象的加工方式:

粘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3、再造想象:

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名次解析。

产生条件:

选择、简答。

(1)、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之间的意义

4、创作想象: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名次解析。

产生条件:

(1)强烈的创造欲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

5、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论述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使想象活动的发展有坚实的基础,表象贫乏,想象力也会枯竭。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培养学生善于幻想和大胆幻想,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学生的幻想,不应该讥笑,应鼓励,引导,帮助他们把幻想转为理想。

五、言语和思维

(一)言语

1、言语:

心理现象,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心理过程。

语言:

社会现象

2、言语的种类:

外部言语:

A口头言语<对话言语(2个人或几个人),独白言语(演讲)。

B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

自问自答

3、言语的理解:

(1)词汇理解,词汇识别。

第一级水平

(2)句子的理解第二级水平

(3)言语理解的第三级水平:

课文/话语的理解

(二)思维

1、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由于思维的概括性,人们才能超越感知觉提供具体信息。

2、类型:

发展水平,思维顺序:

A直觉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

逻辑性:

A分析思维:

解数学题B直觉思维:

灵感

指向性:

A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唯一答案。

B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一题多解。

创作程度:

A再造性思维B创造性思维:

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3、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抽象:

提取本质,舍弃非本质的特征。

概括:

把抽象出来的本质特征综合。

4、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只是的最基本成分。

5、如何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掌握?

简答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6、创作性思维的特点

创作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

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

流畅性(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灵活性、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7、中小学思维的发展

小低: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高:

具体向抽象过度初中:

抽象为主,但主要是经验性的。

8、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

深刻性、灵活性(举一反三)、敏捷性(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批判性(人云亦云)、独创性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简答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情绪情感与意志

一、情绪与情感相互影响与认知

1、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情绪:

外显性,情景性。

性感:

内隐性,持久性

2、情绪分类:

基本情绪分为: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强度心境:

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见花落泪,见月伤神)

激情:

爆发式的,猛烈,时间短暂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急刹车,考试临考怯场。

3、情感分类:

A道德感(社会标准),先天下之忧而忧。

B美感。

C理智感,好奇心,兴趣,对偏见的憎恨。

认知过程。

4、情绪情感的功能:

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5、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选择判断

(1)易感性,冲动性,两极性明显。

(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3)对异性的情感

6、压力与防御机制

(1)压力水平与认识效率呈倒U型关系

效率

压力效率高,压力适中。

(2)自我防御机制选择

压抑、否认、置换(迁怒)、文饰(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投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代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升华(高级的方式)

7、良好情绪的标准?

a、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b、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c、具备情绪反映的转移能力

d、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8、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简答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

二、意志

1、特征:

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2、意志行动的过程

准备阶段:

动机斗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大学生择业)执行决定阶段

3、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

(1)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盲从)

(2)意志的果断性—相反(优柔寡断)

(3)意志的自制性—相反(怯懦、任性)

(4)意志的坚韧性—相反(动摇性)

4、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简答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四、个性心理

一、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

名解: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二)简述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轮论述重点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它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

2、安全需要。

是希求保护和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人在生理需要相对满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安全需要。

人们希望得到较稳定的职位,愿意参加各种保险都表现了他们的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需要。

也称社交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们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尊重需要。

是在生理、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都得到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的追求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两个方面。

5、求知需要。

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审美需要。

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它与其他需要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开的。

7、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上述需要都得到满足后长生的。

所谓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才能,潜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三)动机

名解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活动,并使该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选择、填空。

动机产生的条件:

(1)内在条件是需要。

(2)外在条件是诱因,精神的,物质的。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四)兴趣直接(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引起的)、间接(认识事物的目的或结果引起的。

为考试而读书)

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论述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稳定,比较笼统、模糊,易对学习的形成感兴趣并从中获得满足,任何新颖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因此,小学课堂教学应更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活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

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明显分化并趋向稳定,其学习兴趣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表现对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的兴趣增强,开始注重学习内容。

他们对复杂的疑难问题和较高的智力活动很感兴趣。

所以,中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深度,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开动脑筋的智力活跃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好学生和差学生。

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一般来说,基础好,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着较厚的学习兴趣。

但他们往往骄傲,满足现状,因此,教师要使他们了解知识海洋的浩瀚无边和自己知识面的狭窄,帮他们克服自满情绪,另外,为他们提供较难的学习的学习材料,启发他们自学和独立思考,使他们对学习始终保持较浓厚的兴趣。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与特别的关心,深入调查他们学习不积极的原因,有针对性的给予帮助和指导。

一方面,要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功体检,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参加课外活动,锻炼其能力,发挥其特长。

二、能力

(一)能力(心理现象)与知识和机能(社会现象)相互促进和影响

能力分类:

一般能力<智力,所有活动都要用到,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音乐、绘画能力等。

(二)智力和智力理论

智力: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

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理论:

1、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A、流体智力先天,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晶体智力后天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知识结果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七种:

(1)言语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3)视觉—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7)自知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也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现”体东了有理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